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钦州湾海水中石油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月至11月对广西钦州典型养殖海湾-钦州湾海域表层海水石油烃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分析该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探讨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钦州湾表层海水石油烃的质量浓度在0.001~0.095 mg/L之间,平均值为0.022 mg/L;季节变化呈现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最低的特点,夏、冬季海水受到不同程度石油污染,春、秋季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水平分布上总体呈现春、秋季节外湾大于内湾,夏、冬季节内湾大于外湾的特征。钦州湾水产养殖活动及陆地径流输入是影响石油烃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春季石油烃的质量浓度与温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夏季石油烃和溶解无机磷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上钦州湾海域目前受石油烃污染程度较轻,仍有一定接纳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2.
茅尾海海域化学需氧量(COD)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贡献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根据2017—2018年茅尾海夏、秋、冬、春四个航次调查资料,对COD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COD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及其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结果表明,COD浓度和超标率均存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COD对富营养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1.3%,处于中等水平,并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减小;COD与pH、盐度、溶解氧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无机氮、活性硅酸盐、悬浮物、石油类存在显著正相关。茅尾海COD分布特征受径流和潮流的双重影响,入海径流、农业生产及海上交通是其主要来源。COD是影响茅尾海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营养盐是海域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结构多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最后,提出部分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南黄海和东海不同海域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分布主要受何种环境因子影响及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2020年春季南黄海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和东海长江口海域、三门湾邻近海域、福建中部近岸海域调查数据,基于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了中华哲水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温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hl a、pH和氨氮的影响。其密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温度在14 ℃时密度最低;随着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溶解氧含量在10 mg/L时中华哲水蚤密度最低;随化学需氧量增加其密度波动变化;随着Chl a浓度的增加其密度先下降再呈波动上升;随着pH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增加。长江口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水深、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影响,随盐度和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三门湾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pH和透明度影响,随盐度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pH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先降低后增加,透明度在1.2 m左右其密度最低。福建中部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水深、透明度、温度和溶解氧影响,随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波动增加;随温度和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2007年12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布设150个观测站位,进行了4个季节生物、化学和物理海洋学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结果及现场环境参数的测定数据,对浮游动物群落生物量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百陶带箭虫(Zonosagittabedoti)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是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化学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除此以外,其它环境因子在不同季节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春季,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夏季,温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秋季,盐度、溶解氧和悬浮颗粒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冬季,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RDA与GAMs模型的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与温盐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与温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季节演替较为明显,由春季2种演替成夏季10种,再更替为冬季5种,春季和冬季优势种的种类和生态类群相对单一,夏季较为丰富。(2)优势种时空分布是综合多层环境因子的结果,如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正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和底层温度负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正相关;春季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与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夏季盐度是决定暖水性和高温高盐性优势种分布的关键因子,且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冬季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与表层温度关系密切,并呈现较强的负相关。(3)春季和冬季香农–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呈负相关。(4)温度和盐度对生物多样性参数影响显著,但季节上又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2~2005年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海域水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海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盐度从春、夏季到秋季缓慢降低,冬季升高;溶解无机氮(DIN)与盐度恰恰相反,夏秋季最高且监测的超标率高.溶解氧季节性非常明显,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总体上春冬季水质好于夏秋季.年际变化显示,1992~2005年pH和盐度均有降低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降幅更加明显;DO和COD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但季节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12月后油类浓度明显降低且年际变化平稳;近几年DIN有明显增加趋势,无机氮已成为该海域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基于网采样品数据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高,达到了882.5 ind/m3。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4.0 ind/m3和48.4 ind/m3。冬季最低,为11.8 ind/m3。桡足类在秋季时,其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高,夏季时桡足类的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达到了最低,桡足类在春季时,其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低。通过分析环境因子与桡足类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温度、盐度、溶解氧、磷酸盐、硅酸盐、pH和浊度等环境因子会对渤海湾海域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春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叶绿素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夏季和冬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秋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7年11月(秋季)和2018年4月(春季)对惠州考洲洋海域开展的两个航次水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考洲洋海域表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石油类(OIL)等典型水质因子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秋季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分别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考洲洋湾顶海域和盐洲岛东南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无机氮在整个考洲洋无明显区域分布差异,无机磷含量呈现考洲洋内湾到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化学需氧量、无机磷均在考洲洋湾顶出现高值区域,无机氮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溶解氧和石油类无明显变化。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考洲洋海域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平均含量均比春季高;无机氮、无机磷则相反,平均含量秋季低于春季。