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日照万平口海区三期水深地形调查资料、水动力及海底沉积物调查数据,研究了日照石臼港海域人工岬湾海滩建设前后波浪场的变化、沉积物在波浪作用下沿岸输运变化及海岸侵蚀冲淤特征,并模拟验证了人工沙滩建设后的平衡岸线,明确了不同长度防波堤建设后海滩的稳定性及其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防波堤建设前研究区入射波浪与岸线有一定夹角,导致波浪作用下沉积物有由南向北输移的趋势;人工岬湾的建设可改变近岸波浪场,继而影响沿岸泥沙输运,对岸滩稳定有重要影响;海岸工程、波浪场及泥沙输运三者相互作用,是人工岬湾海岸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具有岬湾形态的海岸一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海岸侵蚀修复中经常使用的岸线形态,而岬湾形态特征与海岸水动力之间的确切关系还没有形成量化的描述。本研究定义了海岸岬湾形态特征的基本参数,基于历史卫星影像的解译,采用比拟、统计的研究方法,统计了全球240个岬湾的平面形态特征参数,分析得出:(1)岬控比(K)的值介于1.2至1.8之间,平均值为1.41,方差为0.02,标准差为0.16;(2)凸出度(ρ)的值介于0.2至0.51之间,平均值为0.34,方差为0.01,标准差为0.08;(3)根据弧形岸线形态和波浪绕射的不同,将自然海岸岬湾形态分为切线夹曲线型、曲线连切线型和曲线夹切线型3类。采用数值模拟,将线性材料受力变形的过程比拟于岬湾海岸线受水动力作用达到静态平衡过程,以线性材料为媒介,初步探究了岬湾平面形态与波浪之间的关系,对海岸线的预测、修复和保护海岸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深圳湾经过近三十年的围填海活动,沿岸动力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如今自然状态下难以发育沙滩。从构建高品质游憩空间、防护海岸和提升旅游开发价值来看,沙滩是深圳湾急需的资源。为了加强人和海洋的联系、激发深圳湾的活力,建立城市自然缓冲区、化解极端风暴的威胁,以此达到防护海岸和满足居民休闲游赏需求的目的,本研究以近岸海洋要素的自然属性为主,海洋开发活动等社会属性为辅进行综合分析,并辅以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在深圳湾内选择适宜开展沙滩修复的海岸。沙滩修复选址时考虑了波浪、潮流、地形、地貌、沉积物等近岸海洋要素;数值模型包括潮流场模型、波浪模型和沙滩长期的平面演化模型。本研究案例对岸线动态变迁较大,自然状态难以发育沙滩的海岸的人造沙滩选址和设计方案提供示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平衡岬湾理论在莱州湾东岸砂质海滩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岬湾海岸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海岸形态,其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岸线的长期冲淤变化趋势,相应的理论模型被提出来用以模拟平衡状态的岸线形态。莱州湾东岸从龙口港至刁龙嘴发育4个典型的岬湾海滩,本文利用常见的3个岬湾模型模拟该处海滩形态,并分析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抛物线模型模拟结果适合本研究区,通过模拟和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域绝大部分岸段将仍然处于侵蚀状态,人为作用在岸线的冲淤演化中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海岸侵蚀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关于三亚湾海岸侵蚀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从海岸动力地貌学角度出发,基于沉积物迁移理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三亚湾海岸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的动力演变过程。计算结果重现了海水波浪的传播形态及动态特征:涨潮时,波高极值相对较大,水位随之升高,波动现象明显,波动形态复杂;落潮时,波高极值相对减小,水位也随之降低,海面相对较平静,波形态在离岸区域较单一,仅在近岸区域相对多样化。同时,数值模拟结果也很好地显示了三亚湾岸线附近的沉积或侵蚀过程特征:三亚湾西段海洋动力条件较强,沉积或侵蚀现象明显,沉积/侵蚀能力由三亚湾西段逐渐向东段减小。此外,以海洋动力学机制为基础,定量模拟了三亚湾海岸侵蚀与演变物理过程,为该地区海岸开发利用、海岸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对海岸蚀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二维浅水方程、波作用守恒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 建立了波浪-潮流-泥沙耦合数值模型, 分析了最近20 年来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对海岸蚀退的影响。结果显示, 潮上带土地利用改变 了风暴潮时的水动力边界条件, 显著增大了岸线附近的水流流速。随着潮上带养殖设施覆盖比例的 提高, 从平面分布看, 岸线附近侵蚀显著加重, 侵蚀条带平行岸线并向下游延伸、向海侧拓展; 从剖 面分布看, 岸线两侧侵蚀深度显著增大、范围明显扩展, 水下岸坡的闭合水深加大, 闭合点外移; 从 动力条件变化看, 岸线附近水流流速最大。