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进、海退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进、海退问题的研究,在近二十余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北起辽东湾、鸭绿江口,南至广东、海南岛,通过对海相地层、贝壳堤、珊瑚礁、牡蛎礁、海滩岩、泥炭层等进行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学、地貌学、沉积学、年代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确定了各时期的海进、海退的规模和范围,并进而划分了地层,确定了海平面的变化.应该说,海进、海退是沿海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此项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阻碍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仅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探索珊瑚礁与海滩地貌之间动力地貌联系是认识珊瑚礁海岸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雷州半岛徐闻西落港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应用RTK-GPS和无人船开展岸滩剖面和近岸水下地形的测量、结合海滩沉积物分析,基于FUNWAVE-TVD数值模型模拟并分析不同珊瑚礁地形地貌条件下波浪动力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珊瑚礁水下地形是影响礁后...  相似文献   

4.
福建全新世海滩岩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滩岩是热带、亚热带砂砾质海岸中特有的一种滨海相沉积岩。海滩岩对海平面变化、地壳构造运动、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过去,人们对福建海滩岩了解甚少,往往视为贝壳砂堤或贝壳砂层。近年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海滩岩的分布,研究了其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及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一、海滩岩的分布及其地质地貌特征有人认为,我国全新世海滩岩北界在福建东山岛。调查表明,这条界线至少北移至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珊瑚礁生物地貌带与全新世多期相对高海平面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将灯楼角珊瑚礁分为8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大块滨珊瑚礁岩带,中礁坪块状珊瑚混合带,中礁坪块状珊瑚-角孔珊瑚混合带,内礁坪角孔瑚瑚带,沙坪台-海滩,沙堤和洼地,它们是海平面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以珊瑚礁及其生物地貌带作为高海平面的标志,根据13个表层珊瑚礁样品的TIMS铀系年代和1个^14C年代,指出全新世以来至少存在过5期相对高海平面(7.2-6.7,约5.8,5.0-4.2,2.8-2.0,约1.5cal.kaBP),每一期中还存在低海平面的波动,其中6.7-7.2k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这个时间段以后形成的珊瑚礁是在6.7-7.2kaBP形成的珊瑚礁礁坪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没有再出现过高出6.7-7.2kaBP时期的海平面。  相似文献   

6.
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牡蛎礁贝壳属种做了鉴定和^14C测年,对牡蛎礁充填物做了粒度分析、矿物分析、有孔虫分析、幼体贝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牡蛎礁由长重蛎、近江重蛎及泥沙组成,属于福建沿海晚更新世末闪海侵(44000-20000a.B.P.)河口产物。牡蛎礁起始于23000a.B.P.-15~-20m;海侵过程中沦入浅海;海退时完成造礁。现今,牡蛎礁出露低潮带是地壳上升和海岸侵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海滩岩、滨岸沙坝、贝壳堤、贝丘等7个方面的证据,分4个区段讨论了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并对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西北部排浦岸礁区内具有珊瑚礁发育所需的温暖、激荡的浅水环境。沿岸侵蚀性海岸与河流输入大量泥砂,形成浑水沉积,其海水透明度仅为2—8m,沉积物中陆源碎屑含量平均高达20%左右。根据地貌形态和沉积特征,礁区可划分为礁前泻湖砂相、原地珊瑚礁岩相,礁坪含原生礁砂砾相、海蚀坪-沿岸水道砂相及海滩-海岸砂堤砂相。 区内河流和海湾出口处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在西南大铲珊瑚堤礁的向海侧为典型的礁相沉积,排浦岸礁则以碳酸盐为主,并含一定量的陆源碎屑物的浑水沉积。这三种沉积类型均受沉积环境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贝壳堤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十多年来,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Chenier ridge)引起了多方面的兴趣,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论著颇丰。各家讨论的问题比较侧重于贝壳堤的分布和形成年代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对贝壳堤形成的原因、条件、发育与衰退过程,以及它在渤海湾海岸地貌和沉积层发育中的作用等则很少论及。阐明贝壳堤成因对于海岸沉积、海陆变迁、海滩冲淤、构造运动、海岸水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多年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贝壳生物组成、贝壳物质的物理特性、层理结构、层位关系和古海滩面的坡度与物质组成等基本资料,又补充调查了海岸带潮汐沉积、泥沙来源与河流人海口的变迁等资料,着重讨论贝壳堤的成因与发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岛屿珊瑚礁海岸的侵蚀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春汀 《海洋通报》2002,21(4):44-49
珊瑚礁海岸发育不全的海滩和平缓的礁坪都处于海岸作用最活跃的位置。礁坪上长有海草的砂层侵蚀后形成大小不等凹坑;Callophyllum inophyllum和Barringtonia asiatica这两种乔木可以指示海岸后退的距离。以马绍尔群岛共和国马朱环礁为例,说明在野外详细地追踪调查海滩岩对于正确地恢复海岸变迁历史,确定侵蚀原因和治理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珊瑚礁海岸海滩和礁坪是海岸作用是活跃的部分,也是近几十年来与海岸发育,海岸侵蚀联系最密切的部分,这一部分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完全出露或大部分出露,使得在此进行地质填图成为可能,这样的地质图可以提供许多信息,如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沉积物来源和搬运方向,海滩岩所指示的古海岸线位置,人类活动特别是海岸工程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以及海岸线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礁坪上开挖的人工水道内测流,能够了解水流的性质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速度搬运沉积物,从而了解人工水道对海岸的影响和预测海岸的状态,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大陆泥质和砂质第岸侵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海南岛的海滩岩中首次发现了微生物岩,这是一种发育在珊瑚(碎屑和砾块)骨骼孔穴中,少量在珊瑚碎块表面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这些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呈叠层或包壳状生长,可黏结细小的生物碎屑,具有独特的发育模式。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南海的发现支持海滩岩的胶结物部分是源于微生物成因的假设,进而肯定了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海滩岩组分中微钻孔的发育特征和微生物岩发育模式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南方海滩岩中发育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物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鸿  杨建明 《台湾海峡》1994,13(2):166-175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及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文章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临高县海岸带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临高海岸带地区砂质海岸、红树林、珊瑚礁和白蝶贝等面临较严重的海岸侵蚀、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资源枯竭等问题;砂质海岸侵蚀主要受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受围海养殖、环境污染影响,珊瑚礁、白蝶贝等海洋生态系统则主要受渔业捕捞、水体污染等人为活动影响;基于海岸生态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文澜河口、抱吴港等岸段开展沙滩喂养及生态堤建设,新盈湾、黄龙湾、金牌湾等重点区实施红树林修复,珊瑚礁、白蝶贝保育区加强自然封育、严防人工干扰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永暑礁7个表层礁坪原生块状珊瑚的高精度TIMS U-Th和12个常规^14C测年结果表明,永暑礁表层礁坪形成于现代,与钻探研究结果吻合。全新世永暑礁系从约7300aBP开始,以现代礁坪面以下17m左右的晚更新世礁灰岩为基底连续发育至今,因此,与南海周边地区的珊瑚礁不同,南沙群岛珊瑚礁的表层块状珊瑚不能够提供全新世高海平面的证据。由于现代珊瑚礁的堆积速率大于地壳沉降速率,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灰沙洲或灰沙岛。  相似文献   

