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KL油田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了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构造,国内外学者在莱州湾凹陷地区已做了一些岩相古地理方面研究工作,但KL油田地区的混合沉积研究至今未涉及。由于KL油田地区钻遇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的井较少(迄今全地区钻遇沙三下亚段井9口),本文充分利用有限的钻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单井沉积相解剖以及地震相分析,对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KL油田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混合沉积特征以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KL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混积岩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而沙三下亚段发育三种不同的沉积环境:KL-1井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中部KL-4井区发育滨浅湖混积滩坝,东部KL-9井区在I油组处于潍北凸起物源供给区,发育了扇三角洲。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物在碳酸盐岩台地上进行混合沉积,狭义上表现为混积岩,主要类型包括:泥质灰岩、含泥灰岩、灰质粉砂岩;广义上表现为混积层系,主要类型包括:含陆源碎屑一碳酸盐混积岩、含碳酸盐一陆源碎屑混积岩、碳酸质一陆源碎屑混积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莱州湾凹陷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分析,认为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的地层埋藏浅,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特征主要为结构混合和互层混合。考虑到混积岩成分和成因的复杂性,本文在岩心、壁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对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混积岩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岩石有机质中碳氢氧元素分析,分析了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积的岩石学特征。结果显示: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浅层沙三下亚段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平均含量为60.5%,碳酸盐矿物含量为28.2%,属于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混积岩主要为泥灰岩、灰质砂岩和砂质白云岩。其中,碎屑矿物主要以细-粉砂级石英为主,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泥晶方解石;粘土矿物组合主要为伊蒙混层,其次为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且三者呈均匀混合的特征。同时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储层流体包裹体观察,综合分析成岩作用表明,埋藏浅的沙三下亚段混积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交代作用,其中胶结交代作用较强,而研究区压实、压溶作用对比渤海湾盆地大部分埋藏较深的古近系地层都弱,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蚀孔和微缝。压实、压溶作用弱和溶蚀作用强是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储层物性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针对KL油田沙四段扇三角洲巨厚砂砾沉积体优势储层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丰富的井壁取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系统研究莱州湾凹陷南斜坡KL油田沙四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并对形成储层控制因素及储集空间类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沙四段为暖温带干旱背景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发育平原和前缘亚相,岩性自下向上发育棕褐色砂砾岩、凝灰质含砾砂岩、杂色含砾砂岩、灰色粗砂岩,局部夹薄层凝灰岩;岩石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以及火山岩碎屑,填隙物以泥质、凝灰质为主,可见白云石。同时发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该套沉积体有效储层形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的含砾砂岩和粗砂岩分选较好,粒间孔发育,成岩期溶蚀作用改善储集空间效果明显,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是溶蚀孔;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砂砾岩分选极差,粒间孔不发育,溶蚀作用效果差,又受压实作用、胶结交代作用等影响,储集空间变差。指出了南斜坡带沉积体优势储层的分布规律,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杂色含砾砂岩为有效储层的主体,是今后勘探评价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深海浊流沉积是重要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目标,对古海洋、古环境、古构造乃至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前人对于浊积岩的研究多从沉积学角度进行,从岩石物理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将岩芯宏观沉积学分析、薄片(或涂片)分析与岩石物性分析相结合,研究南海海盆北部IODP 367航次U1499、U1500站位浊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物理响应。共识别出了3类浊积岩:钙质、陆源碎屑和陆源碎屑—钙质混积浊积岩,以陆源碎屑和混积浊积岩最发育。不同类型的浊积岩表现出不同的岩石物性特征:钙质浊积岩表现为低磁化率、高颜色反射率亮度、密度变化较大和低自然伽马;陆源碎屑浊积岩表现为低磁化率、中—低亮度、中—高密度、中—低自然伽马;混积浊积岩的磁化率、亮度和自然伽马变化大,密度中—高。南海海盆浊积岩的丰度在发育时间上以晚中新世和中—晚更新世最高,然后依次为早更新世、上新世和早—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中—晚更新世全球海平面总体处于低位时期,有利于浊积岩的发育。自晚中新世以来,南海海盆钙质浊积岩的丰度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可能与南海海盆水深逐渐加大、碳酸盐沉积逐渐萎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XX29-2油田为复杂岩性油田,在近物源快速沉积背景下,储层岩性、物性变化快,纵向上为多期砂体叠置,平面上砂体相变快,非均质严重。根据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首先对XX29-2油田基础资料丰富的层段进行岩性识别,再利用岩矿与测井的结合,识别出无岩心、壁心等资料的层段,最终识别出研究区的岩性。又因XX29-2油田储层岩电特征复杂,电阻率测井受岩性影响较大,单纯依靠测井曲线识别油层和储层亦较困难,首先通过压汞、孔渗等资料结合岩性和沉积相对储层分类,再参考岩性、测井资料确定界限层,接着合理选择界限层进行测试,最后结合核磁共振等资料,综合识别该区的油层和储层。这种识别储层和油层的方法为渤海油田在复杂岩性中识别储层和油层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盐家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形成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本次研究利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化验资料,着重对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等方面做了研究.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对储层有显著影响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长石、岩屑等不稳定碎屑的溶蚀作用;通过有机质热演化、黏土矿物的含量变化及相互转化、石英加大程度以及溶蚀作用等的分析,可以推知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2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分别与长石溶解与碳酸盐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7.
