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虾夷扇贝人工苗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虾夷扇贝苗种生产中,改进了亲贝升温促熟、产卵、孵化、幼虫培育等技术措施。在海上保苗中,选择适宜保苗袋和培养水深,使成活率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加快。在445m^3水体中,培育出商品苗(壳高1.5cm以上)1.5亿粒,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发展青蛤增养殖业,作者曾于1988年在启东盐场取得了土池育苗实验成功,现在已初步形成了育苗、放养养殖的生产模式,同时又在青蛤生长方面进行了下列研究。1青蛤的生长1.1壳长和壳高的关系据作者实验,青蛤从稚贝期到壳长为3cm左右的成贝期,生长比较快。不到4cm成贝的壳长一般略大于或者等于壳高,当壳长超过4cm时,壳高一般略大于壳长。1.2壳长与体重的关系青蛤壳长与体重关系见图1,从图可以看出,青蛤壳长与体重的回归曲线为幂函数类型,符合指数增长形式,通式可用W=aLn来表示。图1为壳长0.04~6…  相似文献   

3.
1基本情况与结果1992年5月,我们利用莱州市渔业公司养虾场一个47.2亩的虾池进行海湾扇贝保苗。该池东西长、南北短,海湾扇贝苗安排在有排水闸的东半部,占虾池面积23亩。5月29日,贝苗壳高达到2~4mm,全部出地移到海上。保苗过程中,部分小苗钻出苗袋,脱落到虾池中.6月15日,将该池水放干重新换上新水,每亩放养体长3cm的虾苗19000尾,进行虾贝混养。日常管理均按对虾养殖的方法进行,虾贝生长皆很好。由于海湾扇贝大量滤食池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属等,虾池东半部逐渐变清,到7月中旬后,虾池东半…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观察描述了眼斑拟石首鱼胚胎发育及仔鱼、稚鱼的形态特征。眼斑拟石首鱼的卵径平均为0.95mm,大多数含1个油球,约<10×10-2含2个油球,1cm3卵含量约1000粒。受精卵在23~24.3℃约26h孵化出仔鱼。在25℃条件下,前半个月仔鱼日增长约0.2mm,稚鱼期日增长约1.0mm,幼鱼期日增长约1.5mm。仔鱼鳍的发育顺序为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最后为胸鳍。  相似文献   

5.
塑料大棚商品苗的出棚时间为4月28日,较以前的露天虾池保苗提早1.5月;出棚商品苗壳高为4.1±2.0mm,是同期海区苗壳高的2倍,保苗率为29.7%,与同期海区保苗相比提高1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长牡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长牡蛎(C)和日本长牡蛎(J)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介于杂交组之间,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 JJ组的孵化率最高,其次是JC和CC组, CJ组的孵化率最低,相同卵子来源的组合在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JJ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三组; J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JJ组,其壳高、壳长和存活率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 CJ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养成期的各个生长性状上都表现为负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许氏平鲉繁殖群体的生物学及其苗种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山东近岸许氏平YorSebastes schlegeli繁殖群体的种群结构,系由体长235-467mm、体重300-3770g的3-14龄个体组成。其生长特性参数为L=480.34mm,W=4111.70g,K=0.2211,t0=0.567,a=1.0905×10^-5,b=3.198,雄鱼3岁,雌鱼4岁达初次性成熟,产仔期在4-5月、盛期为5月上名旬,敏殖力为1.52万-31.45尾,在  相似文献   

