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分析了石鲈科4属10种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特征,采用MP法和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分子系统树上,10种石鲈科(Haemulidae)鱼类共组成两大类群,其中髭鲷属(Hapalogenys)鱼类和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鱼类聚成一类群,石鲈属(Pomadasys)鱼类和仿石鲈属(Haemulon)鱼类聚成一类群,两类群再聚成一支,10种石鲈科鱼类构成单一分支类群.髭鲷属鱼类跟胡椒鲷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相对于石鲈属,髭鲷属鱼类跟仿石鲈属鱼类的遗传距离较小.因此,研究结果支持髭鲷属的分类地位是介于胡椒鲷属和仿石鲈属之间,未能从石鲈科中独立出来形成髭鲷科(Hapalogeniidae).  相似文献   

2.
12种石鲈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5属12种石鲈科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并参照RNA二级结构模型区分配对区和非配对区。结果表明,配对区对G有偏好(33.5%),非配对区对A有偏好(38.5%);与配对区相比,非配对区存在更多的变异和系统发育信息。从序列的Jukes-Cantor遗传距离结果看,石鲈科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矶鲈属Parapristipoma、石鲈属Hapalogenys、髭鲷属Pomadasys、Haemulon属5个属属间的差异水平都接近或超过了其与外类群科间的差异水平。从构建的ME系统发育树结果看,石鲈科鱼类分成二大分支,未能形成单一类群。在亲缘关系上,胡椒鲷属和矶鲈属较近,石鲈属和Haemulon属较近,髭鲷属与其它4个属较远,髭鲷属在鲈亚目中的分类地位可能应提高到科的水平。初步确定研究中选用的16S rRNA基因片段基本适用于石鲈科属间和属内种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分子标记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部分序列分析了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胡椒鲷属及少棘胡椒鲷属共16种胡椒鲷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最大简约法及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16种胡椒鲷鱼类共形成两个形态特征截然不同的类群,其中类群一的种类体表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与多变的斑纹,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类群二的种类颜色灰暗单一,少数体表具有暗色斑点与条纹,大多数分布在印度洋地区。此外,进化树上,少棘胡椒鲷属的种类都位于胡椒鲷属的类群一内部,与斑胡椒鲷,暗点胡椒鲷形成的姐妹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基于遗传距离的数据,少棘胡椒鲷属与胡椒鲷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小于胡椒鲷属内部种间的遗传距离,显示出少棘胡椒鲷属与胡椒鲷属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少棘胡椒鲷归类于胡椒鲷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国鲷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了采集于中国沿海的鲷科5属11种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结合Gen Bank已有的同源序列,对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 30.4%、C 27.7%、A 23.5%、G 18.4%;属间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9.5%—19.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2%—21.8%,其中四长棘鲷属、赤鲷属和犁齿鲷属间的遗传距离(8.2%—13.8%)接近于棘鲷属多数种间遗传距离(6.5%—12.2%);分子系统树显示中国鲷科鱼类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括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赤鲷属、牙鲷属等红体色种类,类群Ⅱ含平鲷属、棘鲷属等银灰体色种类,其中棘鲷属的冲绳棘鲷和黄鳍棘鲷先聚为姐妹群,澳洲棘鲷、黑棘鲷、灰鳍棘鲷和台湾棘鲷聚为另一支。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得出:中国鲷科鱼类属间是先按体色、后按牙齿分化的,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和赤鲷属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棘鲷属是一个有共同祖先的单系群,属内存在两个平行进化的分支,两分支的种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斜带髭鲷人工催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带髭鲷(HapalogenysnitensRichardson) ,隶属于石鲈科髭鲷属 ,系浅海中下层鱼类。由于其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 ,且市场销路好、价格高 ,近几年深受福建、广东等地广大网箱养殖户的青睐。1995年以来 ,一些单位和不少的个体育苗场相继开展了人工繁殖、育苗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但有关报道很少 ,在亲鱼培育、催产及人工育苗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 ,作者于1998~2000年进行了亲鱼的培育及人工促熟催产实验 ,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以期为斜带髭鲷大规模的人工育苗提供有关的基础数据和…  相似文献   

6.
