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黄海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形态标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得1989年采于南黄海的样品,通过实体显微镜、反应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自生黄铁矿的集合体形和晶体形态进行研究,结合前人成果,对现代海底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集合体进行形态分类和成因-形态分类,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特征形态的成因及标型意义。研究表明,自生黄铁矿集合体形态可以分为聚莓、单莓和细粒3种,其中前二者可作为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和层控或沉积成因矿床黄铁矿集合体形态标型;成因-形态分类将黄铁矿集合体分为两  相似文献   

2.
自生硫化铁与现代海洋沉积速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现代沉积物中自生硫化铁、细菌、沉积物和间隙水化学成份研究表明,研究区自生黄铁矿主要受硫酸盐还原和元素硫供给速度的控制。 利用~(210)Pb的资料证实,研究区自生黄铁矿形成约需10年左右时间。作者提出,在基本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利用自生硫化铁中FeS_2/FeS克分子比值最高值在沉积柱上所对应的沉积物厚度,除以自生黄铁矿在该环境中形成所需的时间,就可得出不同站位上的沉积速率,其结果和~(210)Pb、生物及地质学上描述的沉积速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海沉积物中的黄铁矿的分布、形态、成分和结构方面的特征,以及成因作了讨论。作者在73个样的1/3样品中发现了自生黄铁矿,并对此矿物进行了X-射线、电子探针、光片及扫描电镜研究。黄铁矿主要呈生物内模状、球粒状(framboid)及胶结物状等形态,经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自生矿物为黄铁矿,不存在其他铁硫化物。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内形成的自生矿物,如黄铁矿、海绿石、菱铁矿等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研究它们的形态、成分、结构及构造,对于了解成岩作用早期的环境及变化,具有指相意义。在现代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早,研究的中心问题,集中于成因上。已有细菌化石说、胶体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近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中部H-106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生黄铁矿是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布较广、含量较高的自生矿物之一。我国广阔的大陆架海域以及边缘海区(冲绳海槽)的现代和近代沉积物中都发现有黄铁矿,其中以南黄海盆地较为典型。H-106孔位于南黄海中部略偏西北(123°0''E,35°3''N),水深70m,岩芯长607cm,孔中黄铁矿含量较高。 研究现代和近代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结构、构造、矿物化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组成及其与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等因素的关系,对于了解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认识沉积环境变迁和探讨黄铁矿成因都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Love(1957;1964)和 Berner(1969;1970)等分别从50年代和60年代末就开始了黄铁矿的研究工作。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古地层和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海洋调査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陈庆,1981;王琦等,1981)。然而以往国内、外的学者大都从形态、矿物和沉积化学的角度去研究黄铁矿,对现代自生黄铁矿单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涉及甚少。现代海洋硫同位素研究也仅限于沉积物与海水的范围,然而沉积物和海水的成分均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能反映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本文拟通过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和黄铁矿集合体的结构、构造和矿物化学成分等矿物学特征,并结合沉积物成分与地球化学参数来探讨黄铁矿的形成环境与成因。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中脊胶状黄铁矿的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西洋中脊热液硫化物(矿床)中广泛出现松散粒状和胶状黄铁矿,利用1988年所采样品通过其形态、成份和热电性质的研究,对这种黄铁矿的成因、环带成因和热液演化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松散粒状和胶状黄铁矿是热液进入海底与海水混合后沉积形成,与固结粒状黄铁矿分属不同矿化阶段(期),反映热液活动的多阶段成矿特征;胶状黄铁矿环带和微环带是黄铁矿胶体沉淀后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松散粒状黄铁矿和胶状黄铁矿同时出现是已经停止活动的烟囱物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北部陆坡柱状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总硫含量,以及其中的自生黄铁矿形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黄铁矿(FeS2)、总有机碳(TOC)、总硫(T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71%、0.37%~1.18%、0.04%~0.81%;黄铁矿和总有机碳、总硫的含量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不断减少,三者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黄铁矿主要以莓球状集合体和八面体微晶形貌产出,局部层位亦发现管状、生物内膜状和立方体状黄铁矿晶体.表明该区浅表层环境为缺氧环境,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形式产出,其成因与有机质的厌氧氧化作用有关,而甲烷的厌氧氧化作用也可能促使自生黄铁矿的加速形成.莓球状黄铁矿占主导亦指示一种强还原性的缺氧微环境.黄铁矿富集的缺氧环境与下伏地层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有关,为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区的勘探提供一定的科荤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生黄铁矿是渗漏甲烷发生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海底甲烷渗漏活动的有效示踪剂。南海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区域,对神狐海域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含量、分布、形貌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生黄铁矿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存在两个异常富集峰段:在第一个黄铁矿富集峰段,黄铁矿以长条状为主,外形较粗,微晶形态以草莓状黄铁矿为主,且粒径均一;在第二个峰段主要以细长的条状黄铁矿为主,由带外壳结构的草莓球颗粒组成,晶粒大小不一,存在二次生长现象。另外还发现胶黄铁矿与自生黄铁矿共生。这些特征反映神狐海域沉积物中存在多期次的甲烷渗漏事件,高通量的甲烷渗漏发生在较浅的层位,可能发生甲烷的有氧氧化而变成缺氧环境,有利于黄铁矿富集在第一个峰段;较低的甲烷渗漏发生在较深的层位,甲烷厌氧氧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而形成大量的黄铁矿保存在第二个峰段。因此,神狐海域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异常富集可以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甲烷渗漏通量和期次的指示矿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黄海南部表层沉积中的自生黄铁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架、陆坡以及深海沉积物中,都已发现有自生黄铁矿的存在。我们于1972年研究黄海南部的表层沉积时,观察到其中较普遍地出现这种自生矿物。东海表层沉积中也有。自生矿物是在沉积物堆积的同时或稍后形成的,研究它对于了解同生阶段以及成岩  相似文献   

