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珊瑚资源是热带海洋特有的资源之一。1994年12月至1996年1月作者对三亚牙龙湾西排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海底景观调查,采用了摄影、摄像、样框计数、采样等方法,对该区的生物景观分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该区石珊瑚主要分布在2-5m水深区,软珊瑚主要分布于5-10m水深区,是海南岛沿岸珊瑚生长较为密集的地方,特别是软珊瑚群落、至今保护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和保护价值,是我国滨海旅游的一大别具物色  相似文献   

2.
自台湾北部和平岛沿岸海域及淡水河出海口海域,采得软木软柳珊瑚(ubergorgia suberosa)、扁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complexa)、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reticulata)和1未定种柳珊瑚等4种柳珊瑚目样品。检测体内18种金属含量。其中以Ca、Zn、Cu、Al、Fe及Mn含量较高.体长较长的珊瑚。体内金属累积量则相对较高,尤其以Cu及Zn的趋势最为明确。经统计分析。显示4种珊瑚体内金属含量彼此间无群组相关性存在,呈现多变、无规则性的分布。本研究与大堡礁及委内瑞拉附近海域同一目珊瑚(Gorgonacea)中相同金属分析值进行比较结果Cd、Pb及Ni含量彼此差异不大,但Cu的含量则以台湾北部珊瑚体内较高。  相似文献   

3.
首次报道了闽东海域分布的3种石珊瑚,分别为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Turbinaria sp.)、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和1个珊瑚待定种,其中陀螺珊瑚和1个珊瑚待定种为中国新记录.珊瑚分布面积约3.24km2,主要呈零星斑块状分布在岛礁周围水深2—25m近岸岩礁区.2012年5~8月对闽东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4km2范围内的55个岛礁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表明,珊瑚的分布总体上南部的台山列岛海域分布数量多于北部的星仔列岛,海岛东部海域略多于西部.研究认为,闽东海域发现陀螺珊瑚说明其分布主要受台湾暖流的影响,揭示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分布北缘可能扩展到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  相似文献   

4.
分别检测采自台湾北部和平岛沿岸海域及淡水河出海口海域的侧扁软柳珊瑚(Subergorgia suberosa)、扁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complexa)、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reticulata)和1未定种柳珊瑚4种软珊瑚样品体内18种金属元素。比较同株珊瑚中金属累积于共内组织与中轴骨骼含量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铜(Cu)及钒(V)于4种珊瑚中累积于中轴骨骼的量高于共内组织,Zn、Fe、Mn、Ca、Cd、Ni、Pb及Se则恰相反,Al、As、Co、Cr及Sn累积部位没有规则,Ag,Au及Ba因有ND值(未检出值)无法归纳其累积倾向,但若忽略ND值,则Ag与Ba累积于共肉组织较高,Au累积于中轴骨骼较高.此研究结果显示环境中金属倾向累积于软珊瑚共肉组织或中轴骨骼可能有一定之脉络可循.  相似文献   

