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渤海区的比目鱼类Pleuronectiformes种类颇多,据记载有20多种,特别以鲽科Pleuronectidae鱼类最多;产量甚高、曾达到2万吨左右。因此对比目鱼类的基础生物学作系统的调查研究,无论对生产上、尤其是开展增殖;还是理论上、为研究数量变动提供某些依据,都是有益的。本文即属这类调查研究的一个专题。 关于比目鱼类的消化器官和食性的调查研究,国外已有过许多报导,国内对  相似文献   

2.
鲽科(Pleuronectidae)鱼类的双眼通常偏在鱼体的右侧、称顺位;可是,该科有些种属的个体,出现双眼向左侧偏转的现象,称逆位。侧面逆位(reversal of sides)系指比目鱼类的眼球及有色侧面等移向顺位个体的相对侧面。有关比目鱼类的侧面逆位现象,在鲽属Pleuroneetes、  相似文献   

3.
黄渤海比目鱼类的氨基酸分析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目鱼类在黄、渤海渔业中历来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捕捞过度,产量逐年下降。如今,大力发展海水鱼类的增养殖事业已提到议事日程。为了对遴选鱼种提供更广泛的科学依据,我们拟在过去有关生物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从生化方面提供比目鱼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资料,并作一些初步分析。现将主要结果简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窦硕增 《海洋科学》2000,24(4):55-55
鱼类早期死亡动态及资源补充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北海鳕、鲱、比目鱼等优势资源种类为代表,系统研究捕食-被捕食、繁殖、浮游生物群落动态等生物过程对北海鱼类资源补充的调控;美国NOAA则组织大型课题如ABREOPEN对北美典型海湾、湖泊的生物过程及物理过程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的研究。一些大型的全球性项目如GIOBEC及LMEs等亦把鱼类补充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1993年在荷兰举办了以世界比目鱼补充机制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系统探讨了比目鱼类补充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总之,世界上鱼类补充机制的研…  相似文献   

5.
比目鱼不比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目鱼是鲽形目鱼类的统称。它们体甚侧扁,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位于头的一侧,口、牙、偶鳍均不对称。无眼的一侧通常无色素。比目鱼无鳔,以蠕虫、甲壳类等动物为食。在生物分类学上,比目鱼属辐鳍鱼纲,鲽形目。  相似文献   

6.
牙鲆的人工繁殖和培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S.)是我国近海习见的大型比目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黄、渤海区较多,属动物食性鱼类。由于它肉多味美,致经济价值较高,且其生长快、回归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我国海鱼的增养殖对象之一。关于比目鲜类的人工繁殖工作,国际上对鲆、鲽鳎类有过不少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欧洲的一种大型比目鱼一鲽pleuronecles platessa L.,在控制条件下,可在池中自行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7.
鲽科(Pleuronectidae)鱼类的双眼通常偏在鱼体的右侧、称顺位;可是,该科有些种属的个体,出现双眼向左侧偏转的现象,称逆位。侧面逆位(reversal of sides)系指比目鱼类的眼球及有色侧面等移向顺位个体的相对侧面。有关比目鱼类的侧面逆位现象,在鲽属Pleuronectes、庸鲽属Hippoglossus、川鲽属Platichthys和北美牙鲆Parali-chthys californicus等种属中的出现,国外已有报导。但是,在赫氏高眼鲽Cleisthencsherzensteini(Schmidt)及我国其他比目鱼类的这种情况,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比目鱼     
正比目鱼是海洋鱼类中的一大类,包括鲆科、鲽科、鳎科。比目鱼体型多呈现为椭圆形,它们与其他鱼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一侧,故由此得名。比目鱼眼睛奇特的生长位置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身体两边的,随着其不断生长发育,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通常生活在泥沙质  相似文献   

9.
魏亦山  薛静 《海洋科学》2004,28(9):75-77
根据2003年10月底和11中旬对红岛海域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水质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大潮还是小潮,海水中的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大肠菌群等项目的量值比较均匀,达《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二类”标准;石油类未检出:无机氮全部超标;PO4^3--P浓度在13、14、15、17监测站位超标;评价区各站位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类和硫化物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评价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海岛周围水域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韧  王桂兰 《海洋通报》1995,14(4):26-37
1990年8月和1991年3月两次对上海市海岛周围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129种1变种,其中硅藻类41属81种1变种,占总种数的63.08%;绿藻类22属24种,占总种类的18.46%;蓝藻类11属13种,金藻类4属4种,藻类3属3种,金藻类、黄藻类各1属1种。  相似文献   

