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岸带盐沼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的一环,对全球气候变化也产生深远影响。2013年7月(生长季)和2013年12月(非生长季)在中国江苏省盐城海岸带盐沼湿地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DMS的通量。结果表明,盐城海岸带盐沼湿地整体上表现为DMS的源。植被带及光滩上,互花米草带具有最高的DMS排放率38.06±8.97mg·m~(-2)·d~(-1);距离潮沟远近上,潮沟内DMS通量0.35±0.11mg·m~(-2)·d~(-1)远小于近潮沟10.30±5.09mg·m~(-2)·d~(-1)与远潮沟9.57±4.04mg·m~(-2)·d~(-1)DMS通量;非生长季DMS通量14.31±5.80mg·m~(-2)·d~(-1)高于生长季的DMS通量5.56±2.63mg·m~(-2)·d~(-1)。地上植被及其残留根系、潮水的周期性变化均影响DMS的通量大小。  相似文献   

2.
系统考察2014年4月胶州湾海水中甲烷的氧化速率。通过一系列的海水培养实验,采用气相—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C-IRMS)追踪了培养样品中δ13 CH4的变化,计算了胶州湾海水的甲烷氧化速率(MOX)。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水中甲烷的氧化速率的变化范围为3.7~255.5nmol·L~(-1)·d~(-1),平均值为(104.7±89.7)nmol·L~(-1)·d~(-1)。底层水中甲烷的氧化速率的变化范围为38.2~227.1nmol·L~(-1)·d~(-1),平均值为(148.9±76.2)nmol·L~(-1)·d~(-1)。总体而言,在胶州湾东部和西部,特别是海泊河口、洋河河口附近的水域,表层海水中甲烷氧化速率的分布都明显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胶州湾甲烷的氧化速率与溶解无机碳浓度的变化以及甲酸的含量呈较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根据甲烷氧化速率估算出胶州湾氧化甲烷的量为1.15×108 mol/a,该值相当于胶州湾甲烷海-气通量的6.4~14.3倍。  相似文献   

3.
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华  杨世伦 《海洋学报》2010,32(1):114-119
为了研究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在长江口选择了三种盐沼植物群落对它们黏附的颗粒物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距潮沟或光滩越近,生长位置的滩面高程越低,则黏附颗粒物越多,而在盐沼前缘单位滩地面积上植物黏附颗粒物的质量以1%~3%/m(单位水平距离)的速率从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相对较高的盐沼外缘光滩或潮沟向盐沼内部减小;(2)植物黏附的颗粒物量在垂向上从上到下急剧增大,通常在靠近滩面5~10 cm的部分植物的黏附量占植物黏附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相邻群落单位滩地面积的互花米草[(220.6±172.7)g/m2]的总黏附量明显多于芦苇[(64.9±38.1)g/m2]和海三棱藨草[(45.2±31.7)g/m2],而按单位生物量来说单位滩地面积上三种盐沼植物黏附的颗粒物以海三棱藨草最多[(150.5±134.8)g/kg],芦苇最少[(28.8±22.8)g/kg],互花米草介于两者之间[(57.5±32.9)g/kg];(4)海三棱藨草的黏附量在季节上差异性明显,秋初(9月)是春末(5月)的6倍,在冬季该植物消失,其黏附颗粒物的功能也消失。造成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物量、悬浮颗粒物含量和淹没条件(淹没的深度、时间、频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3—2008年东海及黄海南部海域多个航次现场观测获得的海表温度、盐度及海水表层pCO_2观测数据,分析该海域海水表层pCO_2及海-气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海-气界面CO_2转移与海表温度、盐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表层pCO_2及海-气CO_2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近海区域,春季受海表温度上升、生物作用加强的影响黄海南部、东海近岸区及陆架中部、东海南部表现为大气CO_2汇,其海-气界面季平均通量分别为(-7.77±6.59),(-11.08±8.99),(-2.94±6.78)mmol·m~(-2)·d~(-1)。夏季黄海南部区域表现为大气CO_2源(2.99±6.09)mmol·m~(-2)·d~(-1),与该海域的下层海水涌升有关,东海中部陆架区及东海南部近岸区由于淡水输入,形成跃层阻碍水体混合,再加上光合作用增强等的综合作用为大气CO_2汇,通量为(-4.81±8.92),(-0.75±12.14)mmol·m~(-2)·d~(-1)。秋季北风逐渐增强水体混合加剧,向冬季格局转变,底层富含CO_2的海水上涌,致使海表pCO_2升高,整个海区表现为大气CO_2源。在年际变化上,春季碳汇呈减弱趋势,而秋季碳源则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分析2013-10,2014-05和2015-05对桑沟湾3个航次的调查中采集的表、底层海水样品,研究该海域海水中溶解CH_4的分布特征及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春、秋季桑沟湾水体中CH_4浓度范围为3.0356.4nmol·L~(-1),底层浓度高于表层。由于水温的季节变化和陆源输入的影响,秋季表、底层平均CH_4浓度是春季的37倍。受养殖活动的影响,贝藻混养区表、底层CH_4均高于其他养殖区和湾外。