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多糖为原料,采用Cu2+-H2O2自由基氧化体系结合超滤技术制备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通过比较粗糖质量和H2O2浓度对产物的分子量和化学组成的影响,确定制备高硫酸根高岩藻糖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最佳条件是:4.5% H2O2与0.026 7 mol/L Cu2+降解4.5g岩藻聚糖硫酸酯,得到Fa3(Mw7.68kDa)和Fb3(Mw 3.89kDa)2个组分,其硫酸根含量较高,为30.32%和32.48%.Fa3组分主要由岩藻糖(64.25%)和半乳糖(30.74%)组成,而Fb3的硫酸根和半乳糖含量高于Fa3,但岩藻糖含量下降.比较发现,H2O2浓度由4.5%上升为9%时,制备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量、岩藻糖含量和硫酸根含量都下降.研究发现Fa3和Fb3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Fa3组分活性较高.说明分子量对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影响要大于硫酸根含量,而且Fa3组分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也可能与其单糖组成较均一有关.  相似文献   

2.
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Ce(Ⅳ)配合物水解胶原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铈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胶原蛋白的水解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酸水解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F1(MW>5 000),F2(MW 1 000~5 000),F3(MW<1 000),小分子的F3与Ce(Ⅳ)的配合效果最好,且水解胶原蛋白的活性高。通过实验确定了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F3与Ce(Ⅳ)的配合条件以及F3-Ce(Ⅳ)配合物对胶原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  相似文献   

3.
测定褐藻羊栖菜中的岩藻聚糖硫酸酯 (F 2 )的中性单糖组成和硫酸基含量 ,发现F 2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少量的木糖、鼠李糖等组成 ,硫酸基含量为 3 4.6%。采用温和的溶剂法将F 2脱硫 ,比较其脱硫前后硫酸基含量和中性单糖组成的差异 ,其脱硫产物F 2d的硫酸基含量为 5 .6% ,除岩藻糖含量略有降低外 ,其他中性单糖组成相似 ,测定结果表明脱硫基本完全且效果较好。另外 ,本文选用改良的甲基化方法 ,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验证了甲基化反应完全。对F 2脱硫前后部分甲基化糖醇乙酸酯的GC MS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F 2的结构信息 ,包括其主链和支链的构成、连接方式和硫酸基取代位置等。  相似文献   

4.
岩藻聚糖硫酸酯体外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岩藻聚糖硫酸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及羟基自由基(· OH)的作用 ,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对卵磷脂 (PC)过氧化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 :(1)三种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均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 ,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高于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其中糖醛酸含量高和硫酸酯含量低的组分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它对 O· -2 的IC50 为 0 .0 4 4 mg/m L,对· OH的 IC50 为 0 .0 6 2 mg/m L。 (2 )岩藻聚糖硫酯具有抑制 PC过氧化的能力。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受活性氧损伤后 ,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均降低。研究表明 ,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羊栖菜岩藻聚糖疏酸酯化学组成,为产品研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稀酸提取和乙醇沉淀的方法得到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品,粗品通过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级纯化,得到硫酸基含量不同的3个组分(F-1,F-2和F-3),并对这3个组分的总糖、硫酸基、糖醛酸、氨基糖的含量及中性单糖组成和得率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及少量的鼠李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3个组分中F-3的硫酸基含量最高(40.2%)但得率太低(0.8%);F-1的总糖(68.4%)和糖醛酸(17.9%)含量最高;3者氨基糖的含量均很低(≤1.0%);F-1,F-2和F-3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10 000,160 000和140 000,F-2和F-3的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降压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两肾—夹型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呼吸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含量的影响。用GY-6088型多道生理参数分析记录仪和张力传感器测定、记录血压和呼吸;用均相竞争法测定Ang Ⅱ的含量。实验表明,12.5,25,50mg/kg的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均能显著地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血压。其中,高剂量(50mg/kg)的降压效果与14mg/kg的卡托普利相当;给药大鼠的呼吸频率随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变化;12.5,25,50mg/kg剂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均能降低高血压大鼠血浆中Ang Ⅱ的含量。其中,高剂量(25,50mg/kg)组的Ang Ⅱ水平同卡托普利组(14mg/kg)相当。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抑制AngⅡ生成可能是其降压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氯化钙水提法从海带废渣中提取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因素进行显著性和交互性分析研究,获得了最佳提取制备参数.结果表明,提取温度68℃,提取时间6h,料液比1:80时,可以获得3.95%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其中岩藻糖含量为17.47%,硫酸根含量为37.14%.  相似文献   

