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明理 《海洋科学》1994,18(1):26-28
中国近海陆架地貌研究工作自50年代进行全国性海域普查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黄、东海海底地质、地貌、沉积资料。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拟对黄、东海海底地貌类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作一简单分析。1黄、东海海底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该区海底地貌以宽阔的大陆架为其特点。黄海呈反S状,平均深度44m。东海则呈扇形,平均水深370m,其西部为陆架,大约在水深140m左右,向东过渡为孤带状的大陆坡,主体地形为冲绳海槽,向东越过琉球群岛岛架,过渡到琉球海沟。黄、东海海底地貌类型比较齐全(图1),现分为黄海北部区、…  相似文献   

2.
当前开展的1∶100万中国陆缘海地貌编图,我们负责黄渤全域。宽浅的黄渤海海湾陆架,虽然蜿蜒千里、面积达45.8万平方公里,但仅占据我国东部陆架向中朝两国陆地之间凹入的一部分。在其湾口之外,不仅有东海大陆架平缓相接,而且还有东海大陆坡、东海海盆(冲绳海槽)、琉球列岛内侧岛坡和岛架依次演替。在琉球列岛线洋侧,其岛坡直下琉球海沟。因此要进行黄渤海海底形态的聚类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东中国海海底地貌的完整区域认识基础之上,才能求得分类与制图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3.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碎屑沉积物的搬运方式:滑塌和重力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冲绳海槽2000多公里的实测单道地震资料(95和99航次)和沉积物柱状样(92航次)分析,认为滑塌和重力流是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东海陆坡)碎屑沉积物向海槽搬运的重要方式;分析结果表明,西部陆坡这两种作用是广泛存在的。陆坡沉积物堆积速率、地形坡度和构造活动、地震、海啸等因素造成了陆坡南、北和中段之间的滑塌和重力流发育程度存在差异。海底滑塌和重力流这两种作用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但柱状样揭示重力流发生得更频繁。从空间分布上看,海底滑塌主要分布于上陆坡的断裂带附近,平行海槽呈带状延伸;而重力流沉积主要分布于断裂带向下一直到槽底的部位。重力流沉积主要有4种表现形式:1)沉积物重力蠕动;2)浊积平原;3)透镜状浊积体;4)沿斜坡的碎屑流沉积。上述研究表明,滑塌和重力流不仅是陆架向海槽输送物质的重要方式,也对陆坡沉积结构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海沉积环境分区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海域十分广阔,面积达770000平方公里.除冲绳海槽水下地形比较复杂外,陆架区都较平缓,呈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缓慢下降(图1).沿岸有长江等河流携带丰富的陆源物质入海(表1),形成东海陆架现代沉积是陆源碎屑物质组成的基本特征.冲绳海槽现代沉积除东面槽坡不受我国陆源碎屑影响外,西面槽坡和槽盆无论从沉积物的矿物组合特征和生物遗骸来看,仍明显受到我国陆源碎屑的影响.东海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海底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东海必将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分为3种类型: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海底峡谷主要分布于中段和南段的东海陆坡之上,平面形态特征总体上自北向南趋于复杂(直线型→蛇曲型→树枝型),规模逐渐增大,不同平面类型代表了峡谷不同的演化阶段.峡谷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冲绳海槽扩张背景下的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6.
对取自长江、黄河三角洲和东海 230个表层沉积物样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外缘(外陆架和冲绳海槽)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并与不同的物源影响密切相关.外陆架、陆坡和西部槽底的碎屑物主要来自长江;冲绳海槽中轴线以东主要受槽底火山和岛坡物源控制;黄河物源扩散的影响局部可达26°20′N线以北的陆架、陆坡和槽底区.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样品由“向阳红16号”于1992年6~7月间取自冲绳海槽中部。对表层沉积物中>63μm粒级的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的应用。研究表明,陆架边缘和槽坡的石榴石、磁铁矿主要来源于东海大陆架;槽底的石榴石部分来源于槽坡,部分属于海底火山或海底热液成因;槽底中北部的磁铁矿主要来源于火山活动,槽底南部的磁铁矿则可能主要来自于岛坡。  相似文献   

8.
