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热带大洋地区共23个海洋定点浮标雨量器数据比较了GPM和TRMM两种卫星降水数据(IMERG和TMPA)对热带海洋降水日变化的观测能力,选取时间为2014年4月1日—2018年4月30日。相较于浮标观测结果,2种卫星数据都低估了降水日变化范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IMERG和TMPA都能捕捉到降水极大值出现在早上、极小值出现在傍晚的特征,与浮标观测结果基本吻合。在大西洋,两种卫星数据与浮标观测的降水日变化特征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大西洋降水较少,而卫星对小降水的观测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浮标观测在小降水区域更容易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2.
气候模式中海洋数据同化对热带降水偏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海洋卫星观测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异常(SLA)数据,对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FIO-ESM(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0)中海洋模式分量进行了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EAKF)同化,对比分析了大气环流、湿度和云量对海洋数据同化的响应,探讨了海洋同化对热带降水模拟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数据同化能有效改善海表温度和上层海洋热含量的模拟,30°S~30°N纬度带内年平均SST的绝均差降低60%。同化后大气模式模拟的赤道两侧信风得到明显改善,上升气流在赤道以北热带地区增强而在赤道以南热带地区减弱,热带降水模拟的动力结构更为合理,水汽和云量分布也更切合实际。热带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在同化后均得到改善,赤道以南的纬向年平均降水峰值显著降低,降水偏差明显减小,同化后30°S~30°N纬度带内年平均降水绝均差降低35%。  相似文献   

3.
海洋观测仪器是实施海洋观测活动的基础,其性能影响海洋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海洋观测活动的质量。按照不同观测平台对海洋观测标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了海洋观测要素及其仪器有关的基本参数; 根据海洋观测活动的特点列出了海洋观测仪器的一般技术要求,有助于推进海洋观测仪器应用的标准化工作。 从海洋观测仪器的检定校准和现场比测 2 方面整理了海洋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为提高海洋观测数据质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的N,P,Si是海洋中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繁殖、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和新陈代谢,以及海洋中物质的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乎世界上海洋的各个区域都有其研究报道。中国陆架海中营养物质的研究已进行了40多年,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重要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世界大洋、极地海的营养盐研究,并有一些报道(顾宏堪,1992;宋金明,1995,1996; Hecky等,1993),但对世界大洋定点长周期的营养盐变化观测研究和降水对表层海水的输入影响长周期定点系列观测还未见报道。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有一个世界海洋中最大的高温、高盐“暖池(WPWP)”,这里进行着地球上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所以,研究该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对系统研究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4°S,156°E长达4个月的定点观测,研究了上层海水、深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营养盐的周日变化及降水对表层海水营养盐输人的影响,本文为TOGA-COARE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金啟华  王辉  姜华  何春  刘珊 《海洋学报》2012,34(1):64-70
利用SODA资料和ECCO资料计算得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1970-2007年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同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强度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存在密切的反相关。环流强度异常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海洋环流偏弱时,副高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来自副高西北侧的强西南水汽输送至此,在该地区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同时伴随上升运动加强和对流的加强,进一步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当海洋环流偏强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伴随辐散下沉及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导致的中纬度海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可能是导致副高南北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由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观测点周围环境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日益加重,直接影响到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因此,对海洋站(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并及时调整观测布局的工作十分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海洋站(点)观测环境代表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并以三亚海洋站为例,进行调查与评估研究。该项工作是国家海洋局首次开展的对辖属106个业务化海洋观测站(点)周围观测环境的调查与评估。  相似文献   

7.
海洋站观测数据广泛应用于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其准确性对于数据应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当前影响海洋站观测数据准确性问题分析入手,从观测设施、仪器设备、人力资源、运行管理、质量控制方面,提出提高海洋站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对策,以期对提升海洋站观测数据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97年冬季南海南部海区不同天气过程下的湍汉通量输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九五”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1997年11月3-26日期间的走航和定点连续观测获得的大气和海洋资料,探讨了调查海区的气象特征;使用考虑风速和大气稳定笥影响并经高度订正的整体通量输送动力学公式,计算了动量、感热和潜热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与其它天气过程相比,降水过程期间无论是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还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其值都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1997年冬季南海南部海区不同天气过程下的湍流通量输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九五”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 1 997年 1 1月 3— 2 6日期间的走航和定点连续观测获得的大气和海洋资料 ,探讨了调查海区的气象特征 ;使用考虑风速和大气稳定性影响并经高度订正的整体通量输送动力学公式 ,计算了动量、感热和潜热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 ,与其它天气过程相比 ,降水过程期间无论是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 ,还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通量 ,其值都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0.
