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上穴位注射治疗AR的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中收录的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AR所选腧穴的归经、使用频次及穴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89篇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相关文献。在穴位注射治疗AR中使用频次前8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迎香、肺俞、曲池、合谷、脾俞、肾俞、风门。共涉及经络10条,腧穴24个,穴次203次,选穴归经多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上的穴位。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腰背。腧穴特定穴以交会穴、合穴、背俞穴为主。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腧穴选择相对集中,以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标本取穴是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选穴规律。穴位配伍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软件进行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及核心共现网络分析。结果:纳入344篇文献,涉及头针处方110首,穴位95个,频次≥8次的穴位15个,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频次≥5次的处方10首,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单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使用频次最多的多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涉及5条经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督脉。聚类分析获得3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获得4组关联穴位。核心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单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两穴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结论:临床上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遵循通督调神、醒脑开窍等治法,既能充分发挥腧穴协同增效作用,又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 1998—2018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51篇,涉及经脉14条、腧穴63个,选用腧穴的所属经脉按其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3.29%)、足少阳胆经(14.44%)、足阳明胃经(10.83%);使用频率超过3%的主穴有睛明、球后、风池、攒竹、承泣、太阳、合谷、百会、足三里、上睛明;使用频率超过5%的配穴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肝俞、合谷、肾俞、光明;经外奇穴使用率为11.55%,经验穴使用率为4.51%;腧穴分布依次为眶周(34.66%)、四肢部(38.81%)、头项部(14.08%)、腰背胸腹部(14.08%)。结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穴以足三阳经与经外奇穴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穴位个数、使用总频次为最高;主穴的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以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为主;选穴的部位集中在眼眶周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发表的关于穴位按摩治疗AP的临床文献,建立相关数据的Excel数据库,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穴位按摩治疗AP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合谷;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大肠经;选穴部位分布以下肢部、上肢部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选用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置信度、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足三里-中脘、足三里-合谷;在提高支持度后显示以足三里为中心,联合中脘、合谷、上巨虚、内关是穴位按摩治疗AP的组方核心。结论:穴位按摩治疗AP的选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内关等,提示这些穴位有较强的相关性,临床选穴时应同时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参考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与前列腺增生及针灸相关的主题词并将其进行组合,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国内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58篇,涉及59个腧穴,共使用330次。其中经络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为主;选穴部位以腹部、下肢及腰骶部为主;常用选穴以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秩边、水道、气海、阴陵泉、次髎、膀胱俞为主;特定穴以选用交会穴为主,其次为募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BPH以腹部、腰骶部局部取穴及下肢循经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经络选取主要为任脉、膀胱经、脾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检索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对全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和用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3篇,腧穴33个。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足三里、迎香、下关、颧髎、牵正穴。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少阳三焦经。16个腧穴属于特定穴。腧穴主要集中在面部、头颈部。关联分析显示,符合要求的腧穴组合共16组。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穴位组合;树状图将排前20位的穴位分为两类,翳风-地仓-颊车-太阳为一类,属重点要穴。结论: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故治疗多选取近部穴位,配合远部取穴,选穴应多重视十二经脉阳经腧穴、经外奇穴、交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并参照 Cochrane Reviewers 5.1手册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1软件和State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能提高临床有效率[OR=3.67,95% CI(2.81,4.80),P<0.00001],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MD=-2.08,95% CI(-2.69,-1.47),P<0.00001];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7,95%CI(-0.34,1.29),P=0.26];穴位埋线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口服西药相比,穴位埋线更具有安全性[OR=0.14,95%CI(0.04,0.53),P=0.004]。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但由于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高质量文献较少,导致可靠性受限,因此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挖掘针刺治疗糖尿病足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6月1日发表的针刺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并采用开源软件R语言中的arules包和arulesViz包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结果:共获得处方75首,涉及穴位57个(含经外奇穴7个),经脉11条。针刺治疗糖尿病足使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丰隆、太溪;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经脉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穴位部位主要在下肢部和腰背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选用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关联规则的前20项中主要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之间及其部分与曲池、丰隆、关元之间的联系。