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锰含量的变化,将南永1井岩心划分为21个锰阶段,与洛川黄土、深海沉积物、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气候旋回进行对比,在布容、松山极性期界线(730ka)以上,存在9次气候旋回,锰含量相对高的奇数阶段代表相对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偶数阶段代表相对干冷的气候。Mn/Ca和Cd/Ca比值的正异常段反映三期(Q_1,Q_2,Q_3)围区的火山活动影响。锰的变化反映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和本地区的局部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是西赤道太平洋的两个边缘海盆─—南中国海和苏禄海。分别对南中国海的GGC—6孔和苏禄海的GGC—29孔的CaCO_3含量、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及氧同位素地层进行分析,并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方法对古温度进行分析,用以确定地层年代的气候分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Ca-CO_3旋回模式与太平洋型相反,而与大西洋型一致。即冰期时CaCO_3含量低,全新世冰后期CaCO_3含量高。冰期陆源物质供应的加强是控制本区CaCO_3旋回的主要因素。此外,冰期时南中国海海水溶解作用的加强是控制本区低CaCO_3含量的又一重要因素,而苏禄海受海水溶解作用的影响相对很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是西赤道太平洋的两个边缘海盆-南中国海和苏禄海。分别对南中国海的GGC-6孔和苏禄海的GGC-29孔的CaCO3含量、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及氧同位素地层进行分析,并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方法对古温度进行分析,用以确定地层年代的气候分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CaCO3旋回模式与太平洋型相反,而与大西洋型一致。即冰期时CaCO3含量低,全新世冰后期CaCO3含量高。冰期陆源物质供应的加强是控制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南部长533cm的NS-93孔连续采取423块样品,测量低场下的质量磁化率。并间隔取样202块,测量ARM。通过与沉积层序、氧同位素和矿物特征对比分析,我们认为NS-93孔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外源磁性矿物浓度的变化,其值的高低与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含量相关,与碳酸盐的含量反相关,说明碳酸盐矿物对磁性矿物浓度具有稀释作用。在磁化率特征变化曲线上,与氧同位素阶段和Heinrich变冷事件、D-O旋回有好的对应关系。磁化率的相对高值与氧同位素奇数阶段和气候的暖期相对应,而相对低值则与气候冷期对应。这一规律反映了东亚季风、大洋环流强弱和陆源碎屑输入对沉积物磁化率的控制作用。同时,从ARM和磁化率的关系分析,南海南部在氧同位素阶段6沉积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南面的Borneo海峡可能是封闭的。  相似文献   

5.
程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能动对程海沉积物化学组分及其比值变化剖面的精细剖析,辨识了程海沉积物碳酸盐含量、Cao/(MgO.Al2O3) (CaO+K2O+Na2O)/Al2O3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初步探讨了程海区域的气候短尺度波动。研究结果表明,程海区域主要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且存在约50a时间尺度的气候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南海东北部陆坡铁锰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兴茂  翁焕新 《海洋学报》2005,27(1):93-100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坡沉积柱的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铁、锰、CaCO3,Fe/Mn的值和醋酸溶性镁的变化序列.研究表明,铁和锰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在垂直方向上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锰的氧化还原界面的深度要比铁的浅.经过成岩作用,铁基本上可以保存它原始的沉积含量,间冰期沉积物中铁含量要比冰期的高,铁含量波动幅度和频率可以表示短期的气候剧烈波动的强度和频率,同时也表明了陆源供给的相对稳定性.锰保存的含量比它原始的沉积含量明显减少,锰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海洋沉积环境的控制,在冰期锰含量得到相对富集,锰含量的较大波动多出现在碳酸盐含量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锰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曾经发生的海洋生产力、沉积速率和温度的巨大波动.在沉积柱中Fe/Mn的值的变化与碳酸钙的变化在总体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冰期Fe/Mn的值小,而在间冰期时其比值较大,Fe/Mn的值可以作为一个表征碳酸盐旋回的灵敏的替代性指标,同时Fe/Mn的值的变化可以表征大气二氧化碳的波动和海洋沉积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元素含量分析表明东海北部近岸泥质区以低Sr、相对低Ca和最低的Sr/Ba为特征;中陆架砂质区低Ca、相对低Sr和相对低的Sr/Ba;中陆架泥质区高Ca、Sr、低Ba和高的Sr/Ba;外陆架砂质区具有最高的Ca、Sr和Sr/Ba。Ca、Sr、PIC三者关系密切,Ba与Ca、Sr、PIC的相关性均差。Ca、Sr具明显的亲自生性,主要赋存于海洋生源碳酸盐;Ba具明显的亲它生性,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矿物。Ca、Sr、Ba的地球化学特征受研究区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强烈制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Ca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中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北部现代陆架Ca、Sr的“汇”  相似文献   

