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利用α多道能谱仪对黄、渤海泥质沉积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进行测定 ,并结合历史数据 ,对2 1 0 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的垂向分布和现代沉积速率的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表现出 5种形式。从沉积速率来看 ,渤海东北部泥区、南黄海中部和东部泥区 ,以及北黄海中部泥区的沉积速率小于 0 .2cm/a ,为低速沉积区 ;黄河三角洲海域和莱州湾西部的沉积速率大于 1cm/a,为高速沉积区 ;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的沉积速率也较高 ;山东半岛成山头及苏北辐射沙脊群外缘海域的沉积速率为 0 ,属于无沉积区或侵蚀区。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的解释有待于沉积动力过程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胶州湾沉积岩心J39、J37和J94进行了210Pb的测定,绘制了岩心中210Pb的垂直分布图,岩心J37和J94的210Pb呈两段分布模式,岩心J39的210Pb呈三段分布模式。胶州湾西北部大沽河口外海域近百年来沉积速率为0 768cm/a,沉积通量为0 7716g/(cm2·a)。胶州湾中部沉积速率为0 64cm/a,沉积通量为0 65g/(cm2·a)。胶州湾口外J94站沉积速率为0 54cm/a,沉积通量为0 81g/(cm2·a)。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域210Pb活度与悬浮体含量密切相关,悬浮体含量高的区域,210Pb活度高;反之,悬浮体含量低的区域,210Pb活度低。根据210Pb的垂直分布、活度和沉积速率及悬浮体含量,结合历史资料,对胶州湾近百年来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扩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苏固城湖近代沉积210Pb、137Cs计年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苏固城湖沉积柱状岩心进行了210Pb、137Cs测定,以研究湖泊沉积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关系。137Cs剖面显示的蓄积峰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相对应,由此获得的沉积速率为0.066 cm/a;同时,利用210Pb计年的CRS模式计算了固城湖20世纪初以来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在上世纪60年代初沉积物堆积速率最高,达到0.187 g/(cm2.a),80年代后沉积速率趋于稳定,约0.067 cm/a,与137Cs结果相一致。对比洪湖沉积钻孔210Pb、137Cs分布后发现,洪湖137Cs分布和固城湖相似。其人类围垦最强烈的时期正好是其137Cs峰值减弱或消失的时间段,同时也是沉积速率最高的时期。可见人类活动的影响会导致放射性核素在垂直剖面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1983—1986年,中美联合对南黄海进行了调查,利用同位素~(210)Pb方法测定了该海域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分别介于0.026—0.67cm/a和0.033—0.76g/(cm~2·a)之间。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侧是现代黄河物质大量沉积的场所,而在黄海暖流流经的地带和冷涡区,其沉积作用却较弱;物质来源和海流体系是控制该海域沉积速率和通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沉积速率及其沉积通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黄海大陆架沉积物多来自黄河的输入,区域性环流模式控制着这些沉积物的输送过程。目前对浅海陆架沉积物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北黄海沉积物的堆积过程和沉积通量。我们对9个沉积岩心进行了210Pb分析测定,绘制了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图,并计算了沉积通量,北黄海沉积通量为0 06~1 18g/(cm2·a),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通量低于0 33g/(cm2·a)。大多数的210Pb垂直分布呈两层分布模式,不同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水动力和沉积过程的时空变化。为了评价北黄海的物源和沉积环境,测定了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化学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北黄海泥质区沉积物是多源沉积,但其主要来源还是黄河的输入。