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汉平原肖寺地区在3098 a B.P.至1326 a B.P.间形成了约200 cm的河流及漫潍沼泽相沉积,在对该地区一个典型剖面沉积特征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2.5 cm为间距,对剖面的12.5~197.5 cm段系统采集了79个样品,并进行了粒度和质量磁化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大小与沉积相,尤其是与沉积物的粒度存在相关性.一般规律是河流相粉砂的磁化率值大,而湖沼相粉砂质粘土及泥炭的磁化率值偏低.粒度和磁化率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古水文事件,粗砂组分含量及磁化率的高峰可能指示了特大越岸洪水事件.粒度和磁化率值变化同时也揭示了江汉平原肖寺地区冷期洪水事件频率明显高于暖期,可能与西风带的范围与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于2007年7月28日至8月14日期间对江苏大丰海岸中潮滩进行了连续半个月的大小潮周期沉积的现场观测与采样,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在室内进行了粒度、沉积通量和质量磁化率等的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潮滩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沉积通量等与潮汐的周期变化关系不明显,而与波浪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中潮滩的上部到中部,再到下部,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沉积通量由低变高,质量磁化率由小变大。此外,研究区的中潮滩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与粒径组分中的细砂和极细砂关系密切。本项研究结果为微观尺度上潮滩沉积差异的分析以及潮汐韵律层作为高分辨率测年工具的适用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湖滨岩心沉积相及磁学特性能够记录水动力、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等信息。选取博斯腾湖湖滨岩心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境磁学方法,并结合X衍射、粒度及有机质含量分析沉积环境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湖滨沉积物以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颗粒较粗,磁铁矿是主要载磁矿物。在不同沉积相中,磁化率表现出不同,上部磁化率值较高,中部深色粉砂质泥层呈高值,富含有机质的泥炭土层磁性较弱,下部磁化率值降低,最下部沉积物颜色加深,磁化率值有所增加。X衍射显示沉积物以石英、长石等外源碎屑矿物为主,粒度以粉砂、砂为主,上部粗而下部细,中间波动变化。有机质含量在中部呈高值且波动明显,表明沉积环境的交替变化。通过不同深度岩性样品的磁性差异,以及粒度、有机质、岩心颜色对沉积动力的响应,指示湖滨岩心经历了滨浅湖相—湖沼浅水相—浅湖相的水文交替过程。  相似文献   

4.
海洋沉积物的磁性参数是反映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本文基于中国东部海域的176个沉积物样品,通过粒度、磁化率的测试分析,揭示了磁化率和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磁化率和粒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三大海域磁化率(χ)存在显著差异,东海磁化率最高,渤海次之,黄海最低,即χdonghaiχbohaiχhuanghai,磁化率在河口、沿岸偏高,并呈现出向外海方向缓慢递减的趋势,这反映了三大海域的物源差异以及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物源供给、扩散和运移。磁性参数与粒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多重因子的综合作用使得χfd%作为整个海域沉积物的粒度代用指标并不理想。磁性参数的变化与沉积动力密切相关,水动力越强、水介质扰动性越大,磁性参数越离散。  相似文献   