5.
广东徐闻县西部沿岸海域的珊瑚虫纲物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东省徐闻县西部沿岸海域分布着珊瑚礁,现生珊瑚虫纲物种较丰富,本文将2004年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文献记录的资料,综合整理,统计有石珊瑚目12科29属56种和5未定种,其它珊瑚虫纲物种有6目15科31种和12未定种.如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还会有本区新的记录.本区石珊瑚目比处于更低纬度的海南岛种属少,但比处于更高纬度的涠洲岛种属多,符合喜热的物种依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福建海区浅水石珊瑚、柳珊瑚和近期有关调查成果综合分析,福建沿海浅水石珊瑚累计记录17种,隶属6科14属,其中造礁石珊瑚4科8属9种,非造礁石珊瑚3科6属8种.在石珊瑚中,共有1种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Turbinaria sp.)、2种非造礁石珊瑚Dendrophyllia arbuscula和1个珊瑚待定种(Cladangiaexusta sp.)属于中国新记录.柳珊瑚累计记录9科22属54种,未收入《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和《厦门湾物种多样性》等名录的有17种.珊瑚主要分布在沿海岛礁区,港湾内甚少;南起东山,北至福鼎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种类空间分布呈由南往北递减趋势,从大陆沿岸朝沿海岛礁呈递增趋势.受盗采珊瑚和生境破坏等影响,福建大部分海区的珊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应加强调查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2017年涠洲岛最新珊瑚本底调查资料,对比分析近10年来,涠洲岛珊瑚种类数量、分布状态以及优势物种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以造礁珊瑚为主体,高达10科23属41种,其次为分布有较多的柳珊瑚,为4科12属14种,此外也分布有少量的软珊瑚、群体海葵;珊瑚主要分布于近海海岸一带,以0. 5~6 m的珊瑚礁坪生长带为主,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对比2008年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发现涠洲岛海域珊瑚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由角蜂巢珊瑚属变为滨珊瑚属,蔷薇珊瑚属不再是优势属,反而新增了蜂巢珊瑚属和牡丹珊瑚属,此外珊瑚覆盖度较2008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表明了涠洲岛珊瑚生存状况受到了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分别对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进行了调查,厦门湾共得到柳珊瑚9种,分别属于4科7属,东山湾共得到柳珊瑚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两个,冷柳珊瑚属(Iciligorgia)和弱柳珊瑚属(Leptogorgia).根据柳珊瑚群体颜色及骨针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地阐述了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系统分类关系.研究表明厦门湾和东山湾柳珊瑚在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大小方面较为相似,在较强海流的海域柳珊瑚生长较好,资源量也比较丰富.本研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柳珊瑚分类系统。对国内原有的分类系统做了修订.  相似文献   