2013-10,2014-05和2015-05桑沟湾表层海水CH_4的平均饱和度分别为(2 704±2 532)%,(330±276)%和(858±417)%,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根据W2014公式估算出桑沟湾春、秋季表层海水CH_4海-气交换通量范围为3.919.9μmol·m~(-2)·d~(-1),根据N2000公式估算出春、秋季表层海水CH_4海-气交换通量范围为5.520.6μmol·m~(-2)·d~(-1),表明春、秋季桑沟湾是大气CH_4的源区。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沼的碳库变化可为蓝碳碳汇核算提供依据。为量化短时间尺度(季节到年际尺度)内滨海盐沼碳库的固碳速率,基于高分辨率的地表高程监测系统,于2022年在杭州湾南岸典型滨海盐沼开展了季节性的观测和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本地种海三棱藨草和外来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植物生长主要集中在3—9月。就植物碳库的地下部分而言,海三棱藨草固碳量达到11 g C·m-2,互花米草盐沼则较高,为56 g C·m-2。地表高程监测数据表明,海三棱藨草盐沼的沉积速率为12.30 cm·a-1,略低于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速率(13.02 cm·a-1)。结合沉积速率与沉积物容重、有机碳含量等数据,可以算得观测期间,海三棱藨草盐沼沉积物碳埋藏速率为460 g C·m-2·a-1,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碳埋藏速率为588 g C·m-2·a-1,这两种滨海湿地的碳埋藏速率也具有季节性,在夏、秋季达到高值。结合植物碳库和沉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茎葡萄蕨藻的培养条件,通过温度、光照、盐度以及不同营养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尿素CO(NH_2)_2、碳酸氢铵NH_4HCO_3)四个方面探索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1~27℃,最适温度为27℃,在此温度条件下其相对生长率(RGR)最大为3.63%·d~(-1);适宜的光照范围为72.73~145.45μmol·m~(-2)s~(-1),最适光照为109.09~145.45μmol·m~(-2)s~(-1),2个光照强度下,相对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最适的盐度范围为27.5~32.5‰,随盐度的继续升高,长茎葡萄蕨藻RGR呈下降趋势。通过4种不同营养盐(NaNO_3、NH_4NO_3、CO(NH_2)_2、NH_4HCO_3)的培养实验得出,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0~20mg·L~(-1)、10~20mg·L~(-1)、10~30mg·L~(-1)、10~30mg·L~(-1)。不同营养盐的对比结果显示,硝酸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更能促进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浓度为20mg·L~(-1 )NH_4NO_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相对生长率(RGR)最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航次白令海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白令海东陆架区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β-二甲基硫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东部陆架区DMS浓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浓度平均值由2012年0.80 nmol·L~(-1)(范围为0.11~2.27 nmol·L~(-1))增加至2014年1.33 nmol·L~(-1)(范围为0.07~4.49 nmol·L~(-1))。DMSP浓度的空间变化与DMS不一致,高值区位于断面东部,主要受近岸阿拉斯加沿岸流以及育空河淡水输入的影响。2012—2014年,溶解态DMSP(DMSPd)和颗粒态DMSP(DMSPp)浓度平均值分别从4.21 nmol·L~(-1)、16.83 nmol·L~(-1)提高至14.94 nmol·L~(-1)、49.77 nmol·L~(-1),应是冷水团范围缩减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所引起的。DMS浓度同温度、c_(PO~(3-)_4)、c_(SiO~(2-)_3)显著相关,而DMS和DMSP浓度同无机氮浓度、盐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层海水DMS和DMSPd的生物生产速率均高于消费速率,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原因是温度影响了微生物代谢活动。2014年的生产和消费速率均高于2012年的,主要由于表层海水DMS和DMSPd浓度升高和水团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表层海水中DMS微生物消耗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3.66 nmol·L~(-1)·d~(-1)和33.87 nmol·L~(-1)·d~(-1),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66μmol·m~(-2)·d~(-1)和5.33μmol·m~(-2)·d~(-1),表层海水DMS通过海气扩散去除的周转时间分别是微生物消费的7.4和5.7倍。白令海东部陆架区表层水体中微生物消费是比海气释放更重要的DMS去除途径。  相似文献   

9.
