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珊瑚礁海岸海滩和礁坪是海岸作用是活跃的部分,也是近几十年来与海岸发育,海岸侵蚀联系最密切的部分,这一部分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完全出露或大部分出露,使得在此进行地质填图成为可能,这样的地质图可以提供许多信息,如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沉积物来源和搬运方向,海滩岩所指示的古海岸线位置,人类活动特别是海岸工程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以及海岸线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礁坪上开挖的人工水道内测流,能够了解水流的性质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速度搬运沉积物,从而了解人工水道对海岸的影响和预测海岸的状态,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大陆泥质和砂质第岸侵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前沿》1994,(4):21-21
福建海山岛黄隆村沿岸以及南澳岛上出露的生物屑一石英砂砾岩剖面,序列清楚,分布广泛,在黄隆海岸长达15km,  相似文献   

3.
加拿利群岛位于大西洋摩洛哥沿岸西南方向。群岛由7个大岛和一系列小岛组成。东部组合是费尔特文图拉和兰萨洛结岛,离非洲海岸100km,西部组合耶洛和帕尔马岛则离海岸超过500km。它们之间分布着最有名的和旅行者访问最多的特内里费岛以及戈梅拉岛和格兰—加拿利亚岛。加拿利群岛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距离海岸线太近,不仅影响海岸景观资源,对建筑物自身安全也产生危害。文章为确定海岸建筑后退线,根据大连各岸段的自然属性,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型进行计算,为了便于管理,对后退距离进行分类定级,得到大连各岸段后退距离主要为45m和60m,最大后退距离为105m,位于瓦房店仙浴湾、李官以及大连市南部。通过实例比对,得出本模型计算出的海岸建筑后退距离与建筑物距离海岸线实际距离基本一致,可以作为海岸带建筑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4-2015年对大连李官华铜海岸、营口白沙湾海岸、营口仙人岛海岸以及营口鲅鱼圈月亮湾海岸的岸滩地形监测数据,依据海岸侵蚀灾害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对辽东湾东岸的4个连续砂质海岸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滩岸线发生侵蚀的岸段主要分布在营口仙人岛海岸和大连李官华铜海岸南部,其中仙人岛岸段岸线后退距离最为严重,达到了7.8 m/a;从断面地形监测结果来看,大连李官华铜海岸发育较强侵蚀,岸滩下蚀速率为9.35 cm/a.辽东湾东岸的华铜海岸和仙人岛岸段,侵蚀现象仍然明显;而开展了防护修复工程的月亮湾、白沙湾等原侵蚀岸段,都基本趋于稳定,没有再发生海岸侵蚀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向东至顺江沟为蜿蜒120 km的粉沙淤泥质海岸。作者先后于1987、1992和2000年对该海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应用80年代至90年代末以来的航空和卫星遥感等资料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公元11~1128年,黄河尾闾在此摆动入海,形成河口滩型海岸。1128年以后,黄河自此迁走,在海洋动力作用下,由河口滩型海岸逐渐演变成为典型的潮滩型海岸。该岸段海岸发育了广阔平坦的、相带十分明显的潮滩地带。在潮滩上同时发育了岛链状贝壳堤、残留冲积岛和巨大的多级分叉贯通性的潮水沟网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环境体系,即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时空谱系中的古代黄河三角洲海岸。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岛屿珊瑚礁海岸的侵蚀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春汀 《海洋通报》2002,21(4):44-49
珊瑚礁海岸发育不全的海滩和平缓的礁坪都处于海岸作用最活跃的位置。礁坪上长有海草的砂层侵蚀后形成大小不等凹坑;Callophyllum inophyllum和Barringtonia asiatica这两种乔木可以指示海岸后退的距离。以马绍尔群岛共和国马朱环礁为例,说明在野外详细地追踪调查海滩岩对于正确地恢复海岸变迁历史,确定侵蚀原因和治理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向东至顺江沟为蜿蜒120km的粉沙淤泥质海岸。作者先后于1987、1992和2000年对该海岸进行了多次实施考察,并应用80年代至90年代末以来的航空和卫星遥感等资料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公元11-1128年,黄河尾阎在此摆动入海,开成河口滩型海岸。1128年以后,黄河自此迁走,在海洋动力作用下,由河口滩型海岸逐渐演变成为典型的潮滩型海岸。该岸段海岸发育了广阔平坦的、相带十分明显的潮滩地带。在潮滩上同时发育了岛链状贝壳堤、残留冲积岛和巨大的多级分叉贯通性的潮水沟网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环境体系,即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时空谱系中的古代典河三角洲海岸。  相似文献   

9.