同时,文章还分别利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方法对海水有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可充分考虑多种水质因子,更适合对考洲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龙口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2007年2月、5月对龙口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pH值、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43--P)、铜(Cu)、铅(Pb)、锌(Zn)、镉(Cd)、石油类等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该海域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海水中各污染要素质量浓度大致呈现由SW部海域向NE部海域递增的趋势,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石油类为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该海域总体营养水平较高,处于磷限制的潜在性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1—2015年15年的长时间序列溶解氧含量和相关理化因子的多源数据,研究天津近岸海域溶解氧含量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年均值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分布稳定,在2008年出现较小值,2008年后有略微升高的趋势,在2012年出现较大值;表层平均值和底层平均值均存在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规律;月均值呈正弦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9月,6-9月均较低;溶解氧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表层海气交换充分且阳光充足,植物的光合作用占优势;海水温度、盐度和pH值都对溶解氧含量产生重要影响,均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季对福建省闽西南近岸海域海水营养盐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应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2种评价方法对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对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环境因子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季节上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空间上呈各河入海口向远岸海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内湾附近海域污染最严重;调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和无机氮,且与盐度、pH和溶解氧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陆源径流对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大沽河河口及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两次对胶州湾大沽河河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 34?-P)、铜、铅、锌、镉、石油类等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该海域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无机氮和石油类为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该海域总体营养水平较高,2006年为磷限制中度营养区域,2007年为磷中等限制潜在性营养化区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主要饵料生物的资源丰度数据,采用条件数κ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度量多重共线性的程度,选取关键环境因子,再应用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黄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表明,所有初始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均可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影响小黄鱼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及其偏差解释率各不相同,各变量所对应的适宜范围也不同。例如:影响春季小黄鱼幼体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有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和脊腹褐虾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水深(16.09%);而影响春季成体资源分布的因子为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及脊腹褐虾和鳀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底层海水盐度(13.56%)。本研究表明,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小黄鱼的资源分布与其自身的生态习性、海洋环境以及饵料生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8年5月(春季)-2009年2月(冬季)在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39.5°~39.8°N、123.0°~123.45°E)进行4个季节海上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0种,4季共有种类10种。调查海域优势种类较多,优势种类季节变化明显,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分别是季节第一优势种。全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54279.3×104/m3,呈现典型的交叉双峰模式,夏冬季明显高于春秋季,春季是细胞丰度最小的季节。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4941,表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40 8,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营养盐结构分析显示春夏季表现为潜在P限制,秋冬季表现为潜在N限制,N:P是决定优势群落种类的关键因素之一。冗余分析(RDA)分析结果表明,盐度(S)、悬浮物(SS)、磷酸盐(DIP)和无机氮(DIN)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东海沿岸海域表层海水酸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11年东海沿岸海域(4个区域,16个站位)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表层海水pH、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等监测资料,对该海域pH的年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沿岸海域表层海水十年间pH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共有10个站点表层海水pH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而三门湾和椒江口海域的酸化则不明显。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杭州湾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的pH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它海域两者间未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杭州湾海域的pH与海表温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季节不同趋势不同,呈现出春季正相关而夏季负相关的特征;pH与盐度的关系在各海域表现得更加明显,长江口、杭州湾和三门湾三个调查海区海水的pH变化与盐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总之,在10年的连续监测内东海沿岸海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酸化趋势,其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惠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为其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利用2016年春季和夏季惠州市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选取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4个环境因子,分析其近岸海域和海洋基本功能区的海水环境质量,并评价海水有机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优于夏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主要超标因子;港口航运区海水环境质量良好,其他功能区均有环境因子超标现象;近岸海域受到有机污染,旅游休闲娱乐区在2个季节均受到有机污染;海水环境尚未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3年8月份开展的水质监测,分析五龙河口海域夏季表层海水中pH值、盐度、溶解氧(DO)、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化学需氧量(COD)等因子的含量和分布状况,评价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污染程度。结果显示各调查指标均超出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有机污染状况严重,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为高富营养,通过营养盐N/P比值判定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质状况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典型海域关键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北部湾典型海域关键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对该海域29个站位进行了多学科月度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主要理化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水文及生物因素对关键环境因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氮(NO_3~--N)、活性磷酸盐(SRP)的时空分布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近岸钦州湾海域,海峡口临近海域及30m等深线以深海域,各月份总有机碳(TOC)、溶解有机碳(DOC)的表底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高温季节溶解氧(DO)、pH的低值区主要位于30m等深线以深的底层海域。DO、pH、NO_3~--N、SRP、溶解硅酸盐(DSi)为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理化因子。近岸10m等深线以浅的区域I中, NO_3~--N浓度主要受地表径流带来的陆源污染影响,区域II中NO_3~--N、SRP在秋季受到南海水向北入侵影响,春、冬季受来自琼州海峡的混合水影响, 30m等深线以深的区域III中, NO_3~--N、SRP全年受到南海高盐水的影响。在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较高的2017年2月至3月,有囊体站位表层的NO_3~--N/SRP显著低于底层(P0.01),无囊体站位表底层的NO_3~--N/SRP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棕囊藻赤潮的生消可能是导致春季NO_3~--N、SRP表底分布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2年5、8、10月在象山港海域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Chl-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温、盐度、溶解氧、COD以及营养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域Chl-a浓度在0.27~27.29μg/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2.80μg/L。海域Chl-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峰值出现在夏季,而秋季浓度最低;并且具有从内湾港顶向港外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夏季,影响Chl-a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盐度和溶解氧;在秋季,Chl-a与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但与无机氮(DIN)不具显著意义相关关系。总体看来,象山港海域Chl-a的时空分布受到海域水动力条件、海水养殖活动等的共同影响,夏季还可能受到台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