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互花米草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外来物利,目前在我国沿海已形成大面积的互花米草盐沼,对潮滩土壤等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分析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对江苏东台沿海不同地点(生长年数)的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样品的-仃机质含量分析,发现互花米草盐沼在由海堤向外的水平方向上变化的平均梯度为每100m土壤有机质含最减少0.87g/kg,垂直方向上的平均梯度为每向下1cm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0.05g/kg。互花米草盐沼土壤订机质的含量与互花米草生长年数相关程度较高,而与植株的生长状况相关较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微藻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其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之一。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且能固定一定浓度的CO_2,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本研究通过向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入10%CO_2,从41株微拟球藻中筛选得到4株高固碳藻株,编号分别为E-099、Z-211、Z-213和Z-214。批次培养条件下,5株藻(4株高固碳藻株和出发藻株)分别通入空气、2%和5%CO_2,随着CO_2浓度升高,5株藻的生物量和固碳速率呈下降趋势,但总脂含量和油脂产率有所提高,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空气组(Air)中,出发藻株(WT)的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高于其它藻株,分别为0.07 g·L~(-1)·d~(-1)、0.16 g·L~(-1)·d~(-1)和49.012 mg·L~(-1)·d~(-1);2%CO_2下,藻株Z-213和Z-214的平均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高于其它藻株,分别为0.06 g·L~(-1)·d~(-1)、0.14 g·L~(-1)·d~(-1)和44.124 mg·L~(-1)·d~(-1);5%CO_2下,出发藻株的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低于其它藻株,而总蛋白含量却高达24%。本研究对藻株的固碳能力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实现规模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崇明岛东滩潮沟体系及其沉积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明岛东滩潮沟系在盐沼带内特别发育,其形成与潮滩围垦工程和盐沼带的宽度密切相关。泥滩上潮沟的发育和演化与盐沼带潮盆大小、潮时(大小潮)和降雨量等相关,潮沟体系规模小,涨潮流不受其控制,退潮时潮沟成为主要泄水通道,未沉降的细悬浮颗粒和浮泥层在重力作用下向潮沟汇集,使潮沟内沉积物比滩面细。崇明岛东滩潮沟体系形成、演化及沉积物分布,完全不同于目前研究非常详细的欧美河口湾/港湾型潮道-潮沟体系,后者潮道以涨潮流占优势,沉积物明显比滩面粗。崇明岛东滩潮沟体系是发育在快速淤长的三角洲类型海岸上,通过与其他类型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潮道-潮沟体系对泥滩和盐沼发育、演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热量平衡和氧量平衡推导出计算公式,求得粤东上升流区海水的垂直涡动系数,垂直混合氧的增加率,生物化学过程氧的净增率,总增加率和消耗率。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25±0.59)×10~(-5)m~2/s,(3.96±2.08)×10~(7)L~3/(m~3·s),(3.94±1.86)×10~(-7)L~3/(m~3·s),(26.64±7.30)×10~(-7)L~3/(m~3·s)和(22.7±6.8)×10~(-7)L~3/(m~3·s)。文章还讨论了氧各种过程的分布变化规律,并计算了上升流的上升速度和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入至今,已在我国海岸带大范围扩张并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附着生物藤壶为例,研究了互花米草扩张对附着生物的影响.通过对5个断面共28个样方的米草植株、附着藤壶以及藤壶在互花米草上的最大附着高度调查,获得结果如下:藤壶在互花米草滩上的附着范围位于潮沟两侧,且呈宽度约为5 m的带状分布;潮沟规模越大,其向陆方向的延伸范围越宽;每个站位藤壶附着的相对最大高度都位于同一水平.附着藤壶均为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平均干重237±69g·m-2,大部分藤壶直径在2~10mm之间.互花米草的平均干重为981±81g·m-2,潮沟附近互花米草高壮但密度较小,远离潮沟互花米草矮小但密度较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为藤壶提供了附着基质,并影响藤壶在潮间带的平面分布格局(尽管藤壶的生态位保持不变).影响白脊管藤壶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海水浸没时间的差异;负地形的浸没时间更有利于藤壶的附着和生存;另外潮沟较高的潮水流速除了利于白脊管藤壶幼体的附着外,还可以通过水流的涨、落为其带来充足的食物.  相似文献   

14.
