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巴丹吉林沙漠地层序列的粒度分布及其组分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WEDP02孔310.45m的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激光粒度测量,运用Normal和Weibull函数对全孔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拟合和组分分离,在结合野外沉积相判断的基础上,将组分的粒径-频率、含量-频率变化作为组分成因分析的依据,系统分析了WEDP02孔沉积序列的粒度组分的成因。结果表明:WEDP02孔沉积物主要以风成砂、湖泊-风成砂混合沉积、冲洪积-风成砂混合沉积为主。风成沉积物中,超细粒成壤、高空远源粉尘、低空近源粉尘、风成砂与风成粗砂组分的粒径界线为2、12、105和270μm,粉尘与风成砂组分的比例平均值为20%/80%,在粒度组分的粒径-含量投影图中占据右上角部分;湖相沉积物中超细粒化学、悬移及风成砂组分的粒径界线为4、45、150~230μm,湖相悬移组分含量大于35%,同时可含有风成组分和湖相砂,在粒度组分的粒径-含量投影图中占据细粒下部分;冲洪积超细粒化学、悬移黏土、悬移粉砂、风成砂、冲洪积砂的粒径界线为2、12、80、150~200和300μm。这些特征反映了巴丹吉林沙漠不同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是沉积物成因分析的粒度依据。  相似文献   

2.
宁镇地区的下蜀黄土记录了古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作为中国北方风尘堆积的南部边缘相,下蜀黄土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10cm间距系统分析了典型的下蜀黄土剖面-老虎山剖面的Rb,Sr含量和频率磁化率,结果表明,磁化率对冬季风场强度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在指示下蜀黄土的风化成壤强度方面不很理想;Rb含量可以作为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替代性指标;Rb/Sr比可以作为下蜀黄土化学风化强度的替代性指标,Rb/Sr比由剖面下部至上部升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12万年以来成壤作用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结果表明:砂的含量极少,平均值为0.7%;粉砂最高,平均值为68.64%;黏粒次之,平均值为30.66%;风尘基本粒组10~50um含量较高,平均值为52.07%,推测其成因有一定的风成特性。剖面粒度分布曲线呈单峰形态,拖有细尾,与风成黄土类似,可能指示了沉积后经历了风化成壤作用。望天坪剖面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风成黄土具一定相似性,初步判定其物源具风成成因,但其环境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陆坡区DLW3101孔沉积物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确定DLW3101孔底部年龄约为306 ka BP,对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显示:22.1~63 μm粗粒级组分的高值可用来指示海平面下降和东亚冬季风的强盛,0.35~1.16 μm和2.32~13.14 μm细粒级组分的高值可用来指示海平面上升和东亚夏季风的增强;Al/Ti和K/Ti比值反映的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可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在亚洲季风控制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磁化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成壤强度和区域沉积环境变化,但在风成砂-古土壤序列中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仍有待研究。选取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基于AMS14 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土壤学中传统的土壤发育指标,对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青海湖盆地风成砂-古土壤序列里,磁化率与成壤强度密切相关:(1)剖面磁化率总体表现为古土壤层最高、弱发育古土壤层次之和风成砂层最低的规律。相较低频磁化率χlf,频率磁化率χfd%能够更好、更细致地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2)剖面中磁化率与成壤强度有关(正相关),因成壤作用对两剖面原始物源各粒级组分的改造程度不同,磁化率与黏粒和粉砂正相关;(3)基于剖面磁化率以及粒度特征的综合分析,将青海湖湖东沙地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划分为3个阶段:10kaBP以前气候冷干,成壤作用微弱;10~4kaBP气候暖湿,成壤作用显著;4kaBP至今,气候逐渐趋于冷干,成壤作用渐弱。  相似文献   

6.