8.
采用均匀设计从海带中热水提取岩藻聚糖硫酸酯,以粗多糖提取率(Yw)、岩藻糖提取率(Yf)和硫酸根提取率(Ys)为评价指标,并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综合考虑各试验因素对以上三个指标的影响.利用Minitab软件分析加权值Y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再通过回归方程优化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工艺参数.建立了加权值Y与提取温度(X1)、提取时间(X2)和液料比(X3)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即Y=65.2+0.555x1+1.73x2+0.587x3+0.0236x12+0.0939x32-0.110x1x2.优化后获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次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含量 ,有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 6 0 nm ,在 4~ 2 0μg/ m L内线性良好 (r=0 .999) ,回收率为 (96 .2 7± 1.6 6 ) %。在测定过程中 ,无机盐影响较大 ,蛋白质影响很小 ,而 p H值、其它糖没有影响 ,PBS(磷酸盐缓冲液 )能完全消除褐藻胶对测定的影响。实验证明 ,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0.
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H2O2降解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条件及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Cu2 -H2O2体系降解原料Fucoidan,结果发现反应时间越长得到的高分子量的组分越少,而低分子量的低聚糖产量增加;H2O2浓度增高,水解所得主要组分的分子量明显减小;温度升高,水解速度明显加快;产物的硫酸根含量随反应温度和H2O2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用Pyrogallol—Luminol系统对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硫酸根含量低的Fucoidan水解产物除O2.-的活性较好,其中15%H2O2降解得<5KD的低聚糖清除O2.-的活性明显高于肌肽(IC50为0.65mg/mL),IC50为0.17mg/mL。  相似文献   

11.
自然条件下, 鳗鲡(Anguilla japonica)自降河入海至性腺发育成熟需洄游数千公里、耗时半 年以上, 且整个过程中不摄食。本文以降海洄游、人工促熟和长期饥饿(20 个月)三种状态下的鳗鲡 为材料, 研究其在性腺发育和饥饿胁迫时的主要生物学指标(包括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性腺指 数、含肉率)以及肌肉、肝脏和性腺中的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以探讨鳗鲡性腺发育和饥 饿胁迫下的营养物质来源与变化。结果发现: 人工促熟鳗鲡的肝体比、脏体比和性腺指数显著高于 降海洄游鳗鲡(P<0.05), 而含肉率、肝脏和卵巢内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 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显著低于降海洄游鳗鲡的含量(P<0.05); 长期饥饿鳗鲡的肥满度、肝体比、含肉 率、肌肉(鲜样)、肝脏内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 比值显著低于降海洄游鳗鲡(P<0.05).结果表明, 鳗鲡性腺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肌肉, 其性腺的发育依赖自身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流动和转化, 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均被利 用, 转化成性腺发育所需要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持续投喂(对照组C)和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1F5)、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S3F3)4种投喂策略,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幼体(10.16±0.25g)的生长、体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3F3处理组中体重增重率、胴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三个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C(P0.05),而S1F5和S2F4处理组三个指标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体组成水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三个处理组中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EPA、DPA和DHA含量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1F5和S2F4组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均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并且对其营养组成没有影响,建议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最佳投喂模式为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  相似文献   

