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9,(9):6-6
近日,英国考古学家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类似尼斯湖怪的生物化石。科学家进而推断这种动物2亿年前生活在在英吉利海峡中。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2,(10):10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H.Dunning在南极比尔德莫尔冰川柯克帕特里克峰发现了罕见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冰棘龙化石。冰棘龙是一种史前的肉食性恐龙,头部有一个羽冠,可用作吸引异性和辨别同伴,拉丁文名字的含义为"冰封的蜥蜴"。冰棘龙化石最早发现于1990年,但直到去年夏天以前并没有发现该种恐龙完整的骨架化石。因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科学家们需要通过直升机才能到达挖掘现场,之前还要经过南极登山的特殊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英国的一位古生物系大学生在位于威尔士郡拉维莫克海滩发现一块恐龙足部化石,它是之前该地点发现同一恐龙骨骼的一部分,被认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化石。虽然这种恐龙没有翅膀,也不像传说中的会喷火,但它是威尔士地区发现最早的食肉兽脚类恐龙。发现者山姆·戴维斯是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大三学生,他是步行时偶然发现这个恐龙足部化石的,化石嵌在一块20厘米大小的岩石中。这种恐龙  相似文献   

4.
化石有什么用?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在历史上,古生物学家一直将他们的工作放在了解地球远古时期的地质记录。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然而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化石生物信息能够帮助解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沿海进行海底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奇怪的生物,其中一只外形怪异的无鳞尖牙黑鱼就是在海底火山发现的。据悉,科学家们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在这次研究旅程中还拍摄了这些奇异的新物种的照片。除了无鳞黑鱼,专家们还发现了酷似鳗鱼的奇棘鱼科鱼和长有巨型门牙的蝰鱼科鱼。参与这次研究旅程的海洋生物学家伊恩教授称,这次的发现转变了他们对海底鱼种的研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14,(1):2-3
近日科学家在美国南加州卡特琳娜岛岸边洞穴里收集的试管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骷髅虾物种——它实际上是端足目麦杆虫科的甲壳纲动物,而非虾。这两个试管里一个包含雄性排骨虾,一个包含雌性骷髅虾,目前都收藏于加拿大渥太华的自然博物馆。端足目生物一般选择生活在浅水潮汐区,  相似文献   

8.
说起龙虾,人们大都会油然生起羡慕之情。龙虾长的名副其实,几分像龙,几分像虾,这便是它亦龙亦虾的特征。龙虾在虾类家族中是个“族长”,向有“虾中之王”的美称。我国有中国龙虾、波纹龙虾、密毛龙虾、锦绣龙虾、杂色龙虾、日本龙虾、少刺龙虾和长足龙虾等8种。个体最大为锦绣龙虾,重4公斤  相似文献   

9.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生动物的细胞培养晚于陆生动物 ,其中 (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水生脊椎动物 )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主要是甲壳类 (如对虾、螯虾、龙虾、蟹和鲎 )、贝类 (如牡蛎、珍珠贝和蛤 )和海绵的体外培养。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比较困难 ,原代培养细胞不能形成单层 ,或即使形成单层 ,但细胞不分裂 ,难以进行传代。因而 ,至今没有得到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连续性细胞系。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不仅在甲壳类和贝类的病毒分离、检测和疫苗制备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而且还可能用来生产天然产物比如药物。已经发现不少海洋无脊椎动物 (如海绵、…  相似文献   

10.
黄海及东海经济虾类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解放以前,我国关于黄海和东海的虾类区系(包括十足目Decapoda中的游行亚目Natantia和爬行亚目Reptantia中的龙虾类Palinura 鳌虾类Astacura 以及虾形异尾类Shrimp-shaped Anomura研究的工作做得很少。一些西欧的甲壳类专家如Stimpson,Heller,Ortmann,Coutiere,Miers,Doflein,Balss,de Man,Hansen等和日本的岸上镰吉(Kishinouyo)等,在报告西太平洋各地十足甲壳类Crustacea Deca-  相似文献   

