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慧丽  慕芳红  孙燕  华尔 《海洋学报》2021,43(8):139-151
本研究于2015年12月在濒临渤海的大连夏家河子沙滩和濒临黄海的大连金沙滩采集海洋线虫样品,对两处砂质潮间带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处砂质潮间带海洋线虫丰度、优势种、摄食结构及多样性差异显著。夏家河子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592.0±318.9) ind./(10 cm2),金沙滩海洋线虫平均丰度为(54.6±53.8) ind./(10 cm2),显著低于夏家河子。共鉴定海洋线虫43种,共有种13个。夏家河子沙滩海洋线虫优势种为Daptonema sp.1、Daptonema sp.2、Theristus sp.1、Setosabatieria sp.1、Prochromadorella sp.1、Daptonema sp.3、Paracyatholaimus sp.1、Sabatieria breviseta,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主;金沙滩海洋线虫优势种为Oncholaimus sp.1、Chromadorita sp.1、Theristus sp.2, Neochromadora sp.1、Enoplus sp.1、Prochromadorella sp.1,以杂食性或捕食性线虫为主。两处砂质潮间带海洋线虫种数S、丰富度指数d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值均表现为夏家河子显著高于金沙滩。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处沙滩的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间隙水pH、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中值粒径是引起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子,其中,沉积物中值粒径对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最为突出。就两处沙滩潮区差异而言,受沉积物粒径特征及pH的影响,夏家河子海洋线虫群落特征在不同潮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低潮带海洋线虫多样性高于高、中潮带,杂食者和捕食者丰度高,反映其海洋线虫群落结构较复杂。金沙滩不同潮区的环境因子无显著差异,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潮区差异不显著,较为均一。此外,水动力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沙滩差异和潮区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水动力通过影响不同粒径沉积物的沉积影响海洋线虫群落特征;另一方面,水动力可影响线虫的分散性,进而对其潮区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连湾局部海域石油污染对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变量关系做深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石油污染对海洋线虫影响和海洋环境监测提供科学数据。研究结果显示:CS(未受石油污染区)和PS(受石油污染区)的海洋线虫具有相同优势摄食类型一刮食者(2A),7个相同优势属,同时也具有不同偶见种和稀有种。海洋线虫Marylynnia属与TPH(石油烃)显著正相关。TPH与含水量,有机碳,盐度和pH呈正相关关系;TPH与总氮,生物量,EH,沙和总磷呈负相关关系。CS和PS区环境变量与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相关性显著,因此,TPH可通过有机碳,盐度和pH间接影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3.
2019年夏季在广西北海市金海湾红树林湿地,设置7个断面,分别采集红树林和光滩小型底栖动物沉积物样品,进行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研究。分析结果共鉴定出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双壳类、有孔虫以及少许未鉴定类群,其中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1.79%。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6.07±1.23)—(200.25±31.75)ind./10cm2之间,海洋线虫的丰度介于(4.16±1.7)—(195.23±30.80)ind./10cm2之间。各个断面,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都大于相同断面光滩上的。共鉴定出6个海洋线虫优势属,分别为Terschellingia、 Promonhystera、 Paralongicyatholaimus、 Dorylaimopsis、 Halichoanolaimus和Metachromadora,其中Terschellingia为最优势属,优势度为19.35%,在各个断面广泛分布。文中比较分析了该属出现的3个相近种的尾长、化感器直径和化感器距体前端的距离等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海洋线虫个体干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2012-2013年4个季度,福建九龙江口和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海洋线虫进行了分选和制片,对其优势属的全部个体进行了体长和体宽的测量。利用体积换算法,获得了线虫群落成体干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海洋线虫群落优势属个体成体干质量在0.14~4.88 μg之间,幼体的变化范围在0.17~1.46 μg之间,平均的个体干质量为0.826 μg。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和幼体所占比例是影响线虫个体干质量估算的主要因素。建议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海洋线虫生物量的估计当以实测为最佳,如采用经验系数则建议使用个体平均干质量0.8 μg。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冬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2003年1月南黄海鳀鱼越冬场调查航次中22个站位所取得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类群,占整个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87.1%。不同站位线虫的丰度从每10cm2505条到1272条不等[平均(831±247)×10-1ind/cm2]。其中80.1%的线虫分布在表层(0-2cm)沉积物中。共鉴定出线虫223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45属、32科、4目,主要优势种是Dorylaimopsis rabalaisi、Terschellingia longicaudata、Sphaerolaimus balticus、Quadricoma scanica、Paramonohystera riemanni、Vasostoma spiratum和Promonhystera faber等。营养结构中沉积食性者(1A 1B)占优势;线虫群落中幼龄个体一般占到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60%以上;雌雄比例平均为1︰0.79。分析检验显示研究站位冬季线虫的种类组成应属于一个群落,两个亚群落,总体上属于潮下带泥质生境冷水性群落。相关分析表明线虫丰度与水温和盐度显著相关;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与Chl-a和Pha-a显著相关。线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均与Chl-a的含量显著相关;线虫的种类数与有机质含量、含砂量呈显著相关,与Chl-a和Chl-a Pha-a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厦门凤林红树林湿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玉清 《海洋学报》2008,30(4):147-153
