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刘敏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刘教授门诊276例乳腺癌患者的首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其进行标准化录入,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该系统的方剂分析等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276首处方中,排名前5位的药物为山茱萸、炒白术、炒白芍、淫羊藿、党参;药性以温性频次最高,其次为平、寒、凉、热性;药味以甘味频次最高,其次为辛、苦、酸、咸味;药物归经以肝经频次最高(2004次),其次为脾、肾经;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山茱萸-炒白术、山茱萸-炒白芍、炒白术-炒白芍、山茱萸-淫羊藿、山茱萸-炒白术-炒白芍。根据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关联规则7个,聚类处方6组。结论:刘教授治疗乳腺癌以补肾健脾疏肝为主,兼以化瘀解毒抗癌,体现了扶正祛邪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0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发表的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的文献,筛选相关处方,将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结果:纳入71首有效处方,包含114味中药。高频药物排前8位的分别是:黄柏、黄连、苦参、蒲公英、甘草、大黄、金银花、赤芍。药物归经以肝、胃经为主,四气中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中以苦味药为主。得到18对常用药对,排前5位的是:黄柏-苦参、黄柏-蒲公英、黄连-黄柏、黄柏-大黄、黄柏-赤芍。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0组,新处方5首。结论: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的药物以清热药为主,佐以止血、化瘀、消肿、祛风、通络等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云南名医吴佩衡含附子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吴佩衡医案》,将含附子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处方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与药物配伍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64首含附子的处方,其中包含107味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附片、甘草、干姜、肉桂、茯苓、细辛等,附子单次使用剂量10~450 g。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甘草-附子、附子-干姜、附子-肉桂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附子-茯苓,附子-茯苓、干姜,附子-肉桂、干姜,附子-肉桂、干姜、甘草。《吴佩衡医案》中常用处方的核心药物与四逆汤、苓桂术甘汤、赤丸三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吴佩衡应用附子多与温补药干姜、肉桂相伍,强调脾肾阳气双补,重视健运脾阳对恢复人体阳气的重要意义,为辨治各种危急重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头痛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搜集公开发表的熊老辨治头痛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关联度、关联规则等分析。结果:共获得处方 49 首,中药 94 味,药物总频次为618次。高频使用药物排前5位的依次为川芎、甘草、天麻、白芷、僵蚕。治疗头痛主要采用解表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药物四气中,温性>平性>寒性>凉性>热性;五味中,辛味>甘味>苦味>酸味>咸味;归经中以肝经最多,其次为脾、肺二经。常用药物组合主要以高频药物(川芎、天麻、僵蚕、白芷、黄芩、甘草等)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为主。有高度关联性的药物有川芎、天麻、白芷、僵蚕、柴胡、白芍、葛根等。获得核心组合3组。结论:熊老治疗头痛有2个特点,一是善用风药和虫药,二是喜用川芎。本研究对头痛的临床治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相关文献,对处方药物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方剂115首,涉及中药132味,高频用药主要以补虚药、补气药为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白术(80次);最终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4组(火麻仁、郁李仁、厚朴;黄芩、半夏、香附;北沙参、山药、玉竹等),新处方7首(火麻仁、郁李仁、厚朴、炒槟榔;黄芩、半夏、香附、人参等)。结论: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以益气养血、滋阴润肠、温阳通便为基本原则,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总结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核心组合。方法: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分析文献中的临床中药处方,统计常用中药的频次、属性、中药组合以及核心中药组合等,并提取治疗的新处方。结果:共纳入69篇文献,涉及中药处方95个、中药161味,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痤疮主要以清热、补虚类中药为主,性味多以苦、甘、辛味多见,且多入肝、心、肺经;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前6位为甘草、丹参、连翘、黄芩、当归、赤芍;常用中药核心组合为黄芩、甘草,丹参、甘草,赤芍、甘草,连翘、甘草,黄芩、连翘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新处方3首。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可为临床中药内服治疗痤疮提供新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孙达武教授治疗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孙教授治疗腰痛患者的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并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提取新处方。结果:共纳入病案158则,处方158首,涉及药物61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杜仲、甘草、狗脊、续断、延胡索、牛膝、骨碎补、独活、透骨草、鸡血藤。中药功效以强筋壮骨类、活血止痛类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2个,新方3首。结论:孙教授治疗腰痛强调三因制宜,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思路,注重顾护脾胃,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刘以敏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刘以敏门诊治疗小儿ITP的病案,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治疗ITP的用药频次、药性归经、核心处方等。结果:共纳入处方120首,中药136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仙鹤草、当归、小枣、甘草、茯苓、黄芪等,功效以收敛止血、解毒为主,性味以平性、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仙鹤草、当归-仙鹤草、小枣-仙鹤草等。聚类分析获得核心处方4首。结论:刘以敏治疗小儿ITP首辨虚实,用药平和,多从血分论治,常用收敛止血、解毒之药,调血亦祛邪,兼顾补血活血、补脾益气,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现代名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用药规律,以期传承其学术经验。方法:将湖南中医药大学线上图书馆中的读秀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收集整理现代名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共收集处方220首,涉及中药.213味,总用药频次2513次,用药以补气、收敛、补阳为主,药性多温、平,药味多甘、辛、苦味,主归肾、脾经。根据病机分证论治,下元虚寒证的高频用药为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乌药、覆盆子、补骨脂、石菖蒲、茯苓;肺脾气虚证的高频用药为益智仁、桑螵蛸、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心肾不交证的高频用药为益智仁、桑螵蛸、山药、山茱萸、茯苓;肝经湿热证的高频用药为柴胡、黄芩、生地黄、甘草。基于平台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20条,得出新方10首。结论:治疗小儿遗尿症,现代名中医重视脏腑辨证和虚实辨证,虚证温补肾阳,多选用益智仁和桑螵蛸温肾止遗;实证则喜用柴胡、黄芩疏肝清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卫生宝鉴》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卫生宝鉴》中所载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51首,中药168味。