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对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的生态机制。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印太交汇区浮游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印太交汇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粒级组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对未来印太交汇区浮游生态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为该区域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水样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海洋微型藻类为研究材料,探索和建立了适用于自然水样中低浓度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微型藻类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厦门西海域真核藻部分种群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表层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群落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生物地理分布通常与水文等环境条件相关。近年来DNA测序等方法已成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真核生物群落的重要工具,在本研究中采用ITS1作为DNA标记评估我国沿海表层水中的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BLAST结果表明,大部分ITS1序列隶属于6个真核类群,包括浮游动物、真菌和囊泡虫类等。这些主要的真核生物类群可以将采样点分为显著不同的5个聚类,而每个聚类中的特征真核生物门类表现出显著的地理分布差异。总体上,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与经纬度、水深、温盐等参数显著相关,自北向南有显著升高的趋势。真核生物群落差异(β-多样性)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加大。这提示真核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表层水中显示出地理限制。本文为中国沿海浮游生物的生物地理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微型真核生物在海洋中广泛存在,是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也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微微型真核生物形体微小且不同种类缺乏明显形态学特点,故而难以利用电镜等传统方法精确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和种类组成.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对微微型真核生物种类组成进行研究已成为微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概述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在该领域中的研究状况.综述了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靶标基因,包括18S rDNA和ITS序列等真核生物保守基因及psbA和rbcL等功能基因;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克隆文库构建、DGGE/TGGE、PCR-RFLP/T-RFLP、FISH、宏基因组等;以及目前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海洋中赤潮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蒲新明  孙松 《海洋科学》2002,26(11):14-17
浮游动物作为浮游植物的摄食者和调控者 ,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的形式不仅影响着海洋中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演替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环境的变化。由于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在不同的种类之间不同的条件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 ,使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琢磨。随着近海赤潮事件的频繁发生 ,认识赤潮生物对海洋生物群落的影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本文试图以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为出发点 ,对赤潮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较为清晰的阐述。1赤潮藻类对浮游动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际海洋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国际上有关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研究进展。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数量丰富, 分布广泛, 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在海洋食物网中,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 又被更高营养阶层的动物(鱼、虾、鲸、海鸟等)捕食, 充当次级生产者的角色, 其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物种多样性影响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资源量, 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网中关键环节。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浮游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 多项国际研究计划以生物多样性和年际变化趋势为研究重点并联系全球变化及响应, 因此, 浮游动物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上对浮游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向:(1)浮游动物生境、种群的分布和扩散动力学研究;(2)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3)浮游动物的实验生态和现场受控生态研究;(4)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5)深海、南北极、低氧区等极端生境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6)浮游动物研究新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4个站位应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其的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k)和摄食死亡率(g)分别为0.52~ 1.34 d-1和0.25 ~ 1.10 d-1,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2%~ 66%和40%~ 151%.通过比较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g/k值,发现颗粒较大的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的净生长率要大于那些微型藻类(蓝细菌、隐藻和定鞭金藻等)的净生长率,说明本次研究中微型藻类更易受到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控制.  相似文献   

8.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被海洋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本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微塑料附生生物膜中的真核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海域位置,暴露时间和塑料类型的相关性关系。通过对样品基因组的18S rRNA的V4区测序,共获得1 299条OTUs,涵盖了66门、126纲、196目、222科和294属的真核生物。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附生生物膜中包含海洋浮游植物、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脊椎动物等多种真核生物。海域位置、暴露时间是影响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附生的进化水平较高的真核生物所占比例升高。不同塑料类型对于真核生物的附着现象未表现出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可以成为海洋中真核生物的新型栖息地,微塑料附生真核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微塑料对于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春末海南万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 2012 年春末在海南万宁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 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饵料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采用大型多元统计软件 PRIMER5.0 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浮游动物 70 种、浮游幼虫 10 个类群, 其中优势种共有 6 种: 双尾溞 纽鳃樽、多毛类幼虫、短角长腹剑水蚤、鸟喙尖头 、尖额真猛水蚤和小拟哲水蚤。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似, 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北部和中部近岸处。 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0), 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3.10)。群落结构聚类分析显示浮游动物可以分为 5 个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新的藻类-浮游动物生态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增长关系。研究了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以及Hop f分岔现象。通过对选取的分岔参数进行分析,揭示了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Biodiversity estimations, particularly in vulnerable tropical regions, a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onservation. While threats to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ave fueled increased interest in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meiofauna, a key trophic and ecologic community of microscopic organisms that lives within sediments, is still lacking. Her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faunistic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Bali, Indonesi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iodiversity of marine meiofauna in Bali is very high. Meiofauna from coral reefs, sand flats and seagrass bed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Nonetheless, overall community compositions show that meiofauna communities a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high meiofaunal diversity observed in Bali, a low diversity region of the Coral Triangle,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further meiofaunal research across this region and across a broader diversity of habitats. The data presented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eline for future studie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fa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e to anthropogenic impacts and/or natural events.  相似文献   

12.