冲绳海槽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与东海陆架相连,是一个新生的孤后盆地,海底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断裂体系十分发育,沉积了十分丰富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根据海底沉积物中的浮岩与磁铁矿含量变化,结合水深资料推测了海底火山口的位置,结果表明Z 14—5测站(27°18′N、127°12′E)附近是一个火山口。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岛弧之间,海槽中发育着一系列平行轴向延伸的地堑型正断层。穿越海槽的地震剖面证实了海槽扩张中心的存在,扩张轴沿海槽轴线方向延伸。由于地堑构造中心的扩张速率较大,由某引起的海槽中心下陷的速率大于沉积作用的补偿速率,使海槽中心海底出现明显的下陷。在轴线的大陆坡一侧,陆源沉积占绝对优势;轴线的岛坡一侧,以火山坡碎屑、浮岩、有孔虫软泥为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边缘的构造特征记录了有关冲绳海槽张裂过程的关键信息,对于进一步理解海槽的形成演化以及弧后张裂与弧-陆碰撞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道地震和重磁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边缘的地形和构造特征,并对冲绳海槽早期张裂过程、北西向断裂带的分隔控制作用、钓鱼岛隆起带南北构造差异和冲绳海槽的向西前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西侧陆坡存在的分段性,各分段在地形地貌、地层展布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其构造演化和现今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张裂始于陆架前缘坳陷,在晚中新世向东扩展至整个海槽,晚中新世至今以分散式张裂为主。北西向断裂带对东海陆架边缘不同分段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活动起到了分隔控制和转换协调作用,控制了不同类型陆坡的形成和发育。受冲绳海槽在全宽度上向西前展的影响,钓鱼岛隆起带南段的基底隆起及其支撑的陆架边缘发生了破坏和沉降,形成基底起伏较大、地形崎岖不平的陆坡。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白云大型海底滑坡的几何形态与变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多波束水深测量,在南海北部白云凹陷发现大型海底滑坡。白云大型海底滑坡可分为滑坡根部、滑坡主体和滑坡前缘3个主要部分,广泛发育滑坡陡壁、滑塌沟谷、滑移面、滑坡台阶等典型滑坡地貌。地震相特征表现为楔状弱振幅杂乱地震相,块状平行或渡状弱振幅中连续地震相,席状亚平行/波状弱振幅连续地震相,谷状水平充填中振幅、中连续地震相和丘状/透镜体状前积地震相等5种典型地震相特征。初步估算白云海底滑坡范围约为13000km2,滑坡分布受地形和海底沉积物岩性控制,晚期活动在中更新世。白云大型海底滑坡位于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区,对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作用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 giant submarine slump, encompassing a 91‐km by 26‐km block, occurring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fshore Iquique, Chile, was identified during a SeaMARC II survey. Utilizing SeaMARC II side‐scan imagery, bathymetr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five morphostructural zones of the slump were identified: the fissured zone, scar zone, tensional depression, central block, and front zone. The fissured zone was developed on the crown of the slump; the scar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scars with the crescent‐shaped slip surfaces and throws ranging from 200 m to 50 m. The tensional depression zone is marked by an area voided by mass slumping, while the central block morphology was formed by uplift. The front zone is comprised of both compressional and tensional subzones. The compressional sub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 topographic low, on the middle slope, whereas the extensional sub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vex pattern of alternated ridges and hollows, which may represent the debris of the slump on the lower slope. The formation of the slump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Nazca plate beneath the Chile continental margin, which resulted in the subsidence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with a resultant increase in the slope gradient and pore‐water pressure in the sedimentary layers. Slump formation was further facilit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lex fault system associated with the subduction and by the triggering effect of earthquak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3.
Current observations taken at depths between 630 and 830 m from the west coast South Island continental slope exhibit one‐ to four‐weekly periodicities superimposed on the semi‐diurnal tide. These variable flows at 630 m and otter large, longer‐timescale events have a significart onshore/offshore component of flow which leads to a similar transport of alongshore momentum and heat.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陆坡凹陷沉积充填与古陆坡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陆坡区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裂陷-坳陷过渡期和坳陷期三个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地形形态.南海中北部地形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第三纪、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中期和中中新世中期-现在,其中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中期的沉积充填使陆坡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次转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陆架-陆坡-海盆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底坡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高分辨率声学系统在黄河口区记录到水下河道、埋藏沟谷、塌陷坑、陡缘洼地、滑块体、断层和浅层气等特征。水下三角洲可划分为浅水台地平整区、斜坡低隆起区、斜坡浅沟坑区、斜坡深沟坑区和斜坡前缘低角度平坦区五个底坡稳定性不同的微地貌单元。研究表明,水下三角洲的沉积-地貌格局受控于黄河汛期的巨量输沙、河口区的快速沉积和重力再搬运以及波浪和余环流因素。对影响底坡不稳定性的沉积物力学性质、自然地震和风暴潮因素也作了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COSTA(Continental Slope Stabmty)计划是加拿大首次开展的海底滑坡运动综合研究项目。加拿大学者通过参加欧洲cOsTA计划,与欧洲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与信息共享联系,学习和引进欧洲先进的调查方法、手段和技术,提高加拿大海底滑坡研究水平。同时,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欧洲地区的海底斜坡稳定性分析,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该计划为期4a,统计海底滑坡事件的清单,调查和研究滑坡体的特征、触发机制、滑坡距离、范围和破坏结果等,建立一套三维滑坡风险评价方法。介绍了加拿大COSTA计划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我国开展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底斜坡物质受地震、风暴潮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其强度变弱,发生失稳破坏,对海底工程设施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近几年来国外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简要介绍分析与海底斜坡失稳有关的调查方法、分类、失稳机制、失稳空间和稳定性评价等研究情况。这些方面的成果代表了当前国际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对促进我国今后的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将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洋中的水下陆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今大洋中分布有许多水下陆块,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大陆破裂,洋脊跃迁及同扩张沉降等过程。引发大洋水下陆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推测与垩纪中期的超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陆坡脚是大陆边缘的一个重要地形特征,是沿海国扩展其大陆架权利和划定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基础,也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沿海国划界案时特别关注的重要技术参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大陆架制度的制定源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但由于全球大陆边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后期构造活动、沉积作用对大陆边缘的改造与影响,海底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多变,导致大陆坡脚的识别非常困难。加上各沿海国为获得最大范围的外大陆架,对大陆坡脚的相关规定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使得大陆坡脚的确定成了外大陆架划界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准则》对大陆坡脚的规定,结合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和各沿海国划界实践,对陆坡基部区的确定、坡度变化最大之点的选取以及相反证明规则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海洋灾害地质因素中,虽然海底滑坡发生频率不高、但造成的灾害损失往往会较严重,斜坡的稳定性受众多因素综合影响,且各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敏感性分析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曹妃甸深槽海底斜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下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应用滑坡稳定性分析软件Geo-Slope对黏聚力、内摩擦角、重度、坡度等内在敏感因素以及地震动参数、附加荷载和波高这3个外在敏感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认为内在因素中内摩擦角最为敏感,外在因素中地震动参数的敏感度最高。通过对水下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可为海底滑坡的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