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疆博斯腾湖近12.0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巍  舒强 《海洋与湖沼》2001,32(2):213-220
对南疆博斯腾湖相沉积物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12.0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与特征。结果表明,其气候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还发现气候120ka、10.0ka、4.0ka和1.5kaB.P.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增暖变干特征,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5-6.0ka、3.0ka和2.0kaB.P.,气候特征以干暖为主,湖泊水文特征总体表现为盐度增加、水位下降、湖面缩小;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和1.5kaB.P.,此时湖泊膨胀淡化,湖面上升。在7.0-5.0k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最盛期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可能与此时西南夏季风势力增强有关,湖泊水文状况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2.
洪辉亮  陈峰 《台湾海峡》2003,22(1):65-78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九龙江口SD03岩心中自生矿物的成因,推断河口区在约10ka,B.P.中历经了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河口海湾沉积三种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10种重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3.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等四层和Ⅰ,Ⅱ,Ⅲ,Ⅳ个孢粉组合带.基于对地层和孢粉组合特点的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朝阳港泻湖自全新世海侵以来经历了海湾、沙坝-泻湖和泻湖-沼泽等3个环境演化阶段,同时存在明显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事件,包括8~7 ka B.P.海陆相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事件、7~6 ka B.P.的气候暖湿事件和5~4 ka B.P.的明显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4.
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古环境演变的角度,对崇明岛北侧的永隆沙钻孔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环境磁学分析以及14C测年等。大致恢复长江口北支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由浅海沉积环境,逐渐演变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但通过环境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揭示了在2080~2000 aB.P.,700~625 aB.P.这两段历史时期,长江口北支表现为河口砂坝亚环境和河口河槽亚环境。这两次环境变异事件记录了长江主泓南北迁移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全新世高温期的气候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绍鸿  吴学忠 《台湾海峡》1992,11(4):345-352
本文综合分析了福建沿海全新世高温期的孢粉资料和海平面变化资料,建立了气温和海平面变化曲线.结果表明,8ka,B.P.前为气温和海平面上升期,8ka,B.P.以来为高温期和高海平面期,海平面升降与气温升降几乎同步.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上海浦东新开发区的发展,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与治理,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分为避开拦门沙和不避开拦门沙两类。本文根据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河口延伸、汊道演变的规律、汊道的形态与水力条件,提出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规划,近期以北槽-8m航槽为宜,远期可逐步开发至-12.5m  相似文献   

7.
洪辉亮  陈峰 《台湾海峡》2003,22(1):65-78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九龙江口SD0 3岩心中自生矿物的成因 ,推断河口区在约1 0ka ,B .P .中历经了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河口海湾沉积三种沉积环境 .在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 1 0种重矿物组合 .  相似文献   

8.
台湾浅滩中粗砂的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东兆  张维林 《台湾海峡》1991,10(2):156-161
本文根据台湾浅滩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化学、微体古生物、~(14)C测年等项目的分析,讨论了该浅滩中粗砂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台湾浅滩中粗砂是20ka,B.P.前的异地物质,在10k~20ka,B.P.期间由单向海流搬运而来堆积形成的,当时的台湾浅滩处于浅海环境,其物质可能主要来自韩江河口;浅滩边缘区还可能受沿岸流影响,接受来自九龙江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8-1991年河口锋面现场调查、上海市海岸带调查及历次标准断面调查资料对长江盐度场及盐度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口门至外海纵向上存在着三级锋面现象:内侧锋面即长江河口锋为长江河口水与长江冲淡水的界面;羽状锋是长江口羽状流水与口外混合水的界面,它是长江口最主要的盐度锋面,也是长江口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带,对河口沉积过程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外侧锋面即海洋锋,是长江冲淡水的最外边缘。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东岸沿海平原区全新世主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莱州湾东岸Y86孔岩芯,进行岩性、粒度、微体化石、孢粉组合的分析和14C年代的测定,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五层。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本区全新世海侵以来三个主要地质事件:8~7ka B.P.全新世海侵层与陆相层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地质事件;在7~6ka B.P.海侵范围达到最大,气候温暖湿润,称中全新世温暖气候事件;随后,在和4.5ka B.P.左右的明显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11.
