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河河口泥沙输移分布特性及其回归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开荣  李平  郑春梅 《海洋科学》2004,28(12):22-25
在分析黄河河口泥沙输移和分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径流区域、径流潮汐区域和外海区域3个不同区域对黄河河口泥沙的输移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总结;利用实测资料对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泥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得出了河口泥沙沉积分配的回归计算式。  相似文献   

2.
古淮口岸线冲淤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凌申 《海洋通报》2001,20(5):40-46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古淮河口的动态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由于海面变化,黄河夺淮等诸多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古淮口海岸线变迁十分复杂。黄河夺淮前,河口东迁缓慢;黄河夺淮后,河口岸线东迁速度加快;黄河北归后,此带岸线蚀退严重。  相似文献   

3.
黄河夺淮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淮河的人工改造和治理,使淮河口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为弄清今日淮河的出口和流向,本文参考了有关史料,结合野外观察,对淮河口的历史变迁、沉积特点、淤积的变化和危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泥沙冲淤和海底地形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与实测资料和遥感图像的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淮河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地理概况 淮河三角洲系淮河下游段(1194年被黄河袭夺)在入海河口一带的滨线锥体沉积,位于江苏东北隅,为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由清江市向北东沿废黄河道呈50°辐射的乌足状展布。其前缘在灌河口—射阳河口一线。地形标高由顶部的13米向东缓降至2米左右;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一,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图1)。 三角洲地势低缓,气候温润,水系发育,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的现状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黄河河口的基本特点1.1基本特点黄河河口系弱潮多沙、演变激烈的堆积性河口 ,与其他入海河流一样 ,包括河流近口段、三角洲和滨海区3大部分。黄河河口区别于其他河口的突出特点有二 :其一是水少沙多、沙粗、洪枯悬殊、洪峰陡涨陡落。1950~1999年的统计结果表明 :河口地区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分别为342.6×108 m3 和8.7×108t,约占整个下游来水来沙量的84 %和73 %。其中 ,年内来水来沙量分配极不平衡 ,汛期来水来沙量分别达到全年水沙量的61.3 %和85 %。同时 ,各年际间的来水来沙量差别也比…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建立了一个三维非线性斜压浅海模式,考虑了包括径流、风场、海面热交换以及黄渤海环流等因素,研究了夏季8月份黄河入海径流量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数值实验较好地佐证了黄河冲淡水的"北偏"现象,并很好的体现了冲淡水对河口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数值研究表明:黄河入海径流量对河口附近海域环流结构有显著影响,径流越大冲淡水向北-西北方向偏转越明显,同时流轴中心余流流速也显著增大;莱州湾顺时针环流受黄河入海径流影响显著,径流量越大越不利于该环流的发育和维持,而径流量越小环流越稳定;径流量越大导致河口附近海域表层余流加大,余流垂向梯度得到加强,底部补偿流增强,河口垂向环流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苏北海岸发育过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1,25(2):24-25
河口、海岸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地区。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径流丰沛 ,悬沙的年输沙量仅次于黄河。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 ,亦是典型的潮汐河口 ,潮差大 ,潮流强。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与全新世海侵密切相关。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亦即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长江河口北岸的发育与苏北海岸南段的发育密切相关。长江河口南岸的发育与钱塘江河口湾(杭州湾是其一部分)的发育密切相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其高含沙量世界有名。苏北海岸的发育过程与长江、黄河的供沙历史密切相关 ,尤其是黄河在历史时期的改道对苏北海岸的发育有深刻影…  相似文献   

9.
王黎  蒋国俊 《海洋通报》2013,32(5):559-567
利用Delft3d 模拟了鳌江口江南围垦工程对邻近海域的水动力影响,从工程前后的枯、洪水期的纳潮量、水位、流 速过程及余流4 个角度分析讨论围垦对该水域的泄洪及余流的影响。工程导致河口过水断面减小,淤使深泓线涨落潮流速有 着不同程度的增大;于洪峰影响时,河口水位壅高,低潮位上升显著,影响河水下泄,易引发内涝,并导致涨潮历时缩短、 落潮历时延长;盂余流受工程影响较大,工程使余流指向河口上游,余流值增大近一倍,而径流削弱了这种影响。榆工程 后,河口断面涨落潮潮量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洪水影响时落潮潮量略大于涨潮潮量。  相似文献   