2004年冬季在集美凤林类似底质类型、盐度和潮位的海湾地段4个断面,就不同红树植物林中的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线虫是凤林红树林中小型底栖动物中的绝对优势类群,占到小型底栖动物的76.1%~96.3%;从丰度来看,旧区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较少,有污水流过的光滩数量较大;4个断面共鉴定出海洋线虫37种(分类实体单元),其中新区秋茄(Kandelia candel)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旧区白骨壤林中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出现的物种来看,新区秋茄林、旧区白骨壤林和光滩上出现的优势种和摄食功能群的类型各不相同。从4个断面13个站位进行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结果推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与不同的红树植物形成的沉积物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于2012年4月、7月与10月以及2013年1月与4月,对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龙海市九龙江口、厦门市凤林湾、泉州市洛阳江口、宁德市湾坞5片红树林湿地的海洋线虫进行采样与优势属及摄食类型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样区域优势度大于等于5%的海洋线虫优势属依次为Sabatieria、Ptycholaimellus、Parasphaerolaimus、Terschellingia、Daptonema、Viscosia和Dichromadora,优势度依次为19.82%、7.88%、7.45%、7.26%、6.79%、6.00%和5.25%。在漳江口红树林、九龙江口红树林及洛阳江口红树林均以Sabatieria为第一优势属,优势度分别为27.87%、28.37%和23.40%;凤林红树林以Terschellingia为第一优势属,优势度为18.10%;湾坞红树林以Daptonema为第一优势属,优势度为22.86%。海洋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的季节变化如下,漳江口红树林:1B>2A>2B>1A;九龙江口红树林:1B>2B>2A>1A;凤林红树林:1B>2A>2B>1A;洛阳江口红树林:2B>1B>2A>1A;湾坞红树林:2A>1B>2B>1A。在漳江口红树林、九龙江口红树林和凤林红树林中海洋线虫均以1B型为主导,在湾坞红树林中以2A型为主导,在洛阳江口红树林是2B型为主导,在5个区域内1A型海洋线虫的丰度均为最低。  相似文献   

8.
小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对于了解其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个典型红树林的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物环境进行了调查采样,研究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共发现十二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类和底栖桡足类相对丰度分别为67.67%和29.3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7±3.35 ind·g–1,平均生物量为4.94±2.35μg dwt·g–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显著,白骨壤、红海榄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混合红树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最低。丰度、生物量与凋落叶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显著负相关,与偏态系数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凋落物纤维素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态系数的环境因子组合能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本研究结果可为加深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厦门海域2个采样点取样,对厦门东西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3种,西海域37种,东海域31种,其中优势种是茅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萨巴线虫Sabaticria sp.、霍帕线虫Hoppcria sp.、海洋拟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和星火线虫Marylymnia sp.;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2个站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基本一致,但优势种的优势度有一定差异.西海域站位出现的种类多,但种类分布不均匀;东海域出现的种类少,但种类分布较均匀.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即1B型)和底上硅藻食性者(即2A型)是该海域两个站位的优势摄食类群.从优势种和摄食类群方面来看,厦门海域与台湾海峡南部、黄河口站位海洋线虫群落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1年2、5、8、11月(I年度)和2012年2、5、8、11月(II年度)对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4个采样带的定置刺网调查数据,结合多样性、相对资源丰度、相对重要性指数、更替和迁移指数,对该保护区的鱼类组成、多样性特征和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各季节调查共采集鱼类58种,隶属8目31科48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4.8%。保护区鱼类以暖温性和暖水性为主,趋礁性鱼类占所有种类的79%;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21、23和14种,其中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分别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褐菖鲉在秋季和冬季对丰度贡献最大,而鳀在春季和夏季对丰度贡献最大。对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更替指数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Pielou均匀度呈现相反特点,且在冬季与夏季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生物量受温度影响较大,鱼类群落组成格局主要受季节变化影响,过度捕捞导致了岛礁生境鱼类多样性下降,因此,需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和加强岛礁生境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架与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以及影响群落特征的环境因素,2015年6月对南海北部海域(19.3°—21.4°N, 112.4°—115.1°E)7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并对陆架和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度、生物量、类群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陆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由13个类群组成,平均丰度为(132±13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69±79)μgdwt/10cm2;在陆坡站位由8个类群组成,平均丰度为(33±14)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56±35)μgdwt/10cm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以及线虫和多毛类的丰度均显著低于陆架区,但优势类群的相对丰度组成没有显著不同,海洋线虫占总丰度的83%,其次为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占7%和3%。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Analysis,PCA)将陆架和陆坡站位沿第一主分量轴分开,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以及底层水温呈最大正相关,与水深呈负相关;聚类(Cluster)和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以相似性系数65%将7个站位划分为2组,与按照水深划分的陆架和陆坡组基本吻合;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ne-way ANOSIM)显示陆架和陆坡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生物-环境分析(Biota-Environment,BIOENV)表明影响群落结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叶绿素a和底层水温。