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米草入侵对滩涂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5,8,10月份对黄河三角洲的无棣县岔尖、东营市五号桩、小清河口米草分布区与非米草分布区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米草分布区底栖动物种类少于非米草分布区的,优势种类相对多度存在差异;岔尖、小清河口米草分布区底栖动物平均密度高于非米草区的,生物量均高于非米草分布区的,但五号桩米草分布区底栖动物密度低于非米草分布区的;米草入侵导致小型螺类密度高,蛤类、蟹类密度低;岔尖、五号桩米草分布区与非米草分布区底栖动物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无显著差异,小清河口则反之.米草入侵改变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对小清河口底栖动物多样性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物种米草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三角洲2个米草分布区及2个非米草分布区底泥中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米草(S. anglica)分布区底泥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总数显著多于非米草分布区,米草的分布促进了底泥中微生物量的增加;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分布区的细菌、真菌总数多于大米草分布区,而其它微生物量则少于大米草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在海滩生态系统中植物组成部分远比动物重要,因为植物是太阳能摄取者,是初级生产者,如果没有植物,一切动物都无法生存。世界著名生态学家 E.P.Odum 指出:在浅海区,特别是在淹露交替的潮间带,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主要不是浮游植物而是高等植物。我国海滩自从六十年代成功地引种了大米草后,近几年又从美国引种三种米草植物(互花米草、狐米草和大绳草)。大米草经过二十余年的扩种繁殖,目前已在我国海滩  相似文献   

4.
外来物种所引起的生物入侵一直是近年来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毫无例外,在互花米草于2003年被列入入侵物种名单后,也引起了互花米草的生态效应研究的热潮.文章主要分析了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在我国的引种背景;米草的最初引种目的,以及其生态位等.基于大米草在我国海岸已基本完全退化,这里主要就互花米草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其所引起的正负生态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2005年开展了外来生物米草入侵对黄河三角洲盐沼生物群落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与1980年调查资料相比,米草分布区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发生变化,细胞总量明显高于1980年,但多样性降低。(2)浮游动物种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个体数量、多样度降低。(3)米草分布区底栖动物种数少于对照区,且小型螺类丰度高,蛤类、蟹类丰度低,优势类群的相对多度有显著差异,岔尖、小清河口平均密度高于对照区,小清河口多样度高于对照区。米草入侵已对黄河三角洲盐沼生物群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潮间带滩涂分布米草达9924hm2,其中宁德市有6629hm2,占66.8%,已经蔓延成为草荒,严重影响了当地渔民生产、船只航行、生态环境以及国防安全等。文章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几点治理米草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潮间带滩涂分布米草达9924hm2,其中宁德市有6629hm2,占66.8%,已经蔓延成为草荒,严重影响了当地渔民生产、船只航行、生态环境以及国防安全等。文章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几点治理米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际海洋法实行二百米水深领海区的划分,大陆架地形测量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国土测量的组成部分,而大陆架地形图与陆地地形图基本上被纳入了统一的系列。大陆架是陆地在海中的延续,大陆架地形测量也是陆地地形测量向海中的延续,所以大陆架地形图和陆地地形图在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投影、比例尺系列、分幅和图幅编号等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葛氏米虾及其相似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象秋 《海洋与湖沼》1990,21(3):218-224
葛氏米虾Caridina gregoriana生活在云贵高原。经研究,发现它有几个近似种。喻兆琦1938年报道的葛氏米虾,作者认为是两个不同种,但都不是葛氏米虾,应是它的近似种。其一于1985年已证实是分布于滇东南的喻氏米虾Caridina yui;另一的许多重要性状都明显地不同于葛氏米虾,由于其雄性第三、四步足掌节腹缘并不膨大,故命名为狭掌米虾(新种)Caridina leptopropoda sp. nov. 1989年作者发现的是仅生活在跨四川与云南两省泸沽湖的尖肢米虾Caridina acutipoda。1983年5月采自云南楚雄的标本,其许多特征与葛氏米虾有别,认为是新种,因雄附肢周缘列生成对小刺而命名为双刺米虾Caridina bispinosa。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已被国家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类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以壮丽的沙丘海岸景观为主体,宽1~2公里的沙丘连绵30公里,高一般20~30米,最高点大圩顶达45米。沙丘带的外侧是宽敞的海滩,沙细、坡缓、潮差小。沙丘的内侧有面积8.5km~2的七里海泻湖以及茂密的刺槐、小叶杨人工林带和以砂苫台草、芦苇为主的野生沙生和湿地植物。区内有鸥类、鸭类、鹬类等鸟类168种。浅海水域桡足类等浮游动物53种,鳀鱼、黄鲫等游泳生物78种,文昌鱼、毛蚶等浅海底栖动物150种。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4.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1951—1986年赤道太平洋(10°S—10°N,180—85°W)海表面温度(SST)与南方涛动指数及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重点探讨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得出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认为与选取代表赤道太平洋平均海面温度的海区范围和选用代表南方涛动的两个气压站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7.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东海浮游植物,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一些调査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因调查时间较短或调查范围較小所获资料不全,都未能代表东海浮游植物的全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继全国海洋综合调査之后,自1976年夏季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种数的分布状况,讨论了其主要种类的生态性质、群落组成和它们与水文环境的关系,对东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6年夏季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两次(6月25日至7月23日和8月27日至9月21日)调查,调查范围南到北纬26°30′,东到东经127°,在沿纬度安排的6个断面共44个测站上(第一航次还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分別进行了水文观测,并用网目为64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Juday phytoplankton net),从水底到表面垂直拖网进行浮游植物采样,以个体计数法计数分析。  相似文献   

19.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浮力平流直接影响着海洋内部的湍流混合过程,制约着海洋热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过程在浅海,尤其在象渤黄海那样具有较强浮力平流的中国大陆沿岸带海区,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讨论浅海浮力平流对温跃层和海洋锋的影响,从理论上导出在浮力平流效应作用下期混合锋的公式,并以南黄海为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