10.
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平  王涛  高文永 《海洋与湖沼》1997,28(2):165-171
根据1989年5月和8月枯、洪水两个季节黄河拦门沙区及河口海区地质和水文调查资料,结合黄河利津水文站近几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对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来沙量渐少是清水沟流路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河口向南转向海动力作用较弱的莱州湾,海水沿河上溯力逐渐减弱,河流泥沙得以更顺利入海,并在口门外沉积;现流路河口海域的水动力作用虽然较弱,但涨,落潮流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140多年来,除1938年以前部分时段在河口段以上改道使现三角洲河竭和1938~1947年花园口人为决口夺淮入海外,其余100多年均在现三角洲上行河入海。由于黄河每年都携带巨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并且在三角洲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使三角洲演变剧烈,海岸变化复杂。黄河输往河口地区的泥沙除一部分淤积在河口附近河道外,其余部分进入河口滨海区,其中大部分快速落淤在河口附近的近岸海域.还有一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往较远的海域。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与河口流路的变化和入海水沙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快速沉积及其动力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校准图像计算表明 ,185 5年以来 ,黄河三角洲新淤陆地 36 99km2 ,生长速率为 2 6 8km2 /a ,黄河输入三角洲 1× 10 8t泥沙形成 3 14 4km2 的陆地。进入河口区的泥沙约 88 4 %堆积在水下 8km宽的三角洲前缘。研究表明 ,这一堆积比例是河口切变锋、异重流和潮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异重流在黄河汛期一直存在 ,大约搬运黄河来沙的 6 0 %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一个潮周期内 ,切变锋出现两次 ,它能够捕获异轻羽状流中的悬浮泥沙堆积 ,也能够限制异重流的远距离扩散。切变锋消失后 ,少量悬浮泥沙才能远距离扩散 ,随潮流离开三角洲水下斜坡。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二进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M2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扒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过趋势,划分了海 淤积区与冲刷区 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拦门沙与盐水楔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河口存在一个成型堆积法,称拦门沙。多次实测结果,其长度约3-7km同蛋白质水平宽度与河宽相同,横亘于黄河尾闾与海水相连接处。随着河口延伸,拦门沙也向海推移,淤积最多的 部位是前绝急坡区。  相似文献   

15.
现行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和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84年、1987年、1989年黄河口拦门沙的实测资料,在阐明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水深资料计算冲淤量,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规律及演化的机制。为治理黄河口的淤积,以延长现行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九发  何青  张琛 《海洋与湖沼》2000,31(1):101-109
利用近20年来长江河口所观测的地形、水文、悬沙和河床沉积物资料,着重对1988、1989、1996和1997年最新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河段来水沙量大,潮流作用强,潮波变形明显,水流挟沙力强。该河段潮流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又处在盐淡水交换地带,流域和海域来沙在此河率时淤时冲,悬沙与床沙交换频繁,表现在涨急、落急时可床淤积层泥沙再次起动悬浮,憩流时只河床,在一个潮周期中含  相似文献   

17.
闽江河口沉积结构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已有的闽江河口航道整治研究成果,在该河口采集了130多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根据对沉积结构、河口沙坝类型和水动力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可划分为砂质、混合和泥质3个沉积区,它们分别代表三角洲前缘、前缘斜坡和前三角洲沉积环境;2)闽江河口各汊道径、潮流强度对比不同,河口沉积过程有显著差异。径流在川石水道的发育中居主导作用,潮流是塑造梅花水道的主要因素;3)河口沙坝类型受制于输出水流的扩散形式,闽江河口有多种类型的河口沙坝,川石水道的河口沙坝为水下突堤型,乌猪水道北侧发育了水下突堤型沙坝,熨斗水道为拦门沙型河口沙坝,梅花水道则是潮流脊型的河口沙坝。  相似文献   

18.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56个站位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常量元素含量在鸭绿江西岸潮滩地区和西部海域波动较小,而在上游地区和河口口门地区变动较大,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内出现两个峰值。R型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控制效应对鸭绿江河口地区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主要作用,贡献方差达76.55%。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各站位归为两种类型,揭示出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此外,通过与附近河口对比发现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的常量元素含量同朝鲜半岛的河流、中朝准地台花岗岩以及朝鲜半岛花岗岩比较接近,但与长江和黄河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流路演变及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55年黄河自徐淮故道在铜瓦厢决口改行清济泛道以来,在近代三角洲上历经10次较大流路变迁。各次流路在其演变过程中均有诸多共性。文中分析了流路演变中交替产生的溯源堆积及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影响的范围,幅度和作用历时,溯源堆积与沿程堆积叠加起来对山东黄河下段的水位产生稳定性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