8.
栉江珧人工育苗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1982年在广东汕尾室内水泥池开始进行栉江珧(Pinna Pectinata)人工育苗研究,1984年成功地育出稚贝。本文介绍了作者在研究中采用阴干和升温刺激等方法,可使亲贝自行排放精、卵,并进一步受精、孵化成幼虫,幼虫经多次变态发育,结束浮游期而进入底栖附着期。附着后的稚贝,新壳生长迅速,只要条件适宜,很快便能倒立插起。在一定条件下将稚贝移至海区浮台吊养,生长快,两个半月即成小贝,最大个体为68×30×8.9mm,重6.2g。本文还对栉江珧人工育苗不同于其它双壳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魁蚶育苗在我国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1,2],育苗水体较小,再加上幼虫培育时间长,幼虫成活率、变态率不及扇贝高,造成了出苗量不高。为此作者探索了一套魁蚶大水体升温育苗稳产技术措施,1993年在312m3水体中育出0.5cm苗种9.36×107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300000个/m3以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亲贝分别于5月12,15,16,17日人工潜水捕自荣成近海,壳长为5~10cm的2~4龄贝,共5400个。1.1.2饵料主要是等鞭金藻3011,塔胞藻,小球藻等高温种类。亲贝蓄养以…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对盐度、饵料、底质和温度对硬壳蛤稚贝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壳蛤稚贝存活和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8-42,最适盐度范围为24-36。从稚贝成活率看,几种单胞藻的饲育效果顺序为:等鞭金藻>美国扁藻>混合藻>亚心形扁藻>大溪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中肋骨条藻;但从稚贝日生长率看,几种单胞藻的饲育效果顺序为:混合藻>等鞭金藻=美国扁藻=亚心形扁藻>大溪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中肌骨条藻。硬壳蛤对底质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稚贝在纯砂底质中的成活率和日生长率均高于在纯海泥底质中,但砂的粒径大小对稚贝成活率和日生长率没有明显影响。硬壳蛤稚贝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在室内控温条件下,能够耐受30-35℃的高温,但在室外自然温度条件下,当温度为21.8-35.4℃(平均为30.1℃)时,稚贝成活率却很低,无砂情况下只有32%,有砂情况下为零。  相似文献   

