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湿地地物类型在光谱曲线上差异较小,且在空间上分布零散,呈破碎化特性。现有的分类方法受限于局部感受野难以捕捉到图像的长距离依赖关系,导致在黄河三角洲湿地高光谱影像中分类精度不理想,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光谱-空间联合Transformer模型。光谱和空间支路分别以光谱向量和空间邻域为输入,基于自注意力机制提取全局光谱和空间特征,在两个支路引入多阶特征交互层,实现浅层边缘信息和深层语义信息的融合,最后采用自适应相加的方式将两路特征融合,送入分类器实现最终分类。本文在黄河三角洲湿地高分五号GF-5和CHRIS两幅高光谱影像上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湿地分类的精度,在选用3%的样本训练条件下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90.90%和94.17%,优于其他分类方法。研究结果可实现黄河三角洲湿地地物类型的高精度分类,为湿地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近30a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山东省东营市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2、1998、2004、2010、2016年六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光谱指数(MNDWI、NDVI)、目视解译、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层次分类判别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覆盖和湿地分类信息,分析研究区域近30a来的土地覆盖和湿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采用提出的层次分类判别方法提高了分类精度,6个时期的土地覆盖和湿地分类总体精度均高于85%;2)1986-2016的近30a间东营地区土地覆盖和湿地分布及面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自然湿地退化现象严重,其中滩涂面积减少872.06 km~2,包括237.06 km~2转化为养殖池塘,114.79 km~2转化为盐田;沼泽湿地面积减少297.10 km~2,其中221.66 km~2转化为农田,河流面积基本变化不大。同时,盐田、养殖池塘、水库坑塘三类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25.11 km~2、402.71 km~2,423.51km~2,呈现显著增加态势。自然与人工湿地总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和Pearson相关系数相结合的RF-Pearson模型特征优选方法。以多时相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多时相多特征;利用RF-Pearson模型进行特征选择,筛选出特征重要性得分较高且相关性较小的特征作为优选特征,参与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提取;最后将分类结果与多时相全特征和随机森林模型优选特征进行比较。实验表明:特征优选能够提高湿地信息的提取效果,基于RF-Pearson模型特征优选方法的分类精度最高,表明了特征优选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特征优选在湿地分类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湿地地物精确分类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湿地分类算法大多存在着全局信息利用不足,地物类型边界不易区分等问题,导致分类精度不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双路图卷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地物分类算法,包括图结构数据构建模块、特征提取与融合模块两部分。图结构数据构建模块,设计欧式图表示光谱值之间的绝对差异,衡量不同地物类型,设计余弦图表达不同像素光谱波形之间的差异,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物边界;特征提取与融合模块,利用图卷积聚合全局信息,对欧式图利用双层图卷积进行特征提取,对余弦图使用图U-Net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之后将两个特征融合,得到同时具有光谱值绝对差异和光谱波形差异的融合特征,最后进行分类。在CHRIS和GF5两个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地物分类中取得了具有竞争力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并评价其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年该区湿地总面积为2 929.76 km^2,与1992年相比,增加354.26 km^2,湿地斑块总数增加120个;滩涂和苇草地面积减少,但仍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1992-2004年黄河三角洲区域非湿地与湿地之间面积转化剧烈,主要表现为非湿地转化为苇草地、水库,面积分别为324.90 km^2和189.16 km^2,而湿地类型之间面积转化相对较小。对该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定性评价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结构的剧烈变化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特别是对其主要服务———物种多样性维持的影响会加剧该区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使濒危物种的保护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繁殖地和中转站,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等特征,其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1 543种,种子植物393种,鸟类28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1种.该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鸟类保护提供巨大支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近年来的调查发现,三角洲区域油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实施的一系列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黄河三角洲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光谱特征准确提取湿地信息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对于湿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山东省胶州湾湿地为研究区,构建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并集合多时相Landsat8 OLI遥感影像的多种特征变量:光谱特征,穗帽变换(K-T)特征,纹理特征,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等来提取湿地信息以提高中等分辨率影像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在光谱波段组合中,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是湿地分类的最有效波段,穗帽变换产生的特征分量对湿地分类也较为有效,光谱指数中的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和纹理特征中的方差(Var)和对比度(Con)特征变量则并不适用于湿地分类,且特征变量的个数在到达24时会使可分离性下降。计算方差变化率(ROC)并结合目视解译确定最佳分割尺度,将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OBIA)与Random Forest(RF)算法结合,其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1.21%(Kappa系数=0.9011),较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总体精度增加5.18%,Kappa系数增加了0.0583。