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采用DELFT3D软件技术建立了工程海区潮流数学模型。首先,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接着对海域天然工况进行模拟,分析了工程前水域水流特征;最后,对建设方案进行模拟,研究了汽车轮渡进港航道和港区流速分布情况,并对工程引起的粤海铁路轮渡南港进港航道水流条件变化进行了分析,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四塘港区波浪数学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州海峡铁路轮渡是我国第一条铁路轮渡工程,本文针对海峡北部四塘轮渡港口,采用PEM方法与Bousinessq 方法相结合的嵌套模型,对五种港口设计方案进行波浪传递及港内泊稳数学模型研究,为港区总体布局和水工构筑物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圣光 《海岸工程》1994,13(4):58-62
对胶州湾内的港口建设历史沿革及港口布局和岸线使用现状作了简述,阐明了港口功能和青岛市的发展关系。对胶州湾内港口功能区划岸线水域利用,如老港区、沧口水道新港区、大石头化工港区、轮渡码头、黄岛油港及前湾港等,提出拟建:300~400个专用和通用泊位,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港口群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考虑波浪作用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对葫芦岛海域的潮流、泥沙场的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该海区的潮流扬、泥沙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萌芦岛港柳条沟港区规划方案进行了潮流、泥沙场模拟研究。详细分析了工程前后港池和航道的流扬变化,计算了航道的横流,预报了规划港区港池和航道的泥沙年淤积量,为港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改善由航道作用使防波堤前波况异常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航道对波浪反射和折射等作用使防波堤前产生波浪异常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并通过数值研究手段对特定港区进行改变航道地形结构等开挖方案来消减防波堤前波浪异常叠加现象的可能方式进行了讨论,并指出这种方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解决航道对波浪反射和折射对防波堤或港区的影响,同时也为类似问题解决了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岚桥码头工程是日照港岚山港区最北侧的在建大型码头,防波堤工程完工后发现防波堤工程引起的涨潮回流影响到东南侧已建的30万吨原油码头,需要研究解决工程措施。通过潮流数学模型,结合岚山港区规划方案,分析计算了若干组可能实施的方案。推荐在岚桥西南侧建设导流堤,该解决方案符合港区规划方案原则,可使得原油码头前沿的横流有明显降低,后期可改建导流堤为码头使用,对港区东向和南向浪还有掩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东渡二期工程水流泥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口、海岸选建新港或扩建老港,充分论证选址或扩建工程的可行性,殊为建设单位和决策部门所关心,本文试图通过潮流数值计算、遥感泥沙分析、泥沙淤积计算来初步分析厦门东渡港区的泥沙来源,计算二期工程三种布置方案的水流变化并预估各工程方案的港区淤积量。 研究分析表明,实施东渡二期工程,港区水流平顺,泥沙淤积较轻,该港区的发展前景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闫晓敏 《海岸工程》2019,38(2):115-123
港区陆域形成的填挖方量对工程经济性影响非常大,寻找精确地计算港区陆域工程量使纵向设计最优化的方法是港区工程全寿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关键。基于传统方法的计算原理与应用现状分析了现有方法在港区土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思想,对Civil 3D的土方计算原理与操作流程进行研究,最后以某港区石化仓储库区场平方案为例,参考传统计算软件HTCAD的计算结果,验证了Civil 3D在港区工程量计算中的便捷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Civil 3D的计算精度比HTCAD高7%~20%,计算速度是HTCAD的数十倍,在修改过程中计算速度达数百倍。研究成果为采用Civil 3D进行港区陆域土方计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港口开发的现状、优势和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根据港口吞吐量的预测结果分析了岸线资源需求量,提出了新的港群布局框架:10个综合性港区,11个主要渔港,9个游艇码头、20个旅游码头、轮渡及陆岛交通码头.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某港区泥沙淤积现象,根据此港区13a大风资料以及部分淤积资料,采用淤积量统计法进行相应的概率特性分析。对淤积指标、年淤积量和不同大风的骤淤量,应用年极值预测法、过阈法、复合极值预测法以及多维联合极值预测法进行分析计算和结果对比。并从顺序统计学的理论对重现期、危险率及预测结果的置信度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给出泥沙淤积量概率分析的综合成果.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1988年7月和12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流,盐,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有与河口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泥沙输移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存在着多种循环,潮流和盐水截留大量泥沙积聚的拦门沙地区,河口在盐淡水交锋地带,除了涨,落急时段外,发现在转流时期泥沙也可能产生再悬浮,从而形成一个潮周期中出现3次或4次再悬浮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许炯心 《海洋与湖沼》2002,33(5):536-545
