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渤海、黄海、东海冬季海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和同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NASA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SST,采用Nudging同化来模拟渤海、黄海、东海的三维温度场,减小用热通量作上边界条件所带来的误差.结果表明,模拟的海流场能较好地反映渤海、黄海、东海的环流特征.数据同化后的温度场优于未经同化的温度场.3个选择站点的同化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07,0.526,0.744,用热通量资料模拟的水温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160,0.979,1.330.尽管只同化了海表温度,但数据同化对三维温度场结构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关于黄海、东海温、盐度逆转结构的分析研究,主要是在80年代以后开始的。翁学传等(1984)、曹欣中等(1982)和丁宗信(1983)对东海某一特定海域的温、盐度逆转结构进行过分析,但是对整个黄海、东海海区来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根据1983-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东海每年夏季调查的CTD观测资料,同时参考1963年以来国家海洋局调查的标准断面资料,对黄海、东海夏季(6-8月)温、盐度逆转結构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根据资料和兰淑芳等(1985)的分析,北黄海很少出现温、盐度逆转结构的类型,虽偶有出现,但分布也不规律,因此本文把研究海区重点放在南黄海和东海(图1)。  相似文献   

3.
利用 1 999年 6月在黄海、东海海域进行的出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海上调查期间获得的观测资料 ,对气旋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在黄海、东海海域 ,海表水温、气温和比湿变化趋势相同 ,且变化幅度较大 .潜热通量一般白天大夜间小 ,有明显的日变化 .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很小 .并且潜热通量明显高于感热通量 .气旋在海上发展期间 ,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变化较大 ,在气旋中心区域 ,出现了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气旋的移动轨迹基本上受 50 0hPa高度上风场影响 ,也可能受海洋本身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渤、黄、东海透明度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1972~1987年间中国和南朝鲜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子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其基本特征为:近岸和河口区透明度低;远岸和受外海水系影响区高。冬季低;夏季高。控制透明度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风和潮流的搅拌作用、大陆径流、沿岸和外海流系、沉积物分布和海洋层化等。  相似文献   

6.
黄海、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ECOM -si,建立了一个垂向取σ坐标、水平取球面坐标的三维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黄海、东海海洋环流数值模式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应用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夏季黄海、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冷水团环流和沿岸流 ) ,摸拟结果与以往实际观测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表明所建立的模式能较成功地应用于该海区环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海雾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海上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海上航运、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港务活动及沿海地区农作物和人类身体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海雾研究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普遍重视。国内对黄、东海海雾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王彬华(1983)对中国邻海海雾的分布、特性和变化,以及海雾形成的海洋和大气环境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此外,井传才(1980)、狩生义明(1972)、赵永平(1983)等对黄、东海海雾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学分类进行了分析,亦得到了有益的结果。但以上工作大多是采用沿海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本文根据近十几年(1983-1994年)的卫星云图和近3年(1992-1994)出现在黄、东海区的15个典型个例,分析了海雾在海上的出现频率,海雾过程中海洋和大气背景场,提出了黄海海雾出现和不出现的24小时大气环流型,为黄、东海海雾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资料与历史调查资料对黄海、东海海域黄海冷水团 ,长江冲淡水 ,黄海沿岸流 ,台湾暖流 ,黑潮及其两侧冷、暖涡等进行了水文分析 ,并采用了改进逆方法 ,P矢量方法 ,三维海流诊断、半诊断模式与预报模式 ,MOM2模式等 ,计算了 1 999年 6月与历史资料调查期间黄海、东海海域环流 ,结合锚碇测流与ADCP测流等的实际观测 ,揭示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时空变化 ,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指出这些流系的相互作用对入海气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 2 )计算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流速与流量分布等 .( 3)阐明了气旋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反应 .( 4 )在 1 999年 6月海上调查时期观测发现 ,在气旋中心区等存在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出现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海域分别位于黑潮以西、温度相对低的气旋涡区域 ,黄海沿岸水向东南方向流动 ,然后作气旋式弯曲处 ,济州岛西南冷的、气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根据2003—2015年的叶绿素a浓度及海表温度、风速、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资料的月平均数据,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东海主要环境因子对9个生态特征区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对黄、东海生态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可得:黄、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由大到小排列为长江口、台州列岛邻近海域、黄、东海交界处海域、东海南部,且外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小于近岸。叶绿素a浓度在黄、东海交界处海域外海与海表温度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江口与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正相关,在长江口外海与风速极显著负相关,在台州列岛与风速显著负相关,在南麂列岛与海表温度显著负相关,在福建近海与海表温度极显著负相关,在东海南部与风速极显著正相关,在黄、东海交界处的最相关环境因子有待增加其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精细化研究每个生态代表性区域的最显著相关环境因子,能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11.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2.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in the Japan Se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mposite sea surface dynamic heights (CSSDH) are calculated from both sea surface dynamic heights that are derived from altimetric data of ERS-2 and mean sea surface that is calculated by a numerical model. The CSSDH are consistent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btained by satellite and observed water temperature. Assuming the geostrophic balance, sea surface current velocities are calculated. It is found that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are considerably strong.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current pattern, EOF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with use of the CSSDH for 3.5 year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de 1 indicate the strength or weakness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over the entire Japan Sea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 of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the Tsushima Strai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de 2 mostly indicat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econd branch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and the East Korean Warm Curr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variation i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the west channel of the Tsushima Strait. Variations of mode 3 indic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Yamato Basin.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随“东方红2号”考察船在东、黄海进行考察,在A2、E2、E4、E5、E65个站位作了培养实验,研究沉积物-水界面在氧化和还原条件下的交换通量。在东海海域,NO3-、PO43-、总磷(TDP)由水向沉积物中扩散,NH4 、SiO32-由沉积物向水中扩散,NO3-、TDP、NH4 在还原条件下的交换通量大于氧化条件下的交换通量,PO43-、SiO32-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交换通量基本一致。在黄海海域,两站位各溶解态营养盐的迁移方向有较大差异。在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各溶解态营养盐多由水中向沉积物中扩散,且距离陆地越近,交换通量越大。在东、黄海海域,沉积物释放的SiO32-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13%、10%~18%,与河流输送和大气沉降相比,沉积物对黄海、东海SiO32-的贡献分别占90%、86%,说明沉积物是SiO32-的源。而在整个东、黄海海域,对于溶解无机氮(DIN)和PO43-来说,它们的交换通量为负值,即沉积物从水体中吸附溶解无机氮和磷,说明沉积物是DIN和PO43-的汇。  相似文献   

