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介绍林咸明教授采用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林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病位在经筋,病机为感受风邪、经络不通,或正气亏虚、虚风内动导致面部经络不和,出现头面部肌肉不自主痉挛。其临床采用经络辨证、病因病机相结合的辨证取穴思路,同时重视安神、治神、调神,在治疗手法上强调进针深度达经筋部,提出“轻补”“轻泻”的操作手法,形成了“经络取穴位-经筋定病位”的特色治疗思想,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养血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及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颈部面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和Vitalstim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头颈部面部穴位按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2组吞咽功能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组为8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及吞咽造影程度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康复训练、Vitalstim电刺激结合头颈部面部穴位按摩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检索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对全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和用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3篇,腧穴33个。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足三里、迎香、下关、颧髎、牵正穴。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少阳三焦经。16个腧穴属于特定穴。腧穴主要集中在面部、头颈部。关联分析显示,符合要求的腧穴组合共16组。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穴位组合;树状图将排前20位的穴位分为两类,翳风-地仓-颊车-太阳为一类,属重点要穴。结论: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故治疗多选取近部穴位,配合远部取穴,选穴应多重视十二经脉阳经腧穴、经外奇穴、交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采用自血注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积分、面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ol-Acne)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26/28)。患者各项皮损积分、Qol-Acne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血疗法能减轻痤疮患者的皮损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敏化状态腧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敏化状态腧穴诊断界值的128 例患者分为穴位敏化组96 例、穴位非敏化组32 例,因2组一般资料不均衡而重新匹配,最终纳入23 例为穴位敏化组、23 例为穴位非敏化组。2组均采用针刺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A)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12)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CASCA评分、SF-12评分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刺相同穴位的情况下,穴位敏化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优于穴位非敏化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发表的关于穴位按摩治疗AP的临床文献,建立相关数据的Excel数据库,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穴位按摩治疗AP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合谷;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大肠经;选穴部位分布以下肢部、上肢部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选用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置信度、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足三里-中脘、足三里-合谷;在提高支持度后显示以足三里为中心,联合中脘、合谷、上巨虚、内关是穴位按摩治疗AP的组方核心。结论:穴位按摩治疗AP的选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内关等,提示这些穴位有较强的相关性,临床选穴时应同时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上穴位注射治疗AR的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中收录的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AR所选腧穴的归经、使用频次及穴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89篇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相关文献。在穴位注射治疗AR中使用频次前8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迎香、肺俞、曲池、合谷、脾俞、肾俞、风门。共涉及经络10条,腧穴24个,穴次203次,选穴归经多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上的穴位。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腰背。腧穴特定穴以交会穴、合穴、背俞穴为主。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腧穴选择相对集中,以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标本取穴是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选穴规律。穴位配伍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文献,并借助NoteExpress 3.2.0.7222、WPS Office Excel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10月14日。结果:获得159篇文献,涉及疾病20种,排前5位的依次为:运动功能障碍、便秘、肩手综合征、吞咽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取穴部位分患侧、健侧,涉及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结论:穴位埋线在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选穴所涉及的主要经络、腧穴分布部位方面多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或依据生理解剖、全息理论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