长石/石英(F/Q)比值是评估碎屑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的传统指标.在长江大通站和黄河利津站及相应河口区各取9个沉积物样品,将其<125 μm的部分按1间隔分离成7组不同的粒级,用X-ray衍射法半定量分析测定了全样和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和长石的相对含量,计算了长石/石英(F/Q)、钾长石/石英(Fk/Q)、斜长石/石英(Fp/Q)比值,据此评估了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随粒级的变化.结果显示取自黄河样品的F/Q,Fk/Q和Fp/Q比值在总体上显著高于长江样品,与长江流域的化学风化强度高于黄河的结论一致,可以作为流域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替代指标.长江样品的F/Q,Fk/Q和Fp/Q比值随粒级变细持续变低,黄河样品则呈波动式下降.黄河样品的F/Q高出长江样品的部分主要发生在<32 μm的细粒级,在粗粒级区间差别很小,当沉积物粒级下降到一定区间后F/Q差异出现快速增加,显示长江流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高于黄河主要发生在较细粒级.上述比值在黄河样品的2~4 μm粒级中高出长江样品3~5倍,是凸显两河化学风化强度差别的敏感粒级,也可以作为两河物源示踪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积型红土和下蜀黄土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第四纪沉积物。测试了加积型红土的粒度、矿物与石英砂表面特征、磁化率、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理化指标,并与下蜀黄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在理化特征上具有整体相似性,显示风成特性,但较下蜀黄土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同一剖面自下而上为加积型红土至棕黄色下蜀土的沉积序列,揭示了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风化成壤强度减弱、气候由湿热向干凉转变的趋势;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沉积年代相当的下蜀土风化特征差异反映了古环境变化的纬度效应。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沿岸及邻近海区细粒沉积物中的碳酸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良彪 《海洋科学》1991,15(3):41-45
本文用X-射线衍射法直接计算了来自黄河三角洲沿岸及邻近海区80个沉积样的细粒组分(<2μm)中的碳酸盐含量。计算结果与全样的容量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细粒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变化受沉积物来源、海区水动力作用、海底地貌特征和碳酸盐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南海东沙海域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东沙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预处理,并采用综合法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东沙沉积物中碳酸盐和有机质对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和63~4μm粒径范围内的组分明显减小,有机质含量变化与平均粒径变化呈明显负相关,说明东沙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沉积是伴随细粒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沉积下来的,且对细颗粒有明显的絮凝作用;去除碳酸盐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减小趋势,但粒径范围内组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且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径变化的关系也不甚密切。  相似文献   

10.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环境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规律与特征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以采集自南海4条典型断面(18°N、10°N、6°N、113°E)的7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粒度、元素富集系数等数据,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每个断面中的V、U含量变化趋势十分相似,Mo含量变化与V、U的总体变化趋势相近,但Mo在断面上的变化波动比V、U更强烈。4条断面中Mo平均含量表现出明显富集,除了V在断面Ⅰ中表现为轻度富集外,V和U平均含量都表现为亏损。影响沉积物中Mo、V、U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含量、生物碳酸盐含量、细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所有断面中V和U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组分,同时也受到生物碳酸盐含量和细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的影响,氧化还原环境对其含量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的自生组分含量较低。Mo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底氧化还原环境,陆源碎屑组分的贡献和细粒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的自生组分含量较高。西南次海盆的Mo含量及其富集系数都较低,可能是由于西南次海盆的底流活动使其海底存在氧化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11.