14.
南海名浅考     
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已知南海海名最早出现于周宣王(827BC--782BC在位)时的《江汉》诗中。秦汉之间214BC—111BC时著的《山海经·海内东经》篇,记述了现时广东省三水和广州以南地区当时为海,称南海。这可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述,以及现代珠江三角洲的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河口演变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南海古时别名涨海,明清时期外国人称为大明海和大清海。清朝以来,外国人把它翻译成(或称作)英文“South China Sea”,而近代某些中国人再把这个英文名词直译成汉文“南中国海”,忽视“南海”固有的中文名称。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后出版的地图和其他正式出版物,皆只用“南海”名。  相似文献   

15.
黄、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渔业开发区域,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会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近年我国痕量金属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新的提升。2016-06—07采集黄、渤海40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其溶解态金属Cd的总浓度,并应用电化学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分析Cd存在形态。结果表明,渤海海水中的总溶解态Cd浓度是南黄海海水中的2~3倍,这可能与渤海海水停留时间较长,水深较浅,周边较多河流输入有关。20%~92%以上的溶解态Cd是以有机络合物形态存在,以自由离子态存在的Cd浓度不超过100 pmol/L,低于Cd对浮游生物的毒性阈值。渤海比黄海的金属配体浓度高出2倍以上,高值出现在黄河口周围海域,表明黄河水携带较多有机配体输入。推测我国近海有机配体来源可能包括陆源输入、沉积物再悬浮的解析过程以及藻类分泌。研究还表明,黄、渤海海水中溶解态Cd的有机配体络合常数较其他海域的稍高,这与我国近海废、污水排放的有机络合配体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n along-track mean sea surface (MSS) model estimated with TOPEX altimeter data, including the large 1997-1998 El Niño event, is slightly less accurate than a MSS model calculated from less data where El Niño signals are small. The manner in which true sea level variability corrupts the estimation of MSS gradients is discussed. A model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error, based on scaling climate indices such as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while accounting for phase shifts using a Hilbert transform. After modeling and removing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sea level variations, parameters to a plane MSS model are estimated using TOPEX altimeter data from January 1993 to June 2000. Results indicate an overall improvement over the earlier model based on four years of data, and no apparent degradation due to aliasing of sea leve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17.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ight survey cruises in different seas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Yellow Sea (YS) and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8.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hyd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each cruis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mass was approximately 0.18 × 109 tons in the surveyed area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s. Highly turbid waters were found in the shallow waters between the Subei coast,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Zhejiang coast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8.
渤黄东海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同化高度计资料和沿岸验潮站资料对潮汐数值模式进行同化,根据同化后的数值模式结果,对渤黄东海中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进行了研究.M2分潮从太平洋进入渤黄东海的潮能为122.499GW,占4个主要分潮进入总量的79%.黄海是半日分潮潮能耗散的主要海区.全日分潮则主要耗散在东海.全日分潮在遇到陆坡的阻挡以后有一部分潮能沿着冲绳海槽向西南传播,并有一部分潮能反射回太平洋,其中O1分潮通过C3断面反射回太平洋的潮能,约占其传入东海潮能的44%.  相似文献   

19.
黄渤海区蛾螺的齿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莹  张素萍  常亚青 《海洋科学》2009,33(10):54-58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渤海区野外调查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 6个种,分别是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略胀管蛾螺 Siphonalia subdilatata、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l、水泡蛾螺Buccinumpemphigum、黄海蛾螺 Buccinium yokomaruae、褶纺锤螺 Plicifusus sp.的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的齿式均为1·1·1.以往曾有报道蛾螺科的齿舌"中央齿具有3~7个齿尖",而本研究发现了蛾螺科的褶纺锤螺,其中央齿齿尖数目有8枚.同时发现,黄渤海区蛾螺的侧齿数目有的是不对称的.本研究可为蛾螺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黄、东海柱状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东、黄海2 0 0 0年10月和2 0 0 1年5月2个航次所获得的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在单点提取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提取方法,利用斜率校正法扣除非生物硅的干扰,测定了东、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从整个东、黄海海域来看,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1% ,属于低含量海域;讨论了沉积物样品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海区柱状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叶绿素、水体中硅酸盐、叶绿素、N/P比值等生态要素与沉积物中生物硅分布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