基于核DNA分子标记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对分布于南海及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周边海区的石鲈属鱼类11种,结合石鲈亚科其他属如仿石鲈属,异孔石鲈属,八带石鲈属及锯鳃石鲈属等21种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鲈属的种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除了大斑石鲈,断斑石鲈等6种石鲈属鱼类聚成一石鲈属的分支外,其他石鲈属种类都位于进化树的不同位置。侧扁石鲈与八带石鲈聚在一起,大棘石鲈与异孔石鲈属聚在一起。红海石鲈与纵带石鲈与仿石鲈属的种类关系较近,佩氏石鲈最先分化出来,位于整个石鲈亚科分支基部。该分类关系与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花尾胡椒鲷与胡椒鲷5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和胡椒鲷(Plectorhynchus pictus)7种组织中的5种同工敏(EST,LDH,MDH,ME,POD)进行比较研究,对所研究的5种同工酶在2种鱼的组织分布、位点表达及活性作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2种鱼的ME同工酶谱非常相似,只在活性上略有差异;EST,LDH,MDH和POD酶谱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差异。可作为花尾胡椒鲷和胡椒鲷的遗传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8.
南海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主要鱼类食性与食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侧条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vituius、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及达尖犁头Rhynchobatus djiddensis、灰三齿鲨Triaenodon obesus、裸狐鲣Gymnosarda unicolor、扁舵鲣Auxis thazard、黄斑胡椒鲷Plectorhynchus flavomaculatus、密点胡椒鲷Plectorhynchus gaterinus、尖嘴Dasyatis zugei、星点Caranx stellatus、黑Caranx lugubrisr等13种南海主要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鱼类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分为4种食性类型。同时还分析了13种鱼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为该海域渔场生态系食物网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0年代以来,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向着多品种和批量化方向发展,各特优种类不断增加,人工种苗为海水网箱和池塘养殖提供大量苗源,科研教学单位的多项育苗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开始进入种苗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成功的种类至少有14科30种,1999年大黄鱼的育苗量已超过3亿尾,其他年产种苗千万尾以上的海水鱼类有美国红鱼、花鲈、免状黄姑针、真鲷(春季生殖群体)和花尾胡椒鲷;年产种苗数百万尾的有黑鲷、勒氏笛鲷、断斑石鲈、免鱼和斜带髭稠等种类。石首鱼科鱼类已成为人工繁殖和育苗的主要对象。本文还针对福建海水鱼类增养殖的问题,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0.
黑棘鲷的命名和分类地位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leeker,1854)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鲷科(Sparidae)、棘鲷属(Acanthopagrus),为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砂泥底质或多岩礁的浅海,分布于俄罗斯、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沿海.黑棘鲷具有生长迅速、食性较杂、适应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卵磷脂添加量的配合饲料投喂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chus cinctus)幼鱼,同步测定幼鱼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DNA完整程度。结果表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饲料中卵磷脂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而DNA单链断裂程度随着饲料中卵磷脂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这提示卵磷脂能够提高鱼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机能。  相似文献   

12.
