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滩涂围垦是浙江省扩大土地资源的主要出路.通过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状况、建设用地与滩涂围垦关系等的论述与分析,指出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建设用地的增长为基础;土地供求矛盾,需要以滩涂围垦来缓解;从而阐明了浙江省滩涂围垦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关系.并对浙江省滩涂资源的4个方面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浙江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5项保障措施,以利于促进浙江省滩涂围垦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浙江省滩涂资源情况,结合浙江省滩涂围垦现状及规划,分析了围垦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以及滩涂湿地承受的其它压力因素,并从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滩涂的再生速率角度,提出"滩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区域环境质量维持不变甚至好转"意义上的围垦工程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结合荷兰滩涂围垦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的经验,提出浙江省滩涂围垦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具有悠久的历史。进行滩涂围垦的社会影响评价,是为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价滩涂围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滩涂围垦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对社会的影响应就其特点进行分析。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纵观全省滩涂围垦的历史成就,着眼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资料及围垦工程实例,以翔实的数据评价了滩涂围垦在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方面的有利影响;论述了其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推动科技发展方面的贡献;评价了滩涂围垦在增加土地资源、提供岸线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分析了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局面的贡献。文章根据实际情况,在结束语中建议性地提出了今后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滩涂围垦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情况下江苏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滩涂围垦与海岸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的的滩涂围垦需要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才能保证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江苏海岸的发育和围垦历史以及淤蚀动态的分析,提出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滩涂围垦适宜速度,并对江苏海岸不同岸段的适宜围垦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围垦活动的强度应当同时综合考虑围垦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拟围滩涂所在岸段的自然淤蚀状况(即滩涂的承载力),以实现同时满足围垦活动与滩涂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涂围垦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情况下江苏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滩涂围垦与海岸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的的滩涂围垦需要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才能保证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江苏海岸的发育和围垦历史以及淤蚀动态的分析,提出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滩涂围垦适宜速度,并对江苏海岸不同岸段的适宜围垦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围垦活动的强度应当同时综合考虑围垦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拟围滩涂所在岸段的自然淤蚀状况(即滩涂的承载力),以实现同时满足围垦活动与滩涂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围垦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围垦滩涂与保护湿地的关系着手,针对浙江省的滩涂围垦现状,讨论了沿海滩涂实施围垦工程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分析了湿地生态的环境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贡献,指出并探讨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海岸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问题,从湿地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濒临东海,海域辽阔,港湾,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漫长。在海岸水流,风浪等动力条件作用下,来自入海河流和大陆架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以堆积地貌为主的海岸滩地,为浙江省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滩涂资源。加强滩涂围垦用海的管理,实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资源,对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缓解用地需求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滩涂资源的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这一重要资源,可有效地保障土地安全、缓解浙江省用地需求矛盾.要想合理地开发利用滩涂资源,首先必须了解它的属性及特点.从围垦历史及滩涂的开发现状、滩涂资源面积的动态变化、不同时期的海图对比、泥沙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滩涂淤涨速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归纳得出浙江省滩涂资源的动态再生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滩涂围垦在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当地渔民面临失海问题。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的最新统计结果,结合江苏"908专项"调查成果,分析滩涂围垦基本情况及盐城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滩涂围垦开发对渔民的影响。最后针对渔民用海补偿、民生就业、社会保障三大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提高用海补偿标准,建立经济补偿制度,提取自留地;提供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失海渔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构建渔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渔民医疗保险政策,完善渔民就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0.
"生态围垦"的前景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而该省滩涂资源却相当丰富,科学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是解决该省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主要途径,其作用与意义愈加凸显.在加大围垦力度为浙江经济提供强大土地支撑的同时,必须树立"生态围垦"的发展理念和加强"生态围垦"的科学研究,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围垦之路,提出了实施"生态围垦"的5项措施,为"生态省"建设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湿地损失补偿机制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智鹢  许长新 《海洋工程》2011,29(4):108-113
我国河口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针对长江口地区人地矛盾,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探讨长江口湿地补偿问题,并以上海市南汇边滩为例,基于多层博弈模型,从湿地补偿资金的来源、运作方式、投向及产生的生态补偿效益进行一个全过程研究。在第一层博弈分析中提出上海市通过圈围滩涂湿地解决人地矛盾,只有通过降低造地成本才能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风险最小。第二层博弈的结果是基层湿地管理单位力图节约造地成本,并获得来自上海市政府的激励性补偿。第三层博弈带来上海市和基层单位在利益上的双赢,但是却损害了湿地的环境功能。为了弥补环境损失,第四层博弈把南汇边滩造地收益中降低的成本用于补偿其它具有湿地功能的湿地,表面上是补偿湿地面积,实质是补偿生态系统的平稳过渡。通过连续分层博弈过程给予了一个处理河口湿地补偿问题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舟山本岛为研究单元,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采用生态学分析、空间统计学分析、城市扩张指数等方法来探究舟山本岛滩涂围垦活动和城市用地扩张的特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在1995—2015年的20 a间,滩涂围垦的面积不断扩大。(2)1995—2005年的滩涂资源利用以近陆域的海涂为主,2005—2015年逐渐向浅海发展。(3)1995—2015年间,城市用地面积前10 a增长强度为0.53,增长速度为3.01 km2/a,后10 a增长强度为1.46,增长速度为8.11 km2/a。(4)舟山本岛的城市发展重心在20 a间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移动而后向北跳跃的过程,各区域间协同发展,使舟山本岛经济整体性和城市功能合理性得到提升。(5)滩涂围垦形成的土地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从研究数据来看两者之间发生自然演替需要时间,大约为8~10 a,人工干预可以大幅缩短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人工岛建设在缓解滨海人地矛盾的同时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本研究聚焦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岸滩侵蚀与泥沙分配失衡问题,以海口西海岸为例,建立GENESIS岸线演变模型,探讨人工岛影响下的海滩地貌演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养护”的海滩修复对策。主要研究结论为:①海口湾南海明珠人工岛对邻近海滩的影响以“岛后方淤积、两侧侵蚀”为显著特征,且两侧侵蚀热点区的响应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五源河口至新国宾馆岸段侵蚀更为强烈的主导因素为物源匮乏与岸线形态外凸。②通过人工补沙与循环养护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可实现岸滩泥沙的合理分配与地貌的动态平衡,有效缓解人工岛引起的海岸侵蚀问题。本研究成果可为国内相似类型海岸的岸滩修复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红线制度、围填海管控等制度框架体系下,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围填海存量资源、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文章以围填海存量资源优化利用为出发点,立足淤涨型滩涂演变的自然规律和海域的多功能性,借鉴梯度开发理论,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生态环境适宜性、技术经济可行性及面临的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配套管理制度不足等制约因素,并从统一管理主体、探索多规合一、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实施保障措施,为提高围填海集约节约利用度、创新基于陆海统筹的围填海配套管理制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围填海活动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城市生存空间,围填海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然而,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近岸区域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文章分析围填海活动对海洋水文动力条件、水体质量、防灾减灾等海洋环境带来的威胁,探讨其对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产生的损害。最后,在完善围填海国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建立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3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围填海生态影响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1979-2014年间5个时期的多源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深圳市近35年以来的填海变化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深圳市的填海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79-2014年间,深圳市填海总面积约74.77 km2,其中,西部海域为62.75 km2,占比为83.9%,东部海域12.02 km2,占比为16.1%;从填海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深圳市填海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大致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增长阶段、优化扩张阶段和控制增长阶段;影响深圳市填海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土地资源、使用价格、政策法规及生态环境等五大因素。最后,文章结合填海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成果,对新时期的深圳市填海活动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