5.
48万年来南海及周边地区火山喷发作用的沉积学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的研究,建立了48万年来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年代地层。针对磁化率结果显示的13层厚度超过4 cm的磁化率峰值层,将其年代和菲律宾巴拉望岛岸外的MD972142孔的火山灰层进行对比,发现其中10层完全对应,证明磁化率峰值层是由火山喷发作用造成的,说明48万年来菲律宾火山带喷发的粉尘可以沉积到南海西部。磁化率峰值层样品的粒度特征明显不同,呈双峰态分布,粗颗粒组分较多,空隙率高,密度和颜色反射率较小。由此证明,磁化率和粒度分析可用于寻找肉眼不可见的火山喷发作用的沉积学记录。研究发现的受火山喷发作用影响的特殊层位,可作为地层对比的参比标志,并为追溯48万年来大气和洋流的变迁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和东海海域沉积物粒径对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7年11月采集于长江口和东海陆架区域的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2007年11月、2008年4月采集于长江口东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悬浮物样品,对长江口和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部分站位的悬浮物进行了粒度、有机碳和总氮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沉积物粒径对有机质运移和沉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悬浮物的...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沉积物不同粒度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南黄海海域65个沉积物样品的激光法与综合法(筛析法—沉析法)的粒度分析结果,并作了对比研究。南黄海沉积物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和筛析法测试结果很接近;激光粒度仪测定的细粒组分(>4Φ)的含量85%样品的测试效率达到75%以上,平均值为92%,表层沉积物黏土粒级的激光法与综合法分析结果呈弱正相关。用激光粒度分析南黄海海域沉积物结果可靠,可以替代传统的粒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长江现行主河道和黄河入海口处的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的磁性载体主要是亚铁磁性物质,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多畴为主,同时亦有超顺磁晶粒的存在;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性明显强于黄河河口沉积物,特别是质量磁化率、非磁滞剩磁及饱和等温剩磁,两者相对偏差在40%以上;在粗粒级沉积物(>0.063 mm)中,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化率与全样磁化率平均值差别较小,在4%左右;黄河河口沉积物差别很大,可达34%.两者的差别反映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赋存方式的差异;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差异与两者粒度特征对比明显.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的这些磁学方面的差别是源岩特征和气候环境差异上的反映,可以作为判别两者物源的有效示踪剂.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盆地典型剖面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野外沉积特征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将剖面划分为四个沉积相:顶部马兰黄土堆积,上、下湖泊相和中部河流相。以15cm为间距,系统采集了1674块样品,进行质量磁化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大小与沉积相,尤其是与沉积物的粒度相关。一般规律是滨浅湖相粉砂、粘土质粉砂的磁化率值大,而深湖相、半深湖相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的磁化率值较低。磁化率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气候的变化,磁化率高峰可能反映了干燥的气候环境,而低谷则可能反映了温湿的气候。沉积相和磁化率变化曲线相结合,将剖面分为7个对比层,初步讨论了1MaB.P.以来,盆地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演化阶段:早期扩张期,中期收缩期,晚期扩张到收缩期。并通过剖面间的对比,初步认为剖面所含石器层的年龄大约在1Ma.B.P.左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石老人海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体积磁化率的原地实测和所取表层样品粒度分级,结合海滩沉积动力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得知,石老人海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磁化率值总体上都表现出东高西低,滩肩高滩面低的趋势。海滩沉积物颗粒夏季比冬季细,分选好。海滩磁化率和沉积物粒度在海滩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存在一定联系。海滩的侵蚀沉积过程主要受冬夏季不同的波浪、沿岸流和风的作用影响。通常磁化率值高的区域为颗粒较细的侵蚀区,磁化率值低的区域为颗粒较粗的沉积区。磁学方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低成本易操作的新方法,可以代替耗时的粒度和矿物分析,来分析海滩的沉积动力作用过程,识别海滩的侵蚀和沉积区域。  相似文献   

11.
长江干流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04,2008-04,2008-05沿长江干流采集表层水样,并于2006-05~2007-05在下游大通站进行每月2次、为期1 a的连续观测,测定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及总悬浮物(TSM)。结果表明:长江重庆以上江段DOC浓度较低,重庆至河口由于人为污染排放DOC表现出高值;干流POC与TSM显著正先关,POC%(TSM)随TSM含量增大呈负指数关系下降。大通站有机碳浓度及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2006-06~2007-05全年经大通站进入河口的DOC、POC通量分别为1.17×106tC和1.88×106tC,其中洪季(5~10月)输运的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70%,组成以颗粒态为主。三峡水库135 m及156 m蓄水后,泥沙在库区的沉降作用显著影响长江POC的输运特征及入海通量;从目前观测结果看,三峡库区DOC浓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可能与水库运行时间尚短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胶州湾浮游原生生物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自2007年6月~2008年5月,对青岛胶州湾内5个站点表层水的浮游原生生物丰度及环境因子进行了累计24次的周年采样调查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 浮游原生生物周年变动具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2) 浮游硅藻、鞭毛藻和纤毛虫的丰度周年变动均为双峰型:春节(4月)高峰、秋节(8月)高峰;(3) 浮游原生生物丰度与叶绿素a和溶解氧呈显著性相关,而其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盐度、溶解氧、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组合呈显著性相关.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富营养化的内湾型近岸水体内原生生物生态学结构与功能提供了一份必要的基础资讯.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在长江口近海春季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优势种类长度谱进行了分析.调查共捕获鱼类187种,带鱼在三次调查中占据绝对优势,其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其它优势种类,除小黄鱼、刺鲳、银鲳外,均为小型非经济种类.另外,冷温性的鳄齿鱼也...  相似文献   