富甲烷浅层海相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海洋四号区"浅层沉积物中甲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依据研究区域实际地质资料,使用Mathematica建立起一维反应运移稳态模型。模拟结果认为研究区深层沉积物内赋存有甲烷源,释放的甲烷气以气泡的形式运移至沉积物表层,并造成气泡淋滤现象。气泡淋滤使孔隙水中SO_4~(2-)等溶质浓度在海底以下0~2.8m的范围内保持不变。甲烷气泡在浓度梯度作用下向孔隙水中溶解,溶解通量为160mmol·m~(-2)·a~(-1),溶解甲烷在微生物作用下被SO_4~(2-)氧化,氧化速率为140mmol·m~(-2)·a~(-1)。甲烷通量与氧化速率均远小于水合物脊等甲烷渗漏活跃地区,SMTZ埋藏也相对较深,故推测甲烷源埋藏较深或规模较小,也有可能是良好的圈闭条件阻止了甲烷逸出。作为AOM过程的重要自生矿物,本地区碳酸盐和硫化物矿物沉淀速率都比较低(分别为35mmol·m~(-2)·a~(-1)和70mmol·m~(-2)·a~(-1)),且碳酸盐的沉淀受到了硫化物矿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潮沟系统水沙输运研究——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崇明东滩2015年4月实测潮间带水沙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潮沟、盐沼及光滩的水沙特征,重点研究了潮沟系统及邻近潮滩潮周期内悬沙通量情况。结果表明:(1)潮沟表层沉积物比潮滩细,二者平均中值粒径分别为21.7 μm和33.0 μm,悬沙粒径由海向陆逐渐变小;(2)大、小潮沟潮周期内潮流均以往复流为主,垂向平均流速分别为15.4 cm/s和34.6 cm/s;盐沼界和光滩则以旋转流为主,平均流速分别为11.3 cm/s和28.9 cm/s;(3)潮沟中的高悬沙浓度出现在涨潮初期,最大可达7.5 kg/m3,而潮滩高悬沙浓度则出现在潮落潮中期和高水位时刻;大、小潮沟和盐沼界站涨潮阶段平均悬沙浓度大于落潮阶段,光滩站则相反。潮沟悬沙主要来自邻近水域,而潮滩悬沙则与滩面表层沉积物密切相关;(4)潮沟在潮周期内净输沙方向均指向滩地,大潮沟潮周期单宽净输沙量可达4.0 t/m;盐沼界处垂直岸线和沿岸输沙强度相近,净输沙由海向陆,潮周期离岸输沙强度为1.0 t/m;光滩沿岸输沙强度远大于垂直岸线输沙,光滩净输沙由陆向海。研究揭示了潮间带潮沟系统的强供沙能力以及研究区域光滩冲蚀,盐沼植被带淤积的动力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绿潮发生时叶绿素浓度(Chla)和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会发生变化,此时海洋初级生产力(Ocean Primary Production,OPP)也会出现显著变化。本文利用VGPM模型反演了2009年7月15日绿潮暴发时黄海OPP得到其空间分布情况,并且着重分析了OPP与SST、Chla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绿潮区域的OPP高于非绿潮区域,其中绿潮区域的OPP在2600mgC·m~(-2)·d~(-1)至3200mgC·m~(-2)·d~(-1)之间,非绿潮的OOP在1600mgC·m~(-2)·d~(-1)至1900mgC·m~(-2)·d~(-1)范围内。同时绿潮区域的Chla明显高于非绿潮区域的Chla,但SST比非绿潮区域低一些。  相似文献   

17.