辽东半岛东部晚第四纪海面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辽东半岛东部海岸堆积地貌分布、晚第四纪沉积层序与时代,以及沉积物中所含贝类、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化石等资料,分析了晚第四纪海水进退对沉积环境演变及海岸形成与发育的影响,以及现代海岸的淤长趋势,指出全新世海侵前本区海岸曾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7000—6000年前海侵时海岸沿河谷平原内伸5—15km,并形成了沿岸丘陵低地上高8—10m的贝壳堤和海成阶地岸线,近5000年来又形成了三道贝壳堤岸线。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1605年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铺前港湾地区1605年发生了华南历史记录的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强度为M7.5,地震造成陆地沉陷成海。根据野外海岸地貌调查和海岸钻孔沉积物岩性特征与粒度、元素比值分析结果,对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个钻孔位于铺前港湾西岸博度村附近的小型古海湾,昌德、演丰附近的野菠萝岛和道学附近的红树林区潮间带,钻孔沉积记录显示铺前港湾内湾沉陷幅度为2 m,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东寨港道学和野菠萝岛附近的钻孔岩心下部为泥状红土,属于成土的风化壳顶部,根据曲口半岛下山村附近的海岸调查,强海洋动力事件形成了高出现代高潮位3.0 m的高位海岸混杂沉积体,可能与1605年地震下沉引发的类似海啸的沉积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1.
海岛是维护生态平衡、推进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会对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为了研究如何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科学地保护海岛,选取渤海区进行旅游娱乐开发的典型无居民海岛--菩提岛为研究区域,分别解译了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共5期菩提岛的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转移矩阵、变化速率来分析菩提岛自旅游开发以来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5个时期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单个斑块面积减小,斑块的复杂性有所增加,斑块类型趋于分散,斑块类型的邻接度变化较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大,景观多样性增加。综合景观时空变化与景观指数进行分析,人为干扰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在2003-2010年期间持续增长,景观破碎化明显,2010年之后人为扰动逐渐减弱,进入海岛自然景观恢复时期,景观破碎有所改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导致菩提岛近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按照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来科学开展。  相似文献   

12.
辽东湾两侧砂质海岸侵蚀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多种原因,辽东湾东西两侧的初始沙质海岸侵蚀范围逐年扩大,侵蚀不断加剧,给当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由多年监测资料发现,侵蚀严重的熊岳岸线以2~4m/a的速率而大幅度后退,特别严重的地区最大后退达10km;辽西绥中某些岸段平均每年后退1~2m。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一些海域管理措施的出台和相应的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海岸侵蚀逐渐减弱。通过现场调查和多年监测,分析了辽东湾东西两侧砂质海岸侵蚀的特点,认为海岸组成物质松散与海岸动力作用强烈是本区现代海岸侵蚀的基本条件,人为活动是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海岸侵蚀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东部海岸湾岛资源旅游潜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平  李艳  宋立杰 《海洋科学》2003,27(12):36-41
本研究范围北起山东半岛的成山角 (37°24′N ,122°42′E) ,南至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37°24′N ,122°42′E)。研究区东临南黄海 ,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基岩港湾海岸分布区 ,海岸岩石特征为燕山期花岗岩为主 ,间有胶东元古代古老变质岩分布。海岸线全长300km多。海岸地貌特征是湾岛众多、海域开阔、生态环境优美。面积大于1km2的海湾有37个 ,大于500m2的海岛142个。海岸跨越威海、青岛和日照3个旅游区。区内具有丰富的海岛与海湾地学旅游资源 ,优美的风光、迷人的阳光沙滩、宜人的气候是本区主要的旅游资源特点。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本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区域。本文将其分为威海东南部、青岛近海和日照近海3个区 ,对各区地貌特征及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 ,并针对各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特色 ,对其旅游开发潜力作了布局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旅游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7±205 ind/m2和2 847.83±1 032.50 g/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07~1.61, 0.66~0.83和0.54~1.30。与大陆沿岸潮间带相比,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独特,拥有更多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需要重视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用沿岸上升流指数分析中国东南沿岸风生上升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馨  胡建宇 《海洋通报》2011,30(3):258-265