8.
240ka以来西赤道太平洋碳酸钙沉积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荣  阎军 《海洋与湖沼》2000,31(5):535-542
利用采自赤道太平洋WP2和WP7孔的柱状岩芯,对其CaCO3含量、粗碎屑组分和浮游有孔虫动物进行分析,并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数据相结合进行地层划分,从而对该区240ka以来的CaCO3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P2孔和WP7孔的CaCO3含量在变化趋势上具有较一致的特征。距今240ka以来,CaCO3含量变化整体上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与太平洋型CaCO3旋回有相似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南海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分析了西沙海槽83PC柱状沉积物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碳酸钙、有机碳和粒度组成。浮游有孔虫的δ18 O值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记录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的变化,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物的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多,带来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和陆源有机质,沉积物具有低碳酸钙含量和高有机碳含量;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减弱,沉积物具有高碳酸钙含量和低有机碳含量。南海北部83PC柱状沉积物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还记录了气候变冷事件以及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其中,150、510、660和740cm处的低碳酸钙含量和相对重δ18 O值记录了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而冰后期的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则主要反映了季风降雨的增强,出现了洪水高发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碳酸钙沉积的稀释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南海北部WC-F孔36个样品中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某些属种含量变化推测上新世古环境作了尝试。490~850m井段在超微化石分带上属NN12至NN15带。以730m为界,可分为早、晚两大阶段。早期气候温暖、海面较高、生物生产率较低,以盘星石Discoaster和冷杉楔石Sphenolithusabies较高含量为特征;晚期气候较冷、海面下降,陆源物携带之营养物质增多,生物生产率增高,以盘星石和冷杉楔石含量下降为标志。根据盘星石的相对丰度变化,还可分为10个次一级的冷、暖旋回。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次级古土壤为基础,结合粒度资料和磁化率资料,对黄土高原的次级气候阶段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L21以来的次级气候旋回序列。以北半球夏至日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为界,将岁差旋回转变为北半球"理想岁差气候旋回",并与黄土高原次级气候旋回逐一对比,发现L21以来的72个岁差旋回中,共发育了122个次级气候阶段,合61个次级气候旋回。除去岁差变化微弱的时段,黄土高原次级气候旋回与理想岁差旋回间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认为,黄土高原的次级气候旋回主要由岁差旋回驱动。与反映全球变化的一级气候旋回相比,黄土高原的次级气候旋回凸显了具有半球效应的岁差旋回在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黄土高原的次级气候旋回一定程度上受到冰期旋回的遮掩,需要在高原各地往复追索才能清楚揭示。黄土高原的次级气候旋回不仅可以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单元,也由于岁差的约束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绝对年代的意义,在地层划分和古气候研究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商州黄土记录的最近六十万年来东秦岭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商州黄土剖面系东秦岭南侧的商—丹断陷盆地中丹江三级阶地上的黄土堆积,其形成年代不晚于0.6MaB.P.。在过去0.6Ma这个时段,商州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磁化率以及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东秦岭6个湿热—干冷气候旋回与黄土高原黄土剖面的气候变化记录以及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气候阶段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依据龙感湖钻孔的孢粉及硅藻资料,探讨了该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发展及气候变化,通过数值分析方法,重建了年均温及年降水的时间序列,发现气候波动存在的两个阶段,(依1.5kaB.P.前后划分)四个旋回(0.8ka的准周期)两个突变事件(3kaB.P)前后的冷暖急剧变化及1kaB.P的降温事件)。这些变化与敦德冰心及固城湖孢粉反映的气候波动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多金属结核CCC14剖面上Mn、Fe、Ni、Cu的含量和有关的公式,本文计算该结核生长过程中瞬时生长速率和Mn、Fe、Ni、Cu的瞬时通量,并在结核中建立时间标尺,划分和对比结核生长阶段,重建结核CCC148.793Ma,B.P.以来的生长历史。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由铁、锰含量计算结核生长速率的公式,可详细了解结核生长过程,并能识别与提取强核中古海洋信息记录。  相似文献   

