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沉积物中轻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及长江表层沉积物中的轻矿物进行了研究。调查区范围为121°-129°E,32°-26°30′N。长江采样区段为芜湖——长江口。共分析了124个样品,其中长江样品11个,东海大陆架样品100个,冲绳海槽样品13个。使用的样品粒级为0.1-0.25毫米。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清良 《海洋学报》1998,20(5):93-100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1977年12月至1978年11月在28°-34°N,120°30'-127°E海域69个站逐月用小型浮游生物网(孔径64μm)自底至表垂直拖曳的805份样品,研究束毛藻(Trichodesmium)周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若干环境因子(温、盐度和黑潮等流系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降水中MSA的纬度分布及其分解的气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南太平洋航线上降水样品中MSA的分析指出,MSA含量由赤道海域向高纬海域呈递增趋势,其中在15°S附近海域以及60°~65°S之间表现为突然上升,正好对应上升洋流区.MSA/nssSO42-比率与δD密切相关,显示MSA向nssSO42-的转化速率敏感地依赖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5.
浮游端足类??亚目(Amphipoda-Hyperiidea)是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类别之一,它们不但常见而且是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有关此类海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国外学者有较多研究结果发表,如Thurston (1976)和Shulenberger (1977)曾经分别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国内学者也曾作过零星报道(李冠国、黄世玫,1964;郑重、郑执中等,1965 ;陈清潮等,1978)。 本文研究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5月底至7月初在东海的几个断面上(123°一129°E,26°30′-32°30′N),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得的78 号垂直分层(0一50m, 50-100m, 100-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2000m)样品。作者对样品中的端足类??亚目逐层分类计数,初步分析了其种数、总量及主要种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今后进行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北纬17°00′—24°00′,东经106°00′—118°00′的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共分析了143个样品,重矿物粒径为0.25—0.063mm,轻矿物为0.25—0.1mm。 一、轻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本海区沉积物中轻矿物在0.25—0.063mm粒级中含量高,平均为99.35%,最高可达99.90%。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长江口及附近海区鱼类的种类组成状况及其区系特点,为“三峡工程对河口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科学资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在长江口区开展了渔业资源的试捕调查,调查范围为东经121°10′-124°00′,北纬30°20''-32°00′,总调查面积21000平方公里,共设常规站30个,加设站7个(图1)。用150匹马力1)底层双拖网渔船(网周长140m,网目250mm,囊网网目40mm),每月调査一次,每站拖网1小时。拖网时同步观测站水深、温度和盐度。所获鱼类全部进行分类鉴定,并分种测定尾数、重量和长度。全年共获鱼类样品914534尾,重12359.67kg,经鉴定共165种。从1985年9,10月沿岸定置网鱼样品中又获另外2种,故全年共获鱼类167种。  相似文献   

8.
有关太平洋海洋环流,特别是对亚热带(又称副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环流的调查研究,近数十年来在国内、外海洋学界已蓬勃展开。其中,日本气象厅于1967年至今在137°E断面上每年进行1-2次定期海洋观测,并于1972-1979年、1987-1995年在155°E断面上每年夏季进行一次观测。根据上述经向断面观测资料,许多学者对137°E断面的海流结构,温、盐分布,水团及其变异,以及与ENSO现象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邹娥梅等,1993;顾玉荷,1996;Guan,1986;Masuzawa,1967);关于155°E断面的研究,则着重于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流结构和它的变异及其与ENSO现象的关系等(顾玉荷,1990;Guan,1986)。本文拟根据155°E断面1972-1979年夏季(6-7月)日本气象厅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其中1974年无资料),分析研究该断面(北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海域)的温、盐度分布特征和热、盐含量及其年际变异,并探讨其与ENSO现象之间的关系。 155°E断面北起30°N,南至11°S,自北向南横穿北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和南半球热带。测站的密度以1975-1977年最密(设55个测站),1972年和1973年次之(分别设测站33个和40个),1978年和1979年测站稀疏,仅为15个和12个。采样深度间隔于30m以浅为10m,50-150m层间为25m,150-300m层间为50m,300-1000m层间为100m。图1为断面的位置和站位分布(5028站至5058站每相邻两站中间省略一站位)。 为了便于分析断面上各纬度带的水文特征及年际变异,将该断面自北向南划分为4个纬度带,即北亚热带(18°-30°N)、北半球热带(2°-18°N,以下简称北热带)、赤道带(2°N-2°S)和南半球热带(2°S以南,以下简称南热带)。其中北热带又划分为北赤道流区(8°-18°N)和北赤道逆流区(2°-8°N)。  相似文献   

9.
张仁斋 《海洋学报》1983,5(3):368-375
有关南海金枪鱼类的生产和调查研究,早在40年代我台湾省渔民做过不少工作,大陆沿海过去一直没有发展大型金枪鱼钓渔业,只在海南岛、南海北部有少数拖毛钓和地拉网捕获小型金枪鱼类,最早用机轮捕捞金枪鱼类,首推1953-1954年南海水产公司的金枪鱼钓船,在北纬14°以北较深海区试捕过.1968年5月-1968年6月泰国渔业调查船2号,在北纬6°-16°,东经109°-119°范围,从事过金枪鱼类延绳钓作业.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要求,为掌握工程兴建前长江口环境状况,我们于1985年8月一1986年5月,对122°-124°E,30°45′-32°00′N海域及受潮汐影响的江段进行了调查。本文根据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阐述了长江口海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秦希峰  王凤翔  梁毅  付刚  赵优美 《海洋学报》2010,32(9):6390-6393
利用离子注入掺杂技术设计、制作半导体集成器件时,了解离子注入半导体材料的射程分布、射程离散和横向离散规律等是很重要的.用400 keV能量的铒(Er)离子分别与样品表面法线方向成0°,45°和 60°倾角注入碳化硅(6H-SiC)晶体中,利用卢瑟福背散射技术研究了剂量为5×1015 cm-2 的400 keV Er离子注入6H-SiC晶体的横向离散.测出的实验值与TRIM98和SRIM 2006得到的理论模拟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值跟TRIM98和SRIM  相似文献   