13.
刘克强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30-133
海藻、牡蛎于1993年6-8月采自青岛近海。经恒温水解、脱水浓缩、低温干燥等方法得到海藻、牡蛎提取物HLK。对HLK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物含有丰富的氨基乙磺酸、多种维生素、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低脂肪以及丰富而适量的钾。钙、锌、铁、铜、碘、硒等多种营养素和矿物质元素。为研制开发海藻、牡蛎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Marine Chemistry》2005,93(1):1-19
To examine microbially mediated degradation of algal fatty acids in marine environments,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microcosm experiments by incubating Emiliania huxleyi cells in simulated oxic/anoxic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ystems. Variations in concentration of fatty acids, lipid-degrading enzyme (lipase) activity, and bacterial abundance over 2-month incubations were followed to determine 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s of major algal fatty acids and responses of bacteria. In the cell-spiked experiments, fatty acids bound in the membrane and intracellular components were separated to examine effects of 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fatty acids on their degrad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lgal fatty acids generally degraded faster (2–4×) under oxic than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Most membrane fatty acids seemed to more readily degrade than intracellular ones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but the two classes degraded at similar rates under oxic conditions. Ratios of oxic to anoxic 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s were generally higher for intracellular fatty acids than for membrane fatty acids, implying that oxygen might play a more critical role in intracellular fatty acid degradation. Most algal fatty acids degraded almost completely under oxic conditions while a significant fraction (10–40%) of initially added algal fatty acids remained after 2 months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By contrast, variations in bacterial abundance during incubations were apparently greater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compared to oxic condi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function and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aerobic vs. anaerobic bacteria rather than total bacterial abundance control bi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algal fatty acids. Variations in potential lipase activity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as bacterial abundance in oxic and anoxic systems, indicating that bacteria might be a major source for lipase in these experimental systems. Bacteria-specific fatty acids varied differently during incubations and were not directly linked to bacterial abundance.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著下降、前仔鱼期又显著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著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在脊椎动物的繁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于许多无脊椎动物中。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命名为SjGnRH,KP 982885.1)。SjGnRH基因的cDNA全长71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73 bp,编码90个氨基酸,包括一条含有3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12个氨基酸的GnRH多肽和44个氨基酸的GnRH相关肽(GAP);SjGnRH与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同源性分别为86.7%和73.3%;SjGnRH高度保守的十二肽与剑尖枪乌贼和真蛸的octGnRH相似度达100%,其信号肽的相似性分别为66.7%和54.8%,GAP区的相似性分别为95.5%和77.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SjGnRH基因在成熟期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在脑中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著(P<0.05);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SjGnRH mRNA在脑内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jGnRH在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和视叶的不同部位均有表达,暗示SjGnRH可能参与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势种桡足类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种桡足类的极性脂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组成,无法给出桡足类食性差异信息,食性信息主要体现于中性脂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性脂脂肪酸的组成信息,将5种桡足类的食性分为三类:Cala-noides acutus和Calanus propinquus主要摄食浮游植物,Metridia gerlachei及小型桡足类Oncaea curvata为杂食性种,Paraeuchaeta antarctica为肉食性种.本文的结果说明,在应用脂肪酸作为浮游动物食性标记的研究中,应尽量区分不同脂质种类的脂肪酸信息,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浮游动物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的组成分析对认识红树植物脂肪酸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食物网的结构,以及红树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铁炉港和清澜港两个港湾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角果木(Ceriops tagal)、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等7种不同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在样品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月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8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占比44.32%),其次为硬脂酸(占比7.7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有油酸(占比7.61%)、亚油酸(占比9.81%)和二十碳烯酸(占比12.16%)。植物样品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为0.24~1.13。除木果楝和清澜港采集的木榄样品外,其余样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饱和脂肪酸。铁炉港的红海榄、杯萼海桑、角果木和榄李4种植物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清澜港同一物种的,而木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表现为清澜港高于铁炉港。脂肪酸组成上,木果楝和正红树在两个港湾的相似性高于其他红树植物,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亚油酸是造成红树植物脂肪酸组成差异的主要组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红树植物的脂肪酸组成与物种和区域有关,而热带地区红树植物可能具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的方法,进行大西洋庸鲽精液脂肪酸组成分析及激素GnRHa诱导对其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庸鲽精液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种类为22:6n-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总脂肪酸比例25.67%±0.94%;其次为16:0(PA,棕榈酸)、20:5n-3(EPA,二十碳五烯酸);重要必需不饱和脂肪酸20:4n-6(AA,花生四烯酸)含量较低,为1.76%±0.01%。精液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较高,为44.25%±0.30%;饱和脂肪酸(SAT)含量为27.72%±0.22%。重要脂肪酸比例DHA/EPA为2.33±0.26;EPA/AA为6.30±0.51;n-3/n-6为9.22±0.60。激素诱导未对精液中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重要必需脂肪酸DHA、EPA、AA,以及n-3、n-6等重要种类的脂肪酸总量在激素诱导组与非诱导对照组样品间无显著差异;在激素诱导后的三个取样时间的样品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