表明优选特征组合的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可有效提高湿地分类精度,为湿地信息提取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黄河中上游研究区域ETM 遥感影像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处理遥感影像的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了几何校正和融合处理,采用遥感图像多源信息复合、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解译方法.实现了湿地信息的提取,提取的总精度高达88.11%,Kappa系数为0.8764,比单纯的采用监督分类精度提高了20%,获得了理想的结果,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滨海湿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物种多样、生境复杂、变化剧烈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的重要特点,高光谱遥感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光谱遥感在河口湿地开展植被、土壤和水质等基本要素监测方面的优势,之后重点综述了其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开展植被遥感监测、土壤参数反演和水质参数反演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监测现状,提出了高光谱遥感的未来需求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面向黄河口的监测需求日益增大,如黄河入海流路改道至清水沟路以来,在新老河道的交汇处存在着丰富的地物类别,对于这些地物类别的检测识别研究有助于掌握生态环境状态,对于黄河口的湿地保护以及国家改善环境的战略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湿地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分双路分别提取图像的空谱特征并融合分类。光谱维采用分组预处理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有效学习光谱特征;空间维采用注意力加强的多尺度卷积网络有效增强所提取的空谱特征,使得分类结果更具准确性。本文实验应用覆盖黄河入海口新老河道交界处的成像光谱仪(Compact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CHRIS)所采集的数据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高分5号传感器(GF-5)所采集的高光谱图像开展。结果表明:分组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有效结合显著提升了网络性能,同其他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提升约3%~8%,此外注意力机制的加入同比增加约3%,在使用1%的极少训练集下数据集CHRIS和GF-5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2.3%和86.11%。  相似文献   

11.
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时相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料,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2002年,淤泥质滩涂面积增长了13.33%;分形维数从1.0991上升到1.1166,蔓延度指数从76.4426下降到53.1142,表明研究区形状趋于规则,人为干扰程度增大,景观有破碎有上升的趋势,该边缘生境异质性在逐步增强;人类对滩涂的影响增加,逐渐成为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遥感分析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8、1997、2002和2005年4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了各年份胶州湾湿地的变化情况,由此建立了海岸湿地质量定量评价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环胶州湾沿岸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20年来胶州湾湿地退化状况日渐严重。初期阶段,自然湿地不断被人工湿地占据,后期又出现湿地向非湿地类型的转化。针对胶州湾湿地的现状,从湿地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统一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胶州湾湿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盐城海岸湿地资源利用变化不断加剧.在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角度对盐城海岸湿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湿地资源利用对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水质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海岸湿地景观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化程度加大.进而提出盐城海岸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优化方案,包括生态功能规划、生态产业规划、生态系统管理等措施,以此缓减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海岸湿地资源的压力,实现其良好状态的维持和海岸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于1988-1991年,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利用高程-面积法、沉积速率法,并引进未来冲淤趋势参数,对全区14个典型潮滩断面进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0.5m和1.0m时,全区潮滩面积分别比1990年的减少9.2%和16.7%;湿地面积减少20%和28%,并发生高级类型向低级类型的逆向演替。各岸段损失率相差悬殊,以侵岸段较大,淤涨岸段将减缓淤涨,甚至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微生物作为人工湿地的主要分解者,在人工湿地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高效污水净化能力目前已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污水净化机理、研究方法及根际微生物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指出根际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的分布和作用特点,以及开展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海岸湿地保护:社区参与原则、方法与程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胶州湾海岸湿地进行分类、湿地退化现状研究基础上,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建设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海岸湿地公园,发展循环经济和严格管理海岸带和海域利用等胶州湾海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同时,社区参与也是推动胶州湾海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方面。提出了成立社区参与组织,调查社区对湿地资源利用的需求,推广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社区参与项目,协调地方关系、扩大社区参与的范围和领域,开展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等社区参与胶州湾海岸湿地保护的初步措施。  相似文献   

17.