砂砾岩体多位于陡坡带,具有纵向厚度大,粒径粗,泥岩不发育,岩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强等特点。储层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海上油田探井较少、各项资料缺少、可类比油田较少的情况下,更增加了精细研究该类储层的难度。以渤海CFD油田的岩心、壁心、薄片、粒度、测井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岩矿与测井结合的研究,提出一套岩性判别模式,从而精确识别出储层段岩性。通过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等微观特征描述,分析了沉积微相、岩性与物性的关系,指出本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是岩性,从而确定了井点的优势储层。以层序地层格架为基础,井震结合,提取地震属性,在相控模式的指导下,预测出平面储层分布。这种由点到面的研究思路,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合理编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地质基础。同时,为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基础的巨厚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技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于渤中凹陷与黄河口凹陷之间,其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而由于埋藏深、储层致密、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因此,确定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识别有利储层成为开发地质重点研究内容。沙三段沉积时期处于渤海湾盆地第2次裂陷作用时期,为典型的断陷湖盆,研究区沙三段层序处于湖扩体系域,靠近盆缘断裂,扇三角洲向湖盆方向发育,并随湖平面上升呈退积型沉积。本次研究参考退积型扇三角洲野外露头特征,通过井震结合,利用井位电性特征与地震同相轴对应关系及地震时频分析对扇三角洲期次进行划分;通过统计地震资料沟谷分布,对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分布及走向进行刻画,进一步根据井位砂体厚度与井距间关系式对砂体尖灭位置进行定量表征,利用以上方法将各期砂体展布情况进行描述;通过对低渗储层形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油田沙三段有利储层进行预测,为油田下步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沉积学理论,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通过对泥岩颜色、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储层岩石学特征、特殊矿物及沉积背景等分析,确定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前浅水三角洲沉积和浅湖—半深湖沉积。其中,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5种微相。并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了单井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沉积微相研究。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三角洲为先进积后退积:葡萄花8—4小层(P8—P4)时期,为湖盆萎缩、三角洲进积的阶段;葡萄花4—0小层(P4—P0)时期,则为湖盆扩张、三角洲退积的过程。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白城水系。  相似文献   

10.
以岩心、测井、地震、岩石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对塔贝尔凹陷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塔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是研究区内最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综合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砂岩百分含量、重矿物等资料,对...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三段储层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压实作用强烈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早期碳酸盐胶结、自生高岭石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破裂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成岩作用的强度及特殊成岩矿物,划分了五类成岩相。其中,弱压实弱胶结相物性最好,中等压实中等溶蚀相、强压实中强溶蚀相物性次之,压实充填相和碳酸盐致密胶结相物性最差。通过成岩相的测井响应分析,识别了单井-剖面-平面的成岩相。预测研究区东部辫状河三角洲浅埋藏储层、西北部扇三角洲和西南部扇三角洲的水下分流河道中厚层砂砾岩体储层为甜点发育区。  相似文献   

12.
