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雌核发育牙鲆同工酶基因的重组及父方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于1998年4、5月在山东省荣成市寻出水产公司养鱼场人工采集牙Ping成熟精卵,紫外线灭活精子遗传物质,冷休克诱导,获得雌核发育牙Ping。1999年5月收集57尾雌核发育牙Ping生化样品,采用淀粉胶电泳分析了LDH、IDHP、PGM、ACP、ADH、SDH、GDH、CAT等8种在野生种群中为多态的同工酶。结果表明,牙Ping雌核发育群体的Ldh-C、Cat两个基因座位发生了重组,基因座位与着丝点之间的重组率分别为52.6%和29.8%;Idhp-1有父方基因表达现象,说明雌核发育过程中父方基因可能在分子水平整合。牙Ping雌核发育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7.0%和0.035,远低于野生种群;研究表明,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排出获得的牙Ping雌核发子代尚有一定基因杂合,不能用于培育纯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牙Ping胃肠道及肝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粘膜上皮、腺上皮及肝细胞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细胞核呈阴性反应。提示:牙Ping胃肠道上皮细胞及肝细胞能够表达GnRH受体,说明GnRH可能通过其受体影响牙Ping消化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四种海水养殖鱼类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Protein A-sepharose亲和性层析一步法,首次分离纯化了4种海水养殖鱼类(3种暖水性鱼类:紫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和1种冷水性鱼类牙Ping Paralichthys olivaceus)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3种暖水性鱼类Ig的分离效果较好,牙Ping较差。层析曲线的洗脱峰值说明牙Ping血清的Ig同紫红笛鲷,青石斑鱼,尖吻钙3种暖水性鱼类血清的Ig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通过SDS-PAGE电泳测得其重链分子量分别为紫红笛鲷79.5kDa和75.0kDa,青石斑鱼77.2kDa,尖吻鲈81.8kDa和75.7kDa,牙Ping 73.5kDa,轻链分子量分别为30.1kDa,31.1kDa,29.7kDa和15.0kDa。  相似文献   

4.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石鲽(K.areiusbicoloratus)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均得到了590bp的碱基序列,并将其与Gen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Platichthys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核苷酸差异数为7,同源性为98.8%);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核苷酸差异数为90~93,同源性约为84%),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200bp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了石鲽和星突江鲽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175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2种间共检测到95处核苷酸替代,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三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3、0.062和0.153,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2种鲽鱼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ytbCOI。贝叶斯法、邻近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一致,皆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遗传关系很近。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石鲽与星突江鲽的分歧时间约为185万年,分化事件发生于更新世中期(Middl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杂交后代的种质遗传属性,作者采用线粒体(mt)DNA COI基因片段和控制区(D-loop)序列对星斑川鲽、大菱鲆及两种间的杂交后代(星斑川鲽♀×大菱鲆♂)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mtDNA COI和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和大菱鲆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相似的研究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大菱鲆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遗传差异极其显著。而基于mt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星斑川鲽的遗传距离仅为0.4%,并且在mtDNA COI基因片段上两者序列完全一致,杂交后代在线粒体DNA上呈现明显的偏母遗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黄海野生石鲽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石鲽性成熟系数(GSI)和肝重指数(HIS)与繁殖周期呈现密切关系;未成熟的卵巢呈桔红色,接近性成熟卵巢呈桔黄色,成熟期卵巢呈淡黄色,血管和卵粒清晰可见,处于退化期卵巢呈紫红色;依据卵巢组织学和卵母细胞组织形态将石鲽卵巢划分为5个发育期;分析GSI和HSI及其与繁殖期的关系。黄海水域石鲽繁殖期为11月至翌年2月,1年只有1个产卵期。  相似文献   

