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2007-2008年冬季大、小潮时对珠江河口的走航和定点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虎门水道、横门水道和磨刀门水道的盐度、流场特征以及各口门咸水入侵的程度,探讨了影响各口门与水道咸潮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季度咸潮入侵现象严重,对珠海、广州等地的供水造成影响;咸潮的入侵受潮汐、径流和风的共同作用,各因素对各个口门的影响程度不同;磨刀门的咸潮活动有较独特的规律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于长江口南支4个站位进行了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调查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垂直变化不大,分层不明显,表中底层平均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29.86%之间,且整个潮汛期的变化基本上不具规律性,少数营养盐(如亚硝酸盐和铵盐)呈现出半日周期的变化,即高潮时浓度达到谷值,低潮时浓度出现峰值;位于长江口南支水域南部S2和S4站位的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整个潮汛期的平均值都小于北部的S1和S3站位,且S1站位的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大小潮之间平均值差异不明显,而S2站位的硅酸盐和硝酸盐大潮时平均值要高于小潮,磷酸盐则相反,此外,S4站位的叶绿素a平均值都大于其他3个站位;4个连续测站的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NO2--N、PO34--P、SiO23--Si、NO3--N、NH4+-N)相关系数低(-0.6584~0.5494),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的周日波动相关性不明显;观测区域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和铵盐的平均通量分别是238.62、1.36、84.10、1.031、0.55kg.s-1。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2019年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珠江口每年都会受到咸潮入侵的威胁,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8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全禄水厂超标时间超过210 h;钱塘江口除2014年外均发生较强咸潮入侵,其中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9年最为严重的一年,南星水厂超标时间超过550 h;长江口咸潮入侵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后咸潮入侵次数明显减少,平均每年3次,主要原因为长江口北支倒灌影响,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5年最为严重的一年,青草沙水库超标时间超过470 h。对河口咸潮入侵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径流,其次是潮汐和海平面变化;受潮周期影响,咸潮入侵具有日变化和半月变化周期;受径流影响,咸潮入侵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机制共性和差异性并存。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增水会加剧磨刀门咸潮入侵灾害,在高海平面期及风暴潮多发期需格外注意咸潮入侵灾害,做好预警应对。  相似文献   

4.
高时友  陈子燊 《海洋通报》2016,35(6):625-631
以珠江河口磨刀门盐度和流速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盐度输运分解的计算方法对磨刀门盐度输运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各分解项动力成因和对盐度输运贡献的大小,分析磨刀门水道盐度分布特征和输运特征,结果表明:(1)磨刀门水道盐度输运主要由径流为主要作用的欧拉输运、潮流剪切输运和由河口密度梯度产生的垂向环流输运为主,其中欧拉输运方向向海,潮流剪切和重力环流输运向陆,两种不同方向的盐度输运在大、小潮期相对强弱的变化,导致了咸潮上溯的增强或者减弱。小潮期间,垂向环流和潮流剪切输运大于欧拉输运,净输运方向向陆导致咸潮上溯;大潮期间,垂向环流输运显著减小,净输运方向向海导致咸潮后退。(2)洪湾水道盐度输运主要以欧拉输运为主,垂向环流输运很小,与磨刀门水道盐度输运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根据 1 999年 7月 2 3 - 2 4日胶州湾东部赤潮发生海区的观测资料 ,结合同年 6 ,7,8月3个航次的数据 ,分析了赤潮前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 a和营养盐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本次赤潮为短角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 ,总生物密度高达 1 .6× 1 0 10个 /m L。赤潮发生时 ,叶绿素 a浓度范围为 2 8.8~ 3 6 .0 mg/m3 ;温度、盐度变化不大 ,DO,p H值升高 ,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其中 P降幅最大 ,N/P值则急剧上升 ,峰值为 2 4 7,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 ;NO2 - N/NO3 - N的值变化很大 ,高于正常值。赤潮消退 ,各要素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基于海南新村潟湖2020年12月水文和水质多要素实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的潮汐、潮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潮位变化对潟湖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潮汐为不规则全日潮,潟湖口门处的潮流为往复流,涨潮历时15 h,落潮历时10 h。大、小潮期间3个观测站点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变化范围为0.91~20.87 μmol/L,磷酸盐(PO3-4)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92 μmol/L,硅酸盐(SiO2-3)浓度变化范围为2.36~134.75 μmol/L。大、小潮期间,潟湖内3个观测站点DIN、PO3-4、SiO2-3浓度随着涨、落潮过程发生变化。潟湖口门处流速对观测站点潮位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潮通量基本决定了潮位的变化。