Coastal wetlands are located in the ecoton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nd surface and sea,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extensively interfere with these wetlands through the reclamation of large tidal wetland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hai Rim coastal are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using the 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the fractal dimension,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the land-use transfer trajectory,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dditionally, we quantified and monitored the evolution of reclamation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lamation and coastal wetlands based on 99 Landsat-2, -5, and -8 images (at 60 m and 30 m spatial resolution) over the period 1980–2019.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astline of the Bohai Rim increased by 1 631.2 km from 1980 to 2019 with a zigzag variation. The artificial coastline increased by 2 946.1 km, whereas the natural coastline decreased by 90%. (2) The area of man-made wetlands increased by 3 736.9 km2,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by 1 008.4 km2, and the natural wetland area decreased by 66%. The decrease of tidal flats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decrease of natural wetland area (takes account for 91.1%). Coastal areas are affected by intense human disturbance, which was taken place across a large area of tidal flats and caused the landscape to fragment and be more heterogeneous. The coastal zon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ere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Laizhou Bay,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Bohai Bay,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and the Pulandian Bay. The solidified shorelines and increase in sea level have resulted in intertidal wetlands decreasing and impaired wetland ecology. (3) There i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reclama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coastal wetlands. Both land reclamation and the reduction in coastal wetland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opulation size, fishery output value, and urbanization rate. In summar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culture ponds and salt p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primary forces that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coastal region.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s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restoring wetland ecology and managing future reclamation activities in other coastal zone-related areas.  相似文献   

18.
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翔  王爱军  马牧  方建勇 《海洋科学》2016,40(1):94-100
由于滨海湿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滨海湿地的丧失与生态退化。滨海湿地位于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总结泉州湾滨海湿地水动力、地貌、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分析围填海、养殖、污染物排放及人工生态工程等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泉州湾滨海湿地面积减小,输水及输沙的路径和方式发生变化,湿地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减少。为了实现泉州湾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加强围海造地的科学管理,提倡新的围海造地方式;(2)开展海岸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特色湿地公园;(3)挖掘海洋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本研究揭示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为开展滨海湿地研究、整治与修复,为制定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的种间结构组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红树林种间分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基于遥感手段的红树林监测中的难点。针对该问题,以人工种植为特点的广西茅尾海红树林遥感种间分类为例,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思想,提出了一种现场样本与分割对象相结合的红树林种间分类方法。利用GF-2 PMS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湿地典型植被精细分类和空间分布研究,并将分类结果与基于像素和传统面向对象SVM分类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总体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更适合用于茅尾海红树林湿地典型植被分类;对于局部混生明显的区域使用基于像素SVM分类方法效果会更好;传统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中将整个影像分割对象单元作为训练样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使用文中提出的样本选择新方法进行面向对象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达到了93.13%,Kappa为0.89。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遥感技术监测北部湾沿海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应用多要素数据和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并进行多情景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耕地是土地转化的主要来源,城镇、农村居民点及交通工矿的扩张主要来自于耕地,城镇化加剧增加了耕地保护的压力;2005年~2010年,沿海围填海的速度较快,导致海岸线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以及海岸带脆弱性的加剧;基于区域环境与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征和相关规划,设计既有趋势延续、城镇化优先、生态保护优先3种情景,模拟得到2020年、2025年的土地利用分布数据;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特征和情景分析的结果,提出未来土地利用优化的策略与措施,包括: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及其发展质量,严格保护沿海湿地尤其是红树林湿地,变化热点区域合理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