原生生物指可独立生存的单细胞或群体真核生物,其多样性高、结构功能复杂、分布广泛,是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使用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传统方法对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若干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测序技术(尤其高通量测序)为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时空变化及甄别其环境驱动因素等做出重要贡献。北冰洋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严重的大洋,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者,原生生物所受影响仍待深入探讨。因此,探究北冰洋典型环境(如海水、海冰、融池等)中原生生物的群落组成、动态变化等,有助于了解全球变暖过程中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然而,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样品采集困难等原因,北冰洋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十分欠缺,许多研究空白亟待补充。本文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北冰洋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文献搜集与整理,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浮游纤毛虫是真核微型生物的重要类群,在浮游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传统形态学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于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对莱州湾三山岛近岸浮游纤毛虫进行每月两次的调查。对环境DNA的18S rRNA基因的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无壳寡毛类(占纤毛虫序列丰度的40.14%)和砂壳纤毛虫(10.67%)是优势类群,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壳寡毛类在冬季序列相对丰度最高,主要由急游虫属(Strombidium)和急游虫科未定类群(Strombidiidae_X)组成;砂壳类在春夏季序列相对丰度最高,主要由砂壳目未定类群(Tintinnida_XX)和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组成。浮游纤毛虫群落的β多样性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而α和β多样性在站点间差异均不显著。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显示,总有机碳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纤毛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形态学方法共检获鉴定17种纤毛虫,分别隶属于7个属,其中砂壳类在多样性和检获频率上均为最优势类群。研究填补了莱州湾三山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研究的空白,同时为深入研究温带海湾近岸浮游纤毛虫群落的长期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4.
黄海西北近岸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6S rDNA文库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黄海西北部3个近岸站位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解析。对表层沉积物16S rDNA序列统计表明,各站位细菌群落多样性很高,γ-和δ-变形菌纲分别占克隆序列总数的20%~32%,是沉积物中的绝对优势类群。DGGE图谱分析表明,同一站位中不同深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而不同站位间群落结构相差较远。研究表明在黄海西北近岸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优势类群明显,在较小尺度范围内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微型与超微型真核藻类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了南沙海域5号采样点附近海域的微型、超微型真核藻类18S rDNA库,采用RFLP和基因测序的手段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南沙海域的微型、超微型藻类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而且尚有大量未获培养的、分类位置未知的物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焦磷酸测序揭示北极海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eawater in(ICE-1) and out(FUBIAO) of the pack ice zone in the Arctic region.Approximate 10 L seawater was filtrated by 0.2 μm Whatman nuclepore filt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We conducted a detailed censu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by pyrosequencing.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dicated that these two samples had high bacterial,archaeal and eukaryotic diversity.Proteobacteria and Bacteroidetes were the two dominant members of the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in both samples,and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were 51.29% and 35.39%,72.95%and 23.21%,respectively.Euryarchaeota was the most abundant archaeal phylum,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was nearly up to 100% in FUBIAO and 60% in ICE-1.As for the eukaryotes,no_rank_Eukaryota,Arthropoda and no_rank_Metazoa were the most abundant groups in Sample FUBIAO,accounting for 85.29% of the total reads.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most abundant phylum in Sample ICE-1,no_rank_Eukaryota and no_rank_Metazoa,was up to 90.69% of the total reads.Alphaproteobacteria,Flavobacteria and Gammaproteobacteria were the top three abundant classes in the two samples at the bacterial class level.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top ten abundant bacterial,archaeal and eukaryotic OTUs at the level of 97%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samples.  相似文献   

17.
