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测线采集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此次实验数据质量较高且完善性好,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清晰的浅部结构,固定地震台、流动地震台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震相信息丰富,固定台接收气枪信号的最远接收距离约为360km,为研究该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OBS 2013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初步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渤海—山东半岛—南黄海一线的深部构造特征,利用海区气枪震源和陆区爆破震源探测,于2013年在胶东、渤海和南黄海布设了一条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剖面。海陆联测剖面包括渤海和南黄海两条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和一条陆上地震测线,是首次在南黄海地区布设的OBS深地震测线。文章对南黄海段测线上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其中包括地震数据解编处理、截裁处理等,结果表明,此次实验海底地震仪记录质量良好,可以清晰地识别出Ps、Pg、Pm P等多组震相,还首次观察到了来自千里岩隆起带上的P波震相,说明数据处理流程是可行的;再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分析了南黄海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特征,为下一步地壳速度结构的模拟及解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海上气枪和陆地人工爆破作为震源,利用陆地流动地震台站、固定地震台站和海底地震仪(OBS)同步接收信号,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区域进行了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文章详细介绍了此次海陆联测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方法和震相识别。固定、流动地震台站和OBS大部分均能较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包括Pg、Pc P、Pm P、Pn、Sg等深部震相。气枪和人工爆破震源的联合使用以及海陆密集台站的同步接收信号,有效地提高了海陆过渡带的射线覆盖和交叉程度,为获取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精细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仪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处理手段,突出弱震相,压制强噪音。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固定台站均可清晰识别出有效信号,这是首次利用固定台站记录到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最远接收距离达到240多公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陆上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站作为接收台阵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在南海北部已开展多次,其中流动台站的布设一直是野外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以2011年海南岛海陆地震联测试验为基础,对野外流动台站的布设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同一震源不同台基记录信号的差异性、不同震源同一台基记录信号的变化特征以及相近接收距离不同台基记录的信号特征等方面对以下3个不同类型台基上流动台站接收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接收到的气枪信号与台基的稳定性、环境噪音的大小存在紧密关系。在相近接收距离下,当布设台基为山脚成片的基性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很高,且波形持续时间较短,能量较为集中;当布设台基为河边冲积的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较差,且波形持续时间较长,能量较为分散,导致信号的到时难以分辨;而当布设台基为山顶半悬浮大块岩石时,流动台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最差。从处理的地震剖面可知,台基为成片出露的基性岩石时,震相数据最为清晰,拾取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震波波形和波谱特征在同一台站上变化不大,但在不同台站上的响应有所差别,珠海台受背景噪声影响更为强烈,其信号波形扰动大,具有较多高频成分,优势频率响应比较尖锐,而澳门台响应则比较平缓.对研究区下方速度结构进行了二维结构模拟,分析了台站附近速度结构对地震波到时的影响.珠海台PmP震相走时相对滞后,由于深圳断裂带穿过两台站之间,其引起的花岗岩基底破碎或上地壳厚度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珠海台基底地震波速度的降低,这可能也是引起两台站对相同震源信号具有不同波形及波谱响应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珠江口地区海陆过渡带壳内低速层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对于理解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孕震构造及该区域的地壳结构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利用2015年珠江口区域海陆地震联测L2-ME测线上的19个地震台站(包括陆上台站14台, 海底地震仪5台)记录到的地震数据来探明该区域低速层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在常规震相的基础上, 加入了大量的滑行波震相(Ph)进行结构模型计算, Ph震相的增加使得地壳内部10~20km范围内的射线覆盖密度有了显著提高, 从而获得了L2-ME测线下方更为精确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发现, 模型中测线下方13~18km深度范围内稳定连续展布的壳内低速层被清晰成像, 其内部速度稳定在5.7~6.0 km·s-1之间, 与上下层界面速度差分别为0.5km·s-1、0.4km·s-1, 低速特征明显。该低速层厚度由陆侧的3.5km左右降至海侧的1km, 呈现出向海侧逐渐减薄的趋势, 低速层底界面起伏变化较大且具有与莫霍面相似的起伏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A区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A区(49°39′E)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为研究该区域的深部地壳/上地幔结构提供了重要基础,而OBS数据处理是获取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基础环节。文章介绍了此次实验中所用的3种不同类型OBS(国产、法国和德国OBS)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地震数据解编处理、截裁处理和地震信号的可视化处理;并以第2790炮为例分析了3种类型OBS记录数据的波形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不同类型OBS的频带、传感器和拾震器等影响,国产与法国OBS都能记录到长周期和短周期噪音,而德国OBS只记录到短周期噪音;但经带通滤波后,3种类型OBS都能够很好地压制噪音,突出有用的气枪信号;对比3种类型OBS(分别以OBS04、OBS08和OBS23为例)沿主测线X1X2的综合记录剖面,发现3种类型OBS都能够记录到多组清晰可靠的P波震相,如直达水波、Pg、PmP和Pn震相,为下一步A区的三维层析成像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积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知识,结合KDG2和S3钻孔资料,对2002年得到的现代黄河口地区的浅地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共划分出中更新世以来11个地震地层单元,对每个地震地层单元进行了地震相的有关描述,对剖面上出现的地质现象给予了合理推测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邻的钻孔资料,与全球冰期进行对比,构筑了黄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火山地层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深海钻探计划与其后的大洋钻探计划掀起了海洋研究的热潮。而研究被动大陆边缘,进而研究大陆张裂及至海底扩张的过程一直是这些计划的核心内容。挪威奥斯陆大学的Sverre Planke教授等在研究火山裂谷边缘时,提出了地震火山地层学的概念,用于分析火山沉积在地震上的响应。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对火山地震相单元的识别与描绘,并用火山岩知识对这些相单元进行解释。经过数年对大西洋沿岸和西澳大利亚裂谷边缘的地震反射数据的研究,Sverre Planke等先后识别出16种典型的火山岩地震相单元,本文选取其中8种研究得较为成熟的地震相单元来阐述地震火山地层学,分别为:近端向海倾斜反射体,②远端向海倾斜反射体,③外部隆起,④向陆熔岩流,⑤熔岩三角洲,⑥内部熔岩流,⑦穹隆,⑧岩席侵入。