10.
南海神狐海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区之一,为了解水合物存在对沉积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对采自神狐海域W19B井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和主量元素结果显示部分层位有异常高含量的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加,黄铁矿的晶面、晶棱更加明显,且集合体形态呈现聚莓→单莓→细粒的变化趋势,扫描电镜还观察到草莓状黄铁矿向细粒自形黄铁矿转化的中间产物。在53.0 mbsf(meters below seafloor)和140.4 mbsf层位均发现异常高含量的黄铁矿。其中140.4 mbsf层位黄铁矿充填有孔虫壳体的现象普遍,并伴有大量柱状黄铁矿产出,可能与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相关,但主导作用应为甲烷厌氧氧化,该层位可能位于古硫酸根-甲烷界面(sulfate-methane interface,SMI)附近。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地质历史时期中甲烷异常渗漏事件的发生,致使向上的甲烷通量增加,推动SMI上移,导致53.0 mbsf和140.4 mbsf界面处因甲烷厌氧氧化而形成大量黄铁矿。多个黄铁矿富集层的存在可能表示沉积史中曾发生多期次的深部流体渗漏或者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9年在大西洋热液活动区采集的块状硫化物样品,采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进行了矿物共生组合、矿物形态与成分标型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热液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热液期与沉积期两个成矿期,和石英-黄铁矿阶段、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胶状黄铁矿阶段和非晶质SiO2阶段等5个成矿阶段;不同成矿阶段黄铁矿的共生矿物和矿物特征不同,在晶体形态上具有从单形晶-聚形晶-胶状  相似文献   

12.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pyrite framboid size data documented from a Marcellus Formation (Middle Devonian) core recovered from southwestern Pennsylvania elucidate the redox,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agenetic history of these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of the basin. Uranium and Mo enrichment and Fe/Al display sharp increases coincident with diminishing Th/U upward through the initial 3rd order trangressive systems tract (lower Union Springs Member). These data as well as abundant small (<6 μm) pyrite framboids record establishment of strongly reducing benthic conditions, perhaps related to the expansion of an oxygen minimum zone induced by increased surface productivity. Strongly anoxic, even euxinic, conditions were interrupted by episodes of dysoxia, perhaps seasonal or longer term. Overlying regressive systems tract (RST) deposits record modestly improved redox conditions, likely a reflection of a receding oxygen minimum zone as base level dropped. A subsequent 3rd order base level rise and renewed expansion of the oxygen minimum zone triggered by increased surface productivity resul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organic-rich lower Oatka Creek Member. Still, the mix of abundant small and subordinate large (>10 μm) framboids preserves the record of oxygen deficient to sulfidic bottom conditions frequently interrupted by episodes of (dys)oxia. Improving redox conditions through the overlying RST were accompanied by a two-fold increase in Al and consequent dilu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flux and authigenic trace metal uptake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The upper half of the Oatka Creek comprises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not obvious from core inspection or gamma-ray signature but revealed by Mo enrichment and Al concentration profiles. Dia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Marcellus includes several horizons of authigenic calcium carbonate concretions and marked Ba enrichment. Both features reflect the effects of non-steady state microbial diagenesis within a methane-rich sedimentary column.  相似文献   