潟湖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浓度与潮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潮流流速对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新村潟湖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海鳀鱼产卵场和越冬场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02年11月、2003年1月和2004年6~7月的营养盐资料,讨论了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和越冬场营养盐在秋、冬、夏三个季节分布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海鳀鱼产卵场和越冬场表层营养盐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营养盐在调查海区的南部出现最高值,向北递减,在朝鲜半岛沿岸浓度也较高;冬季,营养盐分布高值区出现在南黄海中部及朝鲜半岛西南近岸,表底层分布大致相同;夏季,在鳀鱼产卵场近岸形成了营养盐的高值区.在调查海域表层,PO43-和SiO32-分布冬季最高,秋季最低;DIN冬季最低,秋季最高.在底层,PO43-、SiO32-和DIN均是秋季最高,PO43-和DIN冬季高于夏季,而SiO32-则是夏季较高.对比了N/P,Si/N值,三个季节N/P值都大于Redfield值,尤其是夏季(50),Si/N值也略小于Redfield值.黄海鳀鱼产卵/越冬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N限制的可能性极小,绝大部分水域主要是受P限制,Si的含量普遍较高,它不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秋季海州湾赤潮监测资料,分析了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发生前后主要营养盐变化特征、赤潮发生与天气的关系.发现:赤潮发生前,海州湾近岸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成为本次赤潮发生的条件.赤潮发生过程中,天气晴朗、海面风力小,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增加,Chl-a质量浓度上升,温度、盐度变化不大,DO和pH值变化较大,N/P升高;营养盐中P降幅最大,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Si也被大量消耗,但其质量浓度下降滞后其他营养盐.10月6日以后,主要营养盐质量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赤潮开始消退.  相似文献   

9.
以2010年11月-2011年3月磨刀门水道挂定角、联石湾、竹排沙、平岗和竹银5个测站的盐度、马口水文站流量、三灶站潮位和竹银站的主流向风速为基本数据,应用偏相干谱估计方法分析了各测站盐度变化对潮汐、流量和风的频率响应。经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马口站入海径流存在准1日、半日、1/4日和1/3日等显著的潮致振荡周期;2)各测站盐度变化与潮汐主要振荡周期并不一致,沿磨刀门水道向上游,潮汐对盐度变化的影响递减,竹银站盐度可作为潮汐直接作用下咸潮上溯的平均上限位置;3)消除潮汐和径流的影响后风对盐度变化的作用明显加强;4)各测站盐度变化对潮汐、流量与风的响应过程存在时间超前或滞后但无特定规律,说明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过程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中水动力过程对生态要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秋季的潮致混合特征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海域雷诺应力呈现出显著落潮占优的特点,而落潮阶段高、低潮附近的转流过程又分别具有正、斜压的特点,进一步导致高潮时雷诺应力峰值被限制于近底层,而低潮时雷诺应力峰值自底至表陆续出现。南麂列岛养殖功能海域营养盐浓度很高,其中NO2-、PO43-与Si O32-浓度受雷诺应力影响显著,而NO3-浓度与盐度相关性明显,主要受水团控制。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营养盐结构与限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N=NO3-+NO2-+NH4+)、磷酸盐(PO43-)、硅酸盐(SiO32-)所表征的营养盐区域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营养盐绝对限制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了潜在相对营养限制区域。结果表明,123°E以西近岸表层区域DIN/P比值全年均高于16,而Si/DIN除秋季外基本小于1,显示出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过量氮"的特征。春夏季河口锋面区(31°~32.5°N,122.5°~124°E)硅藻的大量生长可使DIN/P异常升高和Si/DIN异常降低。秋季研究区域北部DIN/P西低东高且Si/DIN西高东低是由于在高DIN、低PO43-的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近岸受相对低DIN、高SiO32-的苏北沿岸流南下入侵影响而被分割而成。冬季长江口门东北部存在的高DIN/P和低Si/DIN区则主要由于寡营养盐的黑潮水深入陆架,向东北输送的部分长江冲淡水和增强的苏北沿岸流共同作用造成DIN升高所致。利用Redfield比值进行了不同站位表层潜在相对营养限制情况的区分。近岸123°E以西受高DIN、SiO32-长江冲淡水影响,四季多呈现PO43-潜在相对限制,而在春夏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PO43-,造成局部PO43-绝对限制及潜在相对限制。春夏季氮限(DIN潜在相对限制)一般发生在外海部分站位,但较为零散。秋季除了东南外海大部分站位外,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在长江口北部近岸也存在氮限。随着低DIN/P的黑潮表层水(KSW)的入侵加强,冬季外海氮限站位增多。