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淤泥质海岸后方大面积的低地平原主要通过海岸上建设的涵闸排水,潮滩匡围对沿海涵闸排水的影响是围垦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条子泥西侧岸滩仓东片匡围为例,探讨了不同堤线方案下邻近闸下流槽各种落潮水量组成及其维护闸下排水能力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合理的滩涂匡围堤线方案,在平均潮汛及一般大潮汛时对邻近闸下排水能力影响较小,而在风暴潮或秋季大潮汛时有一定影响,但可以通过若干次冲淤保港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龙口合龙是滩涂匡围的一个关键工序。文章通过总结江苏条子泥一期匡围龙口合龙施工失败和成功经验,对低滩大面积匡围龙口的位置和宽度、龙口防护、合龙时机、合龙施工以及合龙后的保护等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淤泥质海岸滩涂匡围龙口合龙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珊瑚礁生物海岸的资源和生态特点,通过分析识别近岸围填海对珊瑚礁生态影响的主要因子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构建珊瑚礁生物海岸围填海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珊瑚礁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为分层指标,确定分层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项指标的标准和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分级围填海的适宜性为IHI<0.75为Ⅰ级,可以实施围填;IHI=0.75~1.2为Ⅱ级,限制围填,IHI>1.2为Ⅲ级,严禁围填。就珊瑚礁海岸围填海适宜性的分级提出珊瑚礁资源限制性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2014年辐射沙洲的遥感影像获取陆岸岸段的围填海用海面积信息,结合淤泥质潮滩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对辐射沙洲陆岸及其各分岸段进行了围填海开发状况评价及开发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在5级为上限的强度评价体系下,在2007—2014年间辐射沙洲陆岸岸段总体,围填海开发强度等级由1级进入3级,开发强度由32.8hm~2/km上升至147.87hm~2/km,围填海压力中等,对岸段的后续开发有一定影响。其各分岸段开发强度差异较大,2014年各分岸段:射阳河口至梁垛河闸岸段开发强度为2级,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梁垛河闸至新北凌口岸段及东灶港至蒿枝港岸段开发强度为4级,开发压力较大,预测可供开发年限仅为12a;新北凌口至东灶港岸段开发强度为3级,预测可供开发年限为8a。该结论可为合理规划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工程进度与规模,维护海岸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海岸南起长江口,北至苏鲁交界的锈针河口,岸线全长954.3km,其中90%以上属粉砂淤泥质海岸,约占全国同类型海岸总长的五分之一,潮滩土地资源非常广泛。因此,围海造田历来是江苏重要的海涂利用方式。建国以来,江苏先后匡围潮上带滩地270多万亩。另据统计,全省现仍有可围滩地155万多亩,并且还在以每年3万亩左右的速度淤长,围垦潜力巨大。客观地认识海岸淤长特征和演变趋势,预测潮滩土地资源增加潜力,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陈玮彤  张东  韩飞  刘鑫 《海洋通报》2015,34(4):443-449
在考虑岸滩的冲淤变化特性、不同岸段冲淤速率差异以及岸外滩涂资源存量差异的基础上,扩展定义了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并以2007-2013年江苏南通海岸老坝港-东灶港淤积岸段、东灶港-蒿枝港侵蚀岸段和蒿枝港-连兴港稳定岸段的围填海造地工程为对象,进行了围填海开发状况定量评价分析及开发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在以5级为上限的强度评价体系下,2013年老坝港-东灶港、蒿枝港-连兴港岸段的围填海开发强度为3级,围填海压力中等,对岸段的后续开发有一定影响;东灶港-蒿枝港岸段的围填海强度等级为4级,围填海压力较强,应注重围填海域集约利用。由于岸外资源存量的差异以及围填海开发速率的差异,三段海岸未来的可供开发年数预测分别为8年、1年和11年。该评价方法可为定量评估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开发强度、实现围填海开发潜力科学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海岸带环境的压力分析与政策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苏省的海岸以淤泥质为主,岸外发育有辐射沙脊群,陆域则是人工灌溉系统和天然水系复合构成的复杂水网体系,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带环境受到很大压力,而传统的管理思路不能解决江苏海岸这一复杂系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以压力分析的方法,对江苏海岸带的环境问题进行分解,找出重要的影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供江苏海岸带管理实践之用。  相似文献   

8.
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后的流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舟山岑港北侧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前(2006年)、后(2008年)水文测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工程所在海域潮流场变化的初步结果.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流场的影响,并对流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海岸围填海工程后潮流场的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如实反映实际工程后的潮流场变化情况;(2) 围填海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围填海堤的前沿,围堤附近的流速减小,在离围堤一定距离的小范围海域,流速增大,随着离围堤距离的增大,围填海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逐渐减弱;(3) 为全面反映工程海域的潮流场状况,应合理布设水文观测点的断面分布,这对模拟工程所在海域的流场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中国入海河流众多,河流挟带泥沙每年达20亿t,占全世界入海泥沙的10%,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水资源的开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地下水超采也可以使河口海岸沉降,这些都影响着河口海岸的环境,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域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泥沙淤积危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淤积会带来防洪排涝安全问题、影响上游的排灌环境、恶化下游的通航条件、威胁水闸的正常运行等,本文主要针对其增大防洪排涝灾害风险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海河流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苏北里下四港闸下河道的淤积情况和排水能力的变化,然后根据闸下淤积影响因子、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抗灾能力等指数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以海河流域和江苏里下四河为例,划分闸下淤积危害为五级,分别为极轻危害、轻危害、中危害、较重危害和重危害。计算分析表明:海河流域的海河闸和永定河闸闸下河道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独流减河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江苏里下四河的射阳河闸和黄沙港闸闸下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新洋港闸和斗龙港闸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  相似文献   

11.