8.
对形态指标法和傅里叶分析法获取的钝吻黄盖鲽、石鲽、圆斑星鲽3种鲽科鱼类矢耳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种耳石分析方法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形态指标法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8.377%;3种鲽科鱼类的平均判别成功率是98.1%,典型判别函数散点图显示3种鲽科鱼类分离明显。傅里叶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前1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3.999%;判别分析的平均判别成功率为100%,比形态指标法高1.9%。研究结果表明耳石的形态指标和傅里叶分析法都是鉴别3种鲽科鱼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借助透射电镜分别对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和牙鲆(Paralich- thys olivaceu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测定了石鲽和牙鲆精子的基本生理特性,并研究了17℃和4℃保存精子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3种鱼类精子均为有鞭毛精子,无顶体,尾部轴丝9+2型。不同之处包括:成熟精子的核致密度不同,以石鲽最高,大菱鲆和牙鲆则较低;在大菱鲆和牙鲆精子头部,核前端侧面都有一缺刻状结构,石鲽精子未发现此结构;头部核膜与质膜之间的细胞质含量以大菱鲆的最多;精子中段的线粒体数量不同,大菱鲆较多(10个左右),石鲽次之(8个左右),牙鲆最少,仅为5个左右;中段植入窝深度不同,以大菱鲆陷入核中最深,其他2种比较接近。石鲽和牙鲆精液的pH值比较接近。精子密度以牙鲆较高,为10.18×10~9个/mL±3.37×10~9个/mL。牙鲆和石鲽精子活力的保存时间在17℃下分别为48 h和36 h,4℃下分别为7 d和8 d。精子活力完全失去之前,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的激活率和寿命逐渐下降,而涡动时间则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同工酶的组织表达和群体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4种同工酶共记录31个基因座位,各同工酶的表达均有明显的组织差异,基因座位SOD^*,GDH^*,G3PDH~2^*和ADH-2^*仅在肝脏中表达,SDH-1^*,MDH-1。和ADH-1。仅在肌肉中表达,LDH—B^*和LDH—C^*仅在眼睛中表达,MDH-2^*,GPI-3^*和SDH-2^*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余酶的表达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差异,与各组织完成特有的生化代谢活动有关。选取肌肉和肝脏对中国青岛、威海石鲽2个地理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青岛群体和威海群体的多态座位比率分别为29.17%和25.00%,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28±0.014和0.040±0.019;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39±0.017和0.052±0.022。结果表明,两群体间的群体分化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0011,表明石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与其它鲽形目鱼类相比,石鲽群体的多态座位比率和平均杂合度均处于中间水平。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海牙鲆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T.&S.)属鲽形目 ,鲆科 ,牙鲆属。南方俗称左口鱼、皇帝鱼、比目鱼 ,其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 ,为大型名贵海产鱼类 ,经济价值很高 ,是我国主要养殖品种之一。近几年牙鲆养殖在福建方兴未艾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夏季水温过高难以度夏 ,而利用地下水进行工厂化养殖投资大、成本高 ,经济效益不理想。因此 ,作者于1998年利用深水沙质底池塘进行牙鲆养殖试验 ,成功解决度夏问题 ,取得了满意结果。1材料与方法1.1池塘条件选择福建省莆田县南日岛垦区内池塘一个 ,面积6.7ha ,南北…  相似文献   

12.
牙鲆的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当前国内外报道的养殖牙鲆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按牙鲆的病毒病、细菌病、寄生原虫病、吸虫病等顺序分别叙述了各主要病害,尤其对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如:牙鲆弹状病毒病、肠道白浊病、鳗弧菌病、腹胀病、腹水病、牙鲆出血性败血病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以期对牙鲆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3.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目前已形成工厂化生产规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海水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养殖牙鲆出现了各种疾病(曲凌云等,2000; Mo Zhaolan et al.,2001).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9~2000年,山东省荣成、威海、青岛胶南及黄岛地区养殖牙鲆大面积发病,疾病发生时间多在每年的6~11月.病鱼多为3~10月龄。本文作者对以上牙鲆发病地区进行了临床病症的调查,并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牙鲆精子的超显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不同种类的硬骨鱼,其精子的超显微结构也各不相同[1~3]。牙鲆是我国一种重要海产鱼类,本实验对其精子的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与其他鱼类精子的超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1 材料与方法实验中所用的雄性牙鲆亲鱼取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族楼亲鱼饲养池。取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用人工挤压的方法,将精液挤压入干燥、洁净的玻璃器皿中,然后加入三倍体积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中(pH4.7),混合均匀,以4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沉淀包埋于甘油明胶中。包埋块再置于2.5%戊二醛中,4℃过夜。1%…  相似文献   

