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无居民海岛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标尺,在现有的承载力条件下如何设计合理的海岛规划方案,如何分配各资源环境成为海岛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多目标规划方法,以海岛旅游人口和经济总量最大化为目标,从资源、生态、环境的有限性或限制性作为模型约束条件,以期为海岛规划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个系统层,精选景观多样性和可利用土地面积比重等14项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影响指数,探索建立旅游型无居民海岛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以海南省蜈支洲岛为例,评价其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蜈支洲岛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目前蜈支洲岛仍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和措施是提升蜈支洲岛环境承载力的核心要素。旅游型无居民海岛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省首个"公益+"模式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为研究对象,从海岛复合生态系统、海岛用岛模式和海岛生态环境现状3个角度出发,构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指标体系,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监视监测能力提升和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程度取决于对其生态重要性与开发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本研究从表征生态重要性的物种、生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反映开发可行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重要性-开发可行性互斥矩阵确定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程度.对厦门海域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18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性总体偏低,中度适宜开发的海岛共有7个,低适宜开发的海岛有8个,不适宜开发的海岛有3个,评价结果与国家海洋局2011年发布的可供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中厦门海域部分基本吻合.作者建议对厦门海域中度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可据其资源特征进行适度开发;对低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优先保护海岛生态,维护海岛自然属性;对不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重点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必要时进行生境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配置我国无居民海岛资源,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文章基于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研究无居民海岛的等别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充分体现海岛价值、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具有导向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划分等别;遴选权益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3类要素及其14个指标,构建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指标体系;除直接定性划分为禁止开发利用等别和最高等别的无居民海岛外,依据海岛的面积、离岸距离、植被和沙滩情况,将无居民海岛划分为6个等别。基于自然属性的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生境系统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可行性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因子分值量化处理后,定义相应指数,利用互斥矩阵定位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类型分级。研究表明: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九段沙岛,为低度适宜开发型海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九段沙海岛。在开发利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开展角度原则,九段沙应该保护和修复生境系统环境、从严把控开发强度、开展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7.
海岛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至今还尚未形成普遍认可和适用的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试图借鉴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结合海岛的特征,从生存支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与智力支持四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分析评价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发展定位及其制约因子,并将熵权法和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理论模型相结合确定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以长海县作为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样本,对长海县2001-2008年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定量研究,识别影响长海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其限制性因子,为海洋开发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无居民生态岛建设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以大洲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特殊且具有其重要价值和地位,对无居民生态岛建设评价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国海岛的生态保护和有序开发。本文以PSR模型为指标框架,参考国内外各类生态评价指标,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逐步筛选适合指标,初步建立包括生态风险、生态现状、生态保障为主系统层的包含9个评价指标的无居民生态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大洲岛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示范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大洲岛的生态建设状况,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与较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海岛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阶段,但法前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是横亘在我国海岛管理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无居民海岛林权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是关键和难点。无居民海岛林权问题的解决难点表现在:法律依据不足;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与岛上集体所有林权的矛盾,以及无居民海岛集体所有林权与海岛使用权的权属重叠矛盾;无居民海岛纳入林地用途管制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地方管理部门对无居民海岛林权问题的处理经验,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征收集体林地法律依据不足、林地补偿成本偏高、不动产权利类型登记不明确、用地类型变更不适用于无居民海岛、林权问题对用岛项目影响较大等。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构建无居民海岛林权问题处理路径,以期完善我国的无居民海岛管理制度。从法律层面,针对无居民海岛的特殊性,修订完善法律法规;从管理层面,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占用林地预审制度和无居民海岛集体林地征收制度,确定合理的征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并将无居民海岛林地使用权按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处理,加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的全过程监管,构建无居民海岛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层面,做好无居民海岛本底调查,在单岛规划中开展无居民海岛生态适宜性评价,加强无居民海岛主导用途和用岛类型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海岛环境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从海岛旅游开发适宜性角度,利用专家打分模型与层次分析模型构建海岛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岛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根据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分结果以及海岛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海岛功能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