硅限(SiO32-潜在相对限制)在夏季发生在赤潮高发区,而冬季南部存在较多硅限站位表明KSW中SiO32-相对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数学和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海水入侵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模糊数学基本思想,将海水入侵程度作为评价对象,选择Cl–、Br–、SO42–、K+、SAR等5项能敏感反映海水入侵过程的水化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运用模糊数学进行综合评价,构建海水入侵程度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以山东省招远市作为研究区,运用评价模型对该地区海水入侵程度进行评判,评价结果较单一指标评价法更加合理准确,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当地海水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该模型是海水入侵程度评价的一种简易高效、科学合理的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benthic flux on the short-term vari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in coastal wate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PO4 3-, NH4 + NO3 -, NO2 - and H4SiO4) and other ocean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every three hours over a 24-hour period at four fixed stations in the water column of Aburatsubo Bay, a shallow semi-enclosed inlet. Sediment cores were also taken from a fixed station once in each season over one year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ir benthic flux. Consistent linear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ir concentrations and salinity in the surface layer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fresh water w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se nutrients and a physical mixing was the major process controlling their distribution. Monthly variations of PO4 3- and NH4 + monitored for 18 months in the bay also indicate that the high surf concentration of these nutri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low salinity water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bottom layers, a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nutrients and salinity became weak, especially for NH4 + and PO4 3-. Their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than the predicted value from the conservative mixing between the fresh water and seawater,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nother source in the bottom layers. Benthic flux is suggested as a possible source. Pore water profiles of NH4 + and PO4 3- indicate their flux towards the overlying seawater, which is quant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water column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 命名为Marinobacter sp. 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转化途径, 研究开展了溶解氧(DO), 碳氮摩尔比(C/N), pH和温度等不同单因素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实验和氮平衡实验。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硝酸钾(KNO3)作为唯一氮源, NO3--N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 盐度32, 振荡速度为150 r/min (初始DO质量浓度是5.6 mg/L), C/N=10, pH=8.0±0.2, 温度为35 °C时, 可获得最大脱氮效果。氮平衡实验结果得出, 在好氧环境下, 有20.11%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 5.58 mg/L的NO3--N转化为其他形态(NO2--N、NO4+-N和有机氮), 74.72%转化为N2释放; 厌氧环境下, 有26.65%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 72.86%的NO3--N转化为气态产物释放。最终实验结果表明, Marinobactersp. B3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 48 h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9%和93.80%, 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 且在好氧条件下NO3--N去除效率更高, 在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上行控制角度,通过野外采样和围隔培养实验,研究了水母的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体环境中pH、溶解氧、营养盐组成的影响,以及该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沙海蜇在代谢过程中短时间内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使水体出现低氧和轻度酸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营养盐,使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浓度在24h内增加为原来的12倍,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增加了40多倍,进而引起水体中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浓度的增加。沙海蜇的分解过程使水体表现出明显的低氧(缺氧)和酸化现象。沙海蜇生物量越大,分解时间越长,对水体的改变程度越明显,此外,还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盐并改变原有的营养盐结构,可以刺激甲藻和绿藻的生长,甚至可能引发藻华。  相似文献   

16.