黄海南部陆区冰后期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古地形及三角洲进积、主河道南偏影响,表现明显的水平相变。通过对区内十几个钻孔剖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垂向演替及水平相变的规律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恢复了全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近期长江河口冲淤演变过程及自动调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河口1997年以来数字地形图和近期水文泥沙实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近期长江河口大量人工整治工程和流域水库工程建造的影响下的河口河道自动调整过程。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的16年中河口段中上游河道微冲刷、拦门沙滩顶仍保持淤积外移、口门外侧近海域冲刷的态势略有增强, 而其影响原因与历史时期的自然因素影响为主略有差异, 近期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影响贡献率增大。首先, 南支至南港和北港中上游河段河床发生普遍冲刷, 河床沙活动较活跃, 床面微地貌沙波发育更明显, 而口门外侧海域地形略有冲刷蚀退, 这些变化与流域来沙锐减有直接关系;北支、北港口门、南槽和北槽河道拦门沙河段呈淤积, 尤其北槽主航道的拦门沙河段6m水深浚深为12.5m后回淤量很大, 这些与拦门沙河道动力结构环境、河口和海域再悬浮泥沙补给有关;局部河段出现强冲和强淤现象, 与近期河口工程建造有关。所以, 长江河口近期正处在对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的自我缓慢地自动调整和适应过程之中。故然, 开展此类研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陆架沙脊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对水深较大的滨外沙脊区钻孔、柱状样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并对该区浅地震地层剖面和水下沙脊的卫片进行了解译,提出南黄海陆架沙脊最早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年,而现代的潮流沙脊形成于距今2000年以来的最近时期,潮流沙脊是在海面稳定、强潮流发育和大量物质供给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潮流沙脊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和淮河;现代滨外沙脊具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纵向延伸长度不断萎缩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南黄海辐射状沙脊被发现,尤其是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揭示了其全貌,并同时测得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任美愕,1986)以来,对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成因,主要包括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形成机理与形成过程等,本领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1)(李从先等,1979;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周长振等,1981;万延森,1982;刘振夏,1983;刘振夏等,1983,1995;耿秀山等,1983;夏东兴等,1984;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张光威,1991;赵松龄,1991;朱大奎等,1993;杨治家等,1995;朱玉荣等,1995,1997;张东生等,1996;李从先等,1997)。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形成机理及形成过程是与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持该区的辐射状潮流场是受海底地形与(或)局部弶港海湾形态控制而形成观点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形成的同时或之后会反作用于海底地形,逐渐将海底地形改造成辐射状沙脊1)(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万延森,1982;张光威,1991),并且认为辐射状沙脊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的时间1),或是一个历史过程(李成治等,1981),或经过最近一百多年的改造而形成(万延森,1982),或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以来(张光威,1991)。这种观点的本质在于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海底地形的初始辐射状形态决定的,辐射状潮流场的作用在于使具初始辐射状形态的海底地形的辐射状形式更好,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辐射状形态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是由东海传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相交汇而形成,并且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有可能自全新世海侵影响本区,或自7000年前以来就一直存在(对古海岸时辐射状潮流场存在的认识只是推测,尚缺乏证据)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该区潮流场的辐射状形态决定的(周长振等,1981;刘振夏,1983;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朱大奎等,1993;朱玉荣等,1995,1997),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起决定作用。这两种观点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东海陆架360个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和粒度组成,利用R型聚类方法提取稳定重矿物和重矿物分异指数作为矿物分布规律的指示因子;根据快速聚类结果将重矿物组成分为3个区:东海陆架海侵体系域晚期残留砂体区、高位体系域晚期长江水下前三角洲和浙闽沿岸流泥质沉积区、高位体系域扬子浅滩沉积区。结合粒度参数和特征矿物分布、沉积物14C年龄对各区沉积环境进行讨论,确定陆架残留沉积和改造沉积的成因、长江水下三角洲和浙闽沿岸流泥质区的范围,以及对应不同海侵层序的矿物分异特征和物质"源-汇"关系。聚类分析虽能够指示同一物源碎屑矿物分布与沉积动力关系,但物源不同,聚类结果可能误导沉积环境分析。扬子浅滩表层砂体是在距今6~4和3~2 ka 的两个潮流沉积发育期形成的多期改造沙波沉积。  相似文献   

16.
