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草在世界各海域已知有12个属,其中8个属在我国有分布。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沙群岛动、植物区系调查中,先后采到海龟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 Ehrenb.) Aschers.、喜盐草 Halophila ovalis (R.Br.) Hook.和无横脉喜盐草 H. beccarii Aschers.等三种海草,分隶于二属。 海草是一个热带性较强的类群,在已知的12个属中,有7属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分布在我国沿海的8属海草中,也有6属是热带性的(包括西沙群岛的2属3种),其中海龟草是纯热带种类,而喜盐草和无横脉喜盐草是热带一亚热带类型。 在我国,有关海草的研究甚少,本文首次报道西沙群岛海草。海龟草、喜盐草及无横脉喜盐草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海草床是滨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改善、资源养护和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亦是全球重要的碳库。2016年8月,通过对荣成马山里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了面积为58.26 hm2的海草床,其海草的种类为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红纤维虾形草分布面积为54.50 hm2,占该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的93.5%,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带状区域,平均茎枝密度为(368.0±18.2)shoots/m2,平均生物量(干重,下同)为(297.0±41.5)g/m2。丛生鳗草分布面积为3.76 hm2,占海草床总面积的6.5%,呈现斑块状分布,与红纤维虾形草交错而生,平均茎枝密度为(691.2±17.1)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534.0±70.7)g/m2。马山里海域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平均水深为(2.8±0.3) m的以岩礁为主的底质上。海草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水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和陆源污染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较严重,其主要威胁因素是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生产、养殖活动和陆源污染输入。建议合理规划周边海域的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强陆源污染物管控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以期为温带海草床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鳗草(ZosteramarinaL.)广布于北半球温带浅海海域,其形成的鳗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些年来,我国黄渤海海域鳗草退化严重,较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海草床已经非常少见。在渤海兴城-觉华岛海域发现较大面积的海草床,可以作为渤海沿海海草床的典型代表。基于此,2018年5月、9月、11月和2019年3月对该海草床进行了初步调查,探究了渤海兴城-觉华岛海草床鳗草种群补充等生态特征,分析了海草床生境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对海草床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渤海兴城-觉华岛海草床总面积为791.61ha,海草种类为鳗草和日本鳗草(Z.japonica),以鳗草为优势种,日本鳗草极少且呈斑块状分布;鳗草生物量在2018年5月达到最大值(1241.22—1632.64g/m2);鳗草叶片碳、氮、磷元素含量分别为35.35%—36.57%、1.89%—3.35%、0.14%—0.48%;鳗草海草床以无性繁殖为主要补充方式,有性繁殖补充比例平均仅为1.92%,明显低于国内其他鳗草草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该海草床主要受围填海、捕蛤、围网捕鱼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并致使海草床边缘区域呈现斑块化趋势。建议对这片珍贵的海草床加以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4.
海草床是珍贵的“海底草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上世纪90年代,烟台曾分布有4种海草,尚不明确海草的分布现状。本研究结合了现场调查、声呐探测等手段,查清了烟台市莱州市至莱山区沿海海草的分布现状,发现了一处位于烟台市套子湾的面积为51.90 ha的鳗草-日本鳗草混合草床,并对鳗草、日本鳗草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烟台现存海草仅有2种,部分草床严重退化,亟需对现存海草进行保护与监测,以遏制海草的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生境的破坏其分布面积急遽下降,较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海草床已经非常少见。本研究首次将声呐探测技术应用到海草床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在河北唐山乐亭-曹妃甸沿海发现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鳗草(Zostera marina)海草床,海草床面积高达29.17 km~2,绘制了鳗草分布图和水深分布图,并对鳗草生物量和茎枝高度等基本生物学指标进行了调查。该发现极大丰富了中国海草数据库,并为鳗草的深入研究及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基地,也为周边海洋牧场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海镆铘岛海域海草床数量分布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床是近海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储备功能,并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在维持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黄海镆铘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面积为272.84 ha的海草床主要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177.23 ha,占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镆铘岛沿岸的海参养殖池中,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95.61 ha,占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沿岸的礁石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鳗草的平均株高为(86.8±5.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4.0±14.2)株/m~2和(528.7±20.5)g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平均株高为(112.8±3.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87.0±35.4)株/m~2和(2320.0±26.6)g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水深为(1.80±0.04)m,海草床的水体溶解氧含量较高,达到(10.4±0.1)mg/L,分布有鳗草的海参池塘的底质粒径为(4.6±0.1)mm。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除了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外,与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并提出了海草床修复与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可为进一步研究与保护该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原是中国沿海潮间带较为常见的海草种类,近些年来随着生境的破坏其分布面积急遽下降,较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海草床已经非常少见。2015年5月和8月,在山东黄河河口区发现了超过1000 ha几乎连续分布的日本鳗草海草床,与互花米草生境相邻,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对日本鳗草生物量和种群补充等基本生物学指标也进行了调查。该发现极大丰富了中国海草数据库,并为日本鳗草的深入研究及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8.
