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蒙古裸腹Sao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驯养于实验室自然海水的蒙古裸腹Sao(Moina mongolica Daday)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裸腹Sao染色体数目为n=12,2n=24,其中10条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条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2条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总臂数NF=36,其核型公式为2N=10M+2SM+12T。本文还与Sao属(Daphnia)6个种类的染色体形态进行了比较,并对蒙古裸腹Sao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及性转化的问题开展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尾纹裸头虎鱼的脾脏细胞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进行其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为44,染色体总臂数(NF)为86,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0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1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只1对,即2n等于20m+22sm+2t。  相似文献   

3.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尤锋  刘静  徐成 《海洋科学》1998,22(2):51-53
1996年12月对养殖的美国红鱼采用注射秋水仙碱方法,取其肾脏直接进行染色体制片,镜检得:美国红鱼染色体数目 为48条,全部是端部 着丝点染色体,其核型公式是2n=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4.
采用PHA、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取肾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研究斑头鱼()和铠平鱼由(♀)的核型。其核型分别为2n=48,7m+33sm+8st,NF=88和2n=48,3m+2st+43t,NF=51。并且这两种鱼的核型中均有1条具次缢痕的染色体,因此形成异形染色体对。这是黄渤海鱼类染色体研究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法和银染法研究的核型及Ag-NOR带。提出的核型公式为2n=48,2m+8sm十2st+36t,NF=58。核型中第二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染色体)为典型的具次缢痕染色体。银染结果显示次缢痕部位为银集核仁组织者区(Ag-Nu-cleolusorganizerregion,Ag-NORs),并表现出数目和结构多态性。此外,还讨论了的不同群体间核型的差异,认为不同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以锶和生殖腺为材料,对贻贝MytilusedulisLinnaeus的核型和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为,二倍体数2n=28,核型为10m+12sm+6st,NF=50。没有发现异形性染色体,贻贝的减数分裂与其他动物类似,也没有发现异形染色体的特殊行为。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2年采自晋南硝池的蒙古裸腹溞,进行室内培养和观察,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在20-33℃温度和在5-40盐度条件下的胚胎发育时间为38-97h,胚后发育存在3个幼龄和4-9个成龄,幼龄的龄期均短于成龄;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蒙古裸腹溞的胚胎发育时间趋短,幼龄和成龄的龄期以及溞的寿命和最大体长明显降低,30℃后升温对溞发育的影响明显减弱;5-40的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的胚胎发育时间、胚后发育的龄数和龄期影响均不显著,但该溞在5-10盐度下寿命较长,个体也较大。上述结果显示蒙古裸腹溞发育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8℃和10,并且该溞的胚后发育时间相对较西班牙盐水裸腹溞短。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平鲷(Rhabdosargus sarba)自然群体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平鲷自然群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染色体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数目均为2n=48,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对,其核型公式为4m+2sm+4st+38t,染色体总臂数(NF)54,染色体上未见随体、次缢痕,也未发现有明显异形的性染色体;雌核发育单倍体染色体数目n=24,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2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9条,核型公式为2m+1sm+2st+19t,染色体总臂数(NF)27,单倍体染色体数量是其二倍体染色体的一半,其形态和结构与同源的另一套染色体相似.根据鲷科几种主要鱼类的核型,结合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遗传亲和力、个体发育及其基本生物学特征分析,在分类学上平鲷可以归入鲷属,与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黄鳍鲷(Sparus latus)同为一属.  相似文献   

9.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青岛近海常见经济鱼类斜带髭鲷和横带髭鲷的核型.得出核型公式前者为:2n=48,2m+8sm+2st+36t,NF=58,后者为2n=48,2m+8sm+14st+24t,NF=58。斜带钱绸核型中t5和t16对染色体及横带货绸核型中t7对染色体为具次缢痕的染色体。两种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沼虾染色体及其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于1992年3月在上海青县采集日本沼虾,以改进的空气干燥法研究精巢细胞染色体及核型,特别较详细地研究了减数分裂前期I染色体的行为。结果表明,日本沼虾染色体数n=53,2n=104,共分为A,B,C,D4个染色体组;核型组成是N=37M+4ST+11T;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5个时期,双线期的二价体存在弥散阶段,减数分裂的同步率高,大多处于双线期,且双  相似文献   