频次≥17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炙甘草、木香、干姜;温性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寒性、平性中药;辛味药出现最多,其次是苦味、甘味药;排前5位的中药归经依次是脾、胃、肺、大肠、心经;频次≥14次的中药组合24个,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中药组合17个;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5组,对应新方组合5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卫生宝鉴》中所载治疗脾胃病的处方注重甘辛温补、健脾消滞,慎用苦寒药,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开发新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邵长荣教授从肝论治咳嗽的临床用药经验和规律。方法:收集邵教授门诊治疗咳嗽的有效病案121个,包含处方121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中的频数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分析邵教授从肝论治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对录入的121首处方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中药131味,用药频次>25次的有30味(柴胡、前胡、川楝子等),核心药物组合76个,强关联规则98条,其中具有强关联的药对8个(柴胡-前胡;川楝子-延胡索;赤芍-白芍等)。结论:邵教授从肝论治咳嗽多以疏肝理气、平肝顺气、柔肝敛气为主,体现了其疏肝气以治咳的观点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宋鲁成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宋教授2021年1~5月诊治冠心病的门诊病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中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药对组合进行统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新方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24首,中药173味,其中高频使用药物(≥30次)25味,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党参、黄连、郁金、清半夏、炒薏苡仁、苏木、木香、柴胡、黄芩、厚朴。药性多属寒、温,药味多苦、辛、甘,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演化出核心药物组合14组,潜在新处方7首。结论:宋教授治疗冠心病以虚、痰、瘀、热、毒为基础病机进行相应组方用药,擅用自组方参夏合剂和经方小柴胡汤,临床注重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喻斌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喻斌教授门诊处就诊的GERD病案,将其相关信息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用药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共纳入病案200则,涉及处方265首,中药132味。药物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多属于胃、脾、肺经;使用频率>10%的药物共41味,其中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甘草、黄连、厚朴、法半夏、茯苓;挖掘到3个新处方,处方1:竹茹-石菖蒲-枳实-白芍-旋覆花-柴胡-陈皮;处方2:石膏-木香-白术-知母;处方3:合欢皮-麦冬-百合-牡蛎-远志。结论:喻教授治疗GERD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甘缓,以半夏厚朴汤合小陷胸汤为基础,重视从肺胃论治,兼以治肝,调养心神,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经验,总结其治法规律。方法:收集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病案,将药物及剂量等相关信息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用药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其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经验,总结治法规律。结果:筛选出病案127 例,处方127首,包含药物共计174味。通过频次统计得出常用药物59味(使用频次≥10次),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杏仁、黄芩、射干;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73个,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黄芩-杏仁、射干-杏仁、黄芩-射干;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11个关联系数较高的潜在药对及11个新处方。结论: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方法为复宣降、消痰气、调寒热、利咽喉,变法为利小便、泄肠热、清肝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色。方法:筛选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蒋教授门诊大肠癌患者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计算系统平台(V3.0)中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蒋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处方共500首,涉及药物149味,用药频次居于前4位的分别为黄芪、法半夏、白术、茯苓;药物四气五味以苦寒、甘平、辛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居多;挖掘出39组药物核心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黄芪-半枝莲、黄芪-郁金、黄芪-法半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9组核心药物和3首新处方。结论:蒋教授治疗大肠癌以健脾益气、扶助胃气为本,化瘀解毒、清热祛湿以攻邪,同时注重疏肝理气散结,分期论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肖长江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例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归纳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肖长江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病例处方,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搜集处方78 个,总用药频次为1157次,使用中药162味,得出核心中药21味,进行数据分析后,筛选出10组2味药对,12组3味药组合体。结论: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郭维琴教授辨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搜集经郭教授诊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医案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依次进行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治则治法、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并归纳总结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新方等。结果:纳入有效医案36 例,处方146首,中药150味,其临床症状以乏力、胸闷胸痛、心悸为主;中医证候以心血瘀阻、心肾阳虚为多,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温补心肾、温阳活血、滋补肝肾为主。单味中药使用频率>50次者共14味;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常用对药有19组,角药有23组,4味药物组合有16组,5味药物组合有6组,6味药物组合有1组;高置信度药物关联规则对药有5组,角药有21组,4味药组合有33组,核心处方为“党参、黄芪、丹参、红花、炙麻黄、淫羊藿”;熵层次聚类新处方有“炙麻黄-淫羊藿-川芎-生赭石”等4个。结论:郭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多虚实夹杂,以阳气虚弱为本,以痰湿阻络、瘀血内阻为标,临证以益气温阳活血为治疗大法,用药以补气、温阳、活血化瘀类为主,用药温和,处方精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病例处方,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失眠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失眠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医案200 例,涉及处方200首,涉及中药175味。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181 例,占90.5%。200 例失眠患者处方中,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共20味,以酸枣仁、首乌藤、当归三味药频次最高。药性方面,四气多以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方面,多归于心、肝经。药物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首乌藤-酸枣仁”“当归-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关联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首乌藤-酸枣仁”“首乌藤-茯苓-酸枣仁”“磁石-酸枣仁”。对用药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从心着手,以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以滋阴化痰、柔肝平肝、重镇安神、补益心脾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