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情志类疾病,关键病机为心脑功能失调,总体选穴思路以调神为主,兼调脏腑。“脑”“心”“脾”三者与GAD的发病密切相关,选穴时从“脑-心-脾”相关角度出发,以脏腑、经络等理论为依据,醒“脑”取百会、印堂、神庭,宁“心”取内关、大陵、曲泽,调“脾”取三阴交、关元、阴陵泉。通过此种取穴思路,以达到脑、心、脾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临床应用广泛,并有“群方之魁”的美誉。本文探讨桂枝汤的立方之基,从阴阳的角度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辨病求本,本在阴阳,并提出桂枝汤的立方依据为基于阴阳。张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加减方。通过对桂枝汤系列方在调节人体表里、上下、左右、脏腑之阴阳进行简要分析,并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对桂枝汤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桂枝汤药少方精,在现代临床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魁”乃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3.
应激性心肌病(SC)是一种受强烈情绪刺激或各种应激因素影响,以短暂性左心室心肌变薄、收缩功能障碍及收缩时左心室球形改变为特征的急性可逆性心肌病。“心主神明”即心主宰情志活动。中医学认为SC的基本病机为情志异常、心神不明、神不驭气、气机紊乱,并提出调养心神以治本、调气畅血以治标的治疗法则。而随着“脑主神明”的提出,“孰主神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自“双心医学”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证实了心主神明的科学性。SC作为既是“血脉之疾”又属于“神明之病”的疾病,因其情绪失常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并出现形态学改变的特点,形象地诠释了心神不明对形体心脏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了心主神明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是肝之生理特性,对人体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肝藏血”是寐寤的物质基础。肝血充则寐深,肝阳生则魂精。将军之性能够主导协调人全身的气血运行,使肝主疏泄、藏血等生理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人体保持健康和谐稳定的状态。谋虑太过,耗伤肝阴血或将军之气太过,肝阳亢盛、气机不畅是不寐的重要根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功能正常是良好睡眠的基础。肝气机条达、藏血充沛,是各脏腑气血阴阳调和、人体昼精夜瞑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归属于“不孕”“月经失调”“闭经”“癥瘕”等中医病证范畴,病位位于女子胞,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与心、肺亦有一定联系。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为“五经配伍”,主张通过“针经治脏”以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本文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的角度阐述针五经、调五脏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介绍樊瑞红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经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胸痹迟脉症”范畴。樊教授认为,本病为心肾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周身脏腑血脉所致,因此,寒凝心脉、脉络不畅为本病病机,治疗以温补心肾阳气、固表通卫为原则,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郑爱华教授运用疏肝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经验。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 ”范畴。郑教授认为,胸痹之病,涉及多个脏腑,与肝最为相关,心肝失调为病机关键。治疗注重从心肝入手,抓住胸痹“气”“虚”“痰”“瘀”的病机特点,治疗上运用疏肝化瘀法,并结合现代医学疗法,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郑爱华教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脾,临床中尤以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常见,注重从“虚”入手,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以补气血而复脉通心,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蕴含有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为四个方面。本文围绕中医学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分别从心、性、情、志四个方面探析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并结合《古今医案按》中的典型病案,探索中医心身医学与治未病的关系。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发挥了中医学“治未病”的优势,对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预防与养生调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蕴含有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与实践,秦汉之际中医心身医学理论雏形已成。《古今医案按》系清代医家俞震所纂的医案类书。《古今医案按》凡十卷,辑历代名医医案而成编。该书在清代医案类书中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的核心思想为“五经配伍”,即强调经脉经穴与脏腑间五行配伍、生克制化的关系,主张以五经腧穴为核心,通过“针经治脏”有针对性地刺激相应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针五经、调五脏”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以论治慢性胰腺炎,着重从脾论治,对早期湿热蕴结证者宜以泻子、抑强为主,对中晚期脾胃虚寒证者宜以补母、扶弱为主;其次从肝论治,治以疏肝抑木,宜以泻子、抑强为主。