11.
何丽斌  周宸  黄瑞芳  林琪 《台湾海峡》2010,29(4):473-477,594,594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臂数为NF=68,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其中犬牙缰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1类虾虎鱼染色体类型.  相似文献   

12.
多刺裸腹溞染色体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别对采自深圳盐田实验基地和厦门九龙江口水域的多刺裸腹(Moinamacocopa)染色体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地区的多刺裸腹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染色体形态、大小无明显差异。根据外部形态的比较和遗传特性的分析,可判明两海区出现的多刺裸腹未产生地理上的生态隔离现象,均为亚热带水域同种类型的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3.
真鲷和黑鲷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  田明诚 《海洋科学》1991,15(3):64-67
本文首次报道了真鲷和黑鲷的染色体组型:真鲷二倍体数2n=48,除第l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48;除第2对与第3对染色体之间、第20对与第2l对染色体之间差异显著外,其余每相邻两对染色体间均无显著差异。黑鲷二倍体数2n=48,3对为中部、2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58;前5对染色体中,每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在第6对至第24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中,除第23与第24对染色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每相邻两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荧光染色、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Self-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首次研究了棘头梅童鱼(Richardson,1844)的核型特征。雌性核型有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a,NF=48),而雄性核型包含22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单体和1条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n=1m+46a,NF=48)。雌性和雄性核型之间的差异表明,棘头梅童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为X1X1X2X2/X1X2Y型,其中Y为雄性中特有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三色FISH结果显示,5S rDNA和18S rDNA位点定位在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X1)以及Y染色体的短臂;X1染色体上有一个特异的臂间端粒信号(ITS),与5S rDNA位点部分重叠。Self-GISH结果显示,在推定的性染色体DNA重复序列聚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关于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起源的假说:Y染色体起源于祖先核型(2n=48a)中的两条端部着丝染色体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片段缺失。本研究首次在石首鱼科中描述了异形的性染色体,将为其他石首鱼的性染色体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ComparativeresearchonkaryotypeinthreespeciesofArcidaeZhengJiasheng;WangMeilin;GuoDanhong;XuXimindandGaoQinglanAbstract:Byair-...  相似文献   

16.
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制片法初步研究了5种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鲻鱼、鲈鱼和黄姑鱼2n=48t,NF=48,其中鲻鱼的t1染色体、鲈鱼的t12染色体及黄姑鱼的t3染色体均为具明显次缢痕染色体,矛尾复虎鱼2n=44,2m+42st、t,NF=46,其t18染色体为具次缢痕染色体;绿鳍马面2n=40t,NF=40,其中t14染色体具次缢痕。  相似文献   

17.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鱼核型及Ag-NORs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型分析。结果显示:(1)雄性斑石鲷核型为2n=47、1m+2sm+44t、NF=50,雌性斑石鲷核型为2n=48、2sm+46t、NF=50。(2)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别为(2.30±0.37)—(6.87±0.42)及(2.28±0.30)—(10.33±0.86),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体型巨大的异形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相对长度达到其它染色体的2—5倍。(3)染色体经银染后,发现含有2个Ag-NORs位点的分裂相最多,位点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呈短棒状,且具有活性异形现象。(4)本研究中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异形性染色体,可能是性染色体Y,我们推测其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型。本研究为鲈形目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将为进一步开展斑石鲷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荚蛏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12m 14sm 10st 2t,染色体臂数(NF)=6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已经研究的大竹蛏、缢蛏和长竹蛏相比,小荚蛏核型更不对称,st/t类型数量更多,推测小荚蛏较为原始。用类平均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小荚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9.
大獭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英  苏以鹏 《海洋科学》2007,31(9):87-90
以担轮幼虫(trochophore)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活体预处理-低渗-固定-热滴制片-空气干燥-染色,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标本进行观察、计数、显微拍照,再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处理对大獭蛤(LutrariamaximaJonas)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大獭蛤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34,其核型公式为2n=20m 12sm 2st,NF=76,未发现有异型和具随体的染色体。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大獭蛤与蛤蜊科的其它种类之间的核型异同,为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