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海洋温差能可利用温差小,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新型海洋温差能回热循环,并基于热力学定律对提出的热力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选取蒸发压力、工质的质量分数作为变量,对提出的热力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工质质量分数为变量时,循环热效率和系统净输出随蒸发压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系统热效率在工质质量分数为0.91时取得最大值5.28%,净输出功在浓度为0.96时取得最大值3.83 kW。以蒸发压力为变量时,循环热效率和系统净输出随工质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系统热效率在蒸发压力为0.595 MPa时取得最大值5.26%,净输出功在压力为0.58 MPa时取得最大值3.57 kW。在相同运行控制参数下与Uehara循环、Yoon循环进行对比,提出的循环系统热效率最佳。提出的热力循环系统分析结果可对提高海洋温差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简述海洋温差能发电项目进展的基础上,文中综述了闭式海洋温差能循环系统用工质对热力循环效率影响的现状,以及朗肯循环和非共沸工质的Kalina循环等循环的研究和进展。目前,海洋温差能热力循环的热效率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合适的热力循环工质,提高热力循环的发电温差,以及在热力循环中采取回热、中间抽气、贫氨溶液再热回收、引射器引射乏气等措施上。循环热效率也从朗肯循环的3%提高到了上原循环、国海循环等热力循环的5%以上。但目前对海洋温差能闭式循环的研究仍然偏向于理论,运用试验手段的试验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仍存在扩充非共沸工质种类等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洋温差能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但是较低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效率阻碍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商业化应用。提出一种新式循环,采用氨水混合工质,以及贫氨溶液回热和中间抽汽回热方式,实现对贫氨溶液及乏汽的热量二次回收利用。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热力学定律,通过对循环中各设备部分建模分析,构建了新循环的热力模型,并与海洋温差能发电常用循环——朗肯循环进行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循环的热效率与净输出功相比朗肯循环均有显著提高,循环热效率最高可达4.565%,相较朗肯循环提高了25.9%。15 kW等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中,新循环的净输出功为7.038 kW,高于朗肯循环中的5.343 kW。新循环模型的建立及由此得到的各部分性能分析结果,可为海洋温差能商业化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洋温差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储量巨大的能源。开发利用温差能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基于Aspen Plus软件对卡琳娜循环进行模拟,计算了各设备损失,分析了蒸发压力和氨水浓度对系统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器、冷凝器和汽轮机中的损失较大,三种设备损失分别为19.3%,28.6%和16.1%。在氨水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汽轮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气液分离器出口气相质量流量不断降低;系统热效率和效率均先增大后急剧减小,最佳蒸发压力为0.82 MPa。在蒸发压力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氨水浓度增大,气液分离器出口气相质量流量线性增大;汽轮机功率非线性增加;系统热效率和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氨水浓度为0.91。研究结果对海洋温差能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海洋温差下朗肯循环系统的最高净输出,对27℃温海水、5℃冷海水条件下,25~23℃蒸发温度、5~9℃冷凝温度之间各工况的朗肯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系统效率与蒸发温度、冷凝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温差和换热端差下净输出、循环海水流量、换热器换热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蒸发温度的下降和冷凝温度的升高系统的效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在一定的温差下系统有最佳的净输出。上述研究对温差能发电系统的工况选取及优化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饵料浓度对菲律宾蛤仔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26℃水温条件下 ,对体重和饵料浓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耗氧量和排氨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而呼吸率和排泄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在饵料浓度小于或等于6.43±1.35mg/L,TPM范围内 ,蛤仔呼吸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超过这一浓度范围 ,其呼吸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饵料浓度小于或等于9.25±2.11mg/L,TPM范围内 ,蛤仔排泄率也是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而超过这一浓度范围 ,其排泄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蛤仔的氧氮比随着饵料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说明饵料浓度较高时 ,蛤仔体内蛋白质代谢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的理论研究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简称ADAR循环)是1种以氨水溶液解吸-吸收过程取代蒸发和冷凝过程的制冷循环。对该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对循环的关键步骤低压发生过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高低温下ADAR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随低压发生过程压降幅度的减小而升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冷却水进口温度,循环COP下降;增大低温热媒进口温度,循环COP升高;低压发生器的变压解吸过程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于 1 994年 5月— 1 995年 6月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磷酸盐浓度、pH条件下的悬浮物吸附解吸模拟实验 ,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 (解吸量 )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减小 ) ,零平衡时磷酸盐浓度 (EPC0 )值在 0 .4— 1 .3μmol/dm3之间 ,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悬浮物粒度的增大而略有减小。黄河口悬浮物的线性吸附系数 (K)在 0 .0 3— 0 .40dm3/g之间 ,且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关系增加 ,随悬浮物粒度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EPC0 和K基本没有影响。在pH对黄河口悬浮物吸附和解吸磷酸盐的影响实验中 ,首次发现在pH约为 7.7— 9.3范围内存在“稳定pH范围” ,在此范围内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不随水体pH值发生变化。此范围的大小和位置随实验条件不同而略有变化 ,稳定pH范围随温度的上升有所减小且左移 (pH减小方向 ) ,随着悬浮物粒度的增大稳定pH范围有所增大且右移。  相似文献   

9.
利用低温高压反应舱模拟海底水合物生成环境,采用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在线测定含水合物CH_4—H_2O体系中溶解甲烷的拉曼光谱,基于相关理论模型建立了溶解甲烷的拉曼光谱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77),定量分析了水合物形成后体系温度、压力对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曼光谱技术可准确测定溶解甲烷的浓度,实测溶解甲烷浓度值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相对误差小于5%。当体系中水合物形成后,温度对溶解甲烷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压力影响相对较弱,溶解甲烷浓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随压力升高而减小;而在气-液两相的情况下,温度与压力对体系内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正好相反。这很好地阐明了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外溶解甲烷浓度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四溴双酚A(TBBPA)对桡足类的影响,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温度影响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滤水、产粪的影响以及在其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毒性暴露24h后,摄食率和滤水率随TBBPA浓度的升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温度升高,摄食率和滤水率先升高后降低。产粪粒数在各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升高,产粪粒数逐渐升高,18℃与其余两温度组差异显著(P0.05)。TBBPA持续暴露两世代后,生物富集量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且F1代比F0代富集量大;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量先降低后升高,在20℃最小。生物富集因子(BAF)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具有世代效应;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因子先降低后升高。其中,BAF的范围在13.26×10~3~24.58×10~3,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对TBBPA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BAF5 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