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0年秋季渤海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军  刘东艳 《海洋学报》2005,27(3):124-132
研究了2000年秋季覆盖渤海60个测站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5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三角角藻、浮动弯角藻等,其中的偏心圆筛藻、浮动弯角藻、布氏双尾藻、梭状角藻和叉状角藻是秋季渤海浮游植物的关键种.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浮游硅藻的分布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北部、渤海湾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存在高值区.由于渤海环流的影响在渤海中北部存在浮游植物群落的交错区,此区物种丰富度高、多样性水平高和细胞丰度高.秋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高值区在渤海中部,但整个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是较低的.  相似文献   

2.
2014年秋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  王俊  马武  王宏  高燕  刘克奉 《海洋学报》2020,42(8):89-100
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为34属79种,占总物种的82%;甲藻门7属16种,占总物种的17%;金藻门1属1种。其中,角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7种;其次为圆筛藻属,共1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0.71~72.15)×104 cells/m3,平均为13.88×104 cells/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2∶1,硅藻在莱州湾的细胞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海区,甲藻在渤海中部海区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威氏圆筛藻(C. wailes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分布不均,局部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多样性降低,低值区分布于辽东湾和渤海海峡海域。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甲藻中的角藻逐渐兴起,其在渤海中部及辽东湾的优势地位已经超过角毛藻属和圆筛藻属,渤海秋季局部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由硅藻控制转为硅藻和甲藻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09年夏季(8月)、冬季(12月)辽东湾25个大面站的网采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8属108种,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的世界广布种,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但个别甲藻在冬季也成为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菱形藻(Nitzschiasp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Breb.)Ralf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 Ehrenberg)。冬季优势种主要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wailesii Gran&Augst)、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Ehr.)Cleve)、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West)Grunow)、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2009年夏、冬季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季节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表现出沿岸高于远岸,且夏、冬季平均细胞丰度均明显低于同期历史数据的特点。2009年夏、冬季平均香农-威纳指数均大于3.0,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0.5,说明调查海域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种间个体数目空间分布较均匀;夏季丰富度指数高于冬季,表明夏季较冬季物种丰富。冬季调查区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在50%以上;夏季群落相似性水平低于冬季。2009年夏、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相似文献   

4.
洋山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洋山港是上海航运的枢纽港,2009年1月~12月对洋山港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生态学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5门58属112种,含赤潮藻类5门21属34种,群落结构组成以硅藻为主。其中优势种由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具翼漂流藻(Planktoniella blanda)、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以及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等构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是(6.15×104~1.39×104)ind/L,全年平均值为3.32×104ind/L,11月细胞丰度达到最高值,其次为3月,呈现双峰型的周年变化规律。硅藻在全年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组成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相关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温度和溶解氧两两间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仅细胞丰度与溶解氧之间呈现正相关(r>0),其余两两间为负相关关系(r<0)。  相似文献   

5.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11月25日-12月1日在渤海(37°00′-40°00′N,118°00′-121°00′E)21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觟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0属65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物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Ehrenberg)Cleve]、偏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 Ehrenberg)、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Ehrenberg)Dujardin]、相似曲舟藻(Pleurosigma affine Grunow)、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 Ehrenberg)和菱形藻(Nitzschia sp.)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89×103~16.4×103cells/L,平均值为4.36×103cells/L。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主要受硅藻刻画,高值区集中在辽东湾南侧和渤海海峡西侧海域,甲藻则主要集中在调查区西部和西北部海域。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为随水深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调查区中部海域较高,在外侧海域较低。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近30年来渤海中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早期的硅藻占绝对优势转化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PCA和CCA分析以及与历史资料的对比表明,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盐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这种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 cells/m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垂直分布则为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2005年夏季福建罗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5年夏季罗源湾13个大面站(包括3个连续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3属77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633.91×104/m3,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其中中肋骨条藻是罗源湾浮游植物的关键种。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的趋势。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罗源湾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8.
北黄海典型水域春夏季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海西北部2006年夏季3个连续站和2007年春季1个连续站垂直分层拖网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海西北部典型海区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变化.夏季共检出浮游植物79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春季检出51种,主要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夏季L01站受潮汐的影响各水层低潮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于高潮期,垂直分布趋势为表层细胞丰度最高,底层最低.而由于底栖硅藻的细胞再悬浮作用夏季L02、L03站和春季L02站底层细胞丰度高于表层,但各水层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相对较平缓.  相似文献   