综上可知,随水深增加的食物减少和底层水温的下降是限制南海北部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及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纤毛虫是潮间带沉积物中多样性高且丰度占优势的类群,其群落结构可反映环境状态。于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开展了南麂列岛火焜岙砂质潮间带沉积物中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该生境中底栖纤毛虫物种丰富,共检获148种纤毛虫,涉及19目70余属;纤毛虫的丰度和物种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垂直分层差异。其中,丰度占优势的纤毛虫按食性依次为菌食类群、肉食类群和藻食类群;已非典型的砂隙纤毛虫区系,而是呈现出某些有机质丰富的泥沙质沉积物中的纤毛虫群落的特点,这可能是该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后续效应。但纤毛虫物种多样性较高,这表明尽管存在人类干扰的长期效应,潮间带周边环境良好,对周边居民及设施的动迁等多样性保护措施可能已经产生了向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孙向楠  胡晓珂  王慧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04-1311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 研究在不同芳香族化合物胁迫下海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 规律。在实验室建立驯化系统, 在海洋沉积物中分别添加芘和苯甲酸钠, 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 测序技术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群落16S rRNA 基因V3-V4 可变区数量的组成及变化, 研究沉积物 中添加芘、苯甲酸钠后,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芘、苯甲酸钠极大地 降低了海洋沉积物中菌群丰度和多样性; 在添加苯甲酸钠的实验组, 变形杆菌门中海杆菌属 (Marinobacter)、假海源菌属(Pseudidiomarina)的细菌显著富集; 在添加芘实验组中拟杆菌门中的 Balneola 属、碳酸噬胞菌属(Aequorivita)极大富集。初步分析了在海洋沉积物环境中不同多环芳烃胁迫 下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特征, 实验结果为海洋环境中针对不同芳香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于2015年和2016年对三亚大东海砂质潮间带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对小型底栖生物及其所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共鉴定小型底栖生物类群11个,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类与桡足类(二者占总丰度83.13%);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丰度为(595.77±442.72)ind·10cm~(–2),小型底栖生物2015年12月的平均丰度为(768.70±533.22) ind·10cm~(–2), 2016年6月平均丰度为(422.85±236.42) ind·10cm~(–2)。丰度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和潮区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H、偏态系数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分选系数、中值粒径与之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随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夏季。食物丰度、溶氧量升高与沉积物粒径的变化是冬季桡足类丰度的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TWO-WAY ANOVA与ANOSIM结果显示,潮带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冬季显著。SIMPER分析结果显示,此差异主要来源为桡足类和线虫类。BIOENV分析结果显示,溶氧量和分选系数的组合最能解释这种差异。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高、中潮带的人为干扰与砂滩的清理作用导致。夏季潮带间丰度与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H、盐度、叶绿素含量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砂质滩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砂质潮间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对三沙湾光滩、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影响,分别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9月在三沙湾选择了2条互花米草断面、2条红树林断面和1条光滩进行底栖生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经鉴定,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共68种,隶属于7门40科,其中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为互花米草区优势物种;宁波泥蟹(Ilyoplaxningpoensis)为光滩的优势物种;巴林虫(Barantollasp.)为红树林区优势物种。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进行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显示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极显著(P0.01),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稍有下降,但是互花米草入侵光滩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有所增加;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栖息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分析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显示光滩群落结构稳定,互花米草入侵后,优势物种变化显著,双齿围沙蚕数量迅速增加,降低了原有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除生境影响外,互花米草入侵的潮位区域、生长密度差异、入侵阶段等也均会对大型底栖动物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7、10月和2011年1、4月,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和仰口海水浴场采集小型底栖动物样品,使用500、250、125、63、31μm等五个孔径的套筛对小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选,探讨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动态,以及影响其特征和动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两处砂质潮间带共鉴定11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分别占总丰度的86.34%和11.58%。第二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 069.2±429.4)个/10 cm~2,仰口海水浴场为(1 324.8±179.1)个/10 cm~2,年平均丰度及类群组成在两处沙滩间存在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值粒径及有机质含量、脱镁叶绿酸质量比是引起研究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差异的重要因素。