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升高、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增大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在一切细节上有惊人的对应关系。这个综合检验结果给出了地球自转减速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2004年的弱厄尔尼诺已得到初步证实,2005年的拉尼娜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对1986年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过程及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厄尔尼诺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90年代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多发期,在1991 ̄98年的8年中,间连续发生四次厄经诺事件,其中1997 ̄98年的厄尔尼诺,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6—2015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域的ENSO非对称性表现,结果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ENSO暖事件强度大于ENSO冷事件,而在赤道中、西太平洋上与之相反,即在振幅强度和发生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研究还发现,在厄尔尼诺年的冬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整体上呈现出"正-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势,而在拉尼娜年冬季,则呈现出"负-正-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且,降水距平的正负异常中心在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冬季存在纬向不同程度的偏移,表现出ENSO冷暖事件年冬季降水异常的非对称性。通过定量计算降水对热带海域的贡献,得到赤道中太平洋的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的降水则主要来源于拉尼娜年,而热带印度洋及赤道西太平洋的大部分降水由中性年贡献。此外,对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划分厄尔尼诺强度与热带降水线性与非线性区域,发现在赤道西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及其偏东区域线性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应用沉积地层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3K7)估算1916—2003年三门湾表层海水温度(SST)与变化。SST波动范围为15.97~18.00℃,年平均为17.03℃。该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同时应用长链烯醇不饱和指数与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显示三门湾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是其涛动幅度不如东太平洋的强烈。通过比较厄尔尼诺期间(2003/2002年)和非厄尔尼诺期间(2006/2005年)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在厄尔尼诺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呈现偏高的趋势,三门湾的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数量变化与台湾暖流活动过程中携带的浮游性动物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石强  蒲书箴  苏洁  尹杰 《海洋学报》1999,21(4):27-34
两次非典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Walker环流中的西太平洋部分显着减弱,Hadley环流中的东太平洋部分显着增强.西太平洋距平西风应力增强向东伸展;东太平洋距平北风应力增强向南伸展.西太平洋暖池的能量可以两种方式向东传播:赤道Kelvin波温跃层模态和流速模态.温跃层模态向东输送的总能量大于流速模态向东输送的总能量.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Kelvin波温跃层模态起主要作用,赤道潜流减弱;1986~1987年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Kelvin波流速模态起主要作用,赤道潜流增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赤道潜流消失、反向现象是一种局地性海洋响应,这种现象不伴随赤道Kelvin波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6.
2002/03年厄尔尼诺事件,是暖海温中心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区域的一种新型厄尔尼诺,即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本文基于一个厄尔尼诺预测系统,利用三组回报试验来详细区分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对预报2002/03年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作用,并由此来探寻对预报厄尔尼诺演变过程最有利的初始条件。回报试验分为三组:(1)仅同化海表温度观测(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来优化海洋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ST);(2)仅同化海表高度观测(sea level;简称SL)来更新海洋次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L);(3)同时同化SST和SL观测来一起更新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Assim_SST+SL)。回报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初始条件都可以使模式提前一年成功地预报2002/03年厄尔尼诺事件,并且"Assim_SST+SL"回报试验的效果最好。三组回报试验结果间的对比表明:海洋表层和次表层初始状态均对成功地预报该事件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分别集中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确的海洋表层初始状态更容易激发模式预报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而更合理的海洋次表层初始状态则能有效地提高厄尔尼诺事件预报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EOF分析方法,讨论了最近20a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温度、纬向流距平与厄尔尼诺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EOF分析第一、二主分量占总量的近80%,其中第一主分量类似于厄尔尼诺模态,第二主分量类似于暖池模态;后一模态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种过程,其中由冷位相变暖位相过程为渐变过程,而暖位相变冷位相过程为突变过程.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突变过程的结果.赤道太平洋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主分量代表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的变化,这个模态存在着半年左右的振荡和与厄尔尼诺同位相的年际振荡两种频率.另外,它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减弱是产生厄尔尼诺的必要条件.统计回归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和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家喜 《海洋预报》1997,14(2):81-82
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宋家喜(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在1991~1995年的五年中,赤道东太平洋共发生了三大厄尔尼诺事件,即1991年5月至1992年6月,1993年3月至10月,1994年10月至1995年2月。也有人认为是一次长厄尔尼...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海域海水表层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长江口海域引水船站和嵊山站四十年的海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以来厄尔尼诺发生前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SST具有与厄尔尼诺发生周期相一致的2-7年的变化周期;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长江口海域SST距平一般呈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即厄尔尼诺事件当年的的海温一般偏低,而次年一般偏高,至第三年又有所下降;研究还表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与东亚冬半年冷空气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台湾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沿海台站潮位和中国近海及赤道太平洋的卫星测高、海表温度、风及气压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与ENSO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季节变化受ENSO影响明显,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中国沿海海平面Sa分潮的振幅明显减小,其中年振幅的历史极小值均出现厄尔尼诺年,不同区域历史极小值出现的年份不同;另外,中国沿海Sa分潮的振幅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与其强弱有关,在强事件中,响应区域和幅度较大,弱事件中,响应区域和幅度偏小。在厄尔尼诺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多低于相邻年份,并且其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2~3a、4~7a、准9a、11a和准19a的周期,其中4~7a的周期在冬春季节震荡最显著,其震荡幅度接近2cm。中国近海海平面与赤道东太平洋区域的海表温度年际变化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42;同时与Nio4和Nio3.4指数序列也呈现反相关关系。针对典型的1997/1998年尼诺事件发生前后的风场和气压场分析发现,尼诺发生前的冬半年,冬季风偏强,气压梯度加强,中国沿海海平面偏低;到了厄尔尼诺的盛期,出现较强的南风异常,气压梯度反向,季风转向,过渡到了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期,为拉尼娜事件做准备,此时海平面偏高。  相似文献   

11.