潮沟既是滨海湿地特有的地貌因子,也是输送水分与盐分的重要通道,对植被的生长与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盐城滨海湿地潮沟系统演变的影响,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分析了1989年至2020年江苏盐城典型淤泥质潮滩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时空变化过程与潮沟系统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扩张经历了入侵初期的斑块阶段、中期连续带状分布阶段及现状阶段过程,入侵影响的景观类型也从光滩转变为碱蓬沼泽;(2)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潮沟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潮沟平均宽度与长度减小、互花米草内潮沟的数量与分支增多;(3)潮沟系统的变化与互花米草的平均面积、平均周长等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是潮沟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屹  陈一宁  李炎 《海洋通报》2017,36(3):348-360
红树林和盐沼是世界上重要的滨海湿地类型。在我国东南部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和红树林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研究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盐沼之间的空间竞争规律,选取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收集了1988年至2014年27年间共15期覆盖该区域的Landsat影像和Google Earth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提取出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盐沼的近30 a历史变化信息。历史遥感影像分析表明:1)红树林面积20世纪90年代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以后增长速度变慢;2)互花米草最早出现在2002年,此后以缓慢的速度朝着地势高的区域扩散,2010年后互花米草的扩散速度加快;3)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的交界区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区域表现为红树林略微向外扩张;4)影响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盐沼交界区空间格局的因素可能有潮沟的分布和红树林的林冠完整性等。  相似文献   

19.
于2008年5月~2009年12月运用"黑白瓶"测氧法逐月观测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生产力状况,分析讨论两年月份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毛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呼吸耗氧量平均值分别为3486.88±2424.67mgO_2·m~(-2)·d~(-1)、1635.02±1304.71mgO_2·m~(-2)·d~(-1)、1832.50±1510.90mgO_2·m~(-2)·d~(-1),月际变化规律明显,春季、夏季、秋季月份毛初级生产力和呼吸耗氧量高于冬季月份(p0.05),单峰型或双峰型,总体2008年毛、净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2009年同期;春、夏、秋、冬毛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垂直变化大,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少,其中0.5m层毛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2.0m以下层,且以夏、秋两季最为明显;P/R系数范围0.84~6.16,平均值1.92,且净初级生产力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出现负值,在海洋生物活动旺盛的春、夏、秋季节虽然呼吸耗氧量大,但净初级生产力剩余仍较多,说明该海域能量转换快,生命活力强。  相似文献   

20.
2009年8月份采用静态箱法对珠江口淇澳岛湿地甲烷通量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在当日23∶00和翌日早晨9∶00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为40.07和50.99mg·m-2·h-1;在当日17∶00和翌日凌晨5∶00出现两极小值,分别为1.13和1.57mg·m-2·h-1,同步观测孔隙水中SO2-4、Cl-浓度和沉积物表层温度和采样点潮位变化,发现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孔隙水中SO2-4浓度和潮位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因此,潮汐所导致孔隙水中SO2-4浓度和上覆水深度改变,可能是控制珠江口淇澳岛潮间带湿地甲烷日排放通量变化的两个关键因素。同时计算采样点甲烷日排放净通量达到962.7mg·m-2·d-1,表明夏季珠江口淇澳岛湿地是大气甲烷的源区。柱状沉积物孔隙水中甲烷浓度范围为0.52~5.18mmol·dm-3,其最大值出现在9cm深度,同时测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孔隙水中SO2-4的浓度,结果表明高的甲烷浓度主要是由于沉积物中高的TOC含量和孔隙水中低的SO2-4浓度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