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美丽海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必要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的重要手段。为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文章对中央财政支持沿海各地实施的270余个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项目以及18个"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海域海岸带环境综合整治、海岛整治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建设4个方面;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岸线260km、沙滩1 240hm~2、海岛近60个、滨海湿地4 100hm~2,多地整治修复效果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呈明显改善和整体趋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与此同时,目前仍存在缺乏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尚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及海洋自然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方向的建议,即做好"三个"转变:保护修复从局部向系统化和高层次转变、资金来源从依靠中央财政向多渠道投入机制转变以及修复模式从人工干预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整治修复评价标准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有利于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有利于优化海岸资源配置,规范海域开发秩序;有利于改善海岸景观质量,提升海域资源价值;有利于履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但在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在国家层面尚没有与海岸带整治修复相关的标准,海岸带整治修复缺乏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文章基于浙江省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研究探索海岸带整治修复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通过海域使用金投入支持74个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但也存在缺乏全面规划、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项目实施方案不科学、实施进度拖延等问题。文章鉴于目前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进展和管理现状,建议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管理制度,加强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整治修复规划,拓宽整治修复资金渠道,创新整治修复项目激励机制,推进整治修复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粤东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具有砂质海岸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湾生态系统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功能;在已开展的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的基础上,未来应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以及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海岛海域生态修复,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客观评价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修复效果,文章借鉴我国海洋整治修复项目实践情况,围绕“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洋建设目标,构建了涵盖16个指标的蓝色海湾指数评估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等角度科学反映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以第一批温州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例,实施蓝色海湾指数评价。蓝色海湾指数评估体系的构建对于全面掌握全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实施情况,科学指导修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我国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以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亟须开展的海岸带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海洋垃圾量大面广、典型滨海湿地生境被破坏、部分岸线和景观受损严重、渔业生产设施无序堆放、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台风和赤潮影响生态安全7个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重点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岸线和景观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海岸带监测预警工程4个方面开展连江县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支撑、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个方面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海岸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量人口、产业向海岸带区域聚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海岸带环境日益恶化、自然岸线严重受损、海岸带资源锐减。海岸整治修复成为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恢复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评价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效果,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海岸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三方面,筛选出50项产出性指标构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人工海岸整治修复效果,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的检查、考核以及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河北省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海定陆、海陆统筹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保护关键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提升海洋资源利用价值等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通过北戴河综合整治等示范工程,归纳总结出陆源污染防控、受损沙滩整治修复、海岛综合整治修复、淤泥质海岸带生态廊道建设和海水养殖区整治修复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模式;提出到2020年改善河北海洋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功能的特点,分析了生境条件、物种和种植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总体上,红树林生态修复促进了有机碳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而在生态修复初期红树植被的固碳能力高于土壤。水文条件、滩涂高程、底质条件、物种、种植密度和种苗来源等关系到修复后红树植物的生长、颗粒态有机物的沉降、有机物的输出和保留、有机质的分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因此,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时选择适宜生境条件的修复地块,合理选择物种和种植措施,在提高植被恢复效果的同时可提高红树林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是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摇篮,多种经济物种在此栖息、繁殖、索饵和成长,具有典型的海湾生境特征.通过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环境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发现大亚湾生态监控区存在陆源污染严重、溢油事故和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海龟处境堪忧等海洋生态问题.针对大亚湾目前的海洋生态问题,提出了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管理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环境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正面临海岸线受损、湿地面积减少和植被退化等问题,如何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海岸带已经成为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构建滨海生态廊道正是保护海岸带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调控洪水和连接景观斑块等多种生态功能,滨海生态廊道的构建可以缓冲海洋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章以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为例,在上海市海洋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从廊道内部与外部空间、景观绿化和海洋生态基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滨海生态廊道的具体指标和建议值,并结合杭州湾北段的生境现状,从廊道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两方面提出构建滨海廊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视角,遵循陆海统筹的理念,分析广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现状、挑战、重点关注的关系以及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加大对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投入,开展海岸整治修复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在海水质量、管理机制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在统筹规划、管理衔接、技术研究和投入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海岸带生态修复应重点关注并处理好4个关系,即陆地和海洋、修复和保护、修复和发展以及属地和联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通过统一规划、机制保障和共同参与,进一步优化海岸带生态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加大海岸整治修复力度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沙坝-潟湖海岸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因人类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是“蓝色海湾”等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对象。文章以辽宁省浮渡河口沙坝-潟湖为例,总结国内外河口沙坝-潟湖主要生态修复思路和方法,提出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坝-潟湖受损机制和生态修复评估体系构建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进我国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和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提升整治修复能力两方面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提高滨海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红线划定及滨海湿地开发管理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修复主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根据目前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提出以下4个管理意见:推进滨海湿地保护区及红线划定标准和技术指南的制定;严格管理自然岸线的开发利用,优化利用岸线;拓宽修复资金的来源;加强对滨海湿地修复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曹妃甸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促进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文章根据2010—2014年的相关监测数据,采用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选取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栖息地、生物残毒和生物5类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标准、赋值和计算方法,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健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曹妃甸近岸海域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和生物残毒均为健康状态,生物栖息地均为不健康状态,生物除2011年10月外(不健康)均为亚健康状态;海洋生态系统除2011年10月为不健康状态外,其余年份均为亚健康状态;生物指标决定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而围填海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是生物健康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尤其注重对生物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围填海管控。  相似文献   

16.
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围填海区域人工海岸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淤泥质人工海岸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生态岸线整治修复技术、仿自然化处理设计、景观构建适宜性、人工海岸生态系统等生态化建设基础理论,并以天津永定新河口综合整治修复工程为例,重点阐述了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和景观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和生态空间构建中,岸堤浅滩清淤、仿自然化处理,有助于提升人工海岸生态属性;改良土壤盐渍化,移植耐盐碱植被,促进形成人工海岸复层植物群落;设计生态廊道,建设生态防护带,增加海洋生物数量,构建人工海岸生态环境体系,优化人工海岸生态景观格局。以“陆海统筹”理念进行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可提高人工海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岸生态景观,为人工海岸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