威海荣成桑沟湾海域海草床分布现状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床是生物圈最高产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氮捕获、碳封存、水质净化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威海荣成桑沟湾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总面积约为471.72 ha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分布面积分别为395.33 ha、37.28 ha、32.74 ha和6.37 ha。鳗草分布范围较广,平均茎枝密度817.0±27.6 shoots/m2,平均生物量646.6±41.8 g DW/m2;红纤维虾形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北部养殖池和南部楮岛海域,平均茎枝密度2 649.0±29.8 shoots/m2,平均生物量2 381.3±27.3 g DW/m2;日本鳗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西部八亩地海域,平均茎枝密度506.0±26.2 shoots/m2,平均生物量118.3±12.5 g DW/m2;丛生鳗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南部楮岛海域,其平均密度为513.0±17.9 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479.1±28.1 g DW/m2。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桑沟湾海域海草床严重退化,分析了海草床的退化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海草资源及滨海生境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2012、2018、2020年海南文昌沿岸海草床的调查数据,对文昌海草床的现状、退化状况以及退化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文昌海域海草有2科6属6种,分别为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圆叶丝粉草(Cymodocea rotunda)、单脉二药草(Halodule uninervis)、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及针叶草(Syringodium isoetifolium)。文昌海草床的分布呈明显退化的趋势,海草床面积由2012年的31.8 km2减少到2018年的24.2 km2,2020年进一步降低至18.8 km2。分析数据显示, Cu、Cd、Cr等重金属离子与调查区海草床的盖度显著负相关,表明在低营养负载时文昌周边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带来的重金属污染也会导致文昌海草床的退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无人机飞行参数、飞行高度、潮汐条件和调查范围等试验,采用无人机对东郊椰林近岸海域海草进行航拍,利用PIX4D软件处理得到了高分辨率海草分布影像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海草分布区进行了矢量化提取,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块结合实地调查进行验证,得出了试验区的海草分布特征和海草种类。结果表明:海草分布在离岸300 m范围内的珊瑚礁砰上,呈斑块状、间隔式分布特征,在试验区中海草分布面积为2 449.6 m2,占比为24.5%。实地调查到海草种类有圆叶丝粉草(Cymodocea rotundata)、单脉二药草(Halodule uninervis)、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和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等5种海草,泰来草为优势种,单脉二药草和卵叶喜盐草分布在潮间带有淤泥的低潮区;圆叶丝粉草分布在低潮带至潮下带的上部,海底堆积和冲刷区的交界处;泰来草在不同水深处均有分布,分布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南部海草资源分布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008年和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海南岛南部海草分布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海南岛南部海草种类有2科3亚科5属5种,即海神草Cymodocea rotunda、泰莱藻Thalassia hemprichii、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以及二药藻Enhalus acoroides,泰莱藻广泛分布;海草分布面积从2008年的1.64km2减少到2014年0.50km2,减少幅度较大区域为铁炉港和小东海;平均盖度从2008年35.67%下降到2014年26.40%;受人为活动及无人管理因素影响程度不同,海南岛南部不同海域海草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各有不同,后海湾与鹿回头海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增长趋势,铁炉港、西瑁洲岛及小东海海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鉴于海南岛南部海草资源已出现退化,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海草的保护,在海草资源丰富区域设海草保护区,在海草破坏严重区域加大政府科研扶持力度,对海草进行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2.
山东荣成天鹅湖海草场大型底栖贝类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天鹅湖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底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对天鹅湖矮大叶藻区、空白区、大叶藻区边缘及其内部的底栖贝类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5种大型底栖贝类,隶属14科15属;贝类种类组成、分布密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种生境中差异显著,但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空白区域中贝类总密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大叶藻区内部最低,但矮大叶藻区和大叶藻区内部多样性指数较高。大叶藻区内部的贝类以腹足类锈凹螺、日本月华螺、刺绣翼螺等刮食者为主,而双壳贝类则更倾向于选择无海草覆盖的空白区或者海草较为稀疏的草场边缘。综合分析表明,天鹅湖底栖贝类的分布和多样性受底质特征和海草覆盖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与水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海草群落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大门类199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9.7%。各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55.7 ind/m2,青葛—龙湾(琼海)的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珍珠湾(防城港)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平均生物量为118.36 g/m2,最低值出现在义丰溪(汕头),最高值出现在珍珠湾。各区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潮间带泥沙滩常见腹足类、双壳类和多毛类为主;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2,最低值出现在唐家湾(珠海),最高值出现在铁山港(北海);各调查区域底栖动物主要群落参数大致呈现“北部湾>海南沿岸>珠江口及粤东”的规律。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地理位置相近的海草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相似性程度较高。海草密度越大,总生物量越高,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维持在更高水平。以大、中型海草为主的海草床,相较于面积小,以小型海草为主的海草床,其区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全球海草的中文命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草(seagrass)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全球已知海草的种类有70余种,隶属6科13属;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4科10属。2014年11月"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在三亚召开时,国内海草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并进行了统一命名。然而,国内中文文章在引用非中国海草种类时,同一种海草的中文名称不一致,或者同一属不同的物种以一样的中文名出现,或者用属中文名后接拉丁文方式表达。同时,国外海草的中文名也多以"藻"来命名,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在中国海草"藻"名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全球其他海草的中文命名,以利于国内海草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新发现的海草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 新发现8个海草床, 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等3种。海草覆盖率为6.67%—53.33%, 茎枝密度为3 428.57— 10 542.00shoots.m-2, 生物量为12.86—118.24g.m-2。海草床底上生物密度为16.67—734.67ind.m-2, 生物量为15.39—426.88g.m-2, 多样性指数为0.46—1.98, 均匀度指数为0.28—0.89。海草床生境受到的严重威胁主要来自围海养殖(养蚝、养螺)、污水排放、渔民作业方式(电鱼、电虾、扒螺、挖贝类)、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水)等。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