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道α能谱仪,对2005年8~9月在海南岛近海采集的7个沉积岩芯进行了210Pb的沉积速率测定,探讨了海南岛近海陆架上现代沉积速率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位于港湾内的B1168站位由于沉积物供应充足,有最高的沉积速率,达2.9 cm/a;位于河口海湾附近且受沿岸流影响的B289站位,有很高的沉积速率,可达1.6 cm/a,沉积环境较稳定;位于西南海底沙脊区北缘且靠近昌化江河口的B97、B135、B10站位也有较高沉积速率,分别达到1.0、0.89和0.47 cm/a,在表层都出现了210Pb放射性活度倒置的现象,表明所处区域有较强混合作用;处于西南外陆架的C4站位受北部湾环流影响,沉积速率为0.6 cm/a;位于东部外陆架的B377站位处于上升流区,沉积速率较低,为0.21 cm/a.可见,海南岛近海陆架上的现代沉积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在物质来源丰富的沿岸流作用区和河口区附近,现代沉积速率很高;在陆架环流沉积作用区,现代沉积速率也较高;在水深较大的外陆架上,由于沉积物供应相对匮乏,沉积速率一般较低;在近岸潮流沙脊区,由于水动力很强,无法形成现代细粒沉积.同时,在陆架上,沉积速率有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海南岛近海海域的沉积速率与该区的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地形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现代沉积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半岛南北两侧的6个沉积物柱状样岩心进行了^210Pb测定,绘制出了^210Pb活度垂向分布图。YZ5中^210Pb垂向分布具有混合层、衰变层、平衡层三段式特点;YZ26、YZ33在0~6cm段^210Pb呈现倒置式,6cm以下具有显著的衰变层和平衡层;YZ14、YZ38中^210Pb表现为只具有衰变层和平衡层的二段式;YZ21中^210Pb表现为一段式,从表层到底层的扎。Pb活度衰变数值均一。YZ5、YZ14、YZ38、YZ33四站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418cm/a、0.757cm/a、0.326cm/a、0.338cm/a,属于中高速沉积区;YZ26的沉积速率为0.159cm/a,属于低速沉积区;YZ21的沉积速率很低。结合有关资料,对影响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套海洋沉积物监测频率的设计方法体系,作者根据中国海洋沉积物趋势性监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海洋沉积物监测方案的设计理论和经验,建立了依据沉积速率确定海洋沉积物监测频率的方法和标准;基于~(210)Pb测年法和IDW空间插值法,绘制了中国监测海域的沉积速率空间分布图,并设计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沉积物监测频率优化方案。结果显示,中国近岸区域沉积速率高于远海,河口区域沉积速率高,海湾沉积速率差异显著。其中,沉积速率高于1 cm/a的海域,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如黄河口、长江口等河口区域;沉积速率低于1 cm/a的海域,监测周期为5 a,如渤海中部,黄海、东海远海区域等;个别沉积速率极低的海域,监测周期为10 a,如南沙海域(≤2 cm/1 000 a)。监测频率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近岸沉积速率高的海域,而近海和远海沉积速率低的区域监测频率可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南部近岸现代沉积速率及其沉积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州湾南部近岸3个柱状岩芯进行了210Pb的测定,绘制了岩芯中210Pb的垂直分布图。结果表明,柱-1岩芯表现为2个明显的沉积阶段,1-12 cm平均沉积速率为0.51 cm/a,12-57 cm的为0.18 cm/a,沉积通量分别为0.69和0.24 g/(cm^2·a);柱-2岩芯平均沉积速率为0.64 cm/a,沉积通量为0.68 g/(cm^2·a);柱-3岩芯平均沉积速率为0.67 cm/a,沉积通量为0.76 g/(cm^2·a)。沉积速率从北往南逐渐增大。造成这种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其次可能同海域位置、沉积物组分特征和海底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黄海,渤海^210Pb垂直分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10)Pb同位素地质学技术测定了我国南海,南黄海和渤海26个岩心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发现采样点岩心中~(210)Pb的放射性强度随深度衰减呈现出五种垂直分布模式,利用其分布模式,分析研究了采样点海区沉积作用强度、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210)Pb资料表明我国陆架浅海采样点、尤其象黄河三角洲高速沉积区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和沉积格局有显著的差异和独特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A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 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 000 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2.