9.
2009年3月,采用水下照相及摄像方法,对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的石珊瑚物种多样性、分布及覆盖度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共发现石珊瑚10科15属28种和1未定种.其中鹿角珊瑚属(Acropora)、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叶状珊瑚属(Lobophyllia)等为优势类群,常见分布珊瑚种类有角孔珊瑚(Gonioporasp.)、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伞房叶状珊瑚(Lobophyllia corymbosa)等.石珊瑚主要分布于海尾镇三联村以南海域,覆盖率最高为12%.本次调查在海南昌江沿岸海域记录的珊瑚种类数多于以前的记录,但少于海南南岸的三亚鹿回头,也少于北部的广西涠洲岛、广东徐闻、香港等海域,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预计会有更多的种类被发现.该海域是北部湾珊瑚幼虫交流的中间过渡区,对珊瑚礁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珊瑚礁生物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调查和评价.中国珊瑚礁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域和唬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近岸海域.中国造礁石珊瑚已记录21科,56属295种,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八放珊瑚亚纲中柳珊瑚已记录7科,28属,75种,软珊瑚有6科,23属,113种,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资源.中国珊瑚礁具有造礁与消波护岸、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生物地球化学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浅水石珊瑚的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利用玻璃底桶和潜水员观察了大亚湾的珊瑚分布情况,发现湾北岸和湾中部9个岛屿均有较多珊瑚分布。采用珊瑚礁普查方法,对珊瑚密集分布区进行了19个断面调查,测得珊瑚的覆盖率介于7.5%—58.8%之间。大亚湾的珊瑚绝大多数为浅水石珊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7种浅水石珊瑚,优势种为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e、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8个种类。绝大多数珊瑚分布于2—4m水深范围内,最深可达7—8m,珊瑚分布的底质以砂和砾石为主。对大亚湾北岸珊瑚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建议对大亚湾的珊瑚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东山海域柳珊瑚种类空间分布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并分析了福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柳珊瑚的种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共发现柳珊瑚15种,分别属于6科11属,其中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各2个,分别为Gua-iagorgia anas和星柳珊瑚(Astrogorgia dumbea).结合2005年7月和本次对东山柳珊瑚的采样调查,共发现柳珊瑚19种,全部为不含共生藻的种类.(2)东山柳珊瑚优势种为小月柳珊瑚(Menella sp.)、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和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sp.).(3)东山柳珊瑚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如塔屿东面、铁钉屿南面和龙屿南面,而在缓冲区和核心区也有柳珊瑚分布较为丰富的站位.在靠近主要污染源的站位,未见到或者很少见到柳珊瑚的分布.东山珊瑚保护区内柳珊瑚的空间分布与食物的丰富程度、海流以及陆源输入等都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40种,软珊瑚8种,造礁石珊瑚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3.8%和19.4%,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和健康.铜鼓岭珊瑚的覆盖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侧珊瑚覆盖率为0.1%~9.8%之间,远低于南侧的水平(8.1%~66.1%).从珊瑚补充量来看,铜鼓岭北侧珊瑚的恢复能力基本为零,而铜鼓岭以南的区域可以有0.4个/m^2珊瑚新个体.通过比较2006年以来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健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认为铜鼓岭保护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long the Sinai coast of the Red Sea a deep diving survey with the research submersible GEO investigated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stony corals. 47 hermatypic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below 50 m; 9 species extended below 100 m. Their depth distributions are related to light penetration. Observed changes in hermatype growth forms with depth were investigated and interpreted as photo-adaptations. 10 species of ahermatypic corals were found between 100–205 m. Ahermatype growth forms are adaptations to plankton feeding and do not change with depth.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8年12月在亚龙湾沿岸进行的13个站位的珊瑚礁调查,本文分析了该区域造礁石珊瑚的多样性、分布、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结果表明,亚龙湾西岸8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2科27属55种和11个未定种,其中蜂巢珊瑚科的种类最多,包括9属25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包括3属17种。亚龙湾西岸各站位造礁石珊瑚种类数为12—33种,平均27种;覆盖率为2.8%—22.9%,平均12.9%;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同双星珊瑚(Diploastrea heliopora)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lutea)等团块状珊瑚为主要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都较高。与2010—2011年相比,亚龙湾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显著下降,优势种也有较大的变化,表明该海域的珊瑚礁已大幅衰退,这可能与偏高的悬浮物含量和沉积速率有关。不过,亚龙湾西岸造礁石珊瑚的补充量为1.6ind./m2,与周边海区相比,有相对较高的自然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永兴岛及七连屿造礁石珊瑚近10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7-2016年珊瑚礁监测数据,永兴岛及七连屿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113种,常见种有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梳状菊花珊瑚Goniastrea pectinata及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erailia等。研究区域内造礁石珊瑚种类近10年(2007-2016年)来下降明显,其中永兴岛从39种下降到18种,下降率为53.85%;北岛从23种下降到17种,下降率为26.09%;赵述岛从46种下降到12种,下降率为73.91%;西沙洲从51种下降到15种,下降率为70.59%。群体形态群落中皮壳状种类数最为稳定,分枝类下降了59.26%;叶片状下降了75.00%;圆盘状下降了87.50%;团块状下降了57.14%。通过对研究区域造礁石珊瑚种类组成及群落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见,人为活动、长棘海星、珊瑚病害、台风及全球升温等因素逐渐影响到西沙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开展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覆盖率、死亡率、硬珊瑚补充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24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9科17属44种以及5个未定种,其中裸肋珊瑚科的种类最多,有7属27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和滨珊瑚科,均有2属6种;中央列岛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2.0%,三门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12.9%,大鹏半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5.2%;以坚实滨珊瑚(Porites solida)、翼形蔷薇珊瑚(Montipora peltiformis)、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和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等为优势种;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较高。与历史数据相比,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退化严重,活珊瑚覆盖率锐减,优势种由分支状珊瑚逐步转变为皮壳状或亚团块状珊瑚。此外,本研究构建了近岸造礁石珊瑚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目前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央列岛、三门岛和大鹏半岛东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低或中脆弱状态;较场尾、杨梅坑、西冲和大鹏半岛西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高或很高脆弱状态,在环境压力影响下其受损可能性较高。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滨海旅游和船舶航行等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下,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整体处于中高脆弱状态,建议加强珊瑚礁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