分析表明, 最近20 年来大规模的潮上带土地利用是莱州 湾东部海岸蚀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静态平衡岬湾海岸理论及其在黄、渤海海岸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岬湾海岸是一种稳定的海岸存在形式,在天然海岸中岬湾地貌占51%。岬湾海岸研究是研究砂质海岸稳定性及演变的重要内容。岬湾海岸理论在海岸稳定性、海岸工程预测以及海岸综合治理方面有其重要的工程价值。文中详细讨论了岬湾理论中最具工程意义的抛物线型岬湾海岸线及基于静态平衡岬湾海岸理论开发的可视化应用软件MEPBay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并验证了该理论对黄、渤海海岸的适用性。MEPBay软件不仅有助于理解海岸形态过程,也是海岸工程师在岸线保护及海岸管理实践中的有力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浮山湾、汇泉湾、崂山湾海滩与海底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距今12000a,世界洋面已上升至今日海面以下60m处。而后海面继续回升,在距今6000a时,海面已上升到比今日海面还要高3~4m的位置,这就是汇泉广场下面存在海相地层的原因。也是唠山太清官门前存在干枯小泻湖的原因。大约在距今6000a时,青岛市的浮山湾、汇泉湾、唠山湾已经形成,并在海湾中,形成最初的海湾沉积。自那时以来,崂山湾变化不大;而浮山湾、汇泉湾则发生明显的变化。浮山湾展示为宽阔的沙滩形态,自上世纪60年代在燕儿岛建立船厂以来,大面积的沙滩已经消失。目前所见海岸完全为人造海岸,现已不存在海滩。汇泉湾与汇泉广场的填平有关,早期的海岸线,有可能到达中山公园的院墙一带。现在所见的第一海滨浴场也是人为建设所致。  相似文献   

9.
钦州湾溺谷湾地貌,沉积与物质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永杰 《海洋通报》1993,12(5):56-6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广西钦州湾溺谷湾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类型分布。通过对海岸地貌成因类型和水动力条件分析,探讨了溺谷湾物质来源和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沉积物分布对河口海岸地区的地貌演变和岸线变化非常重要。本文收集了2008年9月厦门湾海域的2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数据,研究其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和运输特征。厦门湾海域表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同时在应用GSTA模型对沉积物进行输运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泥沙运移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有八种沉积物类型,粘土质粉砂占有比例最高,为65.22%;而且在不同的分区,由于不同的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粒度参数特征也有所不同。径流、潮汐和波浪是海床表层沉积物、滩涂变化的主要控制动力,泥沙运动趋势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 莱州湾毛虾的生殖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渤海湾、莱州湾毛虾的性成熟、产卵和性比的季节变化规律等生殖特性,作了全面阐述。研究结果表明,本海区毛虾的性成熟期为5月上旬—10月上旬,盛期为5月下旬—18月中旬。性成熟度与个体体长、体重间,均呈密切正相关关系;与温、盐度间皆呈密切二次相关关系,最适温度为20.92℃,最适盐度为21.18‰。个体平均排卵量为4222粒,最大排卵量为9863粒。个体排卵量与体长、体重间均呈密切正相关关系。毛虾性比的季节差异与生殖死亡密切相关,在生殖季节里一般雌虾多于雄虾。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海湾扇贝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本文以1984—1985年在胶州湾养殖的海湾扇贝为材料进行了肥满度的研究。肥满度以干贝指数I.A.与干内脏指数I.V.表示。研究结果表明:I.A.一年有春、秋两个高峰,指数值达5以上的时间主要在中秋—冬季,最高达6以上;一龄贝的I.A.比二龄者大约1/4。I.V.的变动态势与I.A.大致相似,但略迟于后者。I.V.超过5的高峰期为4月末—6月上旬及9—10月。肉柱得率以10月—翌年4月期间较高,达10%以上,其中11月达13%以上。内脏得率一般在20%以上,临界生殖时达30%以上。从I.A.判断,胶州湾海湾扇贝的最佳收获期为养殖当年的11—12月。从I.V.判断,春季生殖期为5月中旬—7月中旬,盛期为6月,秋季者为9—10月,盛期为9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根据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在东海北部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采集资料,对这两个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杭州湾的10个站位和三门湾的6个站位共获得61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甲壳动物最多(22种),其次是鱼类(20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2种)、刺胞动物(2种),多毛类最少(1种)。