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产生的虚反射和一次反射波的波形是一样的,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低频分量,造成频域的陷波点,降低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使地震记录的同相轴发生混叠甚至产生假的同相轴。在已知检波器深度和海水速度的情况下,在F—K域中,先分选至炮域压制检波点虚反射,再分选至检波点域压制炮点虚反射,在叠加剖面上,虚反射得到了明显压制。在虚反射压制后的频谱上,陷波得到了恢复,频带得到了明显拓宽,为后续地震反演提供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筑波国家地球科学和预防灾难研究所的T.Katayama领导的地震工作者研究了本州岛地壳断裂的演化。沿着东京以西130km的骏河湾延伸的一条断裂位于菲律宾板块沉降至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带。还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地震学家就确定了最近300年来发生在这些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中的分布。强烈的地震活动平均140年出现一次 ;与此同时发现了“地震沉默”的情况———从1854年延续至今地下冲击间断了。在最近的1.5年间 ,东京的地震评估中心记录到按里氏震级M≥4的地下冲击频率明显增加。已了解到 ,力量较弱的冲…  相似文献   

3.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海洋学报》2020,42(11):49-61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沉积层(U1)和早全新世河流湖沼相沉积层(U2)组成,前者包括滨浅海平行地震相和河口滨岸前积地震相,根据其反射波向陆上超和向海下超底界面,结合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可以判断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和运移趋势。全新统沉积层厚度一般为10~20 m,最厚约38 m,位于古河道区,但是在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海区缺失。海相全新统沉积层的厚度为数米至20 m,最厚约25 m,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海坛岛东侧)。自全新世海侵以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3部分:台湾海峡来沙为研究区南部海区提供了沉积物;闽江悬沙扩散沉积物覆盖研究区北部海区,主要沿NE方向至外海,在河口向南呈舌状,现代沉积中心位于河口北部,厚度大于15 m;浙闽沿岸流来沙对研究区东北部海区的沉积物有影响。沉积环境划分为台湾海峡源沉积区、闽江源沉积区、东北部混合沉积区和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平均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8 mm/a、1.0 mm/a、1.1 mm/a和0 mm/a。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主要因为沉积物受沿岛环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在对南中国海西沙海域地震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述了西沙海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参数特征,将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上划分为A.B.C.D四个地震层序:层序A代表从海底到T^11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B代表从T^11反射界面到T2反界面的地层;层序C代表从T2反界面到53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D代表从T3反射层界面到Tg反射界  相似文献   

5.
Mill.  JJ Huen.  RV 《海洋地质》2000,(4):34-50
位于秘鲁近海的ODP第688站位的地震资料显示出:该区存留有似海底反射层(简称BSR),其深度与气体水合物稳定的深度相当。虽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科学钻探岩芯中已经发现了气体水合物,但通常在有BSR显示地区避免钻探,这是因为钻探容易引起含水合物的沉积物民封闭的游离气的释放,造成危险。利用反褶积和真振幅恢复技术,可对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达到对BSR定量分析。从而地震资料提取声波参数,从第688站位的钻孔测量物性资料,利用前述两项资料可合成地震记录,并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比较,来估算游离气带的厚度。结果显示出:BSR沿侧向呈不连续分布,在BSR表现为强振幅的地带,其下游离气带厚5.5-17m;在BSR呈弱振幅之处,游离气带厚度不足5.5m,甚至完全缺失。  相似文献   

6.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94,18(6):68-69
威海高技术开发区位于威海市区西北3km,面积20km2,为古海湾淤积成的滨海小平原和元古代片麻岩形成的低山丘陵,北侧的远遥墩海拔206.9m。开发区和市区有一谷形坳地相通,为NW向活动断裂神道口断裂通过的部位,是张家口-威海断裂的一部分。这条巨形活动断裂曾孕育出8级地震一次,7~7.9级6次,6~6.9级15次,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监视区。1948年威海附近海域在此断裂部位曾发生一次6级地震,出现多处地裂、喷沙、冒水现象。据近年来基建工程的揭露,这条活动断裂总体走向310°,宽度70~100m,…  相似文献   

7.
从死海的约旦河三角洲崩滑沉积物中得到的杰里科地震证据T.M.Niemi等沿死海一约旦转换板块边界的断层活动是Biblical和较近代时期圣地地震的主要原因。由于有感记录不确切和过于夸张,所以除编纂了几个地震目录外,几乎没做过将断裂段归因于历史地震的尝...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作者对泉州——汕头地震带进行了以活动断裂为中心的地震地质调查,先后完成了福建长乐——诏安断裂带近期活动的初步研究、福建沿海NW向断裂近期活动性与地震活动和福建沿海晚更新世滨海相地层的初步分析等论述,最近又在泉州等地作较细的研究,并结合确关文献,写成本文。由于作者的水平限制,文中错误难免,望予指正。一、地震活动带的基本特征泉州——汕头地震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强震发生带。在此带内强震主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到粤东沿海和近岸海域里。自西向东有三条近于平行的地震带分布,即:(1) 福州——诏安——揭阳地震分布带,北起福州经永泰、安溪、华安、漳州、三饶到揭阳;  相似文献   

9.
广东汕头南部近海晚第四纪埋藏古河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PULBE甚高分辨率地震地层记录的研究表明,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曲率半径为6—7.km;发育有主河道和主、支汊道。主河道宽2—3km,最深约25m;汉道宽200—1500m,深4—5m。在弯道处,主槽强烈东凸,侧向侵蚀显著。古河曲的形成在距今14kaB.P.之后,随着晚第四纪末次海面上升,在距今约12.3kaB.P.,古河曲的远岸部分开始淤浅,距今约11kaB.P.时整个河曲被淤平而消失;尔后,古河曲的近岸部分被韩江现代水下三角洲所掩埋。古河曲为古练江的一部分:从现在的练江口附近向东流去,在企望湾口转向南,再顺时针拐弯流向海洋。  相似文献   

10.
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接收缆较短,无水鸟、磁罗经、尾标等定位定深设备,给常规数据处理带来诸如观测系统定义等棘手问题;另外,无定深设备会造成接收缆不同接收段的沉放深度不同,破坏反射数据理论双曲线时距曲线关系。针对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本文充分利用现场导航数据,计算实际激发点轨迹,再通过反距离比线性插值算法计算检波点的轨迹坐标,获得整个排列的实际观测系统参数。对因沉放深度不一致造成的扭曲时距曲线反射波,文中利用理论双曲线先计算共中心点道集的理论反射波位置,再推算排列中各接收道不同沉放深度处的静校正量,通过静校正拟合运算,消除接收排列非一致深度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扭曲现象。将上述处理方法应用于南极海域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最终获得了高分辨率叠加剖面,为后续地质解释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