The 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comprising heterotrophic bacteria, pro-/eukaryotes,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microzooplankton and mesozooplankton was assessed during the spring bloom and at non-bloom stations in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Celtic Sea between 6 and 12 April 2002. Non-bloom sites were characterised by a dominance of pro-/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20 μm, higher abundance of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microzooplankton standing stocks ranging between 60 and 380 mg C m−2, lower mesozooplankton diversity and copepod abundance of between 760 and 2600 ind m−3. Within the bloom,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typically dominated by larger cells with low abundance of pro-/eukaryotes.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 cell bio-volume decreased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biomass whereas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d (360–1500 mg C m−2) due to an increase in cell bio-volume and copepod abundance ranged between 1400 and 3800 ind m−3. Mesozooplankton diversity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lankton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data were examin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d these highligh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iotic variables, the pro-/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 microzooplankton and total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between the bloom and non-bloom sites. The variables which best described variation in the microzooplankton community were temperature and silic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zooplankton diversity was best explained by tempera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changes that occur between trophic levels within the plankton in response to the spring bloom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渤海湾近岸污染对远近岸海域微生态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渤海湾不同离岸距离的6个站位采集表层海水,进行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合环境、空间因素探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如氮营养盐在近岸高于远岸;细菌α-多样性在不同站位间差异不显著,但仍显示在近岸相对较高;细菌群落结构随离岸距离变化显著,γ-变形菌和拟杆菌在近岸显著富集,且与氮营养盐的含量有关;蓝细菌在远岸显著富集,且与氨氮、透明度、电导率有关;邻体矩阵主坐标单独解释部分对群落结构变异的贡献率最大(38.1%),说明可能存在尚未测量但具有空间结构的环境变量影响群落空间分布;结合功能预测的结果推测近岸区域的富营养与烃类污染等可能影响群落变化。本文从环境和空间影响两方面探讨了渤海湾不同离岸距离的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为研究渤海湾海洋生态及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宁波北仑港冬季浮游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宁波北仑港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建立了16S 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34个克隆子分属2个不同的细菌类群,6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类群,优势细菌类群为Pro-teobacteria类群(变形菌类群),占80%;细菌优势类群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类群(32.5%)、γ-Proteobacteria类群(25%)、α-Proteobacteria类群(15%)、ε-proteobacteria类群(7.5%)、Firmicutes类群(厚壁菌类群)(5%).这一结果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港口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较为一致.用DNAStar中Clustalw程序从测序的40个克隆子中选出17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样表明浮游细菌多样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检获较之传统形态学方法更高的多样性。然而,检获的高分子多样性与基于形态的物种多样性在构成上的差异仍然不明。本研究首次对比分析了基于形态学的南黄海沉积物中的纤毛虫物种多样性与基于核糖体18S DNA和c DNA高通量测序的多样性异同。结果表明:形态鉴定获得8纲、20目、30科、36属共97种纤毛虫;DNA测序检获10纲、28目、55科、76属共174个OTUs;而通过c DNA测序获取的纤毛虫多样性最高,获10纲、31目、68科、99属共284个OTUs。研究发现,形态学方法检获的纤毛虫均为底栖生纤毛虫;两种分子手段检获的多样性更高,群落结构更为近似,覆盖了形态鉴定所获的绝大部分类群。但DNA测序还检获了序列比例高达90%的浮游类群,可能源于包囊或死亡沉降的物种;而c DNA测序检获了约7%的浮游纤毛虫序列。较之DNA测序,c DNA法检获的底栖纤毛虫在群落结构上与形态学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表明,分子手段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沉积物中的纤毛虫多样性,DNA测序可同时揭示休眠包囊、胞外DNA及过去群落的信息,而c DNA测序在研究活动纤毛虫多样性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