虫黄藻、细菌和造礁石珊瑚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 但虫黄藻藻际细菌群落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对5个属的6株虫黄藻进行了离体培养, 其中2株为悬浮型虫黄藻(E型), 4株为贴壁型虫黄藻(A—D型)。通过采集藻株培养物3种粒径的样本开展细菌群落分析, 分别为0.2~3μm(自由生活)、>3μm(附着于藻体或颗粒物)与Settling(沉底贴壁藻体上)。结果发现, 2种生活方式的藻株藻际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别, 贴壁型藻株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悬浮型藻株。发现7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藻株中, 它们代表了A—E型虫黄藻藻际细菌的核心类群。对3种粒径样本的核心细菌群落比较发现, 自由生和颗粒附着生的核心细菌群落十分相似, 但均与沉底贴壁样本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养殖与野生黑鲷Sparus macroccephalus、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青鲈Nibea japonica、白鲳Pampus argenteus5种湛江海域常见养殖鱼类肌肉中生长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种激素含量依鱼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5种激素在5种养殖与野生鱼类中的含量是,生长激素以养殖与野生青鲈最高,雌二醇以养殖黑鲷、野生军曹鱼最高,孕酮以养殖与野生军曹鱼最高,睾酮以养殖与野生白鲳最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养殖青鲈、野生花尾胡椒鲷最高。同一种激素含量在同种的养殖与野生鱼类中有显著差异(p<0.01),养殖黑鲷肌肉中5种激素含量分别是野生黑鲷的6.94、4.01、2.81、2.42、2.99倍;养殖花尾胡椒鲷分别是野生花尾胡椒鲷的5.68、2.51、2.15、2.13、1.93倍;养殖军曹鱼分别是野生军曹鱼的46.11、1.71、1.63、5.50、2.91倍;养殖青鲈分别是野生青鲈的6.60、2.75、2.83、3.58、5.38倍;养殖白鲳分别是野生白鲳的2.55、2.67、2.49、2.52、2.70倍。实验结果提示,放射免疫分析法可作为检测水产品中激素含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A long-term mark-recapture stud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movement patterns of surf-zone fishes in the St Lucia Marine Reserve, a marine protected area within the iSimangaliso Wetland Park, a World Heritage Site on the east coast of South Africa. Between 2001 and 2013, 6 613 fish from 71 species, caught by hook and line, were tagged at four sites within and adjacent to a no-take marine sanctuary area. A total of 1 004 (15.2%) recaptures were made from 17 species. The majority (82.4%) of these species displayed station-keeping behaviour, whereas only three were classified as wider-ranging species, and no species with discernible migratory behaviour was observed. Findings for five species with the highest recapture rates, namely Pomadasys furcatus, Epinephelus andersoni, E. marginatus, Dinoperca petersi and Lutjanus rivulatus, are presented in greater detail. Recapture rates ranged from 7% to 50% and time at liberty from 0 to 3 163 days. Individuals of all five species displayed station-keeping behaviour, with the 95th percentile of intra-study-site movements varying between 200 and 1 025 m (linear distance). However, four of the five species also displayed some ranging behaviour and made exploratory excursions ranging from 3.5 to 125 km, in both northerly and southerly directions. The dominance of station-keeping behaviour suggests that the St Lucia Marine Reserve sanctuary zone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uge for these species, with some export to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DNA条形码基因COⅠ序列在石鲈亚科鱼类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本研究分析了印度-太平洋区域的石鲈亚科7个属29种鱼类9个个体长度为651 bp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5.0计算石鲈亚科种内与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大简约法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石鲈亚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在0.021—0.240之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09之间,平均0.004。其中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4),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46倍。同时,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2%)。基于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均能聚成独立的单系,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鲈亚科物种准确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同时,系统进化树上,石鲈属是非单系类群,主要形成5个分支,而不同分支的种类与其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近年部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利用DNA序列测定技术测定了真虾下目7科8个种的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与从GenBank检索得到的12个相关种的16S rDNA部分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及16S rDNA在真虾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比对序列长353bp,其中变异位点221个、简约信息位点180个。碱基转换替代速度比颊换替代速度慢。以螯虾下目的Austropotamobius pallipes为外群构建了这20种真虾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支图,结果展示:(1)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的Awhistus custos远离长臂虾亚科分支。而且它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首先与六足纲(Hexapoda)的昆虫比对上。(2)长臂虾科长臂虾亚科的两个近缘属Palaemon和Palaemonetes问的4个种混合相聚,说明传统形态分类中以大颚有无触须作为这两个属的属级形态鉴定特征尚需进一步审定。(3)鼓虾总科藻虾科的Exhippolysmata ensirostris与褐虾总科褐虾科的Crangon affinis处在同一分支,而没与鼓虾科的种类形成姐妹群。研究结果表明,16S rDNA片段的序列很适合研究真虾类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而在研究属上高级阶元或种下阶元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时较不敏感,因其变异对于种级水平显得过于保守,而对于科级以上阶元又显得太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