对1968年1月到2007年12月中国东南沿海(17°N~30°N,109°E~123°E)上升流指数月平均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风生沿岸上升流主要在4-8月间发生于海南岛东部、雷州半岛东部、汕头以北至浙江沿岸.(2)风生沿岸上升流的强度具有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其中海南岛东部沿岸上升流最强,浙江沿岸其次;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福建沿海岛屿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本研究在福建近岸有居民岛屿前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部分无居民岛屿植物多样性及环境和人口密度调查数据,从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两方面比较了19个岛屿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岛屿面积是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SR)和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最重要的因素,纬度和年均降水量也有一定影响。19个岛屿系统发育结构倾向于聚集,植物群落的构建可能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地理距离对岛屿间植物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变化影响不显著。建议对PD较高的东山岛、粗芦岛、南日岛、湄洲岛、厦门岛、平潭岛、三都岛进行重点保护,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各岛屿功能定位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本研究可以为多层次的多样性评价指标应用于岛屿植物多样性评估以及群落构建机制分析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岛屿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境系统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可行性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因子分值量化处理后,定义相应指数,利用互斥矩阵定位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类型分级。研究表明: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九段沙岛,为低度适宜开发型海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九段沙海岛。在开发利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开展角度原则,九段沙应该保护和修复生境系统环境、从严把控开发强度、开展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18.
刘亮  曹东  吴姗姗  徐伟 《海洋通报》2012,31(1):26-31
以无居民海岛大娥眉岭、小娥眉岭、背风墩为例,分析了这3个海岛的海洋自然资源条件,并建立海洋环境效应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灰度分析方法对3个海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为海岛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分析,认为制约无居民海岛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因素是离岸距离和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马丽卿 《海岸工程》2010,29(1):67-74
无人岛屿开发是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内容,我国沿海11个省区大市共拥有6 500余座500 m2以上的无人岛屿,资源蕴藏十分丰富,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我国无人岛屿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忽视保护和管理,滥砍滥伐、采石炸礁、挖滩取沙等破坏性行为严重。在全面分析我国无人岛屿开发情况和存在问题后,提出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开发与保护并举等原则,并针对我国无人岛屿中的典型——居民迁移岛,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时序。  相似文献   

20.
The glacially carved central coast of Maine is incised by river systems with interconnecting channels, offshore-trending submarine ridges, and narrow passages between nearshore islands and headlands. The tidal range exceeds 3 m, leading to complex and vigorous circulation patterns with strong flows in narrow channels, near river mouths, and between islands. The spongiform coastal morphology allows enhanced exchange between offshore waters, estuaries and internecine bays, resulting in rapid dispersal of nutrients, larvae and contaminants throughout the region. A fine-grid numerical circulation model has been us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the tides, river flows and winds on the dispersion of lobster larvae and pollutants in the nearshore and riverin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odel application, presents a few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examin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under realistic tides and variable southwest summer winds, about 80% of neutral near-surface particles introduced near the offshore islands (a proxy for stage IV lobster larvae from offshore sources) remain within a few km of the islands over a two-week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a persistent, periodic sea breeze can remove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particles from the domain over the same period. Tidal mixing disperses pollutants entering the upper Kennebec River to the offshore and through internecine passages in about one wee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