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出现3种,三门湾出现8种,脊尾白虾Palaemoncarinicauda是两个海域唯一的共同优势种。相比2017年,杭州湾和三门湾在2018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根据大型底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杭州湾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而三门湾则较为平均。对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相似度低,Q8、Q9、Q10站位群落结构与三门湾的站位更为接近,三门湾的底栖群落在2017年和2018年存在较大差异。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可能与环境因子、人类活动、厄尔尼诺事件等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普里兹湾水文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澳大利亚学者分别在1982年12月和1987年2月普里兹湾的调查资料,并结合中国"极地"号南极考察船1990~1991年间的调查资料印证,提出在中国"中山站"所在地普里兹湾在初夏与晚夏期间的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15.
胶洲湾海洋生态观测站(JERS)是我国生态系统网络(CERN)的野外观测站之一,自60年代以来至今近 40 a间,在胶州湾内及其附近海域中的 300个以上观测站点上,先后对100多个海洋物理(如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化学(如总氮、NO2、NO3、DON、NH3、SiO3、PO4-P)、地质(如悬浮体含量)、生物(如浮游生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及生物污染(如大肠杆菌、石油降解菌、异氧细菌)等指标进行了监测,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沉积物中的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H_2SO_4-KNnO_4-K_2S_2O_8快速消化,然后用冷原子荧光测汞仪测定汞的方法,测定了渤海湾海域27个站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汞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汞的浓度为0.025至0.170 mg/kg,平均为0.054mg/kg。水平分布以蓟运河口为最高,湾西部比湾中部高些。 沉积相中的汞含量与沉积相中有机质含量和水体中悬浮体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盐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5年10月至1986年8月对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调查,本文报道海水中溶解的碳水化合物(DCHO)的调查结果,讨论了该海区DCHO的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变化。对DCHO和叶绿素a、磷酸盐、溶解氧、颗粒有机碳、温度以及盐度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综合探讨了影响D-CHO含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大亚湾水体中DCHO的浓度调节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在湛江港内的试验浮筏上进行了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调查。共记录59种生物。优势种是浒苔Entermorphasp.和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表层月板附着量变化幅度10.0—250.0g·m-2,底层月板附着量变化幅度为3.0—5680.5g·m-2,年板全年附着量为22347·1g·m-2。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南部、罗源湾和厦门港颗粒垂直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沉积物捕获器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的两个站位福建罗源湾大官坂垦区和厦门港进行了现场投放,得到迁出真光层的颗粒物通量分别为1.14,0.933,11.9和81.5g/m~2·d;颗粒有机碳通量分别为73.8,98.5,5054和856mg/m~2·d。上述海域沉降颗粒的通量不同,性质上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桑沟湾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皓文 《海岸工程》2001,20(1):72-80
在 3种培养基中用 MPN法按季对桑沟湾表层水和底质的总好气异养菌、几丁质降解菌、弧菌及其占总菌量比率等进行时空分布及变化的分析 ,并作了这些参数间的相关分析。估算了细菌生物量。评价了该湾的增养殖、生态和环境条件。指出了进一步对该湾做包括细菌在内的微生物学研究于健康水产增养殖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