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提高滨海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红线划定及滨海湿地开发管理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修复主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根据目前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提出以下4个管理意见:推进滨海湿地保护区及红线划定标准和技术指南的制定;严格管理自然岸线的开发利用,优化利用岸线;拓宽修复资金的来源;加强对滨海湿地修复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滨海湿地管理中的问题认识及解决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目前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及管理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滨海湿地受损、退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滨海湿地管理、保护滨海湿地资源刻不容缓。文章以北海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滨海湿地管理状况及趋势的调查和分析,系统诊断滨海湿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出推进滨海湿地科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为解决海洋管理工作中类似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全面推动海洋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柽柳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管理和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保护物种的变化趋势,文章对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该保护区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促进保护及管护,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态建设,改变保护区开发利用模式;加强能力建设,实现保护区动态监控;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开展柽柳生态修复,恢复柽柳的资源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类生态系统, 可为人类社会提供诸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碳汇氮汇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开发活动的影响, 我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功能退化, 面临多种生态问题。为应对滨海湿地退化及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 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加。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导致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无序以及生态修复成效低等问题。本文全面搜集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 对检索到的规范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从而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规范体系系统性不足、生态修复理念滞后、规范之间缺乏协调性、规范可操作性差、规范更新迟滞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完善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屡遭破坏,退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退化中的滨海湿地开展了大量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积累了一定的修复经验和实践技术。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实践案例,分析了湿地退化成因,介绍了正在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指出了其经济价值、存在的难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滨海湿地修复工作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以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亟须开展的海岸带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海洋垃圾量大面广、典型滨海湿地生境被破坏、部分岸线和景观受损严重、渔业生产设施无序堆放、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台风和赤潮影响生态安全7个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重点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岸线和景观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海岸带监测预警工程4个方面开展连江县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支撑、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个方面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速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和围垦养殖等活动,导致大面积的自然岸线、滩涂和淤泥质岸滩等重要滨海湿地消失,湾区内重要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特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较大的破坏,局部区域因围填海工程破坏至无法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为了严控围填海项目,国家自2016年起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生态保护修复的策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逐渐恢复已退化的滨海湿地。文章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案例,从管理、科学和技术3个不同的角度,探讨针对围填海工程造成的自然岸线消失、滨海湿地功能退化、水动力条件受损和生物资源丧失等情况的生态保护修复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翔  王爱军  马牧  方建勇 《海洋科学》2016,40(1):94-100
由于滨海湿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滨海湿地的丧失与生态退化。滨海湿地位于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总结泉州湾滨海湿地水动力、地貌、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分析围填海、养殖、污染物排放及人工生态工程等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泉州湾滨海湿地面积减小,输水及输沙的路径和方式发生变化,湿地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减少。为了实现泉州湾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加强围海造地的科学管理,提倡新的围海造地方式;(2)开展海岸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特色湿地公园;(3)挖掘海洋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本研究揭示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为开展滨海湿地研究、整治与修复,为制定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期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在振兴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文章梳理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一系列政策要求与技术指南;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分别分析了港口工业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并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陆海统筹,生态融合;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等新发展阶段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环境现状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为滩涂开发与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养殖污染、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海砂开采和港口码头建设以及水土资源开发等因素。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对策主要有:制定有关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滨海湿地有关技术研究;建立滨海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加大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的力度;加强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贝类生态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来,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5年贝类的养殖产量接近1000万t,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发利用贝类20多种,建立了良种培育、人工育苗、养成和贝类引种等关键技术。但亟待解决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也日趋严重,包括:缺乏系统研究和海岸带整体战略意识;养殖环境恶化,局部生态系统失衡;过度密集养殖区病害肆虐;种质衰退,抗逆能力不足等。特别是病害方面目前仍未找到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从有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入手,研究有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联系整个系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有机体在生态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能量分配模式,从生态免疫的角度来探究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为病害的防治及种质的优化提供长久的生态良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免疫学(Ecological Immunology)是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将生态和免疫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因子引起和保持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异以及协调宿主和病原体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整个微进化过程。