15.
鳗弧菌感染牙鲆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组织学HE染色技术对鳗弧菌人工感染后的牙鲆肝组织及胃肠道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及细菌的定位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肝细胞肿胀,空泡化现象严重,肝窦扩张,肝组织内可见阳性反应的细菌呈堆状存在;胃黏膜褶变矮。胃壁变薄,黏膜层内可见阳性反应的细菌;肠绒毛细胞出现破损,肠腔内有大量细胞碎片,肠腔内也可见阳性反应的细菌。提示:鳗弧菌可直接侵入组织细胞破坏组织结构,进而使鱼体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6.
牙鲆鱼胚胎和仔鱼显微摄影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徐永立  张培军 《海洋科学》2001,25(10):15-16
生活在海洋中的硬骨鱼类 ,所产卵子一般为浮性卵 ,即卵内有一至多个油球 ,使卵子能浮于水面。此时的卵子 ,卵黄向上 ,胚盘向下 ,呈倒悬状态。在研究海水硬骨鱼的胚胎发育时 ,如果仅仅观察发育状态 ,还可以做到 ;但如果想把各发育时期的胚胎拍摄下来 ,则非常困难。张崇理1959曾使用冻粉 (即琼脂 )来夹住卵子以达到观察的目的。具体做法是 :将1.3%的琼脂倒入培养皿中 ,冷却后在琼脂上挖一稍小于卵子的小槽或小窝 ,加上海水 ,把卵子夹在里面 ,这样就可以把卵子倒转过来。不过倒转过来的时间不能太长 ,由于油球比重低的缘故 ,卵子仍可在…  相似文献   

17.
养殖牙鲆鳗弧菌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牙鲆病原性鳗弧菌M3为抗原,制备了细胞(CV)、细胞-胞外产物(CEV)、脂多糖(LPS)三种疫苗,通过浸泡和注射两种途径对牙鲆进行两次免疫,检测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后4周可检测到免疫组牙鲆具有明显的凝集抗体效价,其中注射组效价显著高于浸泡组,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牙鲆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力,其中注射免疫组高于浸泡组。在注射免疫途径中,以CEV的免疫保护效果最好;在浸泡免疫途径中,以CEV和LPS的免疫保护效果最好。结果表明鳗弧菌M3的细胞-胞外产物苗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凯氏定氮法测定牙鲆肌肉粗蛋白含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鱼肌肉样本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是鱼类养殖及营养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实验手段,凯式定氮法是一般样品中粗蛋白含量测定的经典方法(它是1883年由凯达尔(Kjadehl)道创的),但这一方法过程繁琐,样品消化后需经蒸馏、滴定等操作步骤,实验人员往往需要相当的实验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本文对这一经典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做了对比实验。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与仪器1.1.1实验样品 牙鲆鱼肌肉,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半干样品。1.1.2实验器材 分析天平,凯式烧瓶(100ml)及电热凯氏消化架,半微量凯式蒸…  相似文献   

19.
牙鲆肠道内弧菌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营  王福强  王凡 《海洋科学》2003,27(3):43-46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普通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健康牙鲆肠道内的固有菌群。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弧菌的抑制试验,以筛选弧菌拮抗菌。用点种法初步筛选出6株对致病性弧菌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G12,G13,G14,G15,G16,Y1-13)。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抑菌活性,在上清液抑菌试验中,G12,G13,G14,G15,G16这5株菌均未表现出抑菌作用,表明它们的抑菌活性较弱,而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Y1-13和弧菌混合培养实验中,弧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弧菌的数量,表明Y1-13对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通过生物学和鱼体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将其制成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牙鲆的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