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的高分辨率记录和环加勒比海火山作用之间的关系TJBralower等晚古新世(55Ma)发生的突然变暖是地质记录中最突出的瞬变气候事件(<105a)(Zachos等,1993)。作为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这个事件与地球上...  相似文献   

2.
据估计 ,深海有孔虫种的交替速率为2 %/Ma ,比新生代浅水底栖(5 %/Ma)或者浮游有孔虫(11 %/Ma)明显偏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65Ma)或附近的事件引发了陆地和浅水以及部分半远洋生物的灾难性绝灭 ,但是对深海底栖有孔虫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深海有孔虫绝灭(30 %~50 %的种消失了)出现于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 ,55Ma) ,它起因于贫氧、温暖的侵蚀性底层水以及同时发生的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36~30Ma)和中中新世也发现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的种类交替增强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对中…  相似文献   

3.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Globigerinabulloides为主要优势种类,其次是袋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和红拟抱球虫G.ruber。在夏季的7月和8月(特别是7月),浮游有孔虫密集在福建中部沿岸的南日岛至闽江口外海海域一带沿岸水域,其中90%以上的个体由泡抱球虫组成。此现象推测与夏季出现在福建沿岸的上升流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4期,跨越地质时代0-71ka;Rd-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110ka。  相似文献   

5.
AquantitativeanalysisontheEgyptianMediterraneanwaters¥M.A.SaidandF.M.Eid(ReceivedSeptember21,19931accfeptedJanuary15,1994)Abs...  相似文献   

6.
岩心NEAP18K(52°46′N ,30°21′W,水深3275m)是从Charlie_Gibbs断裂带获得的。该断裂带位于向西流出冰岛盆地的北大西洋深水主体内部。岩心中浅成底栖有孔虫Cobicidoideswuellerstorfi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的δ18O和δ13C组成变化已达到了1~2cm的分辨率。该岩心的冰携物历史是通过大于150μm沉积物组分中的大量有关冰携碎屑颗粒的变化重建的。作为CaCO3 百分比指标的沉积物亮度是用分光光度计在岩心下部以1cm为…  相似文献   

7.
古新世末次高温期(LPTM)是始于55.5Ma、持续约100~140ka的短期变暖事件 ,属于晚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的全球性温暖气候。古气候指标表明 ,高纬度气温在LPTM时可能达到新生代期间的最高值。陆地δ18O记录显示出LPTM时期北美洲年平均气温(MAT)增加了4℃ ,海洋δ18O记录显示出深海温度和高纬度海洋表层温度(SSTs)增加了4~6℃ ,而热带SSTs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的突然变暖现象 ,目前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与LPTM时期高纬度气候极度变暖同步进行的是有大量的哺乳类在…  相似文献   

8.
Numericaltestofcoastalfrontogenesis¥ShenShaohuaandZhouMingyu(ReceivedFebruary8,1993;acceptedMarch30,1993)Abstract:──Atwo-dime...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一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跨越地质时代0一71ka;Rd一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一110ka。根据氧同位素变幅分析,末次冰期极盛时冲绳海槽北部可能有黄河和长江的淡水影响,其影响强度Rd一82孔强于Rd一86孔。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一直影响着本区,冰期时黑潮流主流线向东转折段向南偏移,根据现有资料至少南移0.34个纬度。此外,在氧同位第2期,即末次冰期极盛期内发生一个短暂的气候回暖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1一20kaB,P,之间。  相似文献   

10.
晚古新世的气候环境在地质上具有全球快速变暖、时间间隔短暂的特征。这个时间间隔为晚古新世高温期 ,或称为LPTM。该时期深海快速变暖4~8℃ ,赤道和高纬大洋表层水变暖1~6℃。在深海底栖有孔虫中出现了大范围灭绝事件 ,而表栖浮游生物和陆生哺乳动物也经历了明显的种交替和多样性变化。经过测年 ,LPTM始于54.93~54.98Ma ,LPTM中也可观察到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CIE)(2‰~3‰) ,这在海洋和陆生化石记录中已得到证实。同位素异常的特征表明了极度富含 12C的储层(例如甲烷气体水合物)曾向海洋…  相似文献   