文中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与流域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水沙量之间的关系 ,并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水文泥沙资料 ,建立了表达这一关系的经验统计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表明 ,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 ,对于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来自多沙细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为 0 .85t(年系列 )和 0 .72t(洪水系列 ) ;而来自多沙粗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仅为 0 .34t(年系列 )和 0 .2 1t(洪水系列 )。 70年代以来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 ,与多沙细沙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将文中的模型与已建立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模型相耦合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使不同来源区的水沙进一步减少时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两次调查的实测资料和水下地形图,用动力地貌学方法对长江口三岛岸滩剖面的形态和冲淤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汊河口冲积岛岸滩有“江岸型”、“洲头型”和“潮滩型”三种基本类型;河槽变迁导致“岸滩发生数年周期的变化,岸滩的季节性变化受风、海面、潮差和含沙量等多种因子影响,台风和寒潮则引周期更短的“风暴旋回”,受植被保护的沼泽滩面的冲淤过程与光滩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九发  何青  张琛 《海洋与湖沼》2000,31(1):101-109
利用近20年来长江河口所观测的地形、水文、悬沙和河床沉积物资料,着重对1988、1989、1996和1997年最新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河段来水沙量大,潮流作用强,潮波变形明显,水流挟沙力强。该河段潮流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又处在盐淡水交换地带,流域和海域来沙在此河率时淤时冲,悬沙与床沙交换频繁,表现在涨急、落急时可床淤积层泥沙再次起动悬浮,憩流时只河床,在一个潮周期中含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7年2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广州二海海洋勘察公司对北部湾南部某气田海区海水及沉积物腐蚀性因子调查的资料,概述了该海区电阻率、溶解氧、Fe^2 /Fe^2 、Eh、有机质等腐蚀因子的特征。对腐蚀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调查区海水腐蚀情况与邻近海区海水接近,各站表层海土腐蚀性偏向于较强级,从而提出了防腐蚀对策。  相似文献   

16.
洪湖垦殖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88-1990年在洪湖设6个剖面站位,对洪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垦殖剖面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对沉积物层序间的21个元素的聚类分析,探讨垦殖剖面中元素的分布,地下水及垦殖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和再沉积作用与垦殖土壤的关系,指出由于湖泊区域性干演和垦殖过程的变化,导致沉积层序发生变化。这是人类垦殖活动对沼泽化湖泊产生影响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7.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成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0,24(12):33-37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位于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间,其形成与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长江、古黄河的供沙历史和供沙状况密切相关,并且现今海域南黄海辐射沙洲的辐聚点也位于这段海岸,故探讨其成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数值模拟了公元8世纪时该区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7种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净输运状况,划分了海底冲淤区。计算结果表明,公元8世纪时苏北岸外存在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射状古潮流场,其分布格局与现今苏北岸外大致以京港为顶点的辐射关潮流场基本一致,该辐射状潮流场的存在是由当时台东岸外的独特驻潮波波腹所决定的。进入苏北岸外古辐射状潮流场中的泥沙,在辐聚、辐散的潮流作用下,每一个潮周期均自NE、SE方向向东台附近海域净输运泥沙,在东台附近海域发生淤积。由此认为,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是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  相似文献   

18.
林宝荣 《海洋科学》1986,10(5):52-54
汕头港能否建设成深水港至今尚无定论,其中主要原因是对开发和治理外拦江沙尚无可靠的办法。1976年以前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开挖外拦江沙不致造成严重淤积,可以建设深水港。但自1977年后经多次试挖(至-5.5米)证明洄淤严重,水深难以维持。因此,要建设深水港尚缺乏依据。笔者1980年进一步作了研究,已基本弄清了外拦江沙航道泥沙淤积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经过治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清水沟流路北汊入海口海域的潮流泥沙扩散和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流速场分布,泥沙扩散浓度分布及淤积厚度零米线的范围及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方面探讨了入海泥沙对东营港的影响。结论认为如果按此口门入海,入海泥沙不会对黄河海港产生直接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