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Hong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T001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3.
近10年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特征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桂秋  王华  蔡伟叙  易斌 《海洋通报》2012,31(4):466-474
对2000-2009年珠江口海域发生的各种赤潮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赤潮种类的变化规律、海水营养限制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珠江口赤潮多发区为深圳湾海区,近年珠江口西部珠海沿岸海域频发大面积赤潮;赤潮灾害发生的持续时间呈上升趋势;赤潮多发种为中肋骨条藻,多发于深圳湾;定鞭藻类原球形棕囊藻引发的有毒赤潮明显增多且影响范围较大.研究发现,珠海沿岸海域频发大面积赤潮和深圳湾春季频发赤潮可能与出现潜在硅酸盐营养限制有关,冬季频发球形棕囊藻与季节骤然升温有关.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在中国东部沿海广泛存在的广温广盐性的浮游硅藻,根据对近年来我国长江口和其他海域所发生赤潮的观测,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王金辉,2002;刘玉等,2002),其严重的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并造成了重大的国民经济损失,因此,对诱发中骨条藻爆发赤潮各种因子的研究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营养盐加富的实验方法,在室内进行了中肋骨条藻的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并对藻细胞内氮磷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求对揭示中肋骨条藻赤潮的产生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磷酸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在中国东部沿海广泛存在的广温广盐性的浮游硅藻,根据对近年来我国长江口和其他海域所发生赤潮的观测,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王金辉,2002;刘玉等,2002),其严重的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并造成了重大的国民经济损失,因此,对诱发中骨条藻爆发赤潮各种因子的研究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营养盐加富的实验方法,在室内进行了中肋骨条藻的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并对藻细胞内氮磷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求对揭示中肋骨条藻赤潮的产生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厦门西海域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与水文气象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水文气象观测与赤潮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厦门西海域一次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的形成与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潮发生前,水温、盐度、气压、风速风向和潮汐的变化对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积累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从而促使该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甲藻赤潮频发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4年5 月-2005 年2 月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2001-2005年赤潮发生时收集的资料, 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甲藻赤潮发生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05种,硅藻和甲藻分别为73种和28种;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6种;细胞丰度以秋季均值最高,达2.81×108 个/m3.与1990年的数据相比,种类组成及细胞丰度均发生较大的变化.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多种甲藻赤潮生物以及甲藻孢囊的存在为赤潮的频繁发生提供了种源,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某些甲藻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高N/P比有可能是导致该海域甲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与该海域春季赤潮频繁发生的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9.
林彩  孙秀武  林辉  暨卫东 《台湾海峡》2009,28(4):492-495
选用厦门海域中常见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进行不同水温、pH条件下一氧化氮(NO)对该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初步研究了水温、pH和一氧化氮含量与中肋骨条藻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为25~30℃和pH为8.20~8.30时,一氧化氮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一氧化氮的这种促进作用将可能增加赤潮发生的机率,增加对该因子的监测将可能提高对赤潮预警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邹晓梅  林广发  陈志彪 《海洋科学》2018,42(11):110-117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异常的重要指标。本文收集1986~2017年闽三角海域的赤潮事件,基于GIS技术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2年来,闽三角海域赤潮发生98次,赤潮高发区在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和泉州湄洲湾海域;闽三角海域赤潮年际发生次数呈波动变化,一年中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8月;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及旋链角毛藻是闽三角海域的赤潮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毒赤潮事件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闽三角海域赤潮时空特征,为该区域的赤潮风险分析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8,自引:13,他引:55  
1998年7月3-8日胶州湾女增养残海域发生一次中肋骨条藻(Skketonemacostatum)赤潮,对该次赤潮生消全过程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该养殖海域表层水体解态无机氮,无机磷,可溶性铁和锰含量高,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基础,6月30日-7月1日较强的降雨过程使不体在以后两天中形成了高温,低盐,富营养的环境,有利于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拉导致了赤潮的爆发,7月3-8日天气持续的高温和静风使赤潮得以维持,随后磷,硅的耗尽使赤潮逐步走向消亡,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本次赤潮的重要环境因子有:盐度,水温,硅酸盐,磷酸盐。  相似文献   

12.
Using the SAS software, the data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vs. red tide biomass were analy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which broke ou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n June 9~15, 1990.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similar in their developing and maintenance periods and that the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gin to be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during the disappearing period.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using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variable cluster and main component analys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this red tide are atmospherical pressure,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No3-, -N, Po43--P and Fe, among which,salinity, Fe and PO43--P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which have trigger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d tide as determined by the step-by-step regression analysis. Meanwhile, the linear discrimination func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red tid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data of another occurring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ve been chosen for red tide discrimination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文章收集整理2010—2020年发生在宁德近岸海域的赤潮事件,综合分析该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和种类特征,结果表明:①近11年来宁德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6起,年均1.5起;总面积高达1 468 km2,年均133.5 km2;持续时间共169天,年均15.4天。②从月份上看,赤潮发生在4—6月,高发期为5月。③发生赤潮的种类共有3种甲藻和1种硅藻,其中发生次数、面积和持续天数最高的均为东海原甲藻,其次为米氏凯伦藻,最低为中肋骨条藻。④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福宁湾及其周边海域(A区)赤潮次数和持续天数最长,三沙湾外海域(D区)赤潮面积最大,三沙湾内海域(C区)的赤潮种类最多。⑤米氏凯伦藻引发的有毒赤潮共4次,主要集中在霞浦近岸海域。适宜的温度、盐度、丰富的营养盐和良好的天气是米氏凯伦藻形成赤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赤潮优势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荧光灯和自制LED(light-emitting diode)控制灯为光源,研究不同LED单色光谱及复合光谱(蓝光,绿光,红光,白光,蓝红光,绿红光)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光合有效量子通量密度条件下,对于单色光,中肋骨条藻在蓝光下生长较快,红光次之,在绿光下生长最慢;对于复合光,中肋骨条藻在荧光灯下生长最快,而在蓝红光下生长略高于在绿红光下生长。各光源下中肋骨条藻生长速率的顺序为:荧光灯>蓝红光LED>绿红光LED>蓝光LED>红光LED>绿光LED。通过比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速率,表明不同光谱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增养殖海域营养状况与赤潮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对胶州湾女姑山增养殖海域1998年5月~9月的连续监测资料,参照潜在性富营养化的概念,应用NQI指数对该海域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认为该海域水质富营养化是7月3~8日Skeletonemacostatum和Biddulphiaaurita混合型赤潮形成的基础,磷、硅营养盐的消耗是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赤潮消亡之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水体叶绿素a仍保持较高含量,NQI指数也相应较高,水质表现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由于磷酸盐的限制没有发展为赤潮。  相似文献   

16.
样品于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采集于珠江口水域。从珠江口水域鉴定出26种赤潮生物,分析了赤潮生物的季节更替现象,讨论赤潮生物与温度、盐度、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