Water quality of Osaka Ba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freshwater discharge from rivers, to the effect of salinity playing a major role in forming the stratification. The tidal front is expected to appear in such an area even in winter considering th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a tidal front. From the field observation, we recognized a tidal front in wint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Osaka Bay. The critical value of a parameter log(H/U 3) for generation of a tidal front is obtained as a function of river discharge and cooling effect through sea surface. Differences of nutrients (NH4–N, PO4–P) concentration across the front are not clear, probably because they are utilized by phytoplankton easily. But in (NO2–N)+(NO3–N), DIN, PP and T–P, there is a discontinuity structure across the front, even if the absolute value of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is small.  相似文献   

17.
桑沟湾养殖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浓度皆是秋季最高,而NH4+,DON,TDN浓度则为夏季最高;各种营养盐的最低值除DON外都出现在春季。春季湾内外海水交换不畅,再加上大型藻类海带等生长旺盛期的消耗,使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夏秋两季丰水期沿岸河流注入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影响较大,冬季无机营养盐浓度分布主要受沿岸流的影响。磷的结构变化较大,其中DOP百分含量在夏季最高,达到81%。从春季到秋季海水中TDN的结构变化从以DON为主转变成以DIN为主。硅和氮的原子比值全年变化不大,硅和氮和氮和磷原子比值春夏两季的高于秋冬季的。分析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和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结果表明,磷是春夏两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春季硅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阀值,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释放的NH4+,SiO32-和PO43-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8.
长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和磷现状及长期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2、5、8和11月对长江从攀枝花至河口和上游的两条支流雅砻江和嘉陵江的溶解态无机氮(NO-3-N、NO-2-N和NH+4-N)和磷酸盐(PO43--P)进行了取样调查,同时结合长江营养盐的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长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长江NO-3-N、NH+4-N、DIN(包括NO-3-N、NO-2-N和NH+4-N)和PO3-4-P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显示出增加趋势,但存在季节差异;NO2-N浓度总体较低,在长江中下游(武汉—南京)浓度较高。长江从上游到下游DIN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单位面积年产N量逐渐升高;PO3-4-P输送通量从上游往下游呈增加趋势,也主要受径流量控制,但从季节变化来讲,PO3-4-P的月输送通量受其浓度的控制更加明显。自20世纪60年代来,长江水体中NO3--N、NO2--N、DIN和PO3-4-P的浓度都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但到80年代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不同阶段DIN和34PO-P的季节变化特点也不尽相同,反映了其来源的差异。目前,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与国内及国际河流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夏季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熙  谭烨辉 《海洋科学》2019,43(7):96-105
夏季大亚湾存在由粤东沿岸上升流所引起的外海水入侵现象,且入侵强度存在年际差异,作者利用大亚湾2004~2017年历年夏季航次调查数据,将弱入侵年份与强入侵年份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外海水入侵由弱变强时,湾内水体理化特征发现显著变化,水体由高温低盐转变为低温高盐,N、P等营养盐含量出现下降。海水理化性质的改变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硅藻、甲藻种类数以及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出现升高;浮游植物总丰度和硅藻丰度下降,甲藻丰度变化不明显;常见浮游植物种类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sp.)、角毛藻属(Chaetocerossp.)和叉角藻(Ceratiumfurca)丰度出现下降,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丰度出现升高;优势种由单一硅藻种类向硅藻和甲藻共为优势转变。此外,外海水入侵还会通过改变海水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以及湾内上层水体流向来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溶解态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主要由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铵氮(NH+4-N)组成,它们在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人类活动向海洋输入了大量无机氮,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海洋氮循环研究和环境污染管理,需对海水中的DIN进行测定。在众多分析方法中,光谱法因其通用性好、适用范围广、所需设备简单,成为测定海水DIN的首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基于光谱法测定海水DIN的研究进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NO-2-N和NO-3-N、次溴酸盐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酸碱指示剂-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荧光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DIN等,比较了各分析方法的特点,并展望了光谱法测定海水DIN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在分析方法上,新试剂的使用以及一些新合成材料的出现,丰富了DIN的分析手段;在分析仪器上,以流动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分析仪器在DIN的实验室及现场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DIN的分析方法均朝着简单便捷、全自动化、分析速度快、精确度高、可适用范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