By analysing the major compounds of river water,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water of the Xijiang River is dominated by the weathering products of carbonates, and its hydrochemical character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hereas the rivers in Fujian and Eastern Guangdong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contents of dissolved silica and low dissolved salt load, reflecting the typical siliceous rivers. A rough estimate of dissolved salt fluxes to the ocean by these rivers has been obtained.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 of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is 3 times higher than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s of Fujian and Eastern Guangdong which are close to the average value of river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月17日北京特大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尘天气。分析了降尘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洛川马兰黄土和几次北京降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次北京降尘与洛川马兰黄土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表明与黄土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并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混合,同时,北京降尘与黄土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京降尘中Mg、Na相时富集,Ca明显亏损并含有较高的烧失量,降尘CIA值较低,表明降尘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化学风化的初始阶段,降尘∑REE显著高于黄土,同时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也较黄土高,4次北京降尘间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对比表明,粒度是影响重稀土元素间分馏程度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罗布泊第四纪湖泊沉积序列及钾盐资源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在我国新生代大陆沉积盆地开展区域找矿及钾盐资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地球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调查与化学测试以及区域盐湖卤水演化环境的演绎分析等手段, 综合方法, 揭示了罗布泊盆地第四纪沉积层序和湖泊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与古湖泊湖水及现代湖水的饱和流结晶路线及成盐成矿演化趋势.区域盐湖卤水演化环境和地质钻探资料及相图表明, 罗布泊地区钾盐矿床的成盐矿物以钾的硫酸盐矿物为主, 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钾盐沉积阶段(即氯化物钾盐析出阶段), 而钾盐卤水矿床却是一个积极的找矿方向.根据断裂组合及深部地质作用的分析, 这一地段是现代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呈北东向展布的地堑构造系统, 富钾卤水蕴藏在地堑构造系统的中央断裂带内.综合分析表明, 通过地堑构造系统的中央断裂的贯通作用, 使深层卤水以及表层渗滤水向断裂破碎部位聚集, 并由于深部卤水的运动, 使深层盐岩系地层发生选择性溶解和表层渗滤水, 使浅部疏松堆积物的易溶性氧化钾溶解, 从而导致富钾卤水的富集而形成超大型液体钾盐矿床.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锶同位素物源示踪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锶同位素作为物源示踪剂和计时器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非碳酸盐相物质由慢源型火山物质和陆源硅铝物质组成,两者呈互为消长关系,由北向南陆源物质逐渐减少而慢源物质逐渐增多,海盆内发育的火山喷发是慢源型物质的主要来源,陆源物质主要是中国大陆碎屑物质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南海东部海域非碳酸盐相沉积物87Sr/86Sr比值分布特点是:(1)陆架和陆坡边缘沉积物中87Sr/86Sr比值高(0.718 994),向东至深海盆东部边缘逐渐降低(0.713 545);(2)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周围海区87Sr/86Sr比值小(0.709 232);(3)台湾海峡南部87Sr/86Sr比值(0.717 940)接近地壳平均值,黄岩岛附近87Sr/86Sr比值(0.704 241),与幔源物质的锶同位素组成一致,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中国大陆物质对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的贡献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对幔源基性岩组分和陆源硅铝质组分计算得出,东沙群岛以东、黄岩岛以北海区沉积物中陆源硅铝质组分平均含量为87%,台湾省南部基性岩组分含量不到10%,黄岩岛周围基性岩组分含量接近50%,来自台湾海峡的陆源物流向南一直延伸到17°N左右。幔源基性岩组分和陆源硅铝质组分理论计算值与区内沉积物中火山碎屑、陆源碎屑实际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海洋沉积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各元素的系统分析,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水体基本属于正常海水。纵向上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上段的分界处古盐度最低;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沉积时期古盐度最高,可能为局限海沉积。横向上塔中北部地区盐度较高,并且盐度变化大;通过古水深分析,志留系沉积时期为浅海沉积,盆地西北部为海水入口处,并通过稀土元素分析确定了沉积物的来源方向,盆地中央的沉积物具有同源性,来源于周围的沉积地层。根据化学岩石学分析,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类型比较复杂,从石英砂岩到岩屑砂岩、长石砂岩都有分布。砂岩的母岩中斜长石含量比钾长石要高,可能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2个端员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