14.
采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 进行了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黄海底栖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2007年底栖细菌的丰度为(1.13±0.39)×109cells/cm3, 生物量为(49.63±17.26)?gC/cm3; 2008年底栖细菌的现存量较2007年低了约43%。南黄海的底栖细菌现存量较北黄海分别低8%(2007年)和13%(2008年), 而中央冷水团则较其外围区域高约10%和37%, 在南黄海呈现中央冷水区域高于近岸的分布特点, 而在北黄海则正相反。统计分析表明, 2007年北黄海底栖细菌丰度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南黄海细菌丰度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底层水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2008年北黄海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未见明显的相关性, 在南黄海则与底层水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显示浒苔暴发可能对底栖细菌产生了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海藻叶面附着细菌群落生理特性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青岛沿海10月的石莼以及5月的石莼和裙带菜的叶面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Biolog碳源利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海藻表面的细菌群落碳源利用有较大的差异,且同一种海藻不同的采集时间其细菌群落也有较大的差异.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表明采用EUB-fluo探针比SYBR-Green染色的效果要好; γ-Proteobacteria在不同海藻表面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裙带表面观察到了一些特异性链珠状细菌;石莼表面的细菌形态展示了较高的多样性.从海藻表面分离的优势菌落中分离到1株细菌,16SrDNA测序表明该序列与已知的Pseudoalteromonas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为99.9%.本研究为海洋无环境公害防污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5月逐月采集青岛沙子口近海作业的定置网具渔获物的分析与测定,记述了该海区出现的98种渔业生物,并进行了定置网渔获物组成的分析,分析了种类组成特点及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调查区域渔获物以小型低值鱼类、经济无脊椎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据此提出了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1—5月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调查中随机采集的663尾样本(雌性464尾,雄性199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茎柔鱼耳石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对耳石10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TSL)、吻侧区长(RLL)、翼区长(WL)可以作为耳石长度特征的代表,最大宽度(MW)则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雌性个体TSL、RLL、WL和MW与胴长(ML)之间为线性关系(Y=a+b×ML)(P0.05),生长系数b在1.9358—2.9607间,其中MW的最小,WL的最大,耳石各区为均匀生长。雄性个体TSL、RLL、WL和MW与ML之间为幂函数关系(Y=c×MLd)(P0.05),生长系数d在0.9165—1.1877间,其中TSL生长速度慢于ML,RLL和MW基本与ML一致,WL则快于ML,耳石各区为非均匀生长。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相似文献   

19.
To clarify the global deep-water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we conducted current observations with seven moorings at 40°N east of Japan from May 2007 to October 2008, together with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By analyzing the data,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the deep circulation has a northward component in this region and carries low-silica, high-dissolved-oxygen water, we clarified that the deep circulation flows within the region between 144°30′ and 146°10′E at 40°N on and east of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Japan Trench with marked variability; the deep circulation flows partly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rench and mainly to the east during P1 (10 May–24 November 2007), is confined to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rench during P2 (25 November 2007–20 May 2008), and flows on and to the immediate east of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rench during P3 (21 May–15 October 2008). Previous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two branches of the deep circulation at lower latitud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e flows off the western trenches and the other detours near the Shatsky Rise. It was thus concluded that the eastern branch flows westward at 38°N and then northward to the east of the trench, finally joining the western branch around 40°N during P1 and P3, whereas the eastern branch passes westward south of 38°N, joins the western branch around 38°N, and flows northward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rench during P2.  相似文献   

20.
北极王湾冰海沉积物类型及沉积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湾作为发育于现代冰盖边缘的开放性峡湾,具有典型的冰海沉积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冰海沉积作用的良好场所.对湾内54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并计算了其粒度参数.表层沉积物与其他地区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海沉积物的对比,验证了应用粒度参数散点图在区分冰川亚环境过程中的有效性.参照冰海沉积物划分方案,将王湾的冰海沉积物划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