西风爆发、次表层暖水东移与厄尔尼诺现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近20 a的大气海洋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与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以及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5°S~5°N,120°~160°E)和赤道中东太平洋(5°S~5°N,160°E~160°W)西风异常都存在着与厄尔尼诺周期一致的年际变化,但前者还包含有显著的2~3个月季节内振荡.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冷暖水东移也呈现年和年际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在厄尔尼诺发生前,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水出现持续性增暖,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频率加快,强度增强.随后赤道中太平洋(160°E~160°W)出现持续性(3个月以上)强西风异常(即西风爆发),并进一步向东扩展,同时次表层暖水沿着赤道波导东移到赤道东太平洋混合层,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大面积异常增暖,形成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最后,模式模拟了1980~1984年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赤道纬向西风异常对暖水东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ENSO知识讲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家喜 《海洋预报》2003,20(1):68-72
第六讲ENSO对气候的影响 1 ENSO影响气候的途径 厄尔尼诺事件最基本特征是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的异常增温.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增温尺度东西可长达上万公里、南北宽近几千公里.  相似文献   

13.
宋家喜 《海洋预报》2003,20(1):68-72
1 ENSO影响气候的途径 厄尔尼诺事件最基本特征是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的异常增温。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增温尺度东西可长达上万公里、南北宽近几千公里。这种海洋大范围的增温现象改变了热带太平洋热状况的分布。海水的比热大约是大气的1000倍,赤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褶柔鱼为大洋性经济鱼种,具有一年生命周期,其资源变动受气候和海洋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本研究根据日本提供的2003-2012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的渔业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尼诺指数ONI(定义为Niñ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适宜产卵面积(SSA)的变动情况及对其资源丰度(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SST、Chl-a浓度和SS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各年CPUE与Chl-a浓度以及SSA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SST相关性不显著(p>0.05)。此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通过驱动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SSA和关键海域(25°-29°N,122.5°-130.5°E)内的Chl-a空间分布和大小变化,从而改变其资源丰度,但影响作用随各异常事件的强度不同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发生弱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时,产卵场SSA较高,Chl-a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资源补充量处于较低水平,CPUE降低;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时,产卵场SSA较低,但Chl-a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资源补充量增加,CPUE处于上升水平;发生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时,产卵场SSA和Chl-a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资源补充量显著增加,CPUE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摄食孵化环境和资源丰度变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北赤道逆流槽上部水域1 000m 以浅分布4个水团: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和南极太平洋中层水,它们的交界分别位于75、200和310m 深左右。在1986~1987年的El Ni(?)o 事件前期,海区温跃层明显上移;上均匀层盐度降低约0.35,近海表面温度略有增加。在1988~1989年的反厄尔尼诺事件盛期,海区温跃层明显下移;上均匀层盐度降低约0.35,近海表面温度则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6.
1997/1998年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区的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吉喜  范梅珠  吴晓 《海洋学报》1999,21(4):125-130
1997年5月至1998年春季,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气候出现了显着的异常特征,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旱、涝及森林大火等重大灾害,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自1950年以来已先后出现过10多次,气象和海洋学家对此也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对它的认识依然相当有限.对它的成因,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认为[1,2]:赤道东太平洋的强偏东信风,将洋面表层暖水吹向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形成暖池;由于某种原因,一旦偏东信风张驰(减弱),导致暖池中位能释放,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SST)异常升高,厄尔尼诺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及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海温、水位、地球向处长波辐射和850hPa纬向风资料,对1980年以来的三次厄尔尼诺事件迁长原因及其特征作一分析的探讨。文章指出,El Nino事件延长的原因主要是:在El 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太平洋在所环流半年左右的韵律活动及在赤道南、北两侧明显的大气振荡加强,从而使大气的El Nino异常过程间隔半年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彰贵  刘克威  陈幸荣  谭晶  文岩 《海洋预报》2005,22(Z1):140-146
厄尔尼诺现象是目前发现的最明显气候异常信号.本文简短地介绍了厄尔尼诺的研究和预测现状,指出厄尔尼诺的预测水平还很低,其主要因素是一、没有建立起全球立体的厄尔尼诺监测网;二、研究局限于热带太平洋或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三、缺乏多尺度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另外,本文描述了厄尔尼诺发生前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环流异常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及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海温、水位、地球向外长波辐射和850hPa纬向风资料,对1980年以来的三次厄尔尼诺(El Ni(?)o)事件延长原因及其特征作一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El Ni(?)o事件延长的原因主要是:在El Ni(?)o事件发生后,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半年左右的韵律活动及在赤道南、北两侧明显的大气振荡加强,从而使大气的El Ni(?)o异常过程间隔半年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山东沿海海洋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现象即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现象对山东沿海海洋灾害的影响,发现在海温异常期间山东沿海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在统计了49年中对沿海有较严重影响的36次台风中,有31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而随着台风影响的增多,台风风暴潮灾也相应的增多。温带风暴潮潮灾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期间也是偏多的,且在厄尔尼诺年发生的次数明显偏多。山东沿海的水温对赤道东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