11.
特提斯陆架南部(埃及)古新世末期底栖有孔虫灭绝事件纪录B。Schmitz等过去90Ma深海底栖有孔虫群的最急剧变化出现在古新世末期。对南极毛德海隆的ODP690B孔详尽的研究表明,底栖有孔虫灭绝事件发生在短暂(<100ha)的异常深海环流出现之始。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西菲律宾海MD06-3052孔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n(Cd)/n(Ca)[n(Cd)和n(Ca)分别指示Cd元素和Ca元素的物质的量]变化研究及其与陆源物质输入、海水结构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等重建结果对比,从营养物质来源和利用两方面,探究了MIS6期以来该区域表层营养物质水平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从而为热带西太平洋生物泵作用和营养物质循环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MIS6期以及MIS 2—3期研究区吕宋岛来源的陆源物质输入增多,导致了研究区MIS 6晚期、MIS 3早期和MIS2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的升高。而在MIS 3晚期,尽管陆源物质输入量大、次表层营养物质上涌,但初级生产力对于营养物质的利用量大于前两者营养物质输入量之和,最终形成研究区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在MIS 3晚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平面的迅速升高导致营养物质来源短期不足引起MIS 6/5冰消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呈现低值。而MIS 5e期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多,又促使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出现高值。此外, MIS 4—5d期,陆源物质输入较低、次表层营养物质仍受到阻碍,但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在MIS4—5d期则逐渐升高,致使研究区浮游有孔虫G.rubern(Cd)/n(Ca)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反映不同时期浮游有孔虫G.rubern(Cd)/n(Ca)的受控因素不同,需要对其从营养物质来源和利用两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总之,本文对西菲律宾海浮游有孔虫n(Cd)/n(Ca)指标的探究,不仅为该指标在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的古海洋学研究打下了基础,还为该指标在其他海域更为准确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营养初步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受庆  赖彬 《海洋通报》2000,19(2):36-41
通过多次对比重复试验,对用对虾液汁培育金藻Dicrateiasp、扁藻Plalymomassp,用金藻、扁藻培育丰年虫Arlemia salina幼体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以及用金藻扁藻、丰年虫投喂中国龙虾Panu欤椋颍酰? stimpsoni早期叶状幼体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状幼体进入第Ⅲ 期后交替掺喂毛蚶卵巢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肉,取得较好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ApreliminarystudyonstocksofroundscadDecapterusmaruadsifromMinnan-TaiwanBankFishingGroundINTRODUCTIONRoundscad,Decapterusmarua...  相似文献   

15.
此项研究所涉及的种主要为Noelaer habdaceae。本文采用Raffi等(1993)关于Gephyrocapsids形态特征的观点。用于分析的5个岩心取自南部大洋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区。PS2487_6岩心位于非洲角以南大陆坡DSDP360站位附近。由具泥质和超微化石互层的有孔虫软泥构成。PS2076_1岩样位于南极环极海流北部亚南极带厄加勒斯断裂带海岭脊部 ,接近于ODP1088站位 ,同位素和浮游有孔虫地层分析揭示为1—20海相同位素期(MIS)。PS2703_1、PS2708_1和PS2…  相似文献   

16.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δ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冰消期时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是晚第四纪以来大洋碳同位素变化的普遍特征。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柱状样(19°27.32′N、116°15.15′E,水深2066m,岩心长度4498cm)930个沉积物样品中颗石藻属种鉴定,发现颗石藻主要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Gephyrocapsa oceanica和Emiliania huxleyi相对百分含量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具有相关性。MIS5期以来δ13C值逐渐变重,颗石藻G.oceanica含量增多,下透光带种F.profunda含量逐渐降低,海水初级生产力升高。对应3次δ13C低值期,颗石藻属种含量都发生明显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出现峰值,说明碳同位素低值事件与浮游植物群落和海洋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颗石藻记录能够为研究大洋碳储库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东海东部陆坡处的两个高分辨率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研究以重建表层水历史。15个水平层的AMS14C测年揭示出了KH82 -4 -14和RN80 -PC3岩心分别包括了近36ka和17ka的连续记录。在岩心下部发现了在北太平洋西部和东海常见的31个浮游有孔虫种。以特有的浮游有孔虫集合分辨的3种动物阶段表明了自从距今36ka以来东海东部表层水的3个主要古环境阶段 :①距今36~19.5ka沿岸水的影响阶段 ;②距今19.5~10.5ka沿岸水和极低盐度影响阶段 ;③与始于距今0.5~8.5ka的高温高盐黑潮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候替代指标U37k-SST,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δ18O,δ13C,微体古生物种群变化、陆源和生源组分以及沉积物粒径等,对南海北部69孔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U37k-SST在冰后期为23.3~26.9℃,在末次盛冰期时为22.2~23.8℃.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法对季节温差进行估算,在冰后期为4.5~7.0℃,在末次冰期为7.0~9.0℃,两种估温法均反映了古气候变化相应的海水表层温度.69柱沉积物地层记录在末次盛冰期浮游有孔虫温带优势种Neogloboguadrina pachyderma和营养种Neogloboguadrina dutertrei丰度一致增加;热带优势种Pulleniatina obliqueloculata和Globigerinoide sacculifer以及超微化石丰度则相应减少,而冰后期则相反.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组成和数量的改变也为古海洋温度升、降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研究还表明南海北部冰后期以河流搬运为主,末次盛冰期时以风力搬运占优势,这反映了冬季风强化.  相似文献   

20.
流式细胞仪样品流速的即时标定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式细胞仪是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仪器 ,在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3] ,但流式细胞仪测定对进样体积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往往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的几种商业化流式细胞仪 (如BeckmanCoulter的EPICSXL,BectonDickinson的FACSCALIBUR,BectonDickinson的LSR,Cytomation的MoFloBTA,Partec_PAS的Dako_GALAXY[4])采用的进样方式主要有两种 ,即针筒式进样和压力式进样。压力式进样是普遍采用的进样方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