15.
西沙事件旋回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沙事件旋回是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早期发生的事件综合体,是一个大的冰期旋回,其间有六次以上的相对湿暖阶段。可划分出早期旋回、主旋回、后期旋回三个阶段,其总体时限大约从180万年至315万年。  相似文献   

16.
依据南黄海DLC70-3孔71.2m长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结合测年数据,有孔虫和粒度等环境指标,恢复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钻孔孢粉组合可以反演南黄海陆缘区植被面貌,其中草本花粉在整个剖面占绝对优势,具有超代表性,而木本花粉代表性低。除冰盛期沉积缺失之外,孢粉等指标在MIS5阶段以来变化显著:MIS5和MIS3的亚间冰阶及MIS2/1(冰消期)阶段,阔叶树种和蒿属比例较高,沟鞭藻、有孔虫含量也较高,气候偏暖,属沉积动力相对稳定的浅海或滨海环境;而MIS5及MIS3阶段的亚冰阶和MIS4阶段,针叶组分或冷杉含量增加,中生-水生草本含量相对较高,而有孔虫含量极低或消失,气候偏冷,属沉积动力相对复杂的滨岸湖泊或沼泽等陆相环境。同时,对比周边地区其他孢粉记录,结果表明,在冰期-间冰期旋回过程中孢粉组合中针叶-阔叶组分含量此消彼长,草本含量的相对变化可指示滨岸局域植被的演替,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海平面的升降。  相似文献   

17.
南海碎屑沉积物化学组成的气候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的ODP1144站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的主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气候控制的变化特征,其中在间冰期,碎屑物质表现出较高的Al/Ti、K/Ti、Mg/Ti比值和较低的Na/Ti、Ca/Ti比值,而在冰期则正好相反。这些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南地区的陆壳风化产物,其所表现出来的主量元素变化特征意味着在间冰期华南地区陆壳化学风化程度加强,反映一种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气候环境可能是间冰期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夏季风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碳酸盐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中的一次十分强烈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共突然性及全球性特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根据新疆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同时结合孢粉及CaCO3含量分析,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QC2孔磁化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南黄海QC2孔岩芯沉积物实测的磁化率数据的分析表明,磁化率的变化与沉积物的粒度密切相关。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基本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即气候处于暖温期时,磁化率相对增加,而气候处于寒冷期时,磁化率相对降低。磁化率的变化,不仅反映气候变化总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气候变化的许多细节,由此为分析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全球碳旋回模式不能用自然机制解释碳储层中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记录大的瞬间变化。大约1200~2000Gt碳输入大气层(如沉积的甲烷水合物分解形成的甲烷)能够解释大约55Ma前的δ13C异常 ,以及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和古新世—始新世界面附近海洋和陆地生物群的变化。对北大西洋西部沉积岩心进行物理、化学和光谱分析显示 ,三分之二的碳同位素异常出现在不足几千年范围内 ,表明是灾害事件将碳释放到大洋和大气中。5493~5498万a前 ,大洋和大陆同期开始δ13C异常和生物变化。δ13C异常持续时间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