可为中医针灸临床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痒为皮肤病常见症状,其病因十分复杂。痒虽病在肤表,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基于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痒的病因病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痒,而非独心也”的辨证思路,旨在探讨痒与脏腑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艾滋病病因是“外毒”;病位在“髓”;病机为毒、郁、瘀、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本文从“外毒伏髓”认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以丰富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国徽教授辨治前庭神经炎(VN)的经验。李教授认为VN眼目旋转之机与风、痰饮、瘀、虚的动摇之象符合,其病位除在脑、肝、脾、肾外,还与耳、目、项关系密切。其采用内、外治法,内治之法以祛“动象”之因为关键,强调分期治疗,早期以风、痰两邪为主,宜散风火、化痰湿;中期以内风兼痰瘀为主,宜息内风、化痰瘀;后期以本虚为主,宜益气血、补肝肾。外治之法则提倡前庭康复训练,其头动、眼动的动态训练方式符合中医学“以动治动”的理念。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胃以喜为补”理论是叶天士对《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方法的总结与发挥,现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脾恶湿更恶燥”“胃喜湿更喜润”的角度探讨饮食物的选择,以此来指导养生调护和疾病防治。饮食物的摄入应注重对于脾胃之阴的补养,亦应顺应脾胃“更虚更实”的生理特点,有节有度。另外,饮食物的四气属性与人体体质相互影响,合理的利用食物性味间的五行制化关系,可对人体脏腑气血的补益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时代的主导地位,其中包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中两汉经学为中医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魏晋玄学带来了中医学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给中医外科学带来了发展空间,并使中医养生学初成体系;隋唐佛学促使中医学从唯物走向唯心;宋明理学则使中医学在封闭环境下出现了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清末孟河名医费伯雄治疗泄泻的医案医话,对费伯雄论治泄泻的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费伯雄认为泄泻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感受外邪及脏腑虚损两类,外邪有暑湿、湿热、风热之异;脏腑虚损有脾虚、肾阳亏虚、肝郁乘脾之别。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充分认识到“脾虚”及“湿盛”在泄泻发病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和中祛湿”,用药和缓,善于化裁古方,且擅以食代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从“脉痹”“血浊”论治冠心病的经验。何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浊邪阻脉、气血亏虚、五脏失常;从“洁净府”的思路通畅血脉,以“三步活血”及利湿化浊法驱邪,以调脏腑气血阴阳的方法扶正;同时结合传统中药的性味归经与现代中药研究成果,选用生槐花、景天三七、茶树根、薏苡根、大狼把草、金雀根治疗冠心病,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介绍何常春教授运用针刺从气论治内科杂症的临床经验。何教授认为百病皆由气乱所始,诸多内科杂症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难愈,乃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活动异常所致。何教授在临床治疗时常以“圆运动”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在此之上以经络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从肝脾肺论治。肝升肺降、龙虎回环,其在调畅全身气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配合病证相关的特定穴及行针手法,取穴精简而疗效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心脾论治扩张型心肌病的经验。肖教授认为,本病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毒、血瘀、痰浊为标,强调心、脾病变在本病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者脾虚运化无力,痰湿内生,二者心失所养,主血无力,两者相兼,气血瘀滞,痰浊内蕴,心脉痹阻,发为本病。临证分早、中、后三期论治,分别予银翘散加减、生脉散加减、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汤治之。同时运用自创“语言疗法”疏导情志;建议素食,以免肥甘厚味损害脾胃;鼓励适当运动,以助心、脾等脏腑阳气的生发。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中医学“痞满”等范畴,其发病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而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称为脑肠轴,其中脑肠肽控制着胃肠道的运动、分泌、血流及能量的转运,并把胃肠与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中医学认为脑与胃肠关系密切,而肝、脾的发病也均与情志因素相关,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不利,从而使脾失健运,胃失通降,发为FD。而肝具有一定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通过中枢多种神经递质的变化调节相关脏腑功能。因此,情志应激因素能引发脑肠轴的神经免疫和内分泌反应异常,调肝运脾法能通过调节脑肠轴上多种脑肠肽、神经递质、激素及免疫因子的变化而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定,从而达到治疗FD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