13.
南海海槽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有石膏-黄铁矿组合。通过对石膏、黄铁矿的形貌特征、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硫同位素等的分析,讨论和揭示了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岩环境、形成机理及其与天然气渗漏的关系。石膏集合体为土块状和多孔状、玫瑰状,表面分布有孔洞或微孔,黄铁矿为莓球状、球粒结块状和虫管状。不同形状的石膏、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差别。石膏-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是海底渗漏的天然气与硫酸盐发生缺氧甲烷氧化反应,产物HS^-与沉积物中的Fe^2+反应产生FeS并转变为黄铁矿,在形成FeS的过程中产生的H^+促进碳酸盐溶解,Ca^2+与SO4^2-达到过饱和沉淀出重。^34S的石膏。因此,石膏-黄铁矿组合是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的证据,这一发现对开展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舍物的调查以及对天然气渗漏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miner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uthigenic carbonates are studied by several methods in a sediment core obtained from the axial zone of the Deryugin riftogenic basin. Manganese carbonates (kutnahorite, rhodochrosite) associated with manganiferous calcite, manganiferous pyrite, and nontronite are first identified in the Sea of Okhotsk. Manganese carbonates in the Holocene diatomaceous ooze were presumably formed due to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manganese hydroxides, organic matter, and biogenic silica, while those found in the underlying turbidites precipitated owing to the intermittent influx of endogenic fluids migrating along sand interbeds.  相似文献   

15.
程俊  王淑红  黄怡  颜文 《海洋科学》2019,43(5):110-122
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甲烷渗漏活动的地球化学响应指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应用单一指标识别甲烷渗漏活动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CH_4、SO_4~(2–)、Cl~–等离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浅层沉积物全岩W_(TOC)(W表示质量分数,TOC表示总有机碳)和W_(TS)(TS表示总硫)之间的相关性及比值;自生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自生矿物重晶石、黄铁矿、自生石膏的δ~(34)S;有孔虫壳体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δ~(13)C等。结果表明孔隙水中的CH_4、SO4_~(2–)浓度及溶解无机碳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识别目前正在发生的甲烷渗漏活动;而沉积物中的WTS、自生矿物的δ~(34)S、钡含量及其异常峰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δ~(13)C等指标的联合使用可以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的甲烷渗漏活动。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将孔隙水和沉积物两种介质的多种指标相结合。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a、Mg等)和沉积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等)等研究的发展,甲烷渗漏活动地球化学响应指标的研究也将得到拓展,而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联合使用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其形成分解过程识别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北部湾XI钻孔岩芯中各种沉积相中的重矿物组合分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湖相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物含量高,滨海相沉积物中稳定矿物(钛铁矿、电气石、锆石)特别富集,浅海相沉积物中则出现大量的自生海绿石,由此说明,重矿物组合的研究对阐明沉积相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海西部大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的自生碳酸盐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主要组成矿物为颗粒状自生高镁方解石微晶,放射状自生文石微晶仅在一个层位出现。结合碳酸盐的地球化学组成,认为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富Ca2+、Mg2+和HCO3-流体的沉淀。中度亏损的13C(-33.85‰~-39.53‰)表明碳来自于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时,这也是研究区海底存在甲烷冷泉的重要证据。重氧同位素比值(5.28‰~5.31‰)则指示着富18O流体来源,而该流体应源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综上可知,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研究区甲烷冷泉上升流的沉淀,指示着海底更深处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与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