按大小,研究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以63和125μm级为主,占总丰度的70.1%,其中63μm级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最高(42.0%)。同时,两处沙滩不同大小的海洋线虫丰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二海水浴场63μm级海洋线虫丰度最高,仰口海水浴场125μm级线虫丰度最高。线虫丰度的分级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颗粒构成。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可划分3组:500μm组、125和250μm组、63和31μm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仰口海水浴场类群组成的组间差异较第二海水浴场更为明显。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1、4和7月63μm级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高。但是,10月,第二海水浴场125μm级桡足类丰度和仰口浴场125μm级线虫丰度增加,导致125μm级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高。大个体线虫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对脱镁叶绿酸质量比代表的食物资源增加的反馈。不同大小的海洋线虫丰度能否有效指示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东北部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选的方法,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2017年8月)采集的7个站位点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选分析研究。通过对样品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7个站位点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24.3±52)ind./10cm2,分选出小型底栖动物三个大类群,其中线虫占整个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5.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4.1%),多毛类(0.2%)。本次研究中线虫的平均个体干质量为0.15μg/个;在生物量上,线虫为(32.2±12.96)μg/10cm2,占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58.7%。垂直分布上65.7%的小型底栖动物以及其中最优势的线虫(64.8%)都分布在沉积物表层0—2cm处。本航次样品中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93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05属,26科,4目,其中发现并描述了2个新种和5个新纪录。主要优势属有Halalaimus、Sabatieria、Cervonema、Molgolaimus和Acantholaimus等。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占优势(物种数占70.3%,个体数占72%);雌雄比例为1︰0.45,幼龄个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32.5%。通过分析研究小型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以及与其他海域相关研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南海相较其他海域整体丰度偏低。就目前已有的南海相关研究资料中,本文研究的南海东北部海域的丰度也偏低;南海东北部海域的研究为南海小型底栖生态学研究补充数据,为以后我国线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贻贝养殖区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对丰度、种类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相似性指数,结合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级聚类和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贻贝养殖和泥地生境中的鱼类组成、群落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在两生境共采集鱼类41种,其中MF为35种,SB为25种。MF中以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代表的石首鱼科鱼类的优势度皆高于同期的SB,且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成为MF的季节性优势种。但鲬(Platycephalus indicus)和黄鮟鮟(Lophius litulon)等泥地优势种在MF却较为少见。单变量分析表明两生境间各季度种类组成中等不相似。春夏季MF站位的群落丰度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比SB高,但两生境间各指标并无显著差异。多变量分析显示3个站位的群落格局皆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且2生境间群落组成差异明显。ABC分析揭示幼小鱼类的数量优势在MF站位要比SB更明显,群落稳定性高于后者。BIOENV分析显示溶解氧皆为两生境鱼类群落组成的最大相关因子。研究表明,相对于同期的泥地生境,贻贝养殖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并无显著影响,但养殖活动对石首鱼科鱼类和一些趋礁鱼类的种群可能起到了积极的养护作用,同时也为幼小鱼类提供了更多的人工庇护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于2021年2月在金门岛红树林湿地设置2个断面4个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样品采集,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海洋线虫群落的优势属、优势种和摄食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包括海洋线虫、桡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有孔虫、腹足类、涟虫、双壳类和缓步类;其中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数的93.93%。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1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4目15科31属。建功屿断面JH站位鉴定出11属16种,其优势属(数量百分比≥5%)为Ptycholaimellus、Viscosia、Daptonema、Dorylaimopsis、Parasphaerolaimus、Anoplostoma,优势种为Ptycholaimellus sp.1、Viscosia sp.1、Daptonema ungula、Dorylaimopsis sp.1、Anoplostoma papaviviparum; JM站位鉴定出23属35种,其优势属为Metachromadora、Daptonema、Viscosia、Ptycholaimellus、Dorylaimopsis,优势种为Metachromadora sp.1、Viscosia sp.1、Dorylaimopsis sp.1、Daptonema baihaijiaoensis、Ptycholaimellus ocellatus; JL站位鉴定出18属30种,其优势属为Daptonema、Dorylaimopsis,优势种为Daptonema quattuor、Daptonema setihyalocella、Viscosia sp.1、Daptonema baihaijiaoensis、Ptycholaimellussp.1、Spilophorella candida。古宁头断面GH站位鉴定出21属35种,其优势属为Daptonema、Parasphaerolaimus、Ptycholaimellus、Viscosia、Ptycholaimellus,优势种为Daptonema aquattuor、Daptonema setihyalocella、Viscosia sp.1、Daptonema baihaijiaoensis、Ptycholaimellus sp.1、Spilophorella candida。从群落结构来言,4个采样站位仅Daptonema为共有优势属,其他无共有优势种。从摄食类型来看,除建功屿断面中潮位的海洋线虫群落以2A型为主以外,在其他3个采样站位均以1B型为优势,故本研究海洋线虫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