11.
滨海湿地是雁鸭类水鸟的重要栖息地,然而高强度的海岸圈围工程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栖息地造成了显著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海岸圈围对雁鸭类水鸟种群及栖息地的影响,对水鸟保护和滨海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位于长江口的横沙东滩,于2003年启动了海岸圈围促淤工程,工程的实施导致湿地生境和水鸟种群都发生着快速变化。本研究分别对2013、2015、2016和2017年,横沙东滩雁鸭类水鸟种群和生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拟合回归分析得到两者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海岸圈围后生境的快速演替对雁鸭类水鸟种群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海岸带圈围后水鸟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海岸圈围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变了滨海湿地的水鸟生境及种群特征。随着工程的推进,自然潮滩的盐沼湿地呈动态变化趋势;促淤区则随着泥沙的补给,新生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成陆区逐渐向淡水生态系统演替。伴随着生境的变化,雁鸭类水鸟种群逐渐从成陆区和自然潮滩向促淤区转移。2)不同生境类型影响雁鸭类种群数量特征的生境因子不同。未实施圈围的自然潮滩影响雁鸭类水鸟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海三棱藨草/藨草群落面积;正在实施圈围的促淤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挺水植物面积、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和无植被覆盖水域面积;已圈围的成陆区主要影响因素为沉水植物面积。综上,雁鸭类水鸟偏向选择具有开阔水域、充足食物供给和相对较低植被盖度的生境类型。对于海岸圈围区域,若能合理利用圈围土地,保留部分区域为湿地,并根据水鸟的生境需求,适当营造水鸟适宜的栖息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圈围工程对水鸟的影响,实现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2007,(4):31-49
TAG热液场是1992-1993年间发现的,当时在裂谷的东壁发现低温热液产物。现今它已成为扩张洋脊热液场中调查研究最多的矿场之一。由于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考察,其中包括利用水下载人潜器的调查,在此采样、描述和发现,TAG算得上在低扩张速率脊活动的水下热液源之一,也包括高温黑烟囱(Elderfield,1985;Rona,1985,1986;Thompson等,1988;李西岑等1989,1990)。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17—2019年杭州湾海域12个航次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水质调查项目中石油类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杭州湾海域水质石油类含量范围分别为0.008~0.042 mg/L、0.011~0.046 mg/L、0.007~0.094 mg/L,年度平均含量分别为0.023 mg/L、0.023 mg/L和0.016 mg/L,均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在季节变化上,水质中石油类指标由于受潮流、含沙量及风力等物理因素影响表现不明显,均属于低含量下的波动。在年际变化上,2017年和2018年石油类含量总体相当,2019年相比前2年有显著降低,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在平面分布上,主要呈现为多点源分布,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嘉兴近岸和杭州湾南岸。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石油类含量与悬浮物呈显著负相关,海水中悬浮物对石油类污染物有吸附作用,海水中悬浮物的质量越大,石油类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14.
故乡岸边浅海有一片坦荡荡的沙塘子。每逢夏季,一群歪鼻子斜眼扁身体的比目鱼,便携儿带女,来到这里静卧恬憩。一天中午,伯伯家的五哥邀我到沙塘子潜水叉比目鱼。我俩来到岸边,戴上潜水镜,手握一把短柄鱼叉,扑通跳入海中。我俩分头在水面慢悠悠地游着,头扎入水中,透过潜水镜搜索比目鱼,一旦发现猎物,便一个鹞子翻身,扎入水底,举叉刺将下来。  相似文献   

15.
在古人眼中,比目鱼和比翼鸟都是夫妻恩爱的象征,这便有了"鹣鲽情深"这成语。如今,人们知道比翼鸟只是一个传说,比目鱼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真实的比目鱼真能当得"情深"二字吗?  相似文献   

16.
比目鱼体色异常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正常的比目鱼 ,有眼面呈褐色或棕褐色 ,无眼面呈白色。但是 ,在自然界和人工养殖的鲆鲽中常大量出现体色异常的个体。这些鱼售价低 ,放流时易被敌害捕食 ,成活率低 ,是比目鱼养殖中的主要难题之一 ,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1体色异常的形态特征据Seikai1985年报道 ,比目鱼的体色异常主要有3种情况 :一是有眼面出现白斑即色素减少症 ,称为拟白化或白化症 ;二是无眼面出现黑斑即色素增加症 ;三是两面均有色素 ,称为双色症。依白化的形态和面积 ,拟白化又分为8种类型。Roberts1971年的研究表明 ,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报告,商业性捕捞已经消灭了90%的大体型鱼群。处在危险境地的大众鱼种包括金枪鱼,鳕鱼,箭鱼,枪鱼,大比目鱼,鳐鱼,比目鱼和鲨鱼。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18.
法国Douarnenez海湾拟庸鲽体长与年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庸蝶Pleuronectes platessa (Linnaeus, 1758)为欧洲常见的近岸底栖比目鱼类,分布于大西洋东部,北至冰岛和摩尔曼海岸,南至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法国Douarnenez海湾拟庸蝶的生长曾有过初步研究[1],其应用的数学模型为特殊性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对雌雄群体生长的比较未应用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可  杨琳  杨桂朋  张婧 《海洋学报》2020,42(10):121-131
对2018年秋季西太平洋130°E断面上层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及光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上层水体CDOM的吸收系数a(320)变化范围为0.025~0.64 m?1,平均值为(0.20±0.08) m?1;a(320)在表层相对较低,主要与表层CDOM的光漂白去除有关;在100~200 m水层较高,主要与次表层的生物活动有关。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识别出两种荧光组分:类酪氨酸组分C1和海洋类腐殖质组分C2。C1主要源于棉兰老冷涡?上升流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对浮游植物生产活动和微生物活动的促进作用;C2主要源于黑潮所带来的海洋类腐殖的输入。光化学降解实验发现,CDOM吸收值的损失主要发生在紫外波段;光照60 h后,类酪氨酸组分相较于海洋类腐殖质组分更易发生光降解;且光降解是西太平洋海域CDOM的重要去除途径。  相似文献   

20.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