西南太平洋劳海盆地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海盆是西南太平洋的一个正在活动的边缘海之一,属于相对简单的洋内边缘海盆,一直以来被作为检验板块构造及海底扩张的一个理想地区。劳海盆的熔岩化学及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对评价蛇绿岩套的源区及正常洋中脊背景中的洋壳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深入研究劳海盆出露的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对现存于陆地上的古老类似矿床的勘探模型的建立扮演重要的作用。在系统阐述汤加弧-劳海盆系统的地质概况、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及热液矿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劳海盆所存在的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并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利用2007年我国在执行环球考察第19航次期间所获得的岩石、硫化物样品,开展对劳海盆岩浆-构造-热液成矿系统的综合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对边缘海盆的基础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硅酸盐风化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7年6月和7月采集的黄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水样和河床砂样品数据,对黄河流域硅酸盐化学风化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评估黄河流域的K+,Na+来源的基础上,确定了硅酸盐风化的K+量,并通过选定的硅酸盐风化(K/Na)比值,得到了硅酸盐风化的Na+量;通过测定流域内不同岩石类型分布的河床砂样品,得到河床砂样品硅酸盐部分(Ca/Na)和(Mg/K)的比值,确定了钙镁硅酸盐风化的Ca2+,Mg2+量;并据此估算了流域硅酸盐化学风化的CO2消耗率。如果选用黄河入海多年径流量58.02×109km3/a进行计算,则得到全流域硅酸盐风化CO2消耗率约为26.22×103mol/km2/a。若选用2007年的平均径流量24.83×109km3/a进行计算,则黄河流域硅酸盐风化引起的CO2消耗率约为11.19×103mol/km2/a。  相似文献   

18.
A late Pliocene diatom Ge/Si record from the Southeast Atlant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a result of both culture and sediment core studies, the ratio of germanium (Ge) to silicon (Si) in diatom shells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roxy for monitoring whole-ocean changes in seawater Ge/Si, a ratio affected by changes in continental weathering.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extracting and cleaning diatom frustules from deep-sea sediments, only samples from highly pure diatom oozes in the Antarctic region have been previously analyzed. Here we present data on diatom Ge/Si ratios, (Ge/Si)opal, for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3.1 and 1.9 Ma from a mid-latitude, coastal upwelling area where significant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complicated the sample processing and analyses. In general, our (Ge/Si)opal values show the same decreasing trend after 2.6 Ma than previously measured in Antarctic sediments (Shemesh et al., 1989. Paleoceanography 4, 221–231), but with a noisier background that may reflect the local imprint of proximal continental input superimposed upon global changes in the ocean reservoir. The time of initiation of large-scale North Hemisphere glaciation at 2.6 Ma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clining pattern of diatom Ge/Si ratios, which could have resulted from a global increase in the input of riverine Si due to enhanced silica weathering and/or equatorward (northward) intrusions of subantarctic waters enriched in silica. High (Ge/Si)opal ratio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opal contents from the same sediment samples and with warm climate as indicated by depleted benthic foraminiferal δ18O values from the North and Equatorial Atlantic. Cold periods signified by enriched benthic δ18O values, on the contrary,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Ge/Si)opal ratios. We interpret diatom Ge/Si values to reflect the prevailing weathering state on the continents, with greater chemical weathering during warm and wet periods of the Pliocene and less during cooler and drier intervals.  相似文献   

19.
将胜利和塔西两种原油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风化模拟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风化样品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探讨和揭示短期风化作用对混合溢油常用的甾萜类和多环芳烃诊断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d的短期风化,在混源比例大于10%时,各系列混合油样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诊断指标与单一油品的相关诊断比值的差异性和混源油品比例值呈明显正相关。各系列混合油样中的常用萘及烷基萘等指标不适宜作为短期溢油来源鉴别的指标,但可以作为溢油是否发生混合的间接判定指标。根据常用的多环芳烃相关诊断指标,可将各系列油样的短期风化模式依据混源油品中塔西油田原油所占比例大致分为3类(20%~50%、10%和0%)。多环芳烃系列诊断指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与混源油品比例有关,混源塔西油样的比例越高,PAHs系列指标的RSD%越大,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