11.
蓝色新事     
<正>动物加州海岸发现新物种骷髅虾近日科学家在美国南加州卡特琳娜岛岸边洞穴里收集的试管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骷髅虾物种——它实际上是端足目麦杆虫科的甲壳纲动物,而非虾。这两个试管里一个包含雄性排骨虾,一个包含雌性骷髅虾,目前都收藏于加拿大渥太华的自然博物馆。端足目生物一般选择生活在浅水潮汐区,依附在岩石和植物上,以水流冲来的小型水藻和幼虫为食。它们拉长的身体类似于行走的竹节虫。这种骷髅虾体积微小,成年雄性个体只有3.3毫米,它们生活在海面下9米深地峡礁的洞穴里,即卡特琳娜岛闻名的潜水地点。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9,(5):6-6
墨西哥的科学家在对一些珊瑚礁化石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如果全球暖化最终导致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冰川崩塌,海平面将在本世纪末急速升高。  相似文献   

13.
“西永一井”位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是石油工业部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组织钻探的。钻井揭示的地层有第四系、上新统和中新统。为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主要是一套生物礁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层段夹有白垩。含有丰富的有孔虫、腹足类、钙藻及珊瑚等化石,总厚度为1200多米,覆盖在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之上。 在分析有孔虫化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经张锡南、梁名胜和陆秀芳等同志研究,并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德琼同志和地质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关绍曾同志的审定,共有8科13属24种。其中一个未定属(可能为新属)、5个新种和7个未定种。介形类化石主要产在上新统,其次是第四系,中新统少见。 第四系见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CM3D06富钴结壳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发现结壳中有代表白垩纪(晚期)、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中、晚期)、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等各时代的标准钙质超微化石,表明结壳的形成始于白垩纪(晚期);在富钴结壳中检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类等众多分子化石,分子化石组合特征指数、主峰碳、ΣC-23/C+24、CPI、Pr/Ph、Pr/nC17、Ph/nC18和nC31/nC17显示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而甾烷类的C29、C28和C27含量分布的变化则说明生物种群具有快速演变的特征。此外,还探讨了CM3D06结壳中Pr/Ph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演化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5.
玻璃虾总科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生物多样性高,形态和栖息环境变化大,世界性海洋分布,从潮下带到千米深海,从极地到赤道海域均有发现,动物地理学特征显著。该总科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研究真虾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阶元;部分物种更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该总科也是真虾下目中缺乏系统研究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不完善,所含很多阶元的单系性受到质疑,同物异名等问题突出,更有许多非正式种组有待修订。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更是匮乏,其种属组成,海域分布,区系特点等鲜为人知。未来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文献与标本的基础上,以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其在中国海的种属组成,资源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而系统研究其动物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舟山沿岸渔场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和2016年5月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甲壳类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相似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项调查在舟山沿岸渔场共捕获并鉴定出甲壳类42种,其中,蟹类20种,隶属于11科5属;虾类21种,隶属于8科15属;虾蛄类1种,隶属于1科1属。秋季的甲壳类物种数高于春季,且秋季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而春季则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出现。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表现为秋季明显高于春季,且随水深而变化的趋势明显。根据聚类(CLUSTER)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可将甲壳类划分为4个群落,利用相似性(SIMPER)分析显示群落间相异程度高于相似程度,且秋季的群落相似性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13,(4):30
科学家最新考古发现显示,在西班牙北部的采石场中发现8种远古甲壳纲动物,其中包括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蜘蛛蟹,它们的历史可追溯至1亿年前。据悉,在这个采石场共发现了36种十足类生物,这  相似文献   

18.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中国对虾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鱼类编制能量收支有一个相当短却很活跃的历史。1977年,Kitchell等详尽阐述并细分了基础能量收支方程。Bratten(1979),Brett&Greyes(1979)及Fischer(197)对于在鱼类研究中存在的把各种不同的能量收支成分联系起来并赋值的问题和难点发表了综述。国内崔奕波(1989),Xie,X.J.etal.(1993)及周洪棋等(1994)在鱼类的生物能量学方面亦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而对于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研究则较少。董双林(1994)曾作过日本沼虾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研究甲壳类的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本实验以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19.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黄海海域生物质量调查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自山东日照至长江口范围内江苏黄海海域18个站位的野生鱼类和甲壳类经济动物体内的污染物水平,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Cu,Pb,Cr,Cd,Hg,总As和石油烃,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污染负荷评价。从地域分布来看长江口和吕四港的整体污染水平较高,污染负荷指数为0.35;海州湾和东沙污染水平相当,污染负荷指数为0.25;东沙Cd污染较突出。从生物种类来看鱼类和甲壳类的总As含量较高;大部分生物均发现中度石油烃污染;甲壳类生物体内Cd含量濒临超标限;其余各类生物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标准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