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6年5~11月对江苏滨海盐场养殖池塘底质硫化物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其与养殖环境中其它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在养殖周期内底质硫化物的变化幅度在143.26~372.45mg·kg-1,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在7、8月份含量最高.回归分析表明底质硫化物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底质硫化物含量随着水体CO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底质硫化物高值出现的时期滞后于水体COD高值的产生时期.底质中硫化物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提高而降低,两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近海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大量饵料的投放以及强烈的生物沉降导致底质生境有机污染严重,形成大面积缺氧区。在此环境中,含硫蛋白质降解和硫酸盐异化还原导致硫化物大量产生并扩散,成为海水养殖生态系统中危害程度仅次于氨氮的污染物,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近海养殖环境中硫化物产生的驱动力、硫化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硫化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其优缺点,指出以铁氧化物为基础的化学控制技术和以硫氧化菌为基础的生物控制技术在硫化物污染控制持久性、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估算福建三都湾网箱养殖区养殖容量,研究了三都湾虾蛄弄网箱养殖区的底质硫化物含量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底质硫化物含量在网箱养殖区内(205~1 377mg/kg,平均值为642mg/kg)明显高于网箱养殖区外部(171~246mg/kg,平均值为209mg/kg).底质硫化物平均污染指数1.78,底质的老化风险级别为4,已达到严重污染程度,老化风险已高,沉积环境已经恶化.  相似文献   

4.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和2006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大肠菌群(TC)和异养细菌(HB)数量分布及其在不同介质中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贝类养殖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贝类养殖区TC数量较高,虾池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虾池贝类养殖区HB数量较高,潮间带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总体上,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TC和HB数量分布呈同安湾湾内和西海域高,同安湾湾口和大嶝海域低的格局。大多数站位海水中TC和HB数量春季稍高于秋季,养殖贝类体中TC和HB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底质中HB数量春、秋季无明显差异,TC数量则秋季稍高于春季。浅海和虾池贝类养殖区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TC和HB的数量之间均成显著正相关。贝类养殖区底质中HB和TC数量,软泥>粉砂质软泥>粉砂,贝类体内器官组织中HB和TC数量,僧帽牡蛎:外套膜>外套腔液>内脏团;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外套腔液>外套膜>内脏团。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受到TC和HB不同程度的污染,潮间带贝类养殖区和虾池贝类养殖区分别受到TC和HB的较重污染。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的生态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益生菌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的生态调控效果.通过对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验池的浮游植物数量表现为前期低,种类以硅藻类为主,中期迅速增长,后期达顶峰,并维持在70×106~160×106个/L的水平,种类则以绿藻类为主;不施加益生菌制剂的对照池则在后期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蓝藻类,而试验池的蓝藻类只占较少的数量,说明益生菌群能抑制蓝藻类的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同时试验虾池浮游动物的数量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在养殖后期维持在顶峰水平,密度达到25×103-30×103个/m3,种类以广盐、适低盐的沿岸种为主,优势种明显,而对照池的浮游动物数量较低且起伏较大.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两者之间呈现较为密切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线性系数平均为0.724;多样性指数在1.1~1.6之间,低于自然海区;种类均匀度则较高,与自然海区相当,在0.5~0.7之间,试验池比对照池的养殖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膨润土混合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工业污染日益严重,所以在对虾养殖中经常大量换水有时会带来更大风险;同时,虾池中因残饵、排泄物等有机质的腐败使水质、底质状态不断恶化[1];大量使用漂白粉、硫酸铜、各种抗生素等药物,不可避免地要杀死一些有益生物,破坏虾池的生态平衡。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黏土(岩),含有多种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具有优良的吸附交换性能[2]。1992年,作者选用了主要以膨润土和化学增氧剂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养成池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主要仪器药品膨润土的混合物主要由膨润土(山东胶州产),适量化学增氧剂(江…  相似文献   

7.
2002年5~7月对杭州湾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农发养殖实验场的4口大小不同、放苗量不同、产量不一的淡化对虾养殖虾池水体中的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养殖过程中,4口虾池的叶绿素a含量均较高,各虾池叶绿素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不一,所测数值中有68%超过富营养化阈值,因而该水体在养殖期间已呈富营养化状态,但此间没有发生赤潮。(2)4口虾池水体中的脱镁叶绿素与叶绿素a含量比值的变化有所不同,1、4号虾池在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呈下降趋势,表明1、4号虾池水质相对正常、稳定;2、3号虾池在养殖中期该比值急剧上升,表明2、3号虾池在养殖中期水质曾发生剧烈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养殖对虾的减产。因而,养殖水体水质的剧烈变化较其富营养化程度更能直接影响对虾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养虾池底质中硫存在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浅海和滩涂养虾业发展很快,有些虾池养殖密度及投放饵料不合理,底质“老化”问题特别突出,直接影响虾产量。底质中硫的变化是“老化”的症结所在,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变化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对生物毒害最大的酸溶硫化物(含H_2S)。  相似文献   