9.
2014年春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雪  王俊  高燕  王宏  马武  刘克奉  陈卫 《海洋科学》2020,44(6):45-55
基于2014年春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春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9属50种,以硅藻为主,还有少数甲藻和金藻。其中,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共5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1.08×104~181.09×104个/m3,平均为25.47×104个/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12:1,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为渤海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导致群落稳定性较差。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角毛藻的优势地位显著性下降,斯氏几内亚藻首次在渤海大面调查中被记录为优势种。本研究为今后渤海环境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变动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冬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低,而垂直分布则为上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别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大,分布显示胶州湾深水区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而近岸区可能受海冰影响情况较复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于2014年夏、秋两季在舟山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拖网采集和环境理化因子测定,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92属184种,其中硅藻门127种,甲藻门30种,为调查海域主要浮游植物类群。夏季骨条藻Skeletonema spp.为绝对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由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 decipiens、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及中间肋缝藻Frustulia interposita等9种硅藻构成。调查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 713.58×104个/m3)高于秋季(1 430.30×104个/m3)。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悬浮物、溶解无机磷及溶解无机氮等环境因子对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影响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可知,舟山海域近30 a来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且日益加剧,富营养化指数明显升高;同时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也十分显著,主要体现为细胞丰度增加和优势种更替。  相似文献   

12.
春季长江口北支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北支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并对比了水采和网采两种采样方法所得样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水采浮游植物种类数(178种)和细胞平均丰度(270.32×103cells/L)均高于网采浮游植物种类数(154种)和细胞平均丰度(6.44×10~3cells/L)。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双角缝舟藻Rhaphoneis amphiceros为两种方法的共同优势种。水采样品优势种还包括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lineate、角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late、全沟藻Teleaulax spp.、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旋链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而网采样品优势种还有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水采浮游植物群落比网采浮游植物群落更聚集,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两种采样方法群落格局间非相似性高达68.2%,造成两种采样方法差异的主要判别种为旋链海链藻、角海链藻和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冗余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悬浮物浓度、温度、透明度和盐度。  相似文献   

13.
2009 年晚春黄海南部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 年6 月对黄海南部及中部海域30 个站位进行综合调查, 对获得的131 个浮游植物样品用Uterm?hl 方法进行初步分析, 共鉴定浮游植物4 门51 属73 种(不包括未定名种), 其中硅藻32 属47种(不包括未定名种), 甲藻17 属24 种(不包括未定名种), 定鞭藻1 门1 种, 蓝藻1 门1 种, 硅藻在物种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以温带近岸种为主, 优势物种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89 × 103~1 045.200 × 103 个/L, 平均为15.941 × 103 个/L, 甲藻的细胞丰度要高于硅藻。细胞丰度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的南部海域, 以具齿原甲藻为主, 垂向上在10 m 层出现最大值, 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降低。调查区的Shannon-winner 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 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呈相嵌形式, 即在细胞丰度高的区域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晚春黄海南部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伟  孙军 《海洋科学》2011,35(6):19-24
在2009年6月对黄海南部及中部海域30个站位进行综合调查,对获得的131个浮游植物样品用Utermohl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1属73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32属47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甲藻17属2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定鞭藻1门1种,蓝藻1门1种,硅藻在物种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浮游植物的生...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2009 年春季(5 月)渤海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相似性。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门23 属32 种, 主要隶属硅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型和广布型种类, 少部分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 其平面分布呈现由沿岸海域向海湾中部海域递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较低, 群落结构简单, 稳定性较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