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足主要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下肢部位穴位,核心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配伍时多采用阴阳经、表里经并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取穴及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10月18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有关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腧穴处方进行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敷贴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8篇,腧穴51个,累计频次519次。分析得出最常用腧穴为涌泉、三阴交;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及躯干部;特定穴应用频次最高者为五输穴;安眠、三阴交、神门为核心腧穴且关联性最强;核心处方为涌泉-心俞-内关-三阴交-神门-神阙;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3个聚类群。结论: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遵循一定的选穴规律,其治疗原则主要以滋阴养心、安神助眠为主,同时辅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探索针灸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浅析该病的病因病机。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于中国知网(CNKI)公开发表的文献,筛选关键词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针灸”“针刺”“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针”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取穴数据规律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出文献61篇,纳入文献10篇,涉及穴位32个。使用的32个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上。按照频次高低排序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子宫、中极、天枢、肾俞、丰隆、中脘、大横。结论:通过探索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文献中的取穴规律,进一步浅析该病的“痰瘀壅胞”论病机,同时认为“痰瘀壅胞”实为“重阴不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分析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 1979—2018年)、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1989—2018年)、万方数据库(1990—2018年)、PubMed(1966—2018年),收集公开发表的采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纳入的研究质量,对纳入的同质研究用Revman 5.3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497篇相关文献(包含495篇中文文献和2篇外文文献),通过筛查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933例患者被纳入Meta分析。11篇文献均以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显示自血穴位注射组与其他疗法组比较:合并后OR=4.71,95%CI[2.98,7.45],总体效应Z=6.63(P<0.00001)。结论:自血穴位注射与其他疗法在治疗寻常痤疮方面,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疗法,可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穴位配伍规律,总结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核心组合。方法:检索1999—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收录的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临床针刺处方,统计常用穴位的频次、穴位组合以及核心穴位组合,并提取出治疗的新处方。结果:共纳入112篇文献,涉及56个穴位,发现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常用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为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阿是穴和膝阳关,常用穴位组合为“犊鼻、内膝眼”“犊鼻、阳陵泉”“犊鼻、血海”“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内膝眼”等,归纳出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新处方5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新的临床用穴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近40年中医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GD)相关文献,总结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记载中医药治疗POGD的中文期刊,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作者、机构、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592篇,发文量≥5篇的研究者共20名,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是曹立幸(12篇)、李平(11篇)、李娜(10篇);主要研究机构10所(发文量≥10篇);纳入关键词486个,其中频次≥70次的关键词共19个;关键词聚类显示共形成15个聚类标签,涉及足三里、剖宫产、肛门排气、穴位按摩、针灸等。结论:近40年来,我国中医药治疗POGD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治疗热点主要集中于穴位贴敷、针灸,机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胃肠激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63首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中渚;最常选取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特定穴是交会穴、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腧穴分布情况主要以头颈部腧穴为主,其次是下肢与上肢的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核心腧穴处方为翳风-外关-听宫-听会-中渚-耳门,核心穴对是翳风-外关-听宫。结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核心穴组为基础,兼顾祛风、活血、补肾及醒脑开窍,临床应结合经络配穴及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筋理论选穴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刊数据库2008~201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纳入以经筋理论选穴为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篇,共计93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70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总体疗效:OR=2.23,95%CI[1.47,3.36],Z=3.8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结果显示,图中散在分布点基本位于图形两侧,但不对称,提供偏倚可能性大。结论:研究表明经筋理论选穴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但结果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自建库以来公开发表的与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8篇,临床研究34篇,共用49个腧穴,频次为251次。腧穴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选穴以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肾俞、胃脘下俞、中脘、关元、丰隆、肝俞、胃俞为主,耳穴取肾、脾、胃、肺为主,以背腰部、腹部分布较多,特定穴以背俞穴、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取穴以背俞穴、募穴、交会穴为主,遵循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原则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伏九天灸与非伏九天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时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全面收集数据库中关于天灸与普通穴位贴敷治疗AR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9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0软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文献8篇,涉及795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伏九天灸治疗AR的总有效率与非伏九天灸穴位贴敷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9,95%CI(0.82,3.09),P=0.17];血清IgE水平的改善方面二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D=20.80,95% CI(-10.58,52.18)]。结论:天灸疗法与日常穴位贴敷对于AR的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故日常开展穴位贴敷治疗也能很好地治疗AR,为AR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