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合理的围堤选线,尽可能减小围堤对潮滩水沙环境的影响,使匡围后的潮滩演变不影响海堤安全,是围海工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以江苏辐射沙洲内缘区仓东垦区匡围工程为例,运用潮滩均衡态概念框架,对条子泥西侧岸滩平均高潮位点变化、师地岛形成及潮沟活动性等潮滩演变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其在围堤选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卷波式弧形台阶海岸防浪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整治工程固然需要修筑防波护岸堤防,而滨海城市开发滩地也多结合交通旅游,建设体现海滨特色、可供观赏海景的滨海大道。故尝试采用既能适应多级潮位的波浪回卷,又能增强墙体稳定性,体形新颖的弧形台阶海岸防浪墙。本文联系广东省湛江市海岸线整治工程已建成的滨海大堤实例①,表述此种荟萃海塘、挡潮、防浪、土地开发、交通、旅游多功能的防浪墙设计的基本点,透过波浪模型试验,探求在各级风浪作用下,不同的潮水位、波高、波周期组合条件时,弧形台阶式防浪墙前回卷波浪的性能、波态、波压力及浮托力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两级台阶弧形组合防浪墙的体形。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年最大涌潮几乎都发生在台风期间。基于实测潮汐资料,结合天文潮调和分析,研究台风对钱塘江河口涌潮起潮点下游河段潮汐的影响,探讨因潮汐变化间接引起的钱塘江涌潮变化。结果表明:台风引起低潮位、潮差、潮到时间、涨潮历时等变化,间接影响涌潮,造成涌潮高度、陡度、传播速度、到达时间和涌潮流速等变化。总体而言,台风期间盐官涌潮高度平均增大0.18 m,到达时间平均提早37 min;澉浦至盐官段涌潮传播速度平均增大8.9%,陡度变陡,流速有增有减,但单宽流量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大丰港航道临时抛泥区抛泥为研究对象,建立苏北辐射沙洲大丰港海域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航道临时抛泥区抛泥后的泥沙运移特征及对周边航道、锚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地形和边界的约束作用下,抛泥区的水质点运动具有明显的往复流特征,大潮涨落潮水质点轨迹存在一定的流路分歧;抛泥区抛泥后,高浓度含沙水体呈南北条状形态,轴线与航道基本平行;涨急和涨憩时刻抛泥,悬浮泥沙对航道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落急和落憩抛泥,悬浮泥沙对锚地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潮汐特征时空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湾是世界著名的强潮河口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基于杭州湾口内外实测潮汐资料,对杭州湾潮汐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高潮位、低潮位、平均潮位、潮差、涨潮历时以及天文潮变化,同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汐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最近50年来,杭州湾年平均高潮位和海平面抬高,潮差增大;澉浦年平均低潮位抬高,涨潮历时缩短,浅海分潮增大;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是造成杭州湾潮汐变化的主要因素;浙江和邻近海域的涉海工程可能是造成浙江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江东大桥建设前后大范围的流场,比较了建桥前后水位、流速、流向等水动力因子的变化,评价了大桥建设对工程区域水动力的影响,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结果的合理性。研究成果为大桥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期长江河口南汇南滩水域水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汇南滩水域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及2003年2月枯季大潮、2004年9月洪季大潮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南汇南滩水域洪季大潮落潮流占主导优势,枯季大潮涨潮流占主导优势;(2)东海大桥及其周边促淤围垦工程后,洪季大潮落潮优势增强,涨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枯季大潮落潮优势减弱,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减少;(3)近岸工程建设是南汇南滩水域洪季落潮优势增强、枯季落潮优势减弱的主要影响因素;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的变化主要与工程建设、流域来沙量减少、近岸沙体变迁等作用有关。可为河口河槽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龙口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海堤安全度汛,往往设计过程中针对施工期度汛对上游排涝考虑不够周全,为合理解决施工期龙口设置对上游排涝的影响,结合象山道人山围涂工程龙口施工度汛对上游排涝影响分析情况,采用了潮波变形分析、和上游河网非恒定流洪水演进计算,提出了龙口合理设置方案,消除了龙口设置不合理对上游排涝影响,供广大围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 construction-induced sea level rise and tide characteristics change, using a regression analysis to separate the local construction effect such as sea-dike/seawalls and global warming from total sea level change. The study also makes it clear why and how the extreme high water level has risen just after constructions at Mokpo harbor in Korea. As a result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 water level rise for the period of 1960–2006 is ~60 cm, which is summation of four components: ~23 cm for Youngsan River sea-dike (1981), ~15 cm for Youngam seawall (1991), ~8 cm for Geumho seawall (1994), and ~14 cm for gradual rise (due mainly to global warming). The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t Mokpo coastal zone is performed to identify each component, and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premise that the tidal amplification caused by constructions is due mainly to the extinguishment of the tidal choking effect at outer Mokpogu. The tidal flat effect makes the amplification greater at spring tide or extraordinary high tide, which would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f inundation risk at the Mokpo coastal zon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observed high water level data shows increasing trend for both maximum value of astronomical tide component (simulated high water level) and meteorological tide component (surge height) after the coastal constructions. A frequency analysis presents that the high water level for 50 year return period, which is often used for design in practice, is 474 cm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while that is 553 cm after the construction. Furthermore, design height might steadily be elevated considering future global sea level r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