11.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推动中国扇贝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于2008年从秘鲁引进了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尝试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进行杂交,以期培育出具有优势性状的杂交子代.利用引进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培育出紫扇贝(雌)×海湾扇贝(雄)杂交扇贝.实验证明紫扇贝的卵子与海湾扇贝的精子可正常受精,受精卵发育正常.杂交扇贝的生长速度在幼虫阶段和成体阶段均快于海湾扇贝.至收获时,杂交贝比海湾扇贝平均壳高、壳长和壳宽分别大27.3%,25.2%和19.3%,体质量增加107.0%,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引种复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海湾扇贝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中国,10年后发展形成庞大的海水养殖产业,为解决全人工养殖中育苗和养成生产中出现的病害造成大量死亡,个体小型化趋向,单位产量下降及肉柱得率降低等严重问题,于1991年12月再次从加拿大引进海湾贝种贝,通过人工育苗途径,更换了原有养殖群体的种质,在12个海区试养结果表明,再次引进的海湾扇贝,其抗逆性,生长速度,体型,肉柱得率,生活力等性状,均比原养殖群体有显著提高,自1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于2014年9月—2015年6月选用同一批次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和对照系贝苗,在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生长对比养殖实验。将出池稚贝在海上保苗过渡,长至10mm进入中培期,长至30mm进入养成期,再投放到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养殖海域,采用网笼吊养方式养殖,对各时期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和对照系的生长性能及在3个海域生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各生长指标都优于同日龄对照系(P0.05)。在北海海域,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软体质量、肉柱重等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钦州海域,选育系和对照系的以上各生长指标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233日龄除外;在防城港海域,232日龄的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壳长、壳高差异显著(P0.05)。在150日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壳长、壳高表现为北海钦州防城港,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壳宽、体质量、肉柱重表现为北海防城港钦州。水质测量结果显示,北海的盐度、温度、pH、溶解氧的变化最为稳定,钦州、防城港的水质变化较大。浮游植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藻属的种类从大到小依次为钦州北海防城港,而浮游植物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北海防城港钦州。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生长性状明显高于对照系,以北海生长最为突出,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发展潜力。研究结果为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在广西北部湾的推广养殖及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家系的生长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共4个试验家系.在养殖60、127 d时测定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并分析各养殖时期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期,2杂交家系子代的壳高、壳厚以及体质量均表现出生长优势(P<0.01),因此认为通过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方式是改善扇贝的良好方法.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自交家系,壳长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杂交家系HZ来说,壳长(60 d)和壳厚(127 d)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在杂交家系ZH,60 d时壳长和壳厚的协同作用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127d时壳高的决定作用最大.因此对于两个杂交家系的选育,应按照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选择各时期的优势性状,以使子代的杂种优势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5.
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于2008年被引进我国,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成功杂交。为探讨紫扇贝在海湾扇贝属中的分类地位及与相似种海湾扇贝的进化关系,随机选取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各10个个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42bp,碱基组成A+T所占比例分别为紫扇贝54.2%和海湾扇贝55.1%。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种内分别有6和10个变异位点,种间有41个变异位点,且种内和种间变异均为转换或者颠换,无插入/缺失类型。结合Gen Bank同源序列信息,对海湾扇贝属物种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属7种扇贝[紫扇贝(A.purpuratus)、A.irradians、墨西哥湾扇贝(A.i.concentricus)、A.i.irradians、A.nucleus、A.gibbus和A.ventricos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与紫扇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ventricosus,且该两种扇贝单独聚为一支。其余5种扇贝中,A.irradians、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最先聚为一支,支持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为A.irradians两个亚种的结论;另外,A.nucleus与以上三者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海湾扇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守都  李娟  丛文虎  李莉 《海洋科学》2017,41(11):89-96
开展了海湾扇贝南北亚种杂交子代同海湾扇贝北方亚种间回交、杂交子二代及北方亚种对照组等群体的基因型和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之间的互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和回交组别相对纯种组别存在生长优势。温度和盐度均对不同基因型群体的生产和存活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在逆境温度下杂种F2和回交组能够更加适应并表现出更高的生长优势,而在盐度中结果却并非如此,这表明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互作机制比较复杂。研究结果为继续在不同海区环境下开展海湾扇贝回交育种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湾扇贝4次引种后代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不同时期引入到我国的4个繁育历史清晰、未发生种质混杂的海湾扇贝养殖群体成体的壳形态指标和群体遗传结构。壳表型参数分析表明,海湾扇贝北部亚种(Northern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的浙江养殖群体(ZJ)、加拿大新布朗斯威克群体(NB)、马萨诸塞-弗吉尼亚混合群体(M-V)及海湾扇贝南部亚种(Southern 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北卡罗来那群体(NC)等不同群体间在壳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南部亚种的NC群体壳高与壳长基本相等[壳高与壳长的比值(H/L)达0.99,壳型宽壳宽和壳长的比值(W/L)达到0.59];而北部亚种3个群体的壳长均大于壳高,其中ZJ和NB群体的壳形态尤其偏长,其H/L分别是0.92和0.90,NB群体的壳宽显著小于其他群体,W/L仅为0.36。RAPD分析结果表明,ZJ、NB、M-V、NC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1.82%、29.55%、28.79%和31.8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078、0.1134、0.0966和0.1197,表明在我国独立繁育了19代的ZJ养殖群体仍然保持了与其他群体相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92,表明其中18.92%的变异来自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说明4个群体在遗传上存在着较大的分化。从遗传距离分析,ZJ与NB较近,两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319,而两者与M-V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分别为0.0442和0.0524;NC与M-V间的遗传距离为0.0368。这些结果表明,从原产地引种到国外时间较早的ZJ、NB等2个群体与较晚引进我国的M-V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超过了M-V群体(北部亚种)与NC群体(南部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说明独立繁育了近20代后,ZJ群体和NB群体均已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有利于海湾扇贝的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海湾扇(Argopecten irradians)贝养殖群体为亲本分别构建了5个配对混交的海湾扇贝混交系,通过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为手段对海湾扇贝卵子在同一个体和不同个体精子间的优先受精问题和不同生命阶段的海湾扇贝混交系杂合子比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受精后6 h的担轮幼虫期3个混交系中有2个混交系杂合子显著过剩。5个混交系的1d D形幼虫、20d稚贝、40d稚贝、3个月稚贝以及成贝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杂合子比例逐渐上升,以壳长计算的杂交优势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各个阶段的杂合子比例同杂交优势率的变化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海湾扇贝控温育苗采卵时间的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1988年3月-1993年5月,在威海崮山渔业公司和文登市海水养殖一场,采集海湾扇贝,运用二点法、最小二乘法和电动计数式积温仪测积温3种方法,进行海湾扇贝生物临界温度和控温育苗采卵时间预报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升温促熟中,用3种方法求出的海湾扇贝的生物学临界温度分别为T01=9.00℃,T02=6.54℃,T03℃=7.11℃;这些结果是实验条件精度差异的反映,T03精度较高。亲贝入池温度与促  相似文献   

20.
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于1984年秋至1986年春在胶州湾西部进行了两次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利用同一组养殖筏,夏秋养殖海湾扇贝,冬春养殖海带。1985年平均亩产海带1000kg及海湾扇贝2700kg,盈利3732.6元;1986年平均亩产海带1400kg及海湾扇贝3300kg,盈利4850.7元。轮养能降低养殖成本,从而使胶州湾的海带养殖变亏为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