16.
Seaward-dipping strata of carbonate-cemented shell debris located along the coast of Siesta Key on the Gulf Coast of the Florida peninsula have long been interpreted to be beachrock equivalent in age to the Pleistocene Anastasia Formation (Stage 5e) of the east coast of Florid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in sections along with radiometric dating and isotopic analyses demonstrates clearly that this is a Holocene deposit that is not beachrock but was lithified in a meteoric environment. Whole rock dates, dates from shells only, and from cement only demonstrate that these beach deposits were in place by at least 1800 yr BP and might have been there as long ago as 4300 yr BP. This means that some type of barrier island was in place at that tim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have depicted Siesta Key as having a maximum age of 3000 yr with these deposits being located about 2 km landward of the beach deposit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beach deposits might have been the site of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Siesta Key. These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sea level must have been near its present position at the time that these foreshore beach deposits were deposited; sometime between 1800 and 4300 yr ago. This scenario indicates that sea level along this coastal reach probably reached its present level at least about 2000 yr ago.  相似文献   

17.
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与生物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着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动态变化,控制着珊瑚礁地貌结构和形态。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受海水富营养化、海水温度异常、海平面变化和风暴等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面临日益加剧的人类开发活动的威胁。现代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对认识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相互作用和响应机制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际上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珊瑚礁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是发育于海洋环境之中、由造礁珊瑚和生物历经生物和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体,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在南沙群岛珊瑚礁体上,水动力作用和沉积类型、地形地貌都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因而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亦具有分带性。在珊瑚礁海洋水动力环境分带的基础上.研究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的剖面结构、内部结构和浅地层结构特征以及工程地质分层和岩性,将珊瑚礁岩体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和5个工程地质相带,并对各分带的工程特性及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On the basis of the sound velocity measurements of the coral reef core from Nanyong No.1 well of Yongshu Reef in the Nansha Islands,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ertical sound velocity transition features in the coral reef co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igraphic depositional facies change as well as stratigraphic gap of erosion,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sound velocity transition,expounds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he sea level change resulting in the stratigraphic gap of erosion and facies change in the coral reef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ertical sound velocity transition in the coral reef co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igraphic paleoclimate and the sea level change.This study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sland and ree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acoustic logging for oil exploration in the reef limestone area as well as the paleoceanographic study of the marginal sea in the westerm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20.
李赶先  卢博 《台湾海峡》2001,20(3):308-313
本文在南沙群岛永署礁南永1井珊瑚礁岩心声速测量的基础上,研究了珊瑚礁岩心声速的垂向跃变特征和相应地层沉积相变及地层侵蚀间断面的关系,分析了珊瑚礁岩心相变造成其声速跃变的原因,阐明了海平面升降形式珊瑚礁地层侵蚀间断面和产生相变的具体过程, 明了珊瑚礁岩心声速垂向跃变与相应地层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该项研究在岛礁工程建设和礁灰岩区石油勘探声学测井以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古海洋学研究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