12.
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西部(151°W~155°W,8°N~11°30'N)和东部(141°W~149°W,7°N~10°N)水域DY95-7航次(1997-07)和DY95-8航次(1998-07~-09)所采的36份网采样品,鉴定网采浮游植物180种,隶属于5个门类47属.其中主要的生态类群是大洋暖水类群(占总种数83.8%)和广布性类群(占14.5%).该区主要优势种是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密聚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多瘤面角毛藻(C.bacteriastroides)、拟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pseudonoctilluca)和三叉角藻(Cerattum trichoceros)等.硅藻类和甲藻类等的平均细胞密度(1 944~4 101个/m)和蓝藻类(主要是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藻丝体密度(111~486条/m)都比较低.本文分别讨论了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趋势及其与温跃层和浮游动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1949~1988年期间的埃尔-尼诺现象与西北太平洋上强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关系指出:埃尔-尼诺年仅在120°~150°E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发生数较非埃尔-尼诺年偏少,南海和150°~180°E洋面上则分别相近和偏多;埃尔-尼诺年的次年,仅150°~180°E洋面上偏少,150°E以西和南海则与常年相当。文中还对比分析了较典型的埃尔-尼诺年以及强热带气旋发生多和少的埃尔-尼诺年的热带大气环流,初步揭示了热带对流层上、下部及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Faulty Towers(47°57.447'N,129°6.568'W)硫化物烟囱群一个不再活动的烟囱体硫化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样品从外壁往内壁方向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带,分别为重晶石-无定形硅-铁氧羟化物带;白铁矿-黄铁矿-无定形硅-重晶石带;白铁矿-黄铁矿-闪锌矿-纤锌矿带;纤锌矿-黄铜矿-白铁矿带。从底部到顶部,样品通道形态主要有3种:不规则、不连续的多通道;椭圆形单通道;封闭的通道。矿物学研究证实,烟囱体以低温矿物组合白铁矿、纤锌矿为主,高温矿物黄铜矿少见,仅局限分布在流体通道附近。210Pb定年结果表明,烟囱壁形成经历较短时间(约3 a),而通道的闭合则经历了相对长的过程(约17 a)。结合矿物学研究,最终恢复了整个尖塔结构的生长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中太平洋西部毛颚类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戴燕玉 《海洋学报》1995,17(4):101-106
分析1979年1~2月、4~5月在中太平洋西部水域(0°~5°N,160°~165°E)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共记录毛颚类种类15种,并根据现场实测的水文资料,对该区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的分布特点和迁移方式的研究,探讨南海北部锆石砂矿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及锆的地球化学分布与古海岸线的相互关系。 研究区的范围,东起台湾浅滩,西至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南沿岸的陆架、陆坡区(110°—120°E)及东沙群岛以南部分海域(17°50′N以北)。样品多数采自大陆架和陆坡区,少数采自海盆,最大的采样深度达3800m。全区共选出1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光、萤光光谱分析、化学分析、矿物显微镜下鉴定等。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区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对长江口底栖生物曾进行多次调查研究:1980-1981年进行了“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 Boesch等,1986;孙道元、董永庭,1986; Rhoads et al.,1985;Sun and Dong,1985);1982-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戴国樑,1989):1985-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研究所进行了“长江口底栖生物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的预测”的研究(刘瑞玉等,本集)。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生物的概貌。 1988年4月和10月,作者又对长江口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所用主要材料是在123°E以西,30°30′-32°00′N之间水域的35个取样站(图1)枯、丰水期后所获。海上取样每站以0.1㎡的表层采样器取样两次,通过0.5mm孔目的筛子冲洗后,样品在实验室内挑选、鉴定、称重和计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1985年12月—1986年4月在北太平洋(北纬7°—13°,西经178°—165°)锰结核调查区所进行的细菌研究工作。采用落射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分别对19个表层沉积样品和12个锰结核样品进行了总菌计数。结果表明,其范围在10~4—10~7个/克;细菌种群密度结核样普遍高于泥样。对现场分离得到的异养细菌及锰氧化细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分类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发现锰氧化细菌在沉积物细菌区系中占相当比例(12%),其中革兰氏阴性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50%。  相似文献   

19.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高产渔区年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枪鱼类是中西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其中鲣产量约占到总产量的50%。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16年的中西太平洋(20°S~20°N,120°E~155°W)鲣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Niño3.4海区(5°S~5°N,120°~170°W)海表温度异常数据,对这16年鲣产量最高的十大渔区(5°×5°)进行时空格局分析,讨论渔场分布差异及CPUE与ENS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间十大作业渔区主要分布在5°S~5°N、130°~175°E区域,这十大渔区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47.5%,其中5°S~0°、155°~160°E,0°~5°N、130°~135°E,0°~5°N、135°~140°E及5°S~0°、160°~165°E等4个渔区产量占高产渔区产量的比重均超过10%,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的鲣产区。高产渔区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东,主要分布在155°~180°E海域;在拉尼娜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西,主要分布在130°~160°E海域。  相似文献   

20.
白垩纪-第三纪分界期前的全球环境变化E.Barrera大洋钻探计划690(65°10′S,1°12′E)、750(59°36′S,81°14′E)和761(16°44′S,115°32′E)钻位的有孔虫样品的δ ̄(13)O、δ ̄(13)C和 ̄(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