生态免疫的基本原则是宿主对免疫应答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包括保持和利用免疫系统所付出的生理成本和宿主在对抗病原体时所付出的代价(Rolff et al,2003)生态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将为人类开展疾病免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及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文章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临高县海岸带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临高海岸带地区砂质海岸、红树林、珊瑚礁和白蝶贝等面临较严重的海岸侵蚀、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资源枯竭等问题;砂质海岸侵蚀主要受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受围海养殖、环境污染影响,珊瑚礁、白蝶贝等海洋生态系统则主要受渔业捕捞、水体污染等人为活动影响;基于海岸生态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文澜河口、抱吴港等岸段开展沙滩喂养及生态堤建设,新盈湾、黄龙湾、金牌湾等重点区实施红树林修复,珊瑚礁、白蝶贝保育区加强自然封育、严防人工干扰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损失补偿指用海者履行海洋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责任,对因开发利用海洋造成的海洋生物资源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进行的资金补偿。文章介绍了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过程,梳理了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新旧标准的演变过程,对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征收的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按照旧标准,只考虑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的补偿,每公顷用海所缴纳的生态补偿资金为8.143 3万元;按照新标准,考虑对经济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补偿,每公顷用海应缴纳的生态补偿资金为12.043 9万元,比旧标准提高了48%。补偿标准提高,虽然增加了企业的用海成本,但还只是补偿了企业用海所造成生态损失的1/4左右,还有3/4的生态损失没有要求企业补偿,需要国家财政增加生态修复投入。山东用海生态损失补偿政策的实施,很好地发挥了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企业主动缩减围填海等用海面积,采用环境友好的用海方式,既节约了企业用海成本,又减轻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耗。在全国推广山东的开发用海生态补偿制度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理性用海、集约高效用海,助力海洋产业绿色转型,体现生态文明入宪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围填海工程生态化建设及生态化水平评估对于切实提高围填海的生态门槛,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提高围填海工程生态化建设水平为目标,构建围填海工程生态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化平面设计、生态化海堤和生态化岸滩是评估围填海工程生态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专家相对权重值分别为0.23、0.21和0.19;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生态化平面设计、生态化海堤和长期监测评估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专家对3类指标认可度基本一致。研究提出生态化建设水平评估总分值在0.6以上为合格;0.6~0.7生态化建设水平为中;0.7~0.9生态化建设水平为良好,0.9以上生态化建设水平为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妥善处理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损失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分析了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单纯收取生态补偿金并不能实质性解决海洋开发活动带来的海洋生态损失问题,实施生态修复是降低和减缓海洋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手段;建议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来连接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量化用海单位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和生态修复所带来生态系统功能增益,进而指示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的技术框架,为落实与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海洋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湿地、河口、海湾、海岛等重要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修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文章基于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结合海域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修复现状,探索辽宁省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生态修复重点及对策建议,截至2017年,累计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140km,整治修复海域面积超过50km~2。辽宁省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近岸局部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湿地、滩涂面积有缩减趋势;河口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海湾生态功能退化;海岛生态环境失衡。辽宁省应重点开展海湾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滨海湿地、岸滩、岛礁等整治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提出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相关要求,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相应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南,对地方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提出了明确指引。依据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文章重点梳理了在解决历史遗留围填海项目的过程中配套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主要保护修复类型,探讨不用围填海利用类型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适宜性,同时依据不同的海域地理单元分析其与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的适宜性。文章总结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要把握异地修复的原则;②要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③要在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增殖放流的科学性研究;④要强化围填海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⑤针对多年形成的围填海项目,充分考虑现有已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Recent years have s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concepts of compensa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Regulation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perfund Act, Oil Pollution Act, National Environment Policy Act, Clean Water Act, Endangered Species Act, etc.) require those responsible for damage to ecosystem services to compensate for it “physically” and restore these service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using simple indicators of compensation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attempts to analyze what typ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 adopted, how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how standards on ecological equivalencies are adopted, and what are the costs of this compensation. To perform this analysis, compensatory measure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in the ca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in Florida have been addr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alysis criteria for the equivalencie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lost due to dama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gained due to compensatory measures are questionable; most compensation monitoring is for a relatively brief period of time and the data obtained during this period may be insufficient for assessing the net effect of the compensatory measure; the weaknesses regarding criteria for the equivalencies and the uncertainty about the relevant time-scale can be counter-balanced by increasing the area of compensation, a problematic solution at best.  相似文献   

19.
日中洱海生态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宝汉 《海洋与湖沼》1994,25(5):532-538
于1992年5月中旬,日本琵琶湖研究所与中国大理州环科所联合对洱海进行生态调查,初步摸清了夏季末洱海关理化参数及生物的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尽管湖区处于旱季末,洱海水质仍然保持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