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9,(5):6-6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水产厅2009年4月13日公布消息称,2008年,日本在南极海域开展的“调查捕鲸”共捕获鲸类包括:南极小须鲸679头、长须鲸1头,为原计划(约900头)的75%左右。由于受到美国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的阻挠,计划历时100天的调查捕鲸有16天被迫中断。“海洋守护者协会”的抗议船对捕鲸船做出了;中撞船身等阻挠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七大洲中,没有哪个洲像南极洲这样“从头到脚”到处都是资源,简直就是一个“万宝之地”,而且资源类型常常以天文数字来计算。在世界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南极资源的重大意义已日益显露出来。南极资源简要盘点先看构成南极洲主体的淡水资源。谈南极必谈冰,南极冰盖平均厚度有2000米,不少地方达到了4000米,最厚的达4800米,这是一个庞大的淡水库,储存了地球上72%的淡水。南极冰盖形成于几十万年或几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后勤管理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应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被委派前往参加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地域观测队,赴昭和基地开展为期4个月的度夏考察。在这段时间里,在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神田启史队长和山岸久雄越冬队长的关心和帮助下,笔者对日本现役“白濑”号考察船和日本南极昭和基地的各类软、硬.fae设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考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在昭和基地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实施多项后勤保障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在南极考察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与队友们朝夕相处共同完成各项度夏考察任务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日本南极考察队员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与许多队友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无人潜水探测器“海沟”号于1994年3月1日潜航世界最深海渊——马里亚纳海沟1.1万米进行海洋板块俯冲情况调查,意欲刷新1960年美国有人潜水探测器“特里埃斯泰”号潜航水深10912米的记录。 “海沟”号由长约5米的发射机和潜水机组成。在进入水深1.1万米海底后,由发射台推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正坐骑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沿岸固定冰上进行科考物资的吊卸运输工作,2007年12月15日中午,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100米左右)大家发现两只海豹躺在冰面晒太阳。受好奇心的驱使,几位队员赶紧结伴去和海豹拍照。100米的路程可不好走,  相似文献   

7.
一、考察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布点情况罗加湖位于云南中部,是个断陷型高原深水湖泊,四周环山,其面积为2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85米。湖面海拔约1700米。由于水深,能积储较多的热量,对湖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该湖北部4—7公里以内为湖积——冲积平原,地势略向北倾斜上升,再向北地势陡然升高,至15公里处为2820米的高山,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我们在了解该湖的一  相似文献   

8.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研究主干)松田达朗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初来我国访问,其间于10月4日—7日访问了国家海洋局二所。该访华团此次来访,主要是同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商谈今后南极考察的合作问题,并介绍南极考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日本南极考察队于1957年1月登上南极洲,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基地,迄今,已派出了25个国家南极考察队。当前,日本南极考察的规模较大,手段上的现代化程度很  相似文献   

9.
仅一海之隔的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在经济和文化上有着广泛的交流。徐福东渡扶桑,更是把发达的先秦农业和冶金铸造技术传到日本。时至今日,中日两国沿海地区在风物民情上仍保留着许多相似之处。踏槽与滑板——两种渔具同一渊源1991年,我应邀参加连云港徐福研究会举办的第二届徐福节活动,有幸在赣榆县看到一种名叫“踏槽”的渔具。踏槽形状象船,由木板制成,长约2.5米,宽约0.3米,船帮高0.23米,与底垂  相似文献   

10.
莉萍  方芳 《海洋世界》2004,(6):12-14
死海虽然以“海”命名,但死海实际上是亚洲西部著名的内陆成水湖泊,旧称鲁特湖。死海位于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之间,东北距约旦首都安曼45千米,西距耶路撒冷24千米。死海呈长方形,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4.8至17.7千米,面积1050平  相似文献   

11.
一、赶跑日本人收回东沙岛东沙岛位于南海的东北部,是东沙群岛唯一露出水面的岛屿。该岛长约2800米,宽865米,面积1.8平方千米,资源丰富,美丽富饶。该岛是我国广东省沿海岛屿,一向无外国主张对其享有主权。然而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6月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纠集百余名武士,乘“四国丸”号强行登上东  相似文献   

12.
大道消息     
日本失火捕鲸船拒绝绿色和平施救新西兰呼吁日本让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把失火的捕鲸船“日新丸”拖离南极水域,防止污染发生,但遭到日方拒绝。日本渔业官员说,这艘因火灾事故而无法行驶的船只没有漏油的危险,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8000吨位的日本鲸类研究所船队的调查母船“日新丸”在2月15日清晨因甲板起火响起警报。船上126名船员被迫疏散到另外3艘  相似文献   

1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14.
由于南极气候变化,冰山断裂,陆缘解体,源源不断的冰山将成为威胁我们的“不速之客”。1995年,科学家从卫星照片上看到一座巨大的冰山正从南极半岛向大海漂来(长77米,宽37米,高180米),使人大吃一惊。在过去的50年间,南极半岛的平均气温上升2.5℃,达到零下3℃,远比全球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7,(12):7-7
日本渔业官员2007年11月14日对外界宣布。该国的鲸鱼科研船只计划前往南极海域捕杀860头鲸鱼。由6艘船只组成“捕鲸团”将于15日从下关出发正式开始行程,并计划于明年4月返回日本。这一行动遭到了国际环保组织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南极附近海域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6.
<正>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位于南大洋,距离南极大陆约1700千米,在澳洲西海岸珀斯西南约4100千米的海洋深处。有些岛屿是近南极大陆岛屿中唯一的活火山岛,被称为是"通往地球的窗口",意思是这些火山岛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观察冰川地貌变化的机会。其中,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保护价值,因为这里存在着世界罕见的原始岛屿生态系统,几乎完全没有外来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而且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少。赫德岛主要由一个叫"大本"的活火山构成,该火山的高度为2745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于1986年4—5月间,用“深海2000”号深潜艇,在冲绳岛那霸市西北近海160公里,水深1535米处,发现2—5米的圆锥形海山喷出的热液,首次确认在冲绳近海有热液存在,并发现随热液喷出的金属类,冷却后沉淀在海底。 1988年6月,日本和联邦德国联合调查,使用“太阳”号调查船,采集到3吨矿石。所采矿石来源于冲绳岛西北部110公里,水深1650米的海底坳陷部。经日本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中村光一分析鉴定,查明矿石中金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南极的探索已取得辉煌成就。但人类在南极也有许多障碍尚待跨越——“南极病”就是一例。“南极病”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它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在南极田里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沙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处南极圈之内,离  相似文献   

19.
苏联在南极的考察站沃斯托克仍不失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记录到的气温是零下89.6℃,这一记录比该站1960年8月24日记录到的零下88.3℃又低了1.3℃。沃斯托克站地处海拔3490米。 1969年关闭的一个美国南极站“高原”(位子莫德皇后地)是地球上第二个最冷的地区,1968年7月21日的记录是零下86.16℃。  相似文献   

20.
4种南极冰藻的生化组成对UV - B辐射增强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验室人工模拟南极UV—B辐射环境,对南极冰藻的生化组成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70μW/cm^2)后,4种南极冰藻的总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其中脯氨酸、羟脯氨酸等6种氨基酸增加,谷氨酸、缬氨酸等减少;总脂含量明显增加,绿藻增加30%以上,硅藻增加超过15%;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不饱和脂肪酸;Mg、Na和Al元素的含量显著降低,而Fe、Ca、Zn、Mn等含量却明显增加。总体来说,4种南极冰藻的灰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成分明显增加。表明了南极冰藻对UV—B增强的积极响应.能调整自身对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这为深入研究冰藻对南极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