海洋观测资料是人类研究、开发、利用海洋的基础。除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之外,对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海洋观测资料的质量尤为重要。文章从海洋观测资料产生的关键环节、影响观测质量的多个方面及数据传输、数据审核等方面进行分析,严把海洋观测资料产生的各个环节,确保观测资料能真实地反映观测海域的海洋环境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谷有铭 《海岸工程》2019,38(4):261-271
海洋微结构湍流作为常见的海洋运动,对海洋中溶解质扩散、能量转移有显著作用,对海水运动及其温盐特性等有重要影响。作为低能耗、无动力的海洋观测平台,水下滑翔机具有噪声低、航时长,易回收等优点,使得长期不间断低成本观测湍流成为了可能。在本文中,从湍流观测原理的维度出发,研究分析滑翔机运动特性对湍流数据的影响;通过解析滑翔机在垂直面内运动方程,获得适合湍流观测的滑翔机运动参数;利用傅里叶变换从时域与频域分析了滑翔机的振动特性;最后通过海试,验证了基于水下滑翔机的湍流观测平台长时间不间断观测海洋湍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降水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TOGA(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第二航次中采集的36个雨水样品,对西太平洋降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降水与大陆污染地区降水化学组成上差异显著,海洋降水基本未受人为排放的影响,但化学组成相当程度上受海洋气溶胶的支配,其中Cl-、Na+、Mg2+、Ca2+等离子主要来自降水对海盐气溶胶的淋洗和冲刷,海洋生物代谢过程排放的NO和有机硫化物使降水中NO3-,SO42-得到富集,在赤道附近富集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温度、盐度和压力是海洋重要的基本物理特性参数。温盐深测量仪(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CTD)是海水温盐剖面观测的关键仪器,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观测、海洋国防建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温盐深测量设备及移动观测平台,重点论述了CTD在Argo浮标、水下滑翔机等海洋移动观测平台上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水下滑翔机搭载的CTD在热滞效应、湍流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测量误差。最后探讨了以水下滑翔机为代表的海洋移动观测平台搭载CTD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应用受到关注和研究。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集波浪能发电、海表/海底同步观测、实时4G 通信传输、远程无线控制于一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于2021 年7 月在珠江口万山岛海域通过锚泊系留方式布放,开展海上波浪能供电和观测应用试验。海试期间连续获取了海底原位观测视频数据,以及海表波浪变化和波浪能发电参数等监测数据,并对波浪能发电电流、电压和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波浪能发电水平受波浪变化的影响,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波浪能供电的海洋观测系统具备连续、长周期、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和潜力,源源不断的波浪能可保障海洋观测系统的稳定观测和数据可靠传输,实现了海洋观测系统长期独立运行所需的绿色高效供能,验证了波浪能在海洋观测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VENUS)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2008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洋观测技术的现状,差距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观测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学研究的两大支柱。发展海洋事业,应优先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洋观测技术的现状,与先进海洋国家相比较存在的差距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内容包括:遥感技术,浮标和潜标技术,船用观测调查技术,滨海台站观测技术,污染监测技术,海洋标准计量和通用技术。文章最后对发展我国海洋观测技术提出了几条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作为海洋观探测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高科技先进装备和新兴装备,是海洋观探测装备摇篮中的新生命、新领域的开拓者。基于海洋无人观测装备提高海洋移动观测能力是未来构建立体、连续、实时水下观测网络的重要技术手段,将会对未来海洋观探测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国内外海洋无人观测装备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对我国海洋无人观测装备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差距进行了思考,并对海洋无人观测装备未来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海洋观测是人类认识海洋自然属性和环境特征的基本手段,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石。海洋观测所获取的海洋环境资料,对海洋防灾减灾、维护海洋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观测业务体系、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建设都取得了重要进步,为今后海洋观测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时期,在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和"三个六"工作部署、"五个用海"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加快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提升海洋观测业务水平,强化海洋观测业务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赤道低空急流及天气成因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海洋大气耦合响应试验强化观测阶段,“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于2°S、155°E定点海洋气象和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水池区低空急流及天气的成因.文章指出强化观测阶段北半球东北季风(或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的西北气流与赤道南侧SPCZ北─西北部西南气流辐合,是暖水池赤道南侧低空西风急流、赤道西风爆发及降水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对海洋观测数据进行大规模集成时,需要对现有数据源的观测要素与集成系统的观测要素之间建立匹配映射关系,由于海洋观测数据源存储结构复杂,数据转换计算量大,造成海洋观测要素匹配耗时长、错误率高等问题,阻碍了异构海洋观测系统的大规模集成。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海洋观测要素自匹配方法,采用边缘计算降低网络传输数据量;采用分组快速搜索算法和ω-KNN算法提高要素匹配准确性和效率。利用实际的海洋观测数据集搭建原型系统,对海洋观测要素自匹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执行效率提高2.67倍,准确率达到96%,在保证海洋观测要素匹配准确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要素匹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