以岩屑、壁心、薄片分析、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利用不同火山岩测井响应差异,建立了B油田火山岩岩性识别模板,指导单井火山岩定量识别,并揭示区域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根据区内火山岩发育类型、岩石组合类型和火山机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该区发育6种火山岩相,包括火山通道相、溢流相、爆发相、侵出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建立区域基性火山岩岩相模式,并明确该区发育以B1井区为代表的中心式和以B8井区为代表的裂隙—中心式2种喷发模式。上述模式的建立,指导了该区后续火山岩精细刻画和储层风险评价,为该区的储量评价和前期方案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PL油田为国内第1个大型花岗岩潜山油田,发育孔隙裂缝型储层,潜山岩性多样,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复杂,研究难度大。利用PL油田的岩矿和测井资料识别了岩浆岩和变质岩双重潜山结构;利用岩心岩屑的元素数据和QAPF岩性分类法,判别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2种岩性,结合常规测井资料,首次建立了基于自然伽马的可细分酸性岩浆岩的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岩性变化规律,探讨了潜山演化及岩性变化模式,并对岩性的平面变化对潜山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该研究为后期开发寻找优质储层奠定了基础,以期对同类型潜山油藏储层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已发现多个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和含油构造,运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碳酸盐潜山主要分布在一号断裂带至二号断裂带附近,其中一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上石炭统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互层,沉积微相以碳酸盐台地-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裂缝、溶孔、溶洞等储集空间;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下石炭统下部石磴子段、孟公拗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沉积微相以台内灰岩滩沉积和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良好的裂缝型储集层。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地下水活动、古构造应力以及潜山上覆地层岩性等内因和外因诸多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孔隙、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辽河坳陷清水地区沙一段广泛发育了扇三角洲砂砾岩沉积,与同期沉积的暗色泥岩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沙一段主要储层为含砾砂岩、细砂岩,受含灰质成分影响,含灰泥岩、含灰粉砂岩等非储层与储层的波阻抗相互重叠,利用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无法准确预测优质储层。基于岩石物理分析,指出λρ和μρ为识别优质储层的敏感弹性参数。在叠前道集优化处理和横波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叠前地震反演得到λρ和μρ,对扇三角洲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为清水地区砂砾岩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非下刚果盆地为一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下刚果盆地北部海域在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获得丰富油气发现。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面临的核心瓶颈问题,即白垩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演化规律、储层特征以及沉积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综合钻井、地震、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认为自下向上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了沉积演化,沉积体系演化模式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混积陆棚→半深海-海底扇。下刚果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在纵向及平面上均可以划分为内中外3个储层发育带,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Albian阶下Sendji组。该时期研究区整体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混积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混积滨岸、后缓坡、浅水缓坡以及深水缓坡4种类型,其中浅水缓坡亚相颗粒滩微相与后缓坡亚相台内浅滩、砂质浅滩微相储层最为发育。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包括颗粒灰岩、砂岩、砂质灰岩、白云岩4种类型;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疆油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压汞分析等多项资料对储集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J1b52层主要岩石类型有灰色砾岩、砂砾岩、含砂质砾岩等,各类岩石均为颗粒支撑,胶结致密,压嵌胶结为主,岩石中砾石颗粒主要为凝灰岩、花岗岩及安山岩岩块等岩浆岩碎屑,也有少量变质岩碎屑。储层以次生孔隙发育为主,孔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均较差,孔隙结构不好,以低孔低渗的差储集层为主。  相似文献   

18.
新疆油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压汞分析等多项资料对储集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J1b52层主要岩石类型有灰色砾岩、砂砾岩、含砂质砾岩等,各类岩石均为颗粒支撑,胶结致密,压嵌胶结为主,岩石中砾石颗粒主要为凝灰岩、花岗岩及安山岩岩块等岩浆岩碎屑,也有少量变质岩碎屑。储层以次生孔隙发育为主,孔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均较差,孔隙结构不好,以低孔低渗的差储集层为主。  相似文献   

19.
地震岩石物理学是研究岩石岩性、流体和岩石弹性参数之间关系的学科,在运用地震资料开展储层和油气预测工作中,是测井岩石物理与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的桥梁和纽带。针对叠后波阻抗属性无法识别渤海A油田明下段储层的流体性质问题,利用流体替换、正演模拟技术探索不同流体类型、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变化对测井曲线响应及地震振幅响应特征的影响,指导后续的储层研究和烃类检测。地震岩石物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渤海同类型的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中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14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认为影响下二门油田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有3种:压实、胶结和溶蚀.其中,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化学压实少见;胶结作用主要有碳酸盐胶结(如方解石、白云石等)、黏土矿物胶结(如高岭石、绿泥石等);溶蚀作用主要有长石颗粒和少部分岩屑溶蚀、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这3种成岩作用的共同改造形成了下二门油田以粒间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的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合沉积相展布特点,认为下二门油田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坝等砂体.这些新认识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