黄海海底地貌分区及地貌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美华 《海洋科学》1989,13(6):7-15
本文通过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将黄海划分成北黄海海湾潮流脊与岛礁、山东半岛沿岸水下堆积岸坡及水下阶地、南黄海西部弱堆积侵蚀平原、旧黄河-古长江三角洲堆积平原、海峡等七个地貌区,它们都各具特有的地貌类型。北黄海和南黄海原为两个大型的山间盆地,尔后由于海侵、被大量沉积物充填,成为今日连成一体的黄海浅海平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B10岩心的碳酸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了该海区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供应的变化.在玉木亚间冰期(末次冰期亚间冰期)高海面时期,黄河可能直接注入南黄海,在南黄海中部发育水下三角洲沉积.晚玉木冰期(末次冰期盛冰期),南黄海出露成陆,局部发育陆相泥炭层.冰后期(全新世)海侵到达现今80 m等深线附近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3 ka。在距今11.0~10.3 ka出现新仙女木事件.全新世中晚期海面进一步上升,沉积物粒度较细,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岩心50~0 cm段沉积物中的碳酸钙、氧化钙、锶、氧化镁含量及Sr/Ba比值低,而铜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这可能与公元1855年黄河北迁后进入南黄海中部的黄河物质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渤海、黄海海域冬、夏两季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激光粒度仪得出粒度参数,进而分析讨论冬季强的沿岸流的作用、黄海暖流、夏季冷水团的影响以及地形、海底地貌特征、物源特征等对表层沉积物分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总体上相差不大,但部分海域如渤海中北部、渤海中南部、北黄海西北部近渤海海峡北部海域、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季节性差异与地形地貌、沿岸流、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物源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探讨渤黄海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机制、了解渤黄海区海洋动力过程的季节差异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微量元素的环境记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E2站位沉积柱样部分微量元素的特征研究,讨论了近200a来与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相关的主要环境气候演变.铅和金、铂族元素显示人类现代工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南黄海中部沉积物有明显记录;过渡金属元素和不活泼元素的记录显示小冰期(泛指1550~1850年)的结束,气温的升高对南黄海中部沉积区的氧化-还原条件和黄河流域的风化程度产生了影响;黄河的改道对南黄海中部沉积物陆源碎屑的输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Nutrients (N ,PandSi)areessentialforphytoplanktongrowthinmarineecosystem .Thetransportandcycling ,distributionandvariationofnutrientsaffectnotonlyon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ecosystem ,butalsoonthevariationofthebiologicalresourcesinthesea .ThesouthofShondongPeninsulaisoneofthecentralzonesofurbanandagriculturalactivities.Al thoughthereisnodirectlargeriverinput,seasonalvariationofchemicalenvironmentisobviousintheHaizhouBay .Inspringandsummer,thedistributionsofnutrientsareinflu…  相似文献   

17.
渤海、黄海和东海是西北太平洋陆缘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太平洋潮波长驱直入,在大陆架海域形成显著的潮汐运动,由此而产生的潮余流输送在许多地区显示出重要作用。已有很多学者(方国洪等,1985;黄祖柯,1992)用数值方法计算过渤海的潮波运动,并给出了那里的潮余流分布。渤海的潮余流计算大体上有两种方法:(1)用二维或三维潮波运动方程组计算潮汐和潮流,然后再计算欧拉潮余流(方国洪、杨景飞,1985;于克俊、张法高,1987;黄祖柯,1992);(2)以弱非线性三维拉格朗日平均流理论为基础,计算拉格朗日潮余流,它不仅包括最基本的欧拉余流,而且还包括在浅水比较显著(与欧拉余流同量级)的斯托克斯漂移速度和高阶的拉格朗日漂移速度订正值(郑连远,1992;王辉等,1993)。上述两种方法理应给出大体相近的潮余流分布,但从现有的计算结果来看,这两种方法在渤海给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潮余流输送。 汤毓祥(1990)曾计算过南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区的M2分潮余流,并考虑了斯托克斯速度漂移对它的影响,所得结果和已知的南黄海环流概况颇有相似之处,但由于计算边界取在东海大陆架外缘,那里的潮余流可能失真较大。Chio (1980) 也曾给出过渤海、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区的欧拉潮余流分布,但由于他的开边界也取在东海大陆架外缘,面且他给出的潮汐、潮流数值在靠近中国大陆一侧,误差较大,因此所得潮余流也不能令人满意。 最近,我们完成了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全海区的潮汐、潮流二维数值计算工作(Zhao et al,1993),与实测资料相比,其结果达到的准确程度,无论在潮位还是在潮流方面都比较好。本文以这一数值计算结果为基础,给出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全海区的潮余流分布,同时还讨论了潮余流与近岸环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有较广泛分布,属种较大洋和开阔海少而单调。黄海南部见有14个种,北黄海及渤海海峡4~5个种,渤海沿岸区2~3个种。钙质超微化石分异度D_H以及主要化石种相对百分含量的高值区的主轴线的走向与现代黄海暖流的流路密切相关。得出黄海暖流由南黄海东南部流入北黄海,通过渤海海峡的北侧进入渤海,在渤海中部呈南北向伸展。  相似文献   

19.
张铭汉 《海洋与湖沼》1995,26(S1):76-82
通过对80年代以来黄、渤海陆架地质调查有关柱状岩芯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地层年代为依据,划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未次冰期低海面时期,黄、渤海陆架沉积物受到来自北方于冷气流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分布格局,陆架沉积物的综合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曾经发生过沙漠化,并形成一系列的风沙沉积。根据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拉度组成将黄、渤海陆架划分为6个沉积区域和4种主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