Tidal sand bars and tidal sand ridges are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macrotidal Gulf of Khambhat, offshore western India. The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of the gulf are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ment distinct tidal sand bodies with discrete geometries and dimensions. The outer gulf ridges are long, narrow, curvilinear and several metres high (∼20 m). They are asymmetric in cross-section and migratory in nature, forming ‘ribbon’ like sand bodies separated by tidal channels. Active dunes on these ridge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sand and their orientation parallel to palaeo-shorelines supports a tidal origin. In contrast to the outer gulf tidal sand ridges, sand bars associated with macrotidal estuaries flanking the Gulf of Khambhat typically have an elongate to diamond shape and are only hundreds of metres in width and a few kilometres length. These tidal sand bars occur in the estuary mouths and within the tidally influenced fluvial reaches of the rivers flowing into the gulf. The height of these sand bars is in the range ∼1–3 m. Due to high tidal ranges and bi-directional flow the sand bars do not develop significant height and are formed between the mutually evasive ebb and flow channels. Their bi-directional foresets and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mud drapes associated with the dunes within in-channel sand bars indicate a tidal origin.The Gulf of Khambhat acquired the present configuration in the last few thousand years since the Pleistocene sea-level lowst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18 ka) when the entire continental shelf was subaerially exposed and rivers down-cut into the coastal plain. With increasing sea-level rise, the exposed shelf was drowned, flooding par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Indian peninsula, and large tidal sand ridges formed in the outer gulf. After the fall of sea-level at 2 ka the gulf acquired the Modern configuration with multiple estuaries on both coastlines, rivers supplied the embayment with sandy sediment, and tidal sand bars formed in the Modern estuaries.Quantitative data gathered from the Modern Gulf of Khambhat indicates that for the P50 case, a vertical drill hole will encounter tidal sand bodies (ridges and bars combined) of approximate dimensions 1700 m long, 470 m wide and 1.5 m high, with a spacing of 400 m. In subsurfac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here data is sparse and only limited amount of core is available, this quantitative dataset can be useful to constrain subsurface geocellular models. Also, the overall geometry, distribution and aspect ratio of the tidal sand ridges and tidal sand bar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ancient counterparts through seismic geomorphology or in core.  相似文献   

17.
位于陆海交汇区的河口潮滩对台风作用的响应极为敏感.台风大浪极可能构成河口潮滩沉积过程的快速变化,进而不利于潮滩保护、开发及利用.基于此,本文利用200509号"麦莎"台风作用前后长江口南汇潮滩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及水文资料,探讨台风高能事件作用下河口潮滩动力沉积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潮间带不同区域沉积作用对于"麦...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江口海区,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黄海冷水等多种水系混合、交汇,错综复杂。对河口营养盐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将为河口环境和生态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营养盐作为长江口这一世界著名渔场的化学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周年观察,讨论了各种营养盐(包括磷、硅和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它们在河口的转移过程,估算了营养盐的年输出量,并提出了长江流量和营养盐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口营养盐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河口下段分汊口的组构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松林 《海洋学报》2000,22(1):84-92
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呈三级分汉、四汉入海格局,比较稳定的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比较丰富的流域泥沙补给、中等强度的潮汐环境是长江口分汉水道形成、发育的主要水沙条件。分汉口态势变化对下游分汉水道的演变起着关键的作用。追溯了长江口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三个分汉口的变化过程,提挈出这三个分汊口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概化出分汊口的“板块一沟槽”组构模式,阐述了诸“板块”的组合和分离、“沟槽”的生成和消失对分汊口态势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孟瑶  金秉福  岳伟 《海洋学报》2019,41(11):89-100
在粒度分析基础上,以0.5Φ为间距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的不同粒级分样进行碎屑重矿物分析,并对各粒级重矿物特征与广粒级(1.5Φ~6Φ)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粒度跨度大,从粗砂到泥(黏土)均有分布,粉砂含量高。样内不同粒级分样重矿物含量、种类和组合均有一定变化,样间表现出较一致的规律性。长江口出现碎屑重矿物30种左右,粗粒级分样中矿物种数为10余种,细粒级分样中重矿物种类增至20多种;3.5Φ~4.5Φ是重矿物种类多、矿物成分复杂的粒级区段。粗粒级(粒径大于3Φ)云母族富集,其重矿物组合为云母+角闪石,随粒级变细(粒径小于4Φ)云母急剧减少;闪石族分布粒级广泛,在3Φ~5Φ粒级含量相对较高;帘石族、稳定矿物尤其是金属矿物在粒径小于3.5Φ粒级逐渐增多。长江口重矿物整体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榍石为特征矿物。相似度分析表明,长江口沉积物样品中主要粒级与广粒级重矿物特征相近,能代表沉积物整体重矿物特征。长江口碎屑重矿物特征深受粒度分布的影响,其矿物种类、矿物组合和矿物指数及其所蕴含的水动力和物源意义都要结合粒度特征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