9.
初期成活率是对虾养殖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初期虾池环境不良,虾苗会大量死亡。本文探索了优化虾苗投放环境的方法并提出了营养盐的合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虾苗投放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养成期十分重要。1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进行。试验面积13000亩,试验时间是1990~1991年,设对照池3000亩,试验对象为养殖的中国对虾。探索适当的肥水方法、监测浮游生物量、水质、虾苗成活率和旬生长速度等,推定提高初期成活率的虾池环境指标。2结果与讨论1990年春,虾苗入地后一个月生长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水养殖环境中硫化物含量过高的问题,利用沸石及陶粒吸附固定化耐盐硫氧化菌嗜热氢弧菌(Hydrog-enovibrio thermophilus)TT,探讨其对还原性硫化物的去除能力,研究不同改性条件下陶粒对还原性硫化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相较于沸石,陶粒由于表面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微生物吸附能力;改性陶粒与未处理陶粒相比对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提高了35%左右,其中通过pH=8的氢氧化钠溶液改性的碱浸陶粒去除效果最好,对硫化物的去除率达到75%。结果表明,碱改性陶粒对该硫氧化菌具有较好的吸附固定能力,在海水养殖系统硫化物污染的持续控制和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有机污染对中国对虾体内外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4  
于1994-1995年分二批人工配合饵料作为有机污染源,进行有机污染对中国对虾体内外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经10d,试验池水中的DO含量明显降低,而CODNH3-N,NO2-N等迅速增加,分别是对照的2.5,2.1,11.3倍,H2S含量轻28d后为对照组2.1倍,同时,试验组各菌群的密度也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3个数量级,2.试验且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酚氧化酶及溶菌酶的活性比对照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虾塘养殖中有机质自身污染速率及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耀  殷丽  宋云利 《海洋科学》1997,21(4):45-49
利用养殖期间水体中颗粒有机质垂直迁移通量,测定了虾塘自污速率;并以虾塘沉积物的Eh和Com值为指标,结合其空间分布形式,初步探讨了虾塘中有机质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新、旧虾塘尤其是不同养殖区域间的自污速率都存在明显差别;而沉积物中Eh和Com值的垂直分布形式,则可能成为虾塘有机质污染程度的重要评估参数。  相似文献   

13.
杏林虾池综合养殖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9年10月至2000年7月在厦门市杏林虾池综合养殖系统进行水质(水温、透明度、比重、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无机磷、pH值、化学需氧量)和沉积物(有机质、硫化物)的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养殖系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各项指标较稳定,基本上符合水产养殖的要求,实际生产效益也表明该虾池综合养殖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倪纯治  叶德赞 《台湾海峡》1997,16(3):265-269
本文报道了养殖池施用光合细菌后,水中异养细菌、弧苗,发光细菌和光合细菌的消长情况,研究了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光合菌后,池水中光合细菌数量增加而弧菌和发光菌数量减少,表明了光合细菌具有调节养殖环境微生态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物控制养殖池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陆基围隔对微生物制剂、底栖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控制养殖池污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制剂效果明显,利生健浓度达到6mg/L时即可显著降低池塘底泥的自污染速率,底泥中总氮积累速率仅为对照组的45.4%,对虾存活率提高53.25%,并能有效缓解水体中的氨氮压力。底栖滤食性贝类效果不明显,底播密度过大会加快底质的氮污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适宜底播密度为100g/m2,100g/m2处理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氮积累速率在各处理组中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还表明,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在池塘中受到微藻竞争、浮泥以及透明度变化影响,生长较差。同时,本文通过对养殖池塘污染物基本概况的初步分析,提出了养殖环境综合治理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氮磷负荷及其水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研究了广东海丰县东关联安围湿地两种投饵养殖模式——对虾主养(半集约化养殖)和虾蟹混养(半集约化养殖)海水池塘的环境氮磷负荷和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周年变化情况,并以不投饵的塭围虾贝混养(粗放式养殖)模式为对照。3种模式中,池塘单位面积环境氮、磷负荷以对虾主养模式最高,分别为36.52 kg/hm2和7.39 kg/hm2;虾蟹混养模式次之,分别为1.49 kg/hm2和0.52kg/hm2;而塭围虾贝混养模式最低,分别为–2.47 kg/hm2和–0.34 kg/hm2。每月1次对3种模式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总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和总磷及磷酸盐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养殖环境氮磷负荷大小相对应,塭围虾贝混养池塘水质最好,虾蟹混养池塘次之,而对虾主养池塘水质最差,这种现象尤其在养殖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潮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漳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丰度比度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9.
于2009年6-9月在浙江省宁海县三门湾海域养殖场,选取2口水文环境相似的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池塘,分别采用“底充式增氧”(实验塘)和传统水车式增氧(对照塘)方式,比较研究了池塘水质环境及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实验塘水质的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优于对照塘,其中实验塘...  相似文献   

20.
对原建在潮带的对虾养殖池进行改造。使堤坝高3.5m,养殖池水深2.5m,池一端设闸门1座用于养殖池首次进水和对虾收获;养殖前用农药全池泼洒浸泡,杀灭越冬穴类甲壳动物,使用不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虾苗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添加水通过蓄水池进行,池水用80mg/L浓度的漂白粉消毒;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态净水剂、沸石矿物剂、消毒剂等,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对虾抗病能力;结果对虾养殖成活率达到40%~60%,能有效防止暴发性流行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