地震火山地层学为我们了解火山型裂谷边缘,分析该区大型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受大深度水体的影响,传统的海面拖曳式多道地震技术在进行深水地层探测时,目标地层深度处的菲涅耳半径非常大,水平分辨率低,难以满足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高精度探测需求。针对海面拖曳式地震探测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设计了一套可以在2000 m水深近海底作业的地震探测系统。应用耐压透声发射阵技术,克服了20 MPa外压环境和瞬时内压冲击对等离子体震源子波幅频特性的不利影响,研制的深拖等离子体震源的声源级达到214 dB,主频低于1000 Hz;水下控制中心采用集成SoC片上系统设计,可以对震源进行定距激发控制,进行近海底多道地震数据的连续采集。系统在2019年深海试验拖曳最大深度达2025 m,测试剖面数据显示最大地层穿透深度达380 m,纵向分辨率<2 m,横向分辨率<10 m,为深水海域沉积地层的深拖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储层地震属性预测技术研究方面,过去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地震关键面时窗选取、地震属性选择和地震属性优化及融合等方面,很少注意到地震资料极性对储层预测效果的影响。实际应用表明,地震资料的极性判断错误,可能导致储层地震属性预测失败。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论述如何判别地震极性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对渤海海域某构造储层的横向展布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e Pasisar seismic acquisition system combines a source at the sea surface and a deep-towed single channel streamer. This unconventional device geometry reduces the width of the first Fresnel zone which increases the lateral resolution. However, the device acquisition geometry generates artifacts on seismic profiles and induces large incidence angles of the seismic signal. A specific processing sequence must be applied to the data to obtain a readable seismic section. Penetration of the seismic signal depends on the energy of the signal reaching the seafloor and on its incidence angle. Because of smaller source energy, 800 Joules Sparker data cannot be acquired in water depth larger than 1500 m for example, whereas there is no depth limit for the use of this system with air gun sources. Differential acoustic absorption of seismic frequencies (below 1000 Hz) in the water column is negligible when compared with wave fronts expansion. Thus,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any seismic system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frequency spectrum of the seismic source and on the travel distances. Pasisar and conventional seismic profiles being usually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we illustrate the interest of using a hybrid seismic device by comparing horizontal resolutions as well as signal-to-noise ratio obtained with both the Pasisar and conventional systems. In addition, by carefully picking time arrivals of a reflection on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surface and deep-towed seismic records, 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interval seismic velocity. We present the simplified example of a horizontal reflector.  相似文献   

16.
按河道形态,河流分为4类:(1)顺直河;(2)曲流河;(3)辫状河;(4)网状河。根据河道砂岩体主体的宽(w)与(h)高之比,河道砂岩体分为带状砂岩体(w∶h小于15)和席状砂岩体(w∶h大于15)。在参考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在横切河道的地震剖面上河道砂岩体的反射形态、结构及振幅变化。重点介绍了曲流河内侧沙洲地震勘探,以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寻找河道砂岩体方面的应用。并强调指出,在河道砂岩体地震勘探中,应当加强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浅海回填区域的地震映象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映象法是近期工程物探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察中新出现的1种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方法的实用方法技术与主要特点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奥运工程勘察实例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复杂的浅海人工回填区域中不同的填入物与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不同波形特征。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a compilation of more than 45,000 km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in the Weddell Sea. In accordance with recent tectonic models and available drillhole information, a consistent stratigraphic model for depositional units W1–W5 is set up. In conjunction with existing aeromagnetic data, a chronostratigraphic timetable is compiled and units W1.5, W2 and W3 are tentatively dated to have ages of between 136 Ma and 114 Ma. The age of W3 is not well constrained, but might be younger than 114 Ma.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thickest sediments are present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Weddell Sea. These areas formed the earliest basins in the Weddell Sea and so the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sediment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ctonic development of the ocean basin. In terms of Cenozoic glacial sediments, the largest depocenters are situated in front of the Filchner–Ronne Shelf, i.e. at the Crary Fan, with a thickness of up to 3 km.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资料及地质、钻井资料,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进行地震相及沉积相划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为该地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1]。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西部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近万公里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及地震资料,对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分析,以及地震层序和地震相划分,对各地震层序及地震相分别进行了地质年代与沉积相探讨,并首次把九龙江凹陷T_3~0—T_g超层序解